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养生有法:人活百岁全靠“养”
当下,养生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话题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养生法。那么,老年人应该怎么养生呢?首先要从一年四节的季节变化中,寻找科学的养生方法;其次要从生活细节方面来养生。只要您的养生方法科学,人活百岁并不是传说。因此,老年人一定要重视科学养生法。
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佳,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意思就是说春季万物复苏,大地上生机一片,这也是人修身养性的好时机,应该早起晚睡,常到室外放松放松,可以促使心身开阔,生机勃勃。
《黄帝内经》提到“以使志生”,大意就是说在春天人们要让自己的意志生发,不要让自己的情绪处在一个抑郁、忧愁的阶段,要做到身心愉快,情怀开阔。对于老年朋友来说,应该注意平时品德的修养,知足常乐,心境平和,还要注意调养精神情志,比如书法、绘画、种花、钓鱼都有陶冶情操、怡情养性的作用。
百岁老人养生有法宝
第一步,融入自然以“养神”。在春天,大自然万物复苏,冰雪消融,生机盎然,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所以,我们也要顺应春天万物之始的特点。在风和日丽,阳光和煦,微风徐徐的春天,走出家门,去野外或者名胜古迹感受大自然的活力,汲取大自然的精华,让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吸收春天的生机之气,使人神旺体健。
第二步,早起晚睡要“春捂”。俗语说得好: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但是在初春时不要把生物钟急于调节为“晚睡早起”,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适应过程,随着大地气温的慢慢回升而逐步改变自己的作息时间。在初春时,老年人的衣着也应注意,要以“春捂”为主。春天虽然风和日暖,但气候变化还是很快,这个时候,最容易患上感冒并转变其成他疾病。
第三步,增加热量以“抗病”。由于初春气温仍不稳定,早晚温度差比较大,人体为了御寒定会消耗一部分能量来维持基本体温,因此膳食要以高热量的营养食品为主。除了谷类制品外,还应选取核桃、芝麻、花生等食物。寒冷还会加速体内蛋白质的分解,致使老年人身体抵抗力下降,而让疾病找上门。因此,还要注意优质蛋白质的及时补充。
第四步,活动筋骨复“元气”。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的锻炼活动是恢复身体“元气”最直接的方法。让身体沐浴在春光之中,感受春光的拂煦,让全身的肌肉韧带在锻炼中得以增强。但是要注意运动前的准备活动,运动后身体出汗应及时擦干,不要吹凉风。
春季养生不可不知的三要点
首先,生活起居要有规律。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气候转变,在作息时间上该晚睡早起,时常走出家门,到环境优美的林荫小道、树林中去散步,让身体与大自然相融合,使气血循环畅通,精神焕发。此外,早春天气乍暖还寒,加上人体对风寒之邪的抵抗能力减弱,因此,春季的时候不要一下子就脱去所有的棉衣,尤其是那些体质比较虚弱的和一些患病的老年人。
其次,要养精蓄锐。过渡季节是人体受影响最大的时候,特别是在冬春交替的早春。医学研究表明,消极不良的情绪容易导致肝气不畅、内分泌系统紊乱、免疫功能降低,可能引发肝病、心脑血管病。所以,春天在注意生活起居的同时也应注意修身养性,保持良好的乐观情绪,不仅能使各个器官顺畅通达还能起到保健防病的作用。
