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空战利器~机载导弹图鉴及发展历程

空战利器~机载导弹图鉴及发展历程

时间:2023-1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章机载导弹图鉴Ji Zai Dao Dan Tu Jian第一节空空导弹二战后,空空导弹技术迅速发展,并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装备部队,形成第一代空空导弹家族。目前,世界上有几十个国家装备有“响尾蛇”导弹,总产量已达几十万枚。AIM-9B是一种发射后不管、结构简单、实用、价格低、对机载火控系统依赖不大的空空导弹。导弹靠导引头的热敏元件截获和跟踪目标。当导弹接近目标时,红外近炸引信引爆战斗部,击中目标。

空战利器~机载导弹图鉴及发展历程

第三章 机载导弹图鉴

Ji Zai Dao Dan Tu Jian

第一节 空空导弹

二战后,空空导弹技术迅速发展,并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装备部队,形成第一代空空导弹家族。红外制导空空导弹方面,典型的如美国的AIM-9B响尾蛇苏联的K-13等,它们均采用非致冷硫化铅红外探测器,并用超小型电子管放大器进行信号处理,只能在目标尾后进行探测,且距离为10千米以下,有效攻击范围仅为目标尾后2~3千米。雷达制导空空导弹方面,主要为半主动雷达制导,典型产品如美国的“麻雀”系列,它采用雷达波束制导,攻击范围较小。

一、美国“响尾蛇”导弹

●小榭树地空导弹

“响尾蛇”(Sidewinder)导弹是世界上第一种被动红外制导的尾追攻击式空空导弹,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空战武器之一。它的各种型号,参加过多次局部战争,取得了突出的战绩,是现代战斗机上的重要武器。从诞生到现在,“响尾蛇”导弹平均每5年就出现一个新型号。目前,世界上有几十个国家装备有“响尾蛇”导弹,总产量已达几十万枚。“响尾蛇”系列导弹已经形成了当今世界空空导弹领域中名副其实的最大家族。美国陆军还将“响尾蛇”空空导弹发展成“小懈树”地空导弹,海军也将其移植在军舰上成为“海懈树”舰空导弹。

●AIM-9导弹

●响尾蛇结构图

1.早期的“响尾蛇”

早在40年代末,美国就开始了“响尾蛇”导弹的研制工作。经过几年的探索与试验,1953年9月“响尾蛇”导弹首次试射成功。1956年7月。首批“响尾蛇”装备了美海军航空兵,编号为AIM-N-7,随后美空军也开始装备,编号为GAR-8。1962年,美国防部将“响尾蛇”导弹统一编号为AIM-9,并将试验试飞所用的“响尾蛇”导弹编号为AIM-9A(没有进行批生产),正式装备、使用后的编号为AIM-9B。

AIM-9B是一种发射后不管、结构简单、实用、价格低、对机载火控系统依赖不大的空空导弹。它的气动外形为鸭式布局,舵面在导弹头部,弹翼在尾部,舵、翼在同一平面,呈X-X型。弹体为圆柱形,头部呈半球形。导弹由制导控制舱、战斗部、触发引信、红外近炸引信、固体火箭发动机和弹翼等6大部分组成。

导弹靠导引头的热敏元件截获和跟踪目标。目标进入导引头的视场之后,导引头会发出音响信号通告飞行员,表示已截获目标。这时飞行员继续跟踪目标,直到导引头锁定目标,并可以自动跟踪时,飞行员才按下发射按钮,发射导弹攻击目标。当导弹接近目标时,红外近炸引信引爆战斗部,击中目标。

AIM-9B的最大射程为11千米,使用高度为15千米,弹重75千克,战斗部重11.3千克,最大飞行速度2.5马赫.弹长2.84米,弹径12.7厘米,翼展60.9厘米。导弹可挂装在F-86、F-105、F-4、F-5、F-8、A-4、A-7等战斗机或攻击机上。AIM-9B共生产了80900枚,1964年停产,世界上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装备了AIM-9B。另外,当年西德还得到了美国AIM-9B导弹的生产许可权,大量生产供欧洲各国使用。前苏联根据1958年得到的1枚AIM-9B的样弹,仿制成K-13(西方称作AA-2“环礁”)空空导弹,除供苏军使用外,还大量对外出口。

