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马克思的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把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目标的观点,同时又对它进行了革命的改造,把空想变成了科学。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自由发展,主张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马克思说:“一个代替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的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而达到这一理想之前,无产阶级的目标是争取自身及全人类的解放。主张夺取政权,消灭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和向共产主义过渡。
马克思的发展理论并没有忽视经济因素的重要性,并没有因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而否定了经济发展。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把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统一起来,把社会发展建立在经济发展的牢固基础上,从而避免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各自的片面性。马克思的发展理论为20世纪社会主义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并对后来的发展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马克思未能对不发达国家的发展问题进行更多的探讨。他认为,发达国家是不发达国家的榜样,不发达国家迟早要走发达国家的道路。(www.xing528.com)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人、社会和自然是统一的,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相一致的。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同时改造着自身。发展的目标不仅在于经济增长和消除贫困,而且还应包括社会平等、政治民主、保护环境和使每一个人都得到自由发展。马克思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交换”[2]。斯大林说:“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不是要缩减个人需要,而是要竭力扩大和发展个人需要,不是要限制和拒绝满足这些需要,而是要全面地、充分地满足有高度文化的劳动人民的一切需要。”[3]由于前苏联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偏离了这一目标,在复杂的国际斗争和复杂的国内局势上迷失了方向,并没有把人的需要放在第一位而是将经济利益放在了首位,把在经济指标上赶超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作为奋斗目标,依靠大量的投入实现经济增长,从而引发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这种历史教训十分沉痛。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形成于19世纪,是对社会发展的高度概括和总结。由于历史的局限性马克思并不能对当今世界的发展进行历史性的精确预测,同时,由于马克思生活环境的限制,同样没有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进行理论性总结。发展中国家各有其特点,发展的矛盾纷繁复杂。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多种多样,没有人也不可能有人能够预测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马克思是在分析两种对立的发展观的角度上建立的“科学”发展观,是二维的发展观,不可否认是人类发展学的一大进步。随着发展学的不断进步,二维发展观已经不能完全解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
对于中国体育的发展问题,二维发展观的思维方式在指导中国体育发展方面早已经捉襟见肘,对于更为具体、更为现实的中国体育发展问题,缺乏具体的指导意义。经济因素与制度因素的协调发展是影响中国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中国体育的发展决不仅仅依靠这两种因素的协调发展。中国体育的发展是多因素、多条件,系统性、环境性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在我们的调查中,能够知道马克思发展理论和发展观的人很少,这反映出体育高等教育的一种缺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