最后,应该注意保暖。春天气温转暖,致病的细菌、病毒等也随之繁殖生长,稍有不慎,就很容易患上流行性感冒。“春捂秋冻”就是顺应气候保健养生的经验。由于春天气候忽冷忽热,再加上捂了一冬,新陈代谢功能和身体调节能力都比较弱,如果衣服单薄,稍不注意就易感染疾病,对健康造成威胁。特别是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的老年人,更应该注意保暖防寒,以预防心肌梗死、中风等疾病的发生。
春季养生禁忌需注意
一忌睡眠过多。在春天大部分人容易犯困,有一些老年人早上不愿起太早,有睡懒觉的习惯。中医认为“久卧伤气”。因为过多的睡眠会令新陈代谢功能降低、营养不良、血液循环不畅、精神懒散。因此,老年人要坚持晚睡早起,每天睡眠维持在8小时即可。
二忌懒于活动。春光如许,万物欣荣,这是老年人参加健身活动最好的时机。经常到户外参加活动,可以感受大自然新鲜的空气,促进心情畅快,增强心肺功能;进行适当的日光浴还能杀死表皮的病菌、毒素,增强自身免疫系统。
三忌生冷食品。在春天,老年人不要自以为气温回升就吃一些生冷食品,生冷食品容易刺激肠胃,引起疾病的发生。应多吃高营养高蛋白又容易消化的食物。患有肠胃疾病的老年人可以在早晚喝点姜糖水,有防治感冒和御寒暖胃的双重作用。
四忌四处串门。呼吸道传染病的多发季节就是在春天,老年人由于自身的免疫功能比较差,很容易被感染。所以,老年人不要频繁出入商场、超市等人多的公共场所。
细节提示
阳春三月是万物始生的季节,是调节身心的大好时机。保持心情开朗,心胸开阔,不要动不动就发怒,更不要有不良的消极负面情绪,所以,老年人要保持心情畅通,精神愉快,让身体各个器官得到保养。
夏季养生让你吃出健康
夏季气温由温转热,阳光充足,万物茂盛,开花旺盛。这时地气蒸腾,天地之气交合,这种环境对万物的生长十分有利,如果能适应气候变化,同时正确调养身体,可积蓄充足的阳气,从而提高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那么老年人应该如何保健调节身体机能呢?
《养生论》上说:夏季称作蕃秀,天地之气相交,万物开花成果,人们应夜卧早起,沐浴朝阳,使心情平静,不要烦恼,使气得泄,这就是顺应夏季之气候,符合养生的规律。否则就会伤及心肺。如果夏季养生之气储备不足,到秋天就会发生疾病,到了冬天就会加重病情。
保健养生的基本常识
1.晚睡早起不赖床。由于夏天酷热多雨,湿气比较重,再加上昼长夜短,老年人体内心火旺盛而肺气不足,应晚睡早起。夏天因为暑热的原因容易睡眠不足,可以睡个午觉。午休时间不宜过久,不能在风口上睡,更不要因为燥热而用电风扇或空调直接吹向身体来降温。切记:不管是午睡还是夜睡都要在肚子上盖上衣物。
2.科学合理清淡的膳食结构。由于高温闷热的原因,人体出汗比较多,体内消化液分泌大大减少,导致消化功能减退,缺乏食欲。所以,夏季饮食应以清淡、消火、易消化为主,少吃油腻辛辣的食物。清淡的膳食能祛暑、补液,促进肠道消化,老年人更应时常食用绿豆粥和一些新鲜的瓜果蔬菜。
3.适当运动增强体质。烈日炎炎,大部分老年人元气不足,身体抵抗能力差,很容易感染疾病。为了提高老年人对高温环境的适应能力,适当的体育锻炼是不可或缺的。但是,运动必须酌情适量,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制订锻炼计划,要循序渐进并且持之以恒。
怎样吃利于夏天养生
1.少吃肉食。老年人如果过多地食用肉类脂肪,会造成新陈代谢紊乱,营养平衡失调,容易患高胆固醇血症和高脂血症。夏天气温较高,食用肉类容易生痰火,饮食方面应该以健脾、利胃、祛暑为主。可以多吃苦瓜、豆腐、绿豆、鲫鱼等食物。过于油腻、难以消化以及刺激性的尽量不要食用。
