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七月,当世界500强排行榜出炉时,都会引起人们一片热议,而热议的焦点往往都是"这些公司是如何成功的",而对于稳居前三的壳牌公司,人们对它更是多了几分好奇.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公司呢?它到底是因为什么获得成功的呢?
世界上所有伟大的公司,他们之所以成功都是因为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这种文化是经过多年的沉淀和积累之后,便形成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而这种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则是企业持久经营的关键。
壳牌公司的企业文化就是“视责任高于一切”。虽然只有简短的几个字,但壳牌公司正是在这几个字的指引下,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壳牌公司是一个有着一百多年悠久历史的老牌公司,那么,它在这长达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是如何发展的呢?想要了解一个公司的文化,就必须要了解一下公司的发展历史。
众所周知,今天的壳牌公司起初并不是一家公司,而是由两个来自不同国家的两家公司合并而成的。其中一家是英国的壳牌运输与贸易公司,另一家是荷兰的皇家石油公司。
英国壳牌运输与贸易公司在刚开始时是一家位于伦敦泰晤士河码头上的小古董店,店主的名字叫塞缪尔,他是一个犹太人。塞缪尔是一个很有想法的商人,在1833年这一年,他打算将自己的生意扩大,他把目光盯向了船员手中的贝壳。于是,他开始从船员手中收购贝壳,然后到远东地区做贝壳生意。
伦敦是当时世界上最兴旺、最繁忙的港口,凭借精致的饰品及多样的品种,塞缪尔生意做得十分红火,很快就积累了第一桶金。
此时的英国因为工业革命的催化,已经成为了一个世界最大的贸易出口国,一股强烈的海外贸易风开始兴起了。这对于头脑精明的塞缪尔来说是一个不可错过的商机,他决定将日本作为他拓展海外业务的突破口。
1870年,塞缪尔去世,他的两个儿子马库斯·塞缪尔二世和萨姆·塞缪尔。开始接替父业,继续打理生意。此后,马库斯·塞缪尔二世在伦敦设立了马库斯·塞缪尔公司,弟弟萨姆则长期居住在日本,并在日本横滨开设了萨姆·塞缪尔贸易公司。
他们把英国的机器卖到日本换回贝壳、珍珠、涂料、雕刻品等饰品,再把这些饰品运到英国贩卖。就这样,经过精心地经营,塞缪尔家族的生意不断壮大,贸易范围也逐渐扩展到了泰国、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地。
由于当时的运输条件有限,所有海外贸易只能通过货轮运输。然而,海上运输是一个充满危险的方式,而且货轮往返一趟往往得耗费很长时间,再加上运输过程中商品的损失,这使得运输成本非常高昂。
对于这个问题,塞缪尔家族很早就意识到了,于是,他们就以日本为基地,把日本三井的煤贩卖到亚洲各地,这样就没有必要从欧洲把煤运到亚洲来卖。
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塞缪尔家族已经拥有了一只数量很多的船队,他们甚至还把船出租或者包给伦敦的掮客以此赚取利润。
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结识了一位名叫雷恩的人。他是专门为罗斯柴尔德家族代办石油业务的掮客,这是在这样的机缘巧合之下,塞缪尔家族得到了进军石油业的机会。
1878年,他们正式开始行动了。虽然这是一个利润巨大的行业,但他们却不得不面对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这个当时石油业的“巨头”。
创立于1870年的标准石油公司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公司,在全球石油市场上具有垄断性优势。1873年,俄国沙皇批准高加索地区的石油对外国人开放,于是,当时富甲一方的另一个家族——诺贝尔家族迅速进入,很快就控制了俄国石油业。燃料油是当时在俄国最受欢迎的石油产品,它可以被用于取暖、运输及工业方面。而煤油在当时的俄罗斯只是一种副产品,因此它的市场潜力很小。然而,在当时的亚洲,它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商品,因为人们可以用它来进行照明。于是,煤油出口就开始渐渐兴盛起来。
当时,俄国的巴库地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产地之一,为了方便巴库石油的运输,俄国在1880年特地铺设了一条贯穿高加索的铁路,而这些建铁路的钱全都是跟当时欧洲最著名的金融世家罗斯柴尔德家族借的,根据双方协议,罗斯柴尔德家族拥有所有俄国石油出口的销售权。
