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充分发挥自发性认知人性境界达到

充分发挥自发性认知人性境界达到

时间:2023-1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首先,这些探索支持整合是心理健康的某方面特征这一发现。或者换一种说法,在约瑟夫·博瑟姆和我最近发表的一个实验[13]中,我们发现与不稳定的观察者相比,稳定的个体认为照片上的面孔往往更有热情。最后要说的是存在认知。在存在认知中,二歧化趋于融合,分类趋于消失,感知对象是独一无二的。这些变化是同时发生的,并可以从任何一方开始。

充分发挥自发性认知人性境界达到

我们可以开始对更整合的人格有科学的认识,因为它会影响信息的传递和接收。例如,卡尔·罗杰斯[128]和同事们的很多研究都指出,当 患者在治疗中有所好转时,他会通过很多方式变得更为整合,更加“开放地体验”(更有效的感知)和更“充分地发挥作用”(更真诚的表达)。这是我们实验研究的主体,但这些普遍结论,也得到了很多临床和理论作者的一贯赞同与支持。

我自己的尝试性探索(不足以称之为当代意义上的研究)从另一个角度得到了相同的结论,即对健康人格的直接探索。首先,这些探索支持整合是心理健康的某方面特征这一发现。其次,它们也支持健康的人更主动、更善于表达,其行为反应更轻松、更全面、更真诚这一结论。第三,它们支持的结论还有健康的人有更好的理解力(对自身、对他人、对现实中的一切),尽管我曾经指出这种优势不是一贯性的。有一个流行的故事,精神病患者说“2加2等于5”,而神经病患者说“2加2等于4,但这是我不能容忍的!”我或许可以加上无价值论者——一种新的病态——说“2加2等于4。那又能怎样!”实际上更健康的人会说“加2等于4,多有趣呀!”

或者换一种说法,在约瑟夫·博瑟姆和我最近发表的一个实验[13]中,我们发现与不稳定的观察者相比,稳定的个体认为照片上的面孔往往更有热情。然而,这是由于善良或天真的投射,还是更敏锐的感知力造成的呢?这个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我们需要一个实验,可以将被观察面孔的热情和平静分为可知的等级。这样我们就可以发问,那些看到或将面孔归属于更热情的稳定的观察者是否是正确的?或者他们对热情面孔的判断是正确的,对平静面孔的判断是错误的?他们看到的是他们想看到的吗?他们会要求自己喜爱他们的所见吗?

最后要说的是存在认知。对我而言这是对现实最纯粹、最有效的感知(虽然这仍有待于实验的检验)。它是对认知对象更真实、更确切的感知,因为它最超然、最客观、最少受到认知者的愿望、畏惧和需求的污染。它是不干预、不苛求、最能包容的。在存在认知中,二歧化趋于融合,分类趋于消失,感知对象是独一无二的。(www.xing528.com)

自我实现者更倾向于这种感知形式。但是我可以这样说,在我询问过的所有人中,几乎都存在这样的感知,即他们生活中出现过最高潮、最快乐、最完美的时刻(高峰体验)。现在我的观点是:详细询问表明,当感知对象变得更个体化、更统一、更完整、更令人愉快、更丰富多彩时,感知的个体也会在同时变得更活跃、更完整、更统一、更丰富多彩、更健康。这些变化是同时发生的,并可以从任何一方开始。即感知对象(世界)变得越完整,人也变得越完整。同样,人变得越完整,世界也变得越完整。这是一种动态的相互关系,互为因果的关系。一条信息的含义显然不仅仅取决于它的内容,还有赖于人格对它的反应程度。更“高深”的含义只有更“高深”的人才能领会。站得高,看得远。

正如艾默生所说,“我们是什么,我们就只能看到什么。”但是我们必须补充说明的是,我们看到的东西往往反过来使我相信它是什么和我们是什么。人与世界之间的沟通关系是一种相互塑造、彼此互升互降的动态关系,这一过程我们可称之为“互惠同构”。高水平的人才能理解高水平知识;同样高水平的环境往往会提升人的水平,如同低水平的环境能降低人的水平一样。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彼此变得更为相似。这些观点也同样适用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有助于我们了解人是如何相互帮助、相互塑造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