2.少吃甜食。老年人在夏天食用甜食较多,而甜食含糖量比较高,产生的热量也高。过量地摄取糖分,会影响脾胃的吸收与消化,容易引起消化不良,产生食欲减退,胃脘胀满,嗳气吞酸等现象。如果老年人过多食用甜食,糖分在身体得不到及时消化,长时间的积存,会出现血脂升高、肥胖等现象。造成心肺功能衰退,甚至致使心肺功能衰竭。
3.少喝冷饮。当人慢慢步入老年,脾胃消化吸收功能也逐渐减退,而夏季还会遭到暑热的侵害,加剧脾胃功能的下降。吃生冷食物虽然可以消暑祛火,但对胃黏膜以及消化道黏膜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刺激,从而造成胃肠液循环变慢,肠蠕动减弱,可能还会出现痉挛现象。因此,老年人要注意少吃冷食,少饮冷水。
4.注意卫生。老年人适量吃些苦瓜、乌梅、桃、草莓、西红柿、黄瓜等瓜果有很多好处。但注意食物的卫生,一定要洗干净,以防肠道感染病的出现。鱼、蛋、肉等食品要注意保鲜防腐。饮食用具、炊具要生熟分开使用,不可混杂,而且要时常消毒。如果有可能,可以多吃些大蒜,它具有杀菌、助消化、调味、解暑的功效。
夏季常见病的预防
1.夏日感冒,在医学上称之为“热伤风”,常见症状是流涕、鼻塞、打喷嚏,有的人也会伴有发烧、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这种感冒通常不能及时恢复健康,特别是老年人还有可能转化成其他类疾病。因此,夏季要预防感冒。在感冒流行时期,老年人不要经常串门或去人比较多的公共场所,以减少感染机会。
2.谨防疰夏。这是夏季常发生的一种病症。暑气燥热时,一些人会有胸闷不适、四肢无力、精神萎靡、微热嗜睡等症状,其主要原因是一些人对气候的变化适应能力比较弱,不能很好地适应夏季炎热、潮湿的气候,这时大脑和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心肺的功能下降,胃肠道分泌的消化液减少,不能很好地消化吸收食物,致使缺乏营养。
3.中暑,俗称发痧,是炎炎夏日的高发性疾病。在通常情况下,人体产热和散热刚好相等,所以,人的体温维持在一种动态平衡的情况下,保持在37℃左右。但是在长久的日光照射下,强烈的红外线导致人体丧失调节气温的能力,所以出现了中暑。此外,如果外界气温和空气湿度较高较大时,人体汗液蒸发困难、热量积蓄过多,也容易造成中暑。
细节提示
盛夏酷暑,此时人体新陈代谢尤为活跃,加之睡眠时间又比较少,导致体内消耗的能量增多,血液循环加速,极易造成心脏压力大,心神不安,困倦烦躁,这时要尤为注重心神的调养,要保持神清气爽、乐观愉快的良好心态。特别是患病老人切勿大动肝火,以免伤神损身。
秋季养生讲究方法很重要
秋高气爽,此时正是老年人户外锻炼的最佳时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既然秋季是养阴的季节,老年人也应顺应季节的这一规律,根据自身体质情况和身体状态,选择适宜的锻炼方式。而作为老年人的你知道该如何养生保健吗?
一年一度秋风劲,秋天是给人感觉最舒服的季节。阳气在秋天由升浮逐渐趋于沉降,气候由热变凉,阳气逐渐衰退,生理功能趋于平静,也是老年人容易发病的时节。为了让老年人有一个健康的体魄,益寿延年,老年人应注意秋季养生保健。
老年人应注意秋季养生
1.修身养性。秋季,万物凋零,萧条的景色会让老人产生一种悲观伤感的负面情绪。此时的老年人应更加注意身心的保养,可根据自己的爱好,适当选择读书看报、玩物赏鸟、养花种草等文化娱乐活动,从而陶冶情操,愉悦身心。
2.提高免疫能力。秋季气温不稳定,早晚温度差比较大,风寒之气很容易对健康造成威胁,再加上老年人自身的抵抗力又不是很强,比较容易患上感冒、肺炎等疾病,病情严重甚至会危及生命。因此老年人要注意保暖,加强锻炼来增强自身免疫功能。
3.警惕秋季易发病。在秋季,老年人特别爱出现“秋燥咳嗽”、慢性支气管炎发作、感冒、胃病、风湿病、哮喘等疾病。因此,老年人根据自己体质情况做重点防范,积极防御控制原发疾病,警惕秋季易发病的发生。