当俄国的煤油源源不断地涌入巴库市场时,如何处置这些过剩的煤油便成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由于当时标准石油公司已经控制了亚洲地区煤油的销售,其他公司要想进入是很难的。但罗氏家族并不吃那一套,他们认为东方的潜在市场是相当大的,于是,他们便开始琢磨如何绕过标准石油公司,把煤油运过去。
此时,雷恩便把马库斯·塞缪尔二世介绍给了罗氏家族,想让他帮忙代理运输。精明的马库斯·塞缪尔二世意识到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二话没说便与罗氏家族签署了协议。从1891年开始,塞缪尔二世变获得了独家经营里海和黑海地区的煤油的权利,这也拉开了其与标准石油战争的序幕。
标准石油公司财大气粗,为了打垮竞争对手,时常会大幅削价,这种方法让当时的很多竞争对手吃不消,而不得不歇业。
年轻的马库斯·塞缪尔二世认识要想摆脱标准石油公司的威胁,就必须扩大战线,在各个市场上与其竞争,并且还要尽量降低运输成本才行。当时各个公司普遍采用一种容量为五加仑的铁皮罐儿装载煤油,这种方式虽然方便了用户,但它的运输成本却非常高。面对这种现状,塞缪尔二世产生了一个想法:“既然用这种方式无法和标准石油公司竞争。那么,为何不可以用油轮,然后采取批卖的方式呢?这样的话,成本就会大大降低。”
想到这里,塞缪尔便专门拜访了一个造船专家,让其研究一种耐热的油轮。1892年,骨螺号油轮正式问世了,此油轮载重5010吨,在油轮的最顶端悬挂着塞缪尔的壳牌标志。塞缪尔的梦想之帆正式起航了。到1895年底,塞缪尔兄弟已经控制了65条从苏伊士运河通过的油轮。
由于新航道的开辟,壳牌的运输成本大幅降低,很快,塞缪尔兄弟就控制了整个亚洲地区的煤油销售。1897年10月18日两兄弟为了进一步与标准石油公司争夺市场,正式成立了壳牌运输与贸易公司。(www.xing528.com)
就在塞缪尔兄弟的壳牌运输与贸易公司与标准石油公司争得如火如荼时,在遥远的东印度的一家荷兰公司也正在进行着一场激烈的竞争。
1880年,荷兰人安昆·邵克在印尼苏门答腊地区发现了石油,此前他就听说过有关美国宾夕法尼亚石油以及洛克菲勒的故事,他萌生了做石油生意的心思,于是,便向政府申请开采权。在得到政府的批准后,安昆·邵克建立了苏门答腊石油公司,并以其股权做抵押,向东印度公司银行贷款。
当安昆·邵克开始开采石油之后不久,贷款就花完了,他不得不回到荷兰海牙继续筹款。但不久他就无功而返了,无奈之下,他只好向当地银行求援。直到1885年,安昆·邵克的公司才终于开采出了石油,但日产量仅有5桶。安昆·邵克在苦撑了整整两年之后,才看到了希望,此时油井的日产量为140桶。
可就在此时,荷兰政府却横加干预,不准他再继续开采了。屡遭失败的安昆·邵克不得不失望地回到了荷兰。可就在他回国的途中,他在船上认识了爪哇银行的Kessler,Kessler对他的石油公司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愿意为他提供贷款。于是,在1890年6月16日荷兰皇家石油公司正式诞生了,1890年12月邵克去世,Kessler接替了他的位子。
此时的公司仍然被资金短缺和技术匮乏所困扰着,而随后发生的产量危机更使公司陷入了困境。在这样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公司负责人派出了两个地质考察组前去勘探石油资源。结果,他们发现了很多油田,这让已经步入死局的荷兰皇家石油公司起死回生了。
随着公司的实力的迅速上升,很快它就与壳牌和标准石油公司,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为了争夺巨大的利润,这三家公司展开了激烈的争夺,这样的状况整整持续了16年。当时壳牌拥有着自己的船队、雄厚的资本以及广阔的市场,实力要强于皇家石油公司,而这两家公司与标准石油公司相比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随着1886年卡尔·奔驰发明汽车,和1896年福特制造出了汽车,石油业的春天到来了。这便意味着壳牌、荷兰皇家石油及标准石油之间的竞争将继续升级。
对于壳牌公司来说,要想赢得与标准石油的竞争,光拥有强大的运输队伍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拥有丰富的石油储备才行。为了找到更多的油田,塞缪尔二世派人到荷兰属地婆罗洲行考察。结果麦克以高价钱买下了婆罗洲的巴厘巴极。于是,塞缪尔二世便将采油重心由巴库地区转移到了巴厘巴极。然而,由于婆罗洲的“油矿”为重油,这让塞缪尔二世陷入了万丈深渊。因为重油是很难销售的,无论怎样精炼,都无法变成灯油。这一重大失误把壳牌公司推到了倒闭的边缘。
