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伏尔塔瓦河换岗仪式中的戏剧性雪花,令人难忘

伏尔塔瓦河换岗仪式中的戏剧性雪花,令人难忘

时间:2023-1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广场上聚集了许多游客在等候制服华丽的哨兵举行换岗仪式。不一会儿,换岗仪式果然开始了,这时候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换岗仪式进行到一半,突然间大片大片的雪花从一块黑色的大云团里飘洒了下来,把碎琼乱玉纷纷扬扬地撒向了广场,撒向了美丽的伏尔塔瓦河。换岗仪式丝毫没有受到这突如其来的大雪的影响,一切如常。有哥德式巍峨尖塔的圣维特大教堂是布拉格红衣主教的所在地,已经有千年历史。第二年,卡夫卡向朵拉正式求婚。

伏尔塔瓦河换岗仪式中的戏剧性雪花,令人难忘

第三天气象大变。天朗气清一下子变得烟霭阴霾,惠风和畅也陡然变得春寒料峭。

换上了皮夹克,上午坐车到了河东老城区,在河上的寒风中漫步过查尔斯石桥前往西岸山上的布拉格城堡。过查尔斯石桥往前不远,就到了雄伟的城堡下的山脚。城堡下方有一座气派的查尔斯大酒店。正对着酒店的路南边是河西老城著名的玛拉·斯特拉那(Mala Strana)高档住宅区。对了,莫扎特贝多芬都曾经在那里住过!应该先去那里看看。

莫扎特和布拉格颇有因缘。虽说莫扎特最辉煌的后十年是在维也纳度过的,但并非一帆风顺,而是时起时落。就在维也纳对他的歌剧杰作《费加罗婚礼》报以冷漠时,布拉格于1786年为《费加罗婚礼》举办了首演,获得巨大成功。17871月莫扎特首访布拉格,就把他的《D大调第38交响乐》献给了布拉格,命名为《布拉格交响乐》并在布拉格首演。他接下去在布拉格待了相当长一段时间。这年十月,他的歌剧《唐·璜》也在布拉格首演,获得巨大成功。1790年莫扎特又为波希米亚国王里奥波德二在布拉格的加冕典礼谱写了歌剧序曲《蒂托的仁慈》(Laclemenza di Tito)。可惜莫扎特在翌年去世,否则他和布拉格的情谊还会延续下去。

贝多芬曾经于1796年和1798年两次从维也纳来到布拉格,都住在这里河西老城区的玛拉·斯特拉那住宅区的拉采恩斯卡街(Lazenska),他分别居住过11号和285号。我终于在拉采恩斯卡街11号找到了贝多芬故居,这是他第一次来布拉格所居住的旅店,还保持着当年的样子。在大门的左上方墙上刻有一块贝多芬的纪念浮雕。两百多年过去,这座建筑依旧保养如新,可见当年布拉格的建筑工程质量有多好!贝多芬第一次在布拉格待得比较长,他为约瑟芬伯爵夫人举办的音乐会先后谱写了四首曼陀林和竖琴奏鸣曲

由此可见,在莫扎特、贝多芬时代,布拉格在文化艺术上就有无可置疑的重要地位。

布拉格也留下了一代巨匠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18601911)的脚印,他在1885年夏来到了布拉格的新德意志剧院担任副总指挥,这里是他远大前程的一个中间站。

布拉格河西的地形高低起伏富于立体感,让错落其间的罗马式哥德式各种不同风格的建筑各领风骚。经历了千百年兴衰的布拉格城堡古朴典雅,傲然屹立在山巅上,成为布拉格的象征。布拉格城堡的建筑复杂而庞大,城内有城:有大大小小的教堂,包括布拉格最宏伟的圣维特大教堂;城堡内还有布拉格最大的史特拉赫夫修道院和许多博物馆。自古以来,布拉格城堡一直是捷克国家最高权力中心与宗教领袖的所在地,也是捷克最重要的文化中心。

布拉格城堡广场

在离开贝多芬故居走回布拉格城堡时,从西北飘来的大块大块的云团间开始露出了蓝天和太阳,把布拉格城堡照耀得瑰丽多姿。布拉格的市政府机构全分布在河东,而捷克的国家机构则集中在河西的布拉格城堡里,总统府就在布拉格城堡广场上的宫殿里。

广场上聚集了许多游客在等候制服华丽的哨兵举行换岗仪式。不一会儿,换岗仪式果然开始了,这时候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换岗仪式进行到一半,突然间大片大片的雪花从一块黑色的大云团里飘洒了下来,把碎琼乱玉纷纷扬扬地撒向了广场,撒向了美丽的伏尔塔瓦河。换岗仪式丝毫没有受到这突如其来的大雪的影响,一切如常。游客们也是静静地站在雪花中观看。这时候,站在布拉格城堡上透过茫茫雪帘隔河东望,从云隙间射出的多束阳光把整个布拉格照得金碧辉煌,色彩斑斓。这真是大自然的神笔,令人叹为观止!

