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节,我们从中国自身的因素,即内部因素做了分析。这一节和下一节,我们再从美国的角度这一外部因素来看看人民币转折的大趋势是何等明确!
早在2011年11月,美国国会成立的独立委员会——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发布的年报就称,中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努力正在成功地帮助人民币拓展地盘。该委员会主席威廉•赖因施(William Reinsch)直言不讳地说:“说起来有点难以置信,也许就在未来5~10年内,人民币就可能对美元构成挑战。”[20]
追根溯源,自4万亿救市计划把中国重新放入增长轨道后,人民币对美元的竞争态势才日益显露出来。这种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人民币结算和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等方面。
结算方面:自2009年7月国家试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以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在周边国家和地区广受欢迎。截至2013年9月,跨境人民币累计结算8.6万亿元。人民币已成为全球贸易主要结算货币之一。中国人民银行已与境外23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署了接近2.5万亿元人民币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人民币的接受程度在不断提高。[21]
2010年1月,中国与南非间发生首笔采用人民币结算的跨境贸易,截至2013年1月,中国与非洲贸易中采用人民币结算的国家已达18个。
储备货币方面:自2011年尼日利亚成为第一个认购人民币债券作为外汇储备的非洲国家以来,坦桑尼亚和南非央行都将外汇储备投资目光投向了中国人民币债券市场,以隔离美国国债收益率上升所带来的风险。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将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货币之一,实现外汇储备多元化战略。[22]
尽管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还非常有限(截至2014年初,全球央行外汇储备以人民币形式持有的比例只有0.01%,而美元所占的比例为60%,欧元为25%),但是人民币的上升势头很猛。
2014年1月底,尼日利亚央行承诺要把尼日利亚430亿美元外汇储备中的近10%由美元换成人民币,理由是:“最终,人民币很可能会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可兑换货币。”有西方经济学家预计,人民币占全部外汇储备的比例到2025年可能达到30%,从而对美元的优势地位构成直接挑战。[23]
甚至有经济学家专门认真评估了中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可能对美元构成的挑战和竞争,认为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在把人民币国际化路线图作为实现中国梦大战略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24]
一个非常直接的问题是,美元是美国最核心的利益,美国会漠视一种新生货币一直成长到对它构成严重威胁和挑战的地步吗?
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在其2008年发表的报告中指出,中国到2025年将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一预期在2010年提前实现),拥有强大军事力量,是自然资源进口最多的国家,成为与美国势均力敌的竞争对手。美国的安全和经济利益面临着新的挑战。
这篇报告也强调了美元的重要性:美元的全球储备货币地位给美国带来了许多优势,包括远离货币震荡的风险、维持低利率等。美国享有这种优势已长达60余年,但是美国地位假如衰落,将迫使美国在实现宏大外交目标和为此付出高昂的国内代价之间做出艰难的选择。[25]
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报告对来自中国的竞争的认识停留在经济层面,并未提及可能对美元的挑战。
但新的报告就截然不同了。
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在2012年的报告中指出,纵观历史,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是美国在全球主导地位的基础。倘若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地位衰落,被其他某种货币或者一揽子货币所取代,将是美国全球经济地位衰落的一个重要信号。其危险性就相当于“二战”后,英镑作为世界货币地位的丧失对大英帝国的终结那样。而亚洲地区尤其中国货币地位的上升,只是时间问题。[26]
美国对其最核心的利益——美元被挑战的警惕性之高是许多人难以想象的。
这是美国绝不能容忍外部力量触碰的一条底线。
当美国把注意力或者说警惕性提升到这个高度,也就意味着,它将竭尽全力遏制竞争对手的成长,尤其是扼杀其在货币层面可能对美元发起的挑战。
美国有足够的力量对人民币产生影响,事实上这种影响一直都存在,而且可以非常清晰地感受到。
美国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是非常直接的。
正是在美国的压力之下,2005年7月21日,央行宣布人民币汇率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从那时起直到2009年9月雷曼兄弟破产致使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恶化之前,人民币坚持了小幅、渐进的升值步伐,升值幅度呈逐渐扩大态势。