●AIM-9B导弹

2.“响尾蛇”的改型

由于AIM-9B导弹是以轰炸机为目标设计的,所以其机动性和跟踪能力不高,并且载机只能在目标尾部有限的范围实施攻击。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作战环境的变化,美国对AIM-9B进行了多次改型。在“响尾蛇”改型过程中,美海军和空军有时根据作战需要分别研制自己的型号,有时又共同发展新的型号,其中AIM-9C、-9D、-9G、-9H是按海军的需要发展的;AIM-9E、-9J、-9P是按空军的需要发展的;AIM-9L、-9M、-9X是按海、空军的共同要求发展的,还有一些型号主要是为试验或出口而发展的,如AIM-9F、-9K、-9N、-9S等型号。“响尾蛇”的改进型没有使用“I”和“O”字头的型号,据称是为避免与前面的阿拉伯数字混淆。

●AIM-9导弹

●AIM-9L导弹发动机

●挂装AIM-9格斗导弹

AIM-9C是“响尾蛇”导弹家族中唯一采用半主动雷达制导的空空导弹。1955年,美国海军认为AIM-9B射程太近,满足不了海上作战的需求,要求研制新型导弹。经过7年的努力,1962年,AIM-9C研制成功,并于当年投产,1965年装备使用。但由于该导弹作战使用复杂,载机雷达要一直照射目标,命中精度较低,所以仅生产了2000枚即停产。后来,又将这个型号改进成能攻击雷达的反辐射导弹,命名为AGM-122A,于1989年装备使用。

AIM-9D是美海军1955年与AIM-9C同时发展的一种AIM-9B的改进型。它首次采用了红外探测器氮气制冷技术,提高了导引头的灵敏度。同时,也改进了引信、战斗部、火箭发动机等,提高了射程和攻击精度。该导弹于1962年正式投产,1965年装备部队使用,共生产了12000枚。

AIM-9E是美空军在AIM-9B的基础上发展的空军型,它主要由大量库存的AIM-9B改装而成,该弹改进了导引头的热敏和制冷元件,提高了命中精度。该型导弹于1965年投产,1969年停产,共生产了5000枚。

AIM-9F最初是美军试验的一种空空导弹。后来,西德引进AIM-9B生产线后,将其所生产的改进型导弹命名为AIM-9F。1966年首次试验,1969年投入生产。

●AIM-9b导弹

AIM-9G是美国海军根据AIM-9D改进的一种型号,实际上它是截获范围扩大了的A1M-9D。由于AIM-9D在越南战场上使用效果不好,命中率只有10%左右。因此美国对其制导系统进行了改进,使导引头具有离轴能力和具有自动扫描、自动截获能力。光学系统可与载机雷达随动。该导弹于1970年装备部队,共生产了2120枚。

AIM-9H也是AIM-9D的改进型,采用了固态电子组件和热电池组,重新设计了制导系统,提高了可靠性可维护性,缩短了最小发射距离。AIM-9H比以前各型号有更大的机动能力和杀伤能力。该导弹于1970年装备使用,共生产7700枚。

AIM-9J是美空军1970年在AIM-9B和AIM-9E的基础上改进的。主要改进是将导引头的部分电子线路固态化,装上了主动光学目标探测器,提高了导弹命中精度,扩大了攻击区。该导弹1977年装备使用,共生产10000枚。

AIM-9N是AIM-9J的出口型。

3.现代“响尾蛇”

上述的”响尾蛇”各型导弹装备使用了20多年后,在美军中已基本退役,只是国外还有部分装备使用。它们在实战中暴露出不少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满足不了现代战斗机空中格斗的需要,在攻击机动能力很强的战斗机时效果更差,而且只能从目标尾部实施攻击。为使“响尾蛇”的性能有一个大的飞跃,美军一方面对已有的“响尾蛇”加以改进以满足急需,另一方面积极研制新的“响尾蛇”近距格斗空空导弹。