4.加强体质锻炼。秋天天气转凉,可以进行适当的室外活动,老年人可根据个人喜好和兴趣,在自身能力范围内选择适宜的锻炼项目,如散步、做操、练拳、慢跑等。
生活有矩,健康常相伴
1.饮食方面。老年人在秋季饮食调养的首要原则就是适宜润燥。也可以说为防治燥伤阴,可以适当吃一些滋阴润燥的饮食。诸如梨、藕、糯米、银耳、芝麻、燕窝、蜂蜜、乳品等食物,从而益胃生津。其次,秋季饮食要注意“少辛增酸”。所谓“少辛”,就是要少吃一些辛味的食物,少吃辛味,是以防肺气太盛;而金克木,即肺气太盛可损伤肝的功能,所以在秋天要多吃酸来提升肝脏功能,抵御过盛肺气的侵入。根据这一原则,在秋天一定要少吃一些辛味的韭菜、蒜、葱、辣椒、姜等辛味的食物,多吃些酸味的蔬菜和水果,比如苹果、山楂、柚子、菠萝、葡萄、柠檬等。这对于缓解老年人秋燥有显著良效。
2.起居原则。老年人身体功能各方面均有下降与减退,秋冻就要因人而异。秋天是呼吸系统疾病的易发期,一些身体机能比较虚弱的老人要及时适当地增添衣物,切莫过于追求秋冻。因为老年人受寒会诱发原有的哮喘、气管炎等疾病的发作。天气转凉,血管因为寒冷处于收缩状态,血压会升高。患有高血压病的老年人可能会因此血压上升,诱发中风。
合理搭配膳食,吃出好健康
防寒温里:每天的早餐,食用性质温热的食物,比如煮粥配大枣和干姜、甜杏仁、核桃仁、葡萄等,也可以吃些羊肉汤、醋熘白菜、糖蒜等。
排湿祛风:当遇到阴冷潮湿的天气时,老年人应增强祛风排湿的膳食,比如选择大米、薏米、扁豆、莲子、红小豆、栗子、姜、花椒、葱、茴香等食物。
润燥滋阴:当老年人遇到口干舌燥、大便干或者干燥天气情况下,应该注重选择一些润燥滋阴的饮食,这类食品能提高自身免疫功能。可选全麦面、豆芽、豆浆、小麦仁、花生、红薯、芝麻、南瓜、山药、萝卜、莲菜、白菜、百合、梨、木耳、苹果、葡萄、枸杞、大枣、甜杏仁、甘蔗、蜂蜜、鸭蛋、蒸鸡蛋羹等。
收敛阳气:在日常膳食中适量摄取山楂、柿醋、五味子等酸味食物可以很好地收敛阳气,如果体内没有凉寒之气或者没有遇到风寒天气,老年人应尽量少食用发汗的食品,比如,生姜、大蒜。
五味调和:这是保持人体健康的八大基石之一。老年人更应注意如下的饮食关系:辛辣味与酸味或者苦味是相互制约的;甘甜味与咸味或者酸味是相互制约的;咸味与苦味或者甘甜味是相互制约的等。
细节提示
老年人秋季养生可概括归纳成五个原则:防寒温里排湿气,排湿祛风除湿气,润燥滋阴增正气,降温降暑敛阳气,五味调和少疾病。在秋季这样一个从炎夏向寒冬过渡的季节,是老年人抵抗力相对较弱的时候,如果不注意保健,疾病就会趁虚而入。因此,老人们在秋季应该多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并摄入能增强抵抗力和免疫力的食品。
冬季养生贵在日常细节
根据气候变化规律,每年十二月至次年一月、二月,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天气特征是干燥、寒冷,这一时段又称“干冷时段”。很多地方全年最低气温都出现在这一时段。此时,由于北方冷空气的势力比较大,空气干燥,雨雪较少,天气呈现出一种持续“晴冷”的势态。对于老年人来说,强身健体在此时无疑是最重要的任务,以防疾病缠身。
在冬季,由于温度的持续寒冷,会使皮肤血管收缩,血压上升,心脏的工作量增大,很容易转变成高血压和心脏病。冬天寒冷干燥的气候,还会导致老年人患感冒、肺气肿和支气管炎。这些疾病都会使冠心病加重,严重者可诱发心绞痛。因此,一些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在干冷时期,要格外注意保暖。外出要增添衣物,尽量少出门,以防感冒。一年四季的各个时间段,气候变化特点不同,老年人的保健方法也不一样。
冬季养生保健不可一把抓
寒冷干燥的冬季,老年人可以根据早、中、晚不同的时间段,采取不同的保健方法。接下来讲述老年人冬季的养生三秘诀。