2006年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幅为3.3%,而2007年和2008年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幅度均达到了6.9%。进入2009年以后,随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化,人民币的升值步伐明显放慢,到2009年9月以后,美元对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在6.82上下,2009年的升幅仅0.1%。此外,人民币汇率弹性在2005年汇改之后也逐渐增强。[27]
次贷危机爆发以后,美国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充分暴露出来,美国亟须挽救实体经济。虽然汇改六年(至2011年10月),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累计升值超过30%,但在美国经济增长放缓、失业率高企和国内政治压力增大之际,美国开始加大对中国的施压,逼迫人民币更快地升值。[28]
2011年10月11日,美国会参议院不顾中方坚决反对,程序性通过了《2011年货币汇率监督改革法案》立项预案。
法案主要包括两大内容:一是迫使白宫和财政部尽快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二是制定了详细的制裁清单。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理事兼副所长向松祚认为,与以往不同,美国政客们这次指责中国汇率政策所用的词汇大幅度升级,从过去的“蓄意操纵”升级为“邪恶操纵”“非法操纵”“恶毒欺骗和阴谋搞垮美国”!一旦中国被列为汇率操纵国,美国政府就必须依照法案上的清单严厉制裁中国。
这份法案实际上是为热钱在中国赚钱赤裸裸地保驾护航。
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存在,国际热钱加速流入,一方面给中国经济运行增加了体系性压力,打压中国产品的出口势头;另一方面,热钱流入后循着国际资本对中国产业和市场的投资路径,借助国际资本在中国市场的话语权和定价权,参与国内消费品炒作,推动消费物价上涨,同时也导致了中国外汇储备在短期内迅猛增长。
中国外汇研究院院长谭雅玲指出:“热钱流入,汇差、利差都赚走了。美国为什么要压人民币升值?就是为它的银行各机构打造赚钱的条件,它们是组合拳……美国是为了削弱和打击人民币自身优势、抑制人民币的竞争力,这是美国的货币战略。”[29]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3》。
这个时期,美国一直竭尽全力逼迫人民币升值,实际上是对中国财富的一种赤裸裸的洗劫——只是这种洗劫被正常的贸易关系等因素遮掩住了。
美国是全球最大进口国,而中国是全球最大出口国(2009年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在人民币飞速升值的情况下,这意味着什么呢?
2005年的时候,1美元可以兑换8.27元人民币;而到了2013年,1美元只能兑换6.1元人民币。也就是说,中国向美国出口1美元的商品,在2005年的时候,对应的是8.27元人民币的财富;而到了2013年,对应的是6.1元人民币的财富。如果考虑到人民币对内贬值的因素,相差更多。那么,差价中的相当一部分被谁拿去了?
事实上,在人民币升值过程中,美国成了最大的受益者,而中国的出口型企业则日渐衰落。
这还仅仅是第一步。
中国出口真金白银拿到的美元,又是不断贬值的!美国在次贷危机以后,通过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投放了大量货币,导致美元贬值。这稀释了它所承担的债务,也稀释了中国人出口所换取的外汇储备,导致中国的外汇储备凭空缩水。
有研究者指出:“假如人民币对美元升值4%,则我国的外汇储备便缩水4%,那么以2011年为例,我国将无形损失1272亿美元,这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一个巨大金额。”[30]
不仅如此。(www.xing528.com)
人民币升值以后,意味着中国的经济实力被严重高估,这加大了中国盲目乐观的情绪。道理非常简单,以2005年时8.27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的标准来衡量现在的GDP是多少?以6.1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的标准来衡量又是多少?
很显然,用后者折算出来的经济总量更大!
以2012年的GDP为例,当年中国的GDP为51.9万亿元,以2005年的汇率折算是6.28万亿美元,而如果以大幅升值后的6.1的标准测算,则是8.51万亿美元!
很显然,在人民币升值过程中,中国以美元计价的经济总量其实在被高估。相应地,一旦人民币对美元大幅度贬值,以美元计价的经济总量又会迅速缩减。
在人民币升值的过程中,中国出口型企业的竞争力日渐削弱,倒闭的企业日渐增多,而中国的财富却被放大,问题正在于此:如果按照这个被高估出来的经济总量来制订发展规划,计划投资项目,发放货币、信贷和征收税费,很容易偏离实际,而且是全部偏离。
所以,在人民币升值的过程中,人们感受到的是压力,企业感受到的是压力,甚至连各级干部感受到的都是压力,因为他们面临着相关经济指标的考核。
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虚幻的财富扩张,使人们很容易忽视其背后所暗藏的巨大风险性。
面对人民币升值压力,中国其实有一个破解的办法,那就是利用升值的人民币在海外包括美国展开大收购,因为人民币升值的好处可以充分在国际市场交易中体现出来。人民币升值也就意味着可以在海外购买更多的资源——假如中国能够成功地这样做,美国逼迫人民币升值的战略将不得不做重大调整。
但是中国的外汇储备体制决定着,只能由政府掌控着庞大的外汇储备,而这些外汇储备主要购买了美国、欧洲的债券。
这相当于中国出口真金白银换取的宝贵资金,却重新被美国人“打个借条”拿走用了,中国挣的仅仅是一点利息——这点利息远远弥补不了美元贬值的损失,而美国人却用借我们的钱,发展高科技、完善社会保障,使得资金发挥出更大作用,产生更大的效益。
在人民币升值的大背景下,中国把换取的外汇拿去购买他国的债券,相当于自废武功!
