2.内在气血充盈,外在表现才美好
每个女人都在寻找一种美颜圣品——让自己能真正美丽的圣品。这种圣品既不是橱窗里的高级化妆品,也不是什么民间偏方,而是在我们自身体内的气血。
中医理论认为“妇人以血为本”,体内血液充足是皮肤红润的重要保障。年龄的增加,巨大的工作压力和不规律的饮食、作息习惯正在影响着大多数女性的生活,很多三十多岁的女人变得暮气沉沉,慢慢丧失了青春的激情和生命的活力。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肤色总是黯淡无光?为什么痘痘频繁光顾?为什么常常被失眠困扰,不能睡个好觉?为什么每次流感都会将自己击中?为什么每月的“老朋友”都让你痛苦不堪?……这就是我们说的人未老、心先老。其实这些状况的发生追根溯源都是因为血虚、血瘀或者血热妄行,总之是身体内的血液没有很好地发挥功用。
《黄帝内经》中记载:“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精神内守”这句话说的就是采气的方法。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就很注重养气之道,其中的代表就是孟子。他曾经说过,“吾擅养吾浩然之气”。意思就是说,气是最为广大和最刚强的,用正思维去培养它,而不去伤害它,它就会充满天地四方之间。
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学认为气与血各有其不同作用而又相互依存,正是气与血的通力合作才能营养人体的脏器组织和维持生命活动。只有体内血液充足,才能使皮肤红润,面有光泽,体形匀称。而血是由气推动运行的,气有化血、行血、统血、摄血、载血的功能,气虚则血亏,气滞则血瘀,气乱则血崩,气逆则血拂,气陷则血脱。只有气血正常,女性才能保持健康美丽。
气血究竟从哪里来呢?中医认为,血生于脾,藏于肝,主于心,内营脏腑,外养肌肤。从中可以看出,气血与脏腑相互制约、相互依存,所以,中医的美容养颜之道非常注重五脏六腑的调补。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面部是血脉最丰富的部位,心脏功能的盛衰都可以从面部的色泽上表现出来。心气旺盛,心血充盈,则面部红润光泽。若心气不足,心血亏少,面部供血不足,皮肤得不到滋养,面色就会表现为苍白、晦暗、无光泽。
肝主藏血,主疏泄,能调节血流量和顺畅全身气机,使气血平和。肝脏健康,则面部血液运行充足,表现为面色红润光泽。若肝脏疏泄失职,气机不调,血行不畅,则血液瘀滞于面部,表现为面色发青,或出现黄褐斑。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能把吃进去的食物化为水谷精微,再进一步转化成气血。脾脏功能健运,则气血旺盛,让人面色红润,肌肤弹性良好,反之,脾失健运,气血、津液不足,不能营养颜面,人必然精神萎靡,面色苍白或萎黄不泽。
肺主皮毛,肺的气机以宣降为顺,人体通过肺气的宣发和肃降,使气血、津液得以布散全身。若肺功能失常,则容易生痘痘,而且肌肤干燥,面容憔悴、苍白。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肾精充盈,肾气旺盛时,五脏皆会运行正常,使人气血旺盛,容貌不衰。肾气虚衰时,就会使人容颜黯淡、未老先衰。
女人气血两亏的表现为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唇甲色淡,畏寒肢冷、自汗、头晕耳鸣、心悸气短、发育迟缓、皮肤干燥、毛发枯萎、指甲干裂、视物昏花、手足麻木、失眠多梦、健忘心悸、精神恍惚。如果不加以调理,体内脏腑功能会逐渐衰退,人自身也会加速衰老。
气血不足首先得调理脾胃,脾是气血生化之源,吃东西不在于贵贱,而在于能不能生成气血,为人体所利用。比如小米,山药,大枣,枸杞,红小豆,薏米,这些食物都可以健脾胃,帮助食物消化吸收。平时可以多加食用。只有脾胃功能强健了,才能吃嘛嘛香,人看上去精神百倍,年轻而焕发光荣彩。
气血不足临床会出现,心慌,气短,头晕,乏力,困乏,周身无力,记忆力底下,眼花,甚至重的会引起大脑供血不足,引起眩晕,长期可以引起脑萎缩,气血不足跟西医学的贫血有差距,不可一概而论,如果贫血,需要到医院化验一下,方可用药……气是运行在人体内的一种精微物质。具有极强的能量的活动力,激发和推动机体器官的功能活动,因此也代表五脏之气和经脉之气。气的作用主要是温养机体和抵御外邪的入侵,同时参与脏腑功能的新陈代谢。