1.早搓手。经过一晚上的休息,人体的各个器官在早晨起床后变得活力充沛,准备开始新一天的工作。随着身体活动的不断增加,心率也会逐渐上升,因此早晨要注意调养心肺。可以采取搓手心、揉按手指等方法,通过刺激手心的劳宫穴,让心脏达到兴奋状态,同时加强呼吸系统的功能,起到保健作用。搓手心时,合并两掌,来回对搓,尽可能地摩擦手心。除此之外,早晨,将两手的手指相互对揉按摩,也能起到提神醒脑的作用。
2.午晒背。冬天的午时,也就是11:00~13:00这段时间,是阳光最充足的时段,经常晒晒后背,可以增强人体阳气。亦可以在晒太阳时,摘掉帽子,让阳光从头顶的百会穴进入人体。
3.晚泡脚。经过一天的活动,晚上的身体会感觉疲累,肝肾特别需要得到调养和休息。在泡脚时,水的热量会通过脚底传递到人体全身,让身体的肾经、肝经都得到养护。特别是脚底的涌泉穴,是肾经的首穴,在晚上得到热水的刺激后,能消除一天的疲劳,补充肾气。
冬炼应注意做到“四要”(www.xing528.com)
一要选择适当的时间和环境。冬季空气洁净度在上午8点钟以前和下午5点钟以后最差。所以冬季锻炼的最佳时间应是上午9点至11点钟左右。同时要注意在没有雾时锻炼。因为雾中含有很多有毒物质,过量吸入体内,会引发疾病。
二要注意运动方式适宜。冬季人的血管收缩,肌肉黏滞性增加,弹性降低,易损伤,尤其是老年人,通常有程度不同的动脉硬化,因此不宜剧烈活动,应选择中小运动量的项目,如太极拳、气功、散步等。
三要注意防寒保暖。人步入老年,身体抵抗寒冷的能力下降,如果贸然去室外锻炼,容易染上风寒,导致疾病发生。因而,刚开始锻炼时应多穿一些衣服,戴帽子、手套等,等到身体发热时再逐渐减衣服。
四要注意安全。锻炼前要做充足的准备活动,比如肌肉和关节方面。运动过程中要避免总锻炼某一个部位。还要注意预防运动创伤和疾病发作,若有异常情况,则应立即停止锻炼。
冬炼需注意“四不要”
1.不要起得太早。冬天的早晨是心肌梗死、缺血、心律失常等疾病的高发时间,老年人如果在这时候外出锻炼,可能会导致意外情况发生。
2.不要空腹锻炼。我们知道运动需要能量。如果是空腹运动,能量的主要来源就靠体内脂肪的分解,这时人体血液中脂肪酸浓度会明显增高。而老年人由于心肌能力降低,过剩脂肪酸带来的毒性常常会引起并加剧老年人的冠心病、动脉硬化症。
3.勿搞疲劳战术。过量运动通常会破坏人体内外的运动平衡,容易造成一些生理功能失调。在日常生活中锻炼比较少的人,心肺、关节等功能都要有一个适应过程,要循序渐进地进行运动。
4.拒绝运动后的“急刹车”。当人在运动时,下肢肌肉血液供应量会急剧上升,假如运动后突然静止不动,就会造成下肢血液淤积,不能及时回流,此时心脏进血量达不到标准,会引起头晕、呕吐、恶心甚至休克。所以,锻炼结束后应继续做一些慢节奏的舒缓活动。
细节提示
据资料显示,约70%的患病者多在冬季发病,故冬季被称为“健康杀手季”。老年人在寒冷干燥的冬天要特别注意防治五种疾病,即防胃病、防中风、防感冒、防心梗、防血脂高。在走路散步活动时,一定要注意劳逸结合。特别提醒,老年人行走1000至2000米,或行走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就应该坐下来休息半个小时。
牙齿保护措施很关键
大部分老年人认为,脱牙是由于年龄增长或衰老等因素造成的,事实并非如此。造成牙齿脱落的最大天敌是龋齿和牙周病。而老年人口腔保健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就是及时地把脱落的牙齿镶上,要想在两鬓斑白时还有一口健康的好牙齿,除了应在日常生活中改掉一些坏习惯,及时治疗口腔疾病外,还可以天天做牙齿保健操。
实验数据显示,但凡是长寿的老人都有一口保养得很好的牙齿。当人由中年走向老年时,牙齿有机质减少钙化增高,出现牙龈退缩、牙槽骨吸收、牙齿磨损、松动、脱落缺失等症状,从而不能将食物完全咀嚼,囫囵吞下,不但加大了肠胃的负担,还严重影响了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的吸收,如此一来,想要长寿也是枉然。由此看来,老年人拥有一口好牙齿,就利于口腔健康,口腔健康又益于身体健康,如果身体健康了长寿也就是必然的了。因此,老年人注意口腔的保健卫生,更能益寿延年。
