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透视构图法:印象派绘画空间观念的变化

透视构图法:印象派绘画空间观念的变化

时间:2023-1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透视构图法19世纪70年代的印象派绘画开始出现空间观念变化的征兆:由于它着力表现自然光对形象的作用,提升了色彩的地位,致使物体的体积感和空间的深度感受到损害。而从绘画技法的角度看,关键是颠覆了文艺复兴时期确立的透视构图法则。透视构图法运用于绘画,并不是始自文艺复兴。正是在这种“求真”欲望的驱使之下,文艺复兴艺术家重新发现了透视法,并将其奉为至高无上的构图准则。

透视构图法:印象派绘画空间观念的变化

1.透视构图

19世纪70年代的印象派绘画开始出现空间观念变化的征兆:由于它着力表现自然光对形象的作用,提升了色彩的地位,致使物体的体积感和空间的深度感受到损害。进入20世纪,绘画的造形和构图不再拘泥于写实和再现,结果促使画面上自然的物象分解甚至消失,画面呈现出混乱、怪异空间感,甚至空间元素被剔除掉。面对一幅现代绘画,观众不再像观赏古典主义绘画那样对逼真的形象产生共鸣和赞叹,而是感到茫然不解,或者产生空间迷失。现代绘画表现出的这些显著变化,归根结底反映了空间意识的变化。而从绘画技法的角度看,关键是颠覆了文艺复兴时期确立的透视构图法则。

透视构图法运用于绘画,并不是始自文艺复兴。近年发现的庞贝遗址的精美壁画,表明两千年前罗马人就能够精确运用焦点透视进行绘画。但是在此后的一千多年里,这种技法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基督教会那些“失真”的画像。既然写实绘画是在二维平面上描绘空间深度,当然会受到其表现技巧是否熟练的制约。不过,造成中世纪绘画缺乏空间深度的原因主要不是由于技法幼稚,根本原因在于文艺复兴以前的人对平面上的空间再现有着不同于现代人的理解。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从以前那种虔诚的宗教化的生活方式转向世俗化。这样一来,仿佛世界忽然间被一束理性之光照亮了,植物动物以及一切世间事物呈现出与过去不同的鲜活的样子,社会生活展现出了丰富的现实层面和绵延的历史感。时代的这种变化引起了人的真伪观念的倒转,“他们觉得旧教堂和旧画像幽暗而呆板,旧习俗令人厌倦”,(3)人们要努力再现自己所看到的“真实”世界。约翰·基西克(John Kissick)说:“事实上,文艺复兴运动中最重要的贡献都与艺术家力图在平面上构成更真实的空间感有关。”(4)正是在这种“求真”欲望的驱使之下,文艺复兴艺术家重新发现了透视法,并将其奉为至高无上的构图准则。正如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所说:写实绘画“以透视学为基础”,“透视学是绘画的缰辔和舵轮”(5)。(www.xing528.com)

庞贝壁画

所谓透视法,按照达·芬奇的话说,“不过是在一个非常透明的玻璃背后看一个地方或一个物体,在其表面将物体可以描绘下来。这些物体和视点的连线形成一个锥形,锥形连线与玻璃平面相交”。(6)基西克指出:根据文艺复兴时代的美术史家瓦萨里(Giorgio Vasari)的观点,欧洲再次恢复对空间的描绘,大约是在13世纪末期。乔托(Giotto di Bondone)在其作品中首先使用“近大远小”的透视方法,以便在平面上产生一个错觉空间。而线性透视体系的再发现,则是由画家雕塑家、建筑家布鲁内莱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在15世纪完成的。(7)随着透视技法不断成熟,对空间的描绘更加准确、理性,制造出逼真的空间感,让观众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观众的眼睛每每被这种错觉空间所欺骗,不相信那只是画上去的东西。关于这种错觉形成的机制,20世纪一位艺术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从艺术与科学认识的关系的角度提出了一种解释。他认为,任何写实的过程都在产生生命本身的幻觉。他举了1890年人们第一次接触电影的例子:当时,几乎所有的观众都被屏幕上滚滚而来的火车吓得失声尖叫。因为连续影像与静止的图像完全不同,所以人们一开始把电影当作了“更真实”的东西,于是才发出尖叫。娴熟运用透视法描绘出的景物给观众带来视觉震撼,也是基于这个原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