大云团飘走,雪霁天晴。不一会儿,另一块黑色的大云团又飘了过来,大片大片的雪花又洒将下来。如此反复了好多次,把金色的布拉格换成了银妆素裹。(www.xing528.com)

有哥德式巍峨尖塔的圣维特大教堂是布拉格红衣主教的所在地,已经有千年历史。教堂内的拱顶设计巧夺天工,别具一格。教堂内的彩色玻璃窗是二十世纪重新装配上去的,用色彩缤纷的玻璃镶拼出许多圣经故事的图画,吸引人们驻足观赏。

看到许多游客都朝着圣维特大教堂背后的一条石子台阶的下山小巷走去,就跟着走了下去。哦,原来是去著名的黄金小巷,这里有大名鼎鼎的卡夫卡小屋。所谓的“黄金小巷”其实不过是一条十分简陋的小巷,历史上一直是布拉格城堡里的宫廷卫队侍从和金银首饰工匠们的住所,如今成了纪念品小店铺的一条街,游人如织。

弗朗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出生于奥匈帝国时代布拉格一个讲德语的犹太家庭。他在布拉格读完小学和中学,并获得法学博士学位。他随后在布拉格一家保险公司任职,并在工作之余开始他的写作生涯。他腼腆内向,尽职敬业,在上司、同事和亲友中均有良好人缘。由于父亲不愿意资助他,卡夫卡未能如愿成为专业作家,不得不边工作边写作。1916年他放弃了工作来到了这黄金小巷22号静心写作,在这里完成了《城堡》、《乡村医生》和《致科学院的报告》等小说。为了文学,他一生没有结婚。艰苦的生活和过劳的写作,使他染上了肺结核,四十一岁就英年早逝。又一个艺术天才被肺结核所吞噬!

卡夫卡著作中小说只占其全部作品的三分之一,其余全是书信,其中情书又占了一半。在他生命的最后四年里分别有过两段恋情,特别是19201923这三年里同已婚的捷克女作家兼记者米莲娜·扬申斯卡(Milena Jensenska18961944)之间那段刻骨销魂的婚外恋情,爱得既真挚也很凄苦。卡夫卡《致米莲娜情书》也被评为“震撼人心的爱情小说”。1923年卡夫卡在波罗的海度假时同小他十五岁的犹太女子朵拉(Dora Diamant)相遇并开始了同居生活。第二年,卡夫卡向朵拉正式求婚。但一个月后,朵拉却等来了卡夫卡的葬礼。

卡夫卡生活在布拉格德语区的犹太人圈子里,用德语写作。从外部世界看来,他是捷克人;然而对捷克而言他又是犹太人。这种与生俱来的特殊双重身份,同波希米亚出生的奥地利大作曲家马勒的处境极为相似。卡夫卡的复杂性格在其作品里有充分的反映。卡夫卡文笔明净,想象奇诡,常用寓言人事,其寓意则言人人殊。他生活清苦,其乐就是写作;他是在自己的笔端上享受现实生活里没有得到的男女之欢,如《城堡》;他身居城堡下的陋巷,其代表作也是《城堡》。他的笔法别开生面,令二十世纪许多时髦的写作流派纷纷效仿,甚至把他捧上了天,说成是文学史上与莎士比亚但丁歌德一样的巨人。其实他的文学地位似乎更像是绘画史上的梵高

现在年轻人到布拉格,第一个想到的名人也许会是卡夫卡,或者是那位在捷克以外红得发紫、长居巴黎、而在布拉格却并不受欢迎的昆德拉。老一代人则会想到哈赛克的《好兵帅克》;我想到的则是斯美塔纳和德沃夏克。也许这就叫“代沟”。我对昆德拉的好感倒不是因为他的小说《无法承受的生活之轻》,而是他对现代音乐独到的诠释。他的音乐随笔《向斯特拉文斯基致敬》很精彩。

卡夫卡的德语写作,用词非常精细准确;而许多卡夫卡作品的翻译家们却常常敷衍了事,特别是对许多同义词缺乏推敲而乱用。昆德拉对此提出了很尖锐的批评:“见鬼!……,诸位翻译先生,请不要鸡奸我们吧!”不禁联想起大陆某些翻译尼采的先生们,是否也该让昆德拉骂上几句?

卡夫卡和米莲娜

晚上参加了所在旅馆组织的“波希米亚民俗晚餐”。在这个大旅馆里住着的大多是从国外来的游客,自然是赚取外汇的好机会。“波希米亚民俗晚餐”的动听广告果然吸引了许多住客,把门外两辆旅行大巴坐得爆满,费用是歌剧《阿依达》的四倍。在暮色中车队沿着伏尔塔瓦河左岸向北开了很久,终于停进了一座漂亮的村子。领队把我们带进了一家很大的酒吧,依次入坐。晚餐的食物粗制滥造味同嚼蜡;所谓的葡萄酒不过是用水兑得稀稀的粉红色酒精饮料,随便喝。问侍者有没有捷克啤酒,结果他们用塑料桶装出了啤酒,用大勺子往外舀,直接舀进了我们的杯子里。啤酒淡而无汽;到布拉格以来这一顿最贵的晚餐喝的就是这样的啤酒。千百年来啤酒早已经溶入了捷克文化,一顿没有好啤酒的波希米亚晚餐肯定是冒牌的。记得在二战前的布拉格,在啤酒厂附近的居民区里,可以出钱把啤酒管道直接像自来水那样接进家家户户,从而不出家门就可以打开龙头喝到新鲜的啤酒。时过境迁,这种事说给年轻人听还不相信呢。但话还得说回来,在布拉格城里酒吧的啤酒,还是价廉物美,货真价实。

热闹的是,他们拉来了一批穿着波希米亚服装的“民间艺人”在酒吧里唱唱跳跳。几位“波希米亚村姑”还不时地从座位上把正在进食的客人拉出去一起狂跳一阵子,反正那音乐既不是波尔卡也不是连德勒;一直闹到午夜才把我们送回布拉格。在这里居然也尝到了所谓的“社会大转型”时代常常会遇到的场景,同神州的许多“旅游景点”何其相似乃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