如何护出好牙齿
1.适合自己的牙膏。老年人应该经常变换使用适应自己牙齿的牙膏,不要盲目偏好某一种牙膏,要根据自己牙齿的情况,挑选适合的牙膏。
2.牙刷。应该选择毛质较软的适合自己口形的牙刷,因为毛质过硬或者太软的牙刷在刷牙时都容易造成牙龈出血。如果在冬天牙刷比较硬,可以在使用前,将牙刷放在温水中浸泡一会儿,待牙刷毛稍软后再使用。
3.刷牙的水温。老年人在刷牙时,如果水温过凉或过热都能刺激牙齿的血管,水的温度过高会致使牙齿血管扩张,水的温度太低又会刺激牙齿上的神经。因此老年人在刷牙时控制好水的温度很重要。
4.刷牙的方法。每天应该采用正确的刷牙方法,即刷上牙时方向向下刷,刷下牙时方向向上刷。时间控制在2~3分钟,每天三次。老年人应饭后立即刷牙。
5.牙龈自行按摩。在每天早晚洗脸刷牙后,可将食指放在牙龈处按压牙龈,下牙方向应该是从下向上方按压,上牙可以从上方向向下按压,时间在3~5分钟为宜。这样可以促进牙龈的血液循环,预防改善牙龈萎缩,增强牙龈的附着力,牙齿不容易松动。
6.洗牙。老年人可以自己用舌尖舔牙齿周围和牙齿间隙,这样口腔内会产生大量的唾液,唾液中含有一种可以消灭口腔细菌的酶,同时还能提高消化功能。也可用淡盐水来漱口。
7.叩牙。常常将上下牙齿咬合几次,或者用比较硬的食物在口腔里充分咀嚼,能改善颞颌关节功能、增强颞颌关节的坚韧性从而使牙齿变得坚固,不易脱落。
牙齿保健应注意
1.避免磨损。大部分老年人错误地认为牙齿越磨越结实,所以吃一些比较硬的东西也没有什么大的关系。如果过度地磨损牙齿会造成牙外层珐琅质破坏。牙齿严重磨损,还会出现脸型变化或牙齿向前移位等症状,甚至因耳旁的颞颌关节长期不当咬合而引发疼痛。因此,老年人应注意牙齿不要过度磨损。
2.好习惯是关键。每天坚持早晚用温水刷牙,饭后要用温水漱口。为预防牙周炎,老年人还可以定期到医院除去牙面上的结石。为了减低龋齿和楔状缺损的发病率和降低唾液及龈沟液的酸度,更要注意不要摄入过多的甜品。
3.及时补缺损牙齿。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个别牙齿缺失破损,加上受到破坏的牙列,都会给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医学专家发现,当人在进行咀嚼活动时,会产生调节心脑血管流量的作用。
坚持小方法带来大良效
漱口鼓腮:老年人应该坚持每天做一到两次的闭口鼓腮漱口动作,同时让舌头在口腔左右转动。这样不仅能让口腔自洁,保护牙齿健康,还能增加唾液分泌量,让牙面、牙缝和口腔黏膜受到一定的刺激冲洗。
牙龈按摩:为改善牙龈、牙槽和牙髓的血液循环,防止牙床过早萎缩,可以用干净的拇指、食指顺着一定的方向按摩牙龈,时间以10分钟最佳。
叩齿咽津:一般来说叩齿法,就是让上下牙齿相叩撞,从而达到刺激牙周组织,改善血液循环,加强抵抗功能的作用。
细节提示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牙齿疾病能够诱发或加重糖尿病、冠心病等身体疾病。因此,拥有健康的口腔既能充分地咀嚼,享受美味的食物,给身体带来充足的营养,还能避免和降低冠心病、胃病、糖尿病等病症的发生概率。老年人的口腔健康会带来更多的健康,更多的快乐,更长的寿命。
梳头养生蕴藏大“智慧”
在中医学里,经络遍布人的全身、体内体外、从上到下,器官和脏腑的相互联系,气血的调和,都要通过这些经络起传递作用。人的气血通过经络而传导至全身,发挥抗御外邪,保卫肌体的生理作用。而人在梳头的时候同时又能按摩脑部的经络和穴位,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头部是五官和中枢神经所在,常常梳头可以增强头部的摩擦,疏通血脉,促进头部血液的循环,让头发光莹黑亮,坚固发根;经常梳头还能缓解头痛,聪耳明目,预防感冒;能增加大脑和脑神经的血液供应,也能降低血压,防止脑溢血等疾病的出现。