也许,有朋友会说,中国不是不想去购买美国的资产,美国不是不卖吗?
事实并非如此。
关键的问题在于,中国去美国展开大的收购行动的企业基本上都是央企,而我国央企的行动很容易被国外的民众视为政府行为,因此,几乎每一次海外大收购都遭到美国人的抵制。
但是,在中国央企海外收购尤其是美国收购屡屡受挫的大背景之下,又有多少民企完成了漂亮的收购行动?假如中国能够及时调整政策,藏富于民、藏汇于民,让中国的企业利用人民币升值的契机在海外展开大收购行动,美国还会如此强硬地逼迫人民币升值吗?至少,美国人将不得不重新认真评估一下,逼迫人民币升值是在给中国带来伤害还是在创造机会。
这也正是笔者在次贷危机之后极力建议有关部门去海外大量收购优质资源,展开抄底大行动的重要原因。假如中国当时这样做,可以用极其低廉的价格掌控宝贵的资源,满足中国的需求。遗憾的是,中国买的仍然是欧洲、美国的债券,不仅没有趁机大收购,反而帮助它们及时渡过了危机,并迅速恢复、壮大。最后,能够收购大量优质资源的反而是缓过气来重新变得威猛的美国企业!
每每想到这些错失的良机,内心都心痛不已。
身为一个炎黄子孙,笔者一直梦想着这个饱经苦难的民族能够实现伟大的复兴,但复兴之路必须得靠大智慧!大国博弈犹如面对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棋局,能否看懂棋局,并走好每一步棋,事关国运。
对于人民币升值,也有专家表示支持,认为这会促进中国企业的升级转型。中国有不少这类思维独具匠心、别具一格的专家。比如,有专家把北京的雾霾归结为“烹饪”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31],难道北京人做饭也得摇号吗?
企业是逐利的,如果有利可图,还用得着逼?它们自己就努力转型了!
企业的转型升级靠什么?靠激励!假如中国采取更严厉的措施保护知识产权,假如中国重视实体经济而努力挤压虚拟经济中的泡沫,假如转型升级能够得到充分的保护并能够获得更丰厚的利润,哪个企业不愿意加大研发等方面的投入,并及时更新硬件设施,让自己做得更优秀呢?
但是,在过去炒楼一年赚的钱胜过辛辛苦苦干制造业十年赚的钱的情况下,再让微利的制造业去冒险做未必一定能够成功的研发投入,它们敢吗?有动力吗?
靠人民币升值来逼迫企业转型升级无异于痴人说梦!这只会加快相关企业的衰退步伐,迫使一些企业家关掉企业加入到炒楼的行列中,做更彻底的“转型”!
事实上,在人民币升值的过程中,中国的企业损失惨重。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的调研结果显示,大约57%的中小型出口企业税后利润率集中在5%以内,尤其是纺织、服装、鞋帽等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有84.07%的出口企业利润率集中在5%以内。
而事实上,对于许多纺织行业的中小企业而言,能够将利润率控制在3%就已经是幸运的了。但是,如果人民币升值1%,将近20%的企业已经到了利润平衡点。如果人民币升值5%,估计有一半以上的企业面临倒闭。[32]
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对中国制造业的打击是非常致命的。2012年后实体经济的现状是有目共睹的。
人民币升值不仅不利于我国产品的出口,并容易导致进口增加,还会导致我国劳动力就业困难增大、失业人数增加,并导致中国通货紧缩的压力增大。[33]
更糟糕的现实是,在人民币升值容易“导致中国通货紧缩的压力增大”的情况下,中国却是明显的通货膨胀——从这一点,更容易看出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其实是被低估了。
而最要命的也是这一点。
货币对外升值,打击了中国的出口型企业;而货币对内贬值,又稀释了民众的财富,加大了他们的生活成本和负担,使得民众的购买力被削弱。
这实际上是双重打击!
假如出口下滑,可以靠国内的消费、靠内需的力量来弥补,但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结果是,国内的购买力也被削弱。这是最糟糕的情况,因为这很容易形成内外交困、腹背受敌的极其被动的局面。
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负面影响并不仅限于此。它还导致众多中低收入居民的福利下降,而且下降的边际率较大,因而对社会的整体福利而言是一个严重的威胁;这也影响经济秩序的稳定,使人们对未来的预期较为混乱,这种条件下的决策及其行动是不大可能予以优化的;同时,也使得财富分配的两极分化更为严重,从而威胁社会的稳定。[34]
但有专家竟然认为,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是大国崛起的重要杠杆。
正是在这种愚昧的甚至可能是恶意的误导之下,中国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在2012年黯然转身,告别了曾经辉煌的时代。
与此同时,美国的制造业却在快速复苏。建立在实体经济基础上的复苏,使得美国重新找到了自己的自信和荣耀,而它下一步要开启的则是一个更惨烈的棋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