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变长
潮汐和灾变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不可能扯在一起。自有人类历史以来,地球上天天都有潮汐,而且十分有规律,可以加以预报。此外,潮汐还有好些用处。船只一般都安排在涨潮之际离岸出海,因为那时上涨的海水会把船只托举起来高过水下的暗礁,而退下的海水又会有助于把船只推离海岸。
潮汐在将来还可能用来发电。涨潮时,海水漫过堤坝进入一个水库;退潮时,海水从水库流出,可以推动水轮机转动。这就是所谓潮汐发电。用这种办法可以向世界提供无穷无尽的电力。潮汐有这样多的好处,它又怎么能引起一场灾变呢?
情况是这样的。地球转动时,它的陆地渐次通过海水向外隆起的鼓包,海水一会儿漫上海岸,一会儿退下去,在这个过程中,海水必须克服海滨本身和浅海地方海底引起的摩擦阻力。为了克服这种摩擦,会消耗掉一部分地球自转的能量。
此外,地球一面在自转,它的实体一面也会在其与月球相对的两侧微微隆起,鼓出的程度大约是海洋鼓出程度的1/3。然而,固体地球能够产生鼓包,靠的是岩石之间的彼此滑动,因此地球相应地点的地壳会一会儿向上提起,一会儿又被放下,如此反复不停。地球的自转能量也会在这上面消耗一部分。当然,这部分能量并不是真的被消耗掉了,它并未消失,只是转化成了热量。换句话说,作为潮汐效应的结果,地球会获得一点热量,但自转速度会有所减慢,因而一天的时间会变得长起来。
地球的质量很大,自转也很快,所以贮藏有巨大的能量。为了克服潮汐摩擦阻力,它即使消耗了不少(从人类的标准来看)能量,把它们转化成热量,地球上一天也仅仅是稍微变长一点而已。但是,一天的时间长度即使稍有增加,日积月累,长期下来也相当可观。
例如,假定一天的长度起初就像目前这样是86 400秒,而且每过一年平均增加1秒。那么,100年以后,每一天的长度就会比开始时增加100秒,即分。也许有人说,这个差数并不算大。
然而,假定你在一个世纪开始时校准你的一块走时绝对精确的手表,那么,到第二年,它每天都会比太阳指示的时间快1秒;到第三年,每天快2秒;到第四年,每天快3秒;如此等等。到这个世纪结束时,我们按日出和日落的次数计算,经过的天数总计是36 524天。但是,那块手表按每天86 400秒走时,却记录的是36 534.8天。换句话说,一天的时间逐年只要增加1秒,仅仅过一个世纪,积累误差就会是将近11天。(1)
当然,每一天变长的速率实际上要慢得多。
在古代,人类曾经记录过一些日食,明确地写明它们发生在一天的某个时刻。可是,根据我们的推算,它们本应该发生在另一个时刻。这种差异就是昼夜一天的长度非常缓慢地增加,长期积累的结果。
有人也许会说,古人的记时方法十分原始,而且他们的记时系统也与我们完全不同。因此,根据古人记录的日食发生的时间去引出什么结论是根本靠不住的。
然而,这里涉及的还不仅仅是时间。一次日全食发生时,在地球上只有一小块地区可以看到。举例说,如果历史上有一次日食发生的时间要比我们推算出来的时间早1小时,那么,由于地球少转动了1小时,在温带地区,看到那次日食的地点就应当比我们通过计算确定的地点东移大约1200千米。
我们纵然可以不相信古人所记录的一次日食发生的时间,然而,我们却敢肯定他们所记录的看到日食的地点是比较准确的,这样,我们就可以据以作出判断。根据古人留下来的关于日食的记录,我们可以知道自那以来积累起来的时间误差;再根据这个误差,我们就可以计算出一天时间变长的速率。正是用这种办法,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地球上的一天变长的速率是每过62 500年增加1秒。(www.xing528.com)
这样微小的变化,乍看起来,无论如何也不至于导致一场灾变。我们现在的一天只不过比建造金字塔时的一天长了大约1/14秒。这样小的一点差异肯定无疑是可以忽略的。可是,我们必须知道,人类的历史同地质活动史比较起来只不过是短暂的一瞬。在100万年里,每一天的长度可以增加16秒,而整个地球历史却有许多个百万年。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4亿年以前的情况。那时候,地球上的生命已经在海洋里存在了将近30亿年,刚刚才登上陆地。在过去的这4亿年中,每一天的长度已增加了6400秒,如果一天时间变长的速率一直像今天这样大的话。
这就是说,在4亿年前,一天的长度要比今天一天的长度短6400秒。6400秒就是1.8小时,这表明,当生命开始从水中爬上陆地时,那时的世界每天只有22.2小时。我们没有根据可以说这4亿年来每一年的长度发生了变化,所以我们推断出,那时候一年的长度按这个比较短的一天为单位来计算,会有395天。
这是通过计算得到的结果。我们是否有直接的证据呢?人们发现有一些珊瑚虫化石,据判断,它们是大约4亿年前生长的珊瑚虫的遗迹。这种珊瑚虫的生长速度,白天和夜里不一样,夏天和冬天也不一样。这样,在珊瑚虫化石的壳上就留有像树木年轮那样的条纹,记录下当初珊瑚石生长的天数和年数。
1963年,美国古生物学家韦尔斯(John West Wells)仔细研究了那些珊瑚化石,结果发现,在每一条比较粗的珊瑚条纹里又有大约400条细条纹。可以说,这一事实证明了在4亿年前的当时,一年大约有400天。这又说明,那时每天长21.9小时。
这个结果与计算值是相当接近的。实际上,接近程度简直令人吃惊,因为我们可以想到,每一天时间变长(如果把时间往前推,就是变短)的速率不一定就是常数。改变地球损失自转能量的速率的因素真是不少,例如月球的距离会随时间而变化(我们下面就要讨论),大陆和浅海的分布也是如此,等等。
尽管如此,倘若我们硬性假定在地球的整个历史中,一天时间变长的速率始终是一样的,那么在地球于46亿年以前刚形成时,它的自转速度是多少呢?这是不难计算出来的。如果一天长度的变化是常数,地球刚诞生出来时的自转周期应该是3.6小时。
当然,这只是算算好玩而已。更认真的计算表明,一天的时间长度最短的时候也许是5小时。实际上,地球刚诞生出来不久时,那时多半还没有月球,月球是在地球形成以后的某个时期才被地球俘获的。潮汐对地球的减慢效应肯定出现得要比46亿年以前晚,恐怕还晚得相当多。考虑到这些因素,地球早期一天的长度多半是10小时,或者15小时。
对于这个估计我们仍没有把握。对于地球最早时候一天的长度,我们一点直接证据都没有。
不管怎样,在地球的古老年代,仅仅是一天的时间比现在短,对生命不会有多大影响。在那种情况下,地球上某一地点在比较短的白天受到加热的时间要少一些,而在比较短的夜间冷却的时间也要短一些。因此,原始地球上的温度只会是比现在更稳定一些而已,有机体当然是能够适应那种环境的,也确实生存了下来。其实,对于生命来说,那时的环境恐怕比现在还要好些。
可是,一天的长度如果继续变长,将来又会怎样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