气虚,即脏腑功能衰退抗病能力差。气虚则畏寒肢冷,自汗,头晕耳鸣,精神萎靡,疲倦无力,心悸气短,发育迟缓。(www.xing528.com)
血即流动于经脉中的红色液体。血的功能有两方面。其一,即调养脏腑形体经络和骨窍。血盛则形健,面红润,皮肤光滑,毛发润泽,关节灵活。其二,血液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血盛则神清气爽,思维敏捷。血不足则精神恍惚,心悸不安。
血虚就是面色无华萎黄,皮肤干燥,毛发枯萎,指甲干裂,视物昏花,手足麻木,失眠多梦,健忘心悸,精神恍惚。 气与血来源有两个方面。其一,禀受于先天之精气。即父母的先天之精(生殖之精)。其二,即后天之精气,只通过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气和自然之精气。气可以推动血液运行,学可以运载气,气血相互滋生,气虚则血少,血少则气虚,故在中医临床上一般是气血双补。贫血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综合症,主要是血液中红血球质量不足或血红蛋白不足所致。
贫血与低血压不同,低血压是血压长期低于90/60mmHg以下出现头晕等症状。两者不能混同。 贫血的临床表现,一般表现:面色苍白,疲倦无力,头晕耳鸣,昏厥,皮肤干燥,毛发脱落,指甲易裂。 呼吸系统:呼吸急促。 循环系统:心动过速。 消化系统: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腹泻,舌淡,口角皲裂。 内分泌系统:月经过多或过少甚至闭经。
贫血的种类: 临床上最常见的是缺铁性贫血。全球有两亿人患缺铁性贫血,此外再生障碍贫血和地中海贫血。 缺铁性贫血:主要是体内铁质不足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所致。其原因:首先是长期慢性出血,如痔疮,月经过多,溃疡病等造成铁质丢失。其次是偏食,消化系统疾病造成铁质吸收不足。在妊娠,哺乳期及儿童发育期,铁质需求量增加,造成铁质相对不足。 再生障碍性贫血: 主要是红骨髓减少造血功能衰退所致。临床上可出现常见贫血症状外,还有出血,感染等。其原因:药物中毒,放射性损伤骨髓,感染。,肿瘤,慢性肾功能衰竭,肝硬变。
地中海贫血:遗传性血红蛋白异常。除贫血的一般症状外,可见肝脾肿大黄疸等。
中医学认为贫血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气血不足,主要与脾胃和肝肾有密切关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为后天之本,饮食通过脾胃的运化,化生水合精微转化为气与血。精血同源:肾为先天之本,肾主藏精,精生髓,精血再生。
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质不足而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所致。其原因可能是铁质丢失太多。长期慢性出血,如痔疮,月经过多,溃疡病。也有可能是铁质摄入不足。偏食,减肥,缺少铁质摄入,胃病影响铁质的吸收。同时消耗增加。妇女在妊娠及哺乳期以及儿童在发育期需求增加,如摄入不足则贫血。
中医认为贫血的发生主要是脾胃虚弱所致。中医学认为,气血的产生来自水合精微。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强健则吸收力强,气血生化旺盛。中医对贫血的治疗当用健脾益气,气血双补的方法。临床选用归脾汤,十全大补汤加阿胶,龟板,鹿茸等。此外,中医又有“精血同源”之说,肾脏的精气生髓,髓盛。
中医治疗贫血主要以健脾温胃入手,补充气血,化生之源。
选用补气补血及补肾精,肾阳之品。如四君子汤加右归丸,十全大补加阿胶,鹿角胶等。 缺铁性贫血中药治疗疗效好,服用两周以上病人的贫血症状可以明显改善,一个月后血红蛋白可以上升至正常。
制法:将上3味入锅,加水800毫升,煮沸后改为文火烧5分钟,离火浸泡10小时后食用。
服法:饮汤,吃草莓,葡萄干。
气血是人体之所以存在的根本,是健康的决定性因素,更是女人美丽的内在基础,只要血气充足,身体自然健康,面色自然红润光泽,皮肤自然细腻光滑、弹性十足,美丽容颜就能像天山雪莲般绽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