梳子的挑选有讲究
1.角梳。老年人每天早晨用角梳梳头,它的药理性可以通过刺激大脑头皮和头部神经改善血液循环,在无形之中渗进人体。而晚上用角梳刺激脑部神经和穴位,能使人一天的疲劳紧张情绪得到放松。长期使用角梳能减轻头痛症状,减少掉发和头屑的困扰,让人充满精神,头脑敏捷。
2.黄杨木梳。从古至今制梳的首选就是黄杨木梳。其本身含有黄杨素,而黄杨素又有抑制真菌生长的药理性。长期使用黄杨木梳,能抑制细菌增长,达到止痒去屑的作用。
3.桃木梳。桃木又叫“仙木”。桃木具有齿体圆滑,手感舒适,无静电等特点。经常使用既保护发质,又能达到醒脑提神的作用,有延年益寿的功效。因此,梳头不仅仅是例行公事的整理发型,还能让身体达到保健养生的功效。所以我们要用正确的梳子梳出健康。
你会正确地梳头吗
首先,梳头的时间。早晨洗漱完毕后梳头,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使人精神迸发,给整天带来一个好状态;晚上上床睡觉前梳头,能有效地缓解压力和疲劳,利于入眠。老年人要在早晨起床后和晚上睡觉前各梳10分钟。假若中午的时间充裕,还可再梳5分钟,达到舒缓疲劳的作用。
其次,在梳头时,应先顺着经络的方向,从前额的正中位置开始,用均匀缓慢的力量,向头部、枕部、颈部梳划,然后再梳头部两侧。每次应梳百余下,直到头部皮肤感到微热方可结束。继而从梳开散乱的毛稍开始,用梳子轻贴头皮,缓慢地旋转着梳拢。注意用力要缓慢均匀,如果力度太大,容易刺伤头皮。先从前额的发际线处向后梳,之后梳到颈部发际处,然后再沿颈部发际由后向前梳,梳至前额发际。然后,以左、右耳的上部为开始,分别向各自的反方向进行梳理。
最后,让头发自然地向周围散开来梳理。在梳理头发的同时,可以身体向前屈或向后仰,能加快血液循环,这样成效会更显著。头发平均每天梳拢100下左右为最适宜。提醒各位老年朋友,要想看见好的效果,有好的习惯是关键,要做到每天坚持。
头发稀疏可用“指梳”保健
随着年龄的增长,不乏有一些老年人因保养不当,头发变得稀疏甚至快要掉光。在此专门为这些老年朋友介绍一种“指梳”的保健方法。顾名思义,“指梳”就是直接用手指代替梳子进行“梳头”。“指梳”时,可以先从前发际缓慢运力梳向后发际,在梳理头发的同时还可以揉擦头皮。这种方法每次至少百十下,早晚各一次,时间充裕的老人午休前也可做多一次,注意要持之以恒才有保健之效。
细节提示
在当今社会中,有很多头皮病都是通过梳子做介质传染的,由于污垢存留在梳子上时间过于长久,就能发生化学变化,因此我们梳头的梳子要勤清洗。清洗梳子的正确方法是,先在肥皂水里浸泡十分钟,之后用旧牙刷擦洗,擦洗之后应继续用清水冲洗,最后将梳子放在专用的地方,假如发现梳齿弯曲不直,则应换掉。
养生,为何先要养神
古医籍《寿世保元》有诗云:“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意思就是说:人要是想益寿延年,首先要敛气保精以养其内在精神。诚然,“养神”是养生的首要内容,要想真正的长命百岁,就必须有一个健康的精神。
关于养生,中医有“药养不如食养,食养不如精养,精养不如神养”的说法。所谓养神,主要就是说注意精神的健康。倘若老年人只注重身体强健,一味地补充膳食营养,而忽略了养神,也是难以健康长寿的。人的一生当中会遇到很多不如意,特别是步入老年以后,因为在社会上的身份、人与人的关系、身体机能的状况、情绪性格等方面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如果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神”,就可能会出现失落、自闭、焦虑、自卑等消极心理。从养生角度说,老年人能否保持良好性格、高尚涵养、欢畅心境和乐观情绪,对延年百岁有直接的影响。所以,老年人在注重“养身”的时候,也应更加重视“养神”和“调神”。