AIM-9L它属于第三代“响尾蛇”,曾被誉为“超级响尾蛇”,是由美海、空军共同于1971年开始研制的。

AIM-9L导弹是以AIM-9H为基础,吸收AIM-9J的技术发展而成的。由于采用了很多新技术,使导弹具有了全向攻击(达到270°)和近距格斗能力。主要改进有:导引头的光敏元件从硫化铅改为锑化钢,用氩气制冷,扩大了红外感应范围,使导弹不仅能从目标后半球攻击,而且能从前半球攻击,大大扩展了导弹的攻击区;导弹采用了双三角舵面,提高了机动能力;红外引信改成了先进的主动激光引信,既能精确控制炸点,又能抗干扰;换装了推力更大、工作时间更长的新型火箭发动机。AIM-9L于1975 年3月完成研制,1978年装备使用,共生产了18900枚,1986年停产。

●AIM-9L空空导弹舵机机构及DSU-15AB窄波束激光近炸引信

●AIM-9L改用WDU-17B型环形连续杆预制破片战斗部

AIM-9M是在AIM-9L基础上改进的。其基本战术、技术指标没有大的变化,只是换装了发烟较少的发动机,使对方不易过早发现,并改进了部分电子组件的集成电路

AIM-9P 是美空军AIM-9J的另一种出口型,主要出售给非北约组织国家。它在AIM-9J的基础上,采用了AIM-9L的导引头。它的弹身比其他型号“响尾蛇”大,弹长3.07米。战斗部重量也大,约12千克。根据各国要求不同,AIM-9P还有AIM-9P-1、2、3和4多种改型。9P-3和9P-4与AIM-9L有类似性能,具有全向攻击能力,并装有主动激光引信。AIM-9P的各种型号目前还都在生产。

●AIM-9L空空导弹导引头采用氢制冷的锑化姻光敏元件

现代“响尾蛇”各型导弹不负众望,在80年代以来的几次局部战争中崭露头角。在英国和阿根廷1982年的马岛之战中,英军发射27枚AIM-9L,命中16枚,击落飞机16架。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共发射19枚“响尾蛇”,击落飞机9架。

“响尾蛇”导弹的系列通过渐改的方法,40多年来紧跟时代的步伐,走出了一条值得人们借鉴的成功之路。其最鲜明的特点就是结构、系统简单,如仅用一种极简单的陀螺舵来稳定导弹的横滚速率。“响尾蛇”成本低廉,早期的AIM-9B单价只有3 000美元,虽然改进后的AIM-9L单价约50 000美元,但也只有“麻雀”AIM-7F的1/3,为“不死鸟”AIM-54A 的1/6。此外,“响尾蛇”导弹使用维护方便,适应机种广泛,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对载机性能影响小,悬挂位置容易安排,可靠性高,便于保管、运输、检查等特点。

二、美国AMRAAM中距空空导弹

1.AMRAAM空空导弹出世

AIM-120中距空空导弹是美国休斯公司和雷锡恩公司联合研制的新一代中距空空导弹,有“先进中距空空导弹”(AMRAAM)之美称,音译为“阿姆拉姆”。

越南空战的实践表明,美军的空战系统,包括战斗机、导弹、预警机电子对抗机和空中加油系统的彼此配合问题多多,在对付灵活机动的苏式战机时显得力不从心。

●F-14飞机

●F-5E飞机

●F-16战斗机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1974年~1978年,美国国防部牵头组织了一场针对空战战术和空空导弹技术的广泛评估项目。具体是在美国内华达州内利斯空军基地,分别使用海军的F-14“雄猫”和空军的F-15“鹰”重型战斗机搭载“麻雀”和“响尾蛇”导弹扮演“蓝军”来对抗装备了F-5E“虎”战斗机,搭载AIM-9L导弹,模拟苏军的“红军”分队。整个JT&E(联合测试和评估)项目包括两部分:对空战战术进行评估和对空战中中距拦射导弹作用进行评估。经过深入研究,人们发现在对于“蓝军”而言最不利的情况就是让对方接近自己然后发射短距空空导弹,进入混战状态,因此要避免这种情况出现,中距制导空空导弹的作用不可忽视。但是现役的“麻雀”和“不死鸟”的性能都差强人意,美军必须研制一种新型中距雷达制导空空导弹:采用类似于“不死鸟”的制导方式,体积则与“麻雀”大体相当。