就在塞缪尔二世无力回天之际,转机在1899年出现了。在这一年,德国从土耳其手中夺得了巴格达铁路的建设权,而美国和西班牙又爆发了战争。这便为塞缪尔的重油提供了销路,壳牌石油公司因此恢复了元气。
然而到了1900年,由于俄罗斯出现了大规模的经济萧条,壳牌公司的煤油销售不断下滑,又一次陷入了危机。此时,一直对壳牌公司虎视眈眈的标准石油公司打算以40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壳牌公司。然而却遭到塞缪尔二世的拒绝。此时,一直在静观其变的荷兰皇家石油公司的董事长德特丁觉得和壳牌公司合作的机会已经成熟了,于是便和塞缪尔二世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磋商,就这样,在1902年的6月,双方成立了一家联合体“亚细亚石油公司”。
然而,就在塞缪尔二世绝处逢生之后,他对于公司的经营变得三心二意起来,他开始对从政产生了兴趣,便当选了伦敦市长。就在他在市长位子上春风得意之时,他的两个长期的竞争对手——标准石油公司和皇家荷兰石油公司开始向他伸出了“毒手”,他们趁机抢占了壳牌公司的产品和市场。壳牌公司经过这两个对手的一阵血洗之后,已经变成了一个“空壳”。
到了1907年,壳牌公司已经到了命悬一线的地步,无计可施的塞缪尔二世被迫接受了德特丁的提议:德特丁的皇家荷兰石油公司拥有新公司的60%股份,而塞缪尔的壳牌运输贸易公司只拥有剩下的40%。两家公司合并成为“皇家荷兰壳牌公司”(简称“壳牌”)。此后的壳牌公司经过历届经营者的苦心经营,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在全世界赫赫有名的石油巨头。
1919年6月14日下午4时,英国空军飞机驾驶员阿尔科克上尉和布朗中尉驾机开始飞越大西洋。飞机从加拿大纽芬兰的圣约翰斯起飞,向东飞向大西洋。次日上午8点左右,两人顺利地在英国境内的一块沼泽地降落。这一成功着陆标志着人类驾驶飞机首次飞越大西洋的航行获得了成功。
如今,阿尔科克和布朗所驾驶的那架飞机仍被陈列在伦敦科学博物馆里,他们也因此成为了近代航空史上的著名人物。当时他们所使用的燃料便是由壳牌公司生产的,因为这次具有重大意义的飞行,壳牌公司从此名声大振。美好的明天正在向壳牌公司招手。
1920年,壳牌公司原油日产量达10万桶,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5.3﹪。1922年,壳牌公司在阿根廷获得了采油特许权,在文莱、英属的博尼欧获得了关于石油的各项权利。此时的壳牌公司就像是一个急速飞驰的赛车,快速驶进了它的轨道。
1922~1929年壳牌公司分别在加拿大、美国、伊拉克及马来亚成立子公司,并在印度和远东各地扩建了销售网。1929年,壳牌公司取得了伊拉克石油公司的23.5﹪的股权,并同参加这一公司的各外国石油公司达成了“红线协定”,即在中东地图上划出红线的范围内不得单独行动攫取石油利益的《卡特尔协议》。
同时,壳牌公司还与标准石油公司和英国一伊朗石油公司签订了《阿克那卡里协定》,这是一项瓜分世界石油销售市场、控制石油生产和价格的秘密协议。到了1938年,壳牌公司原油日产量已经高达58万桶,比1920年增长了整整4.8倍,占当年世界原油总产量的10﹪。
虽然此后发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让壳牌公司损失惨重,但战争结束后,由于世界石油市场对石油需求的日益膨胀,这使得壳牌公司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再次发展的良机。由于此时公司原有的运输与冶炼设施已经无法满足庞大的市场需要,于是,壳牌公司一面寻找新油田,一面开始大规模兴建新的炼油厂,与此同时,开始迅速扩充自己的炼油生产能力。壳牌公司开始向更广阔的世界市场迈进了。
到了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由于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当时,壳牌公司所提供的石油产品几乎占了世界石油生产总量的1/7。随后,壳牌公司便把目光投向了中东,并于1954年从美国控制的伊朗石油的国际财团中获得了14﹪的股权,而在中东其他国家和西欧、北美、非洲、远东等地,壳牌公司也同样加快了扩张的步伐。
1959年,壳牌公司的下属公司NAM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田,于1963年开始正式生产,到70年代初期,壳牌公司的天然气已能满足欧洲50﹪的市场需求。1970年,壳牌公司的原油日产量达420万桶,比1938年增长了6.2倍,占当年世界原油总产量的11﹪。与此同时,壳牌公司除积极参加在北海以及在美国、加拿大东海岸油气田的开发与生产外,也开始向金属冶炼、核能开发、煤的综合利用等多样化经营方向发展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