何谓神,为什么养神
神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换句话说就是人的精神状态、思维活动。神,在人体中居于首要地位,只有神的存在,人的一切生命活动才得以有序进行。古代养生书籍中曾记载:“神强必多寿。”这里所谓的“神强”实则脑神健全之意。唯有脑神健全,才可以主宰身体机能,让全身保持正常生理状态。从古至今,医家、道家、养生家们都特别注重精神调养,重视心理养生和精神调节的作用。大家们认为排除杂念是养生的关键。内心保持平和恬静,顺应天理,才能够达到养生的效果。人的“神”受了损伤就容易衰退,衰弱减退就导致健忘失眠,烦恼心乱,所以老年人要安神。安神是说有一个适度的情绪,喜、怒、忧、思、悲、恐、惊都能很好地控制,张弛有度。五行里讲“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五脏损伤就会出现精神萎靡,精神萎靡就会造成神志衰退减弱,各种各样的疾病就会发生,这三者相互关联,互为因果。
总之,我国的中医养生,注重精神。神的充盈和安宁,和人体的健康长寿有直接的关系,要想养生就必须先养好神。人们如果想延年益寿就必须遵循古训,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健脑提神。
养神有方法
1.闭目养神。稍稍微闭双眼,冥想出一种轻松惬意的场景,不被外界的各种事物所干扰,如果能持之以恒,就能增强心脑神经,促进细胞功能的活化,从而助于消除疲倦感。
2.糊涂养神。这里的糊涂并不是说真的“老糊涂”了,而是一种心态,在平时生活中,不要为一点芝麻大的小事锱铢必较、吹毛求疵,要有一个难得糊涂、宽宏大量的胸怀。心胸开阔了,心情也就跟着开朗起来了。
3.睡眠养神。人在睡眠的情况下,大脑处于一种休息的状态,降低了身体各个部位的负荷,养精蓄锐。日常生活中要特别注意劳逸结合。在普通情况下,老年人每天睡6~8小时,就能够保障一天的正常活动。
4.娱乐养神。退休的老年人会觉得整天无所事事,因此,可以发掘自己的兴趣爱好并常与人探讨交流,比如绘画、书法、跳舞、钓鱼等。这样不仅能带动起全身各个神经系统的积极性,还能避免产生退休后的消极心理,一举两得。
养神应注意
1.清心寡欲。俗话说得好:“心底无私天地宽。”要做到这一点应注意两方面:一是明理收心,明白私心对身心有什么危害;二是要以端正的态度对待个人的得失荣辱。
2.目清耳静。人类感受外界的主要器官就是眼睛和耳朵,如果乱视杂听,就会从听到的或者看到的事情上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从而心神不宁,损耗神气。再加上老年人阅历丰富,容易起思虑,神气更是难以宁静。因此,老年人要想好好养神就要注意抑目静耳。
3.欢畅心情。正所谓“笑一笑,十年少”,大家都知道笑可以调节情绪,促进健康长寿。乐观的情绪能定气安神,更是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良方。
4.顺应四季。四季气候的变化不同,让世间万物形成了生、长、化、收、藏的自然规律。人体也是寓于大自然之中,只有随着四季的变化而变化适应,才会达到“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状态。
细节提示
养生必须先养神,因为生命的主宰就是神。而养神除了静神还应调神,让自己有一个宁静祥和的神态。人的精神心态保持积极乐观,身体内气血才能正常运行。古语说得好,“百病生于气”,要想有一个健康的好身体,就应注意神气的调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