后来几经周折,美国与欧共体签署了联合研制备忘录(MOA):规定美国负责研制先进中距空空导弹(AMRAAM),欧洲(主要是英国和德国)负责研制先进近距空空导弹(ASRAAM)。AMRAAM导弹研制之前首先要确定需求,也正是在这时候研制各方都对AMRAAM导弹的体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空军希望AMRAAM导弹除了具备“发射后不管”的能力之外,还要能挂载在体积小巧的F-16战斗机上。欧洲方面更是希望AMRAAM导弹的体积能小到足以挂载在“海鹞”垂直起降飞机上。而美国海军更绝:希望能由F/A-18战斗机搭载AMRAAM导弹,并且要求在只能挂载一枚“麻雀”的挂架上挂载两枚AMRAAM,留下更多挂架来搭载空地武器。此外,AMRAAM还是F-22“猛禽”战斗机的主战武器,为了满足隐身要求,F-22战斗机不能在机体外挂载武器,所有武器必须“埋藏”在机体内部,因此AMRAAM必须满足F-22狭小的弹仓要求。除去对体积的要求之外,海军还要求AMRAAM导弹必须具备与“不死鸟”大体相当的性能,来取代后者退役后留下的空白。

●F-22弹仓

AIM-120(ASRAAM)是美国研制的第一款主动雷达制导视距外空对空导弹,十几年来衍生了A、B、C、D四种型号,是世界多国空军争相采购的武器。

2.锁定敌机,“发射后不管”

与以往的中距空空导弹相比,AIM-120“阿姆拉姆”具备自己独特的优势。首先是发射方式的不同,AIM-120采用弹射发射和导轨发射两种发射方式,在第一种情况下,导弹向下或向外弹射,然后发动机点火;在第二种情况下,导弹靠本身的发动机推力离轨。两种方式并用大大提高了AIM-120的作战机动陛,不仅可挂在前一代“麻雀”导弹所用的悬挂点上,而 且还可以挂在F-16机翼尖端处“响尾蛇”导弹的导轨上。

●挂载机翼尖端的AIM-120

其次,以往的中程空空导弹在经过长时间飞行后,往往因为缺乏足够的燃料和动能而丢失目标。而AIM-120采用“末段重力协助式打击”方式,沿一条高抛弹道打击目标。AIM-120导弹脱离载机后先向上飞占据比目标飞机位置更高的空间,进而可以从上至下俯视目标,在最后打击阶段再降低高度,借助重力加速击中目标。AIM-120的高抛弹道打击方式能够蓄积足够的势能,进而获得比以往导弹更大的射程。

●运输中的AIM-120

●AIM-120A导弹

3.AIM-120成长之路

AIM-120是美国研制的一种“发射后不管”的先进中距空对空导弹,它首次使用便取得战果,揭开了世界空战史上新的一页。在此之前的超视距空战,由于大多采用半主动雷达制导的导弹,发射导弹后,载机必须保持对目标的跟踪和照射,直至击中目标。在这段时间里,载机须基本上不能有大动作,这对载机和飞行员的安全是极大的威胁,因为被敌方击中的机会很大。

1991年9月,AIM-120A就已经开始装备美国空军的F-15重型战斗机。1992年2月,又装备在F-16战斗机上。美国海军的FA-18大黄蜂则在1993年10月首次换装这种先进的空对空导弹。1992年12月,AIM-120取得了服役以来的首次战果,击落了伊拉克空军的一架“米格”-25战斗机。此后,又相继在伊拉克和南斯拉夫战争中取得多次战果。目前,美国正在生产的AMRAAM型号已经由AIM-120B演进到了AIM-120C。AIM-120C采用了更加紧凑的外形设计,缩短了弹翼的长度,使得其能装载在F/A-22 和F-35战斗机的内置式弹舱内。

●挂载AIM-120的F-16

AMRAAM已经被销售澳大利亚、巴林、比利时、丹麦、芬兰、德国、瑞典、以色列、意大利、日本韩国、荷兰、挪威、西班牙、希腊、瑞士、泰国、土耳其、英国和台湾地区。已经明确要采购的还有埃及、波兰、沙特阿拉伯、新加坡和阿联酋。

●AIM-120C导弹

该导弹的生产商雷锡恩公司目前正在不断地升级AIM-120的硬件和软件系统,使得整个导弹的发展处于开放式的螺旋上升阶段中。目前处于生产线上的AMRAAM导弹的型号是AIM-120C-5,这种在AIM-120C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导弹具有前者所不具有的大离轴角发射能力(英文缩写为HOBS)。HOBS技术使得导弹能够突破导引头万向节的方向调节限制,以更大的离轴角飞向目标。紧随其后于2004年下半年走上生产线的另外一种改型是AIM-120C-7,由于采用了紧凑化的制导系统,制导舱段的长度缩短了15厘米,导弹得以换装一台长度更长、推力更大的火箭发动机,大大提高了飞行机动性和有效射程。

●AIM-120d导弹

更新的AIM-120C-8于2005年初从幕后走向前台。这项由美国海军主导,旨在提升AIM-120压制远距离空中目标能力的升级计划将为AMRAAM家族增添第四个成员——AIM-120D。AIM-120D将安装一条双向数据链路,使得其更好地与AESA雷达进行通信。此外,导弹的射程也将比AIM-120C更大。根据预定的计划,AIM-120D 在2006年开始小批量生产,2008年装备美国海军航空部队。自出产以来,击落米格机60余架。

三、美国AIM-7“麻雀”导弹

1.什么是“麻雀”导弹

1950年,美国道格拉斯公司决定研发带有主动雷达导引头的“麻雀”导弹,最初被命名为XAAM-N-2A“麻雀II”导弹,而最初的“麻雀”导弹则被命名为“麻雀I”型导弹。1952年“麻雀II”又有了新的编号——AAM-N-3。带有主动雷达导引头的“麻雀II”是一种“发射后不管”的武器——允许载机同时发射多枚导弹攻击多个目标。

●战斗机发射“麻雀”导弹

●“麻雀”导弹

1955年,道格拉斯公司向美国军方提议继续研发改进“麻雀”导弹,让它成为新型F5D“天光”拦截机的主战兵器,而且后来加拿大自研的超音速拦截机也选用了“麻雀”作为自己的主战兵器。由于加拿大成为使用“麻雀”导弹的第一个外国用户,加拿大获得许可在魁北克建立一条独立的导弹生产线。

但是,由于当时电子技术很不发达,导弹弹体的小尺寸和K波段AN/APQ-64雷达系统的天线成为一对儿难以调和的矛盾,由此导弹的性能受到很大影响,迟迟不能通过测试。经过长时间研发和美国、加拿大各自的发射试验,道格拉斯公司最后还是于1956年放弃了研发。加拿大则坚持研发,直到1958年“AvroArrow”截击机项目下马。

同时“麻雀I”型导弹曾经发展出一个子型号——该导弹配备了一个核弹头,当量尺寸大小与1958年研发的MB-1“精灵”核弹头相当,但是很快就被取消了。

事实证明,“麻雀I”和“麻雀II”导弹的研发历程和使用情况都差强人意,根本原因还是导弹的应用需求和选择的制导体制之间存在矛盾:“麻雀”导弹研制的初衷是在中远距离拦截对方高速的空中目标,然而“麻雀I”选用的红外制导方式只适合拦截近距离空中目标;“麻雀II”选用的雷达主动制导方式虽然性能很好,可是尺寸太大,没办法装进“麻雀”弹体中。现实需要一种新的导弹制导体制:既能满足性能要求,又要结构简单紧凑。终于在1951年,雷声公司决定研制雷达半主动制导的。“麻雀”导弹——AAM-N-6“麻雀Ⅲ”导弹。1958年第一批“麻雀Ⅲ”进入美国海军服役。

1963年,美国海军和空军经过沟通同意制定统一的导弹编号命名规则来改变目前导弹命名混乱的情况。于是麻雀系列被重新赋予编号为AIM-7,该编号一直沿用至今。其中最初的“麻雀I”被命名为AIM-7A导弹,“麻雀Ⅱ”被命名为AIM-7B导弹,尽管此时上述两种导弹早已退役。而后续的三种新型导弹则分别被命名为AIM-7C、AIM-7D和AIM-7E导弹。

2.“麻雀”导弹的性能好

由于20世纪50年代轰炸机的速度大大提高,并装备有大量的电子干扰设备,自卫能力增强,同时还要面I临新出现的战斗机,美军迫切需要远距离攻击空空导弹,雷锡恩公司于1951年提出“麻雀Ⅲ”方案。经过和斯伯力和道格拉斯的竞争,最终与海军签订合同成为主承包商。当时代号AAM-N-6,1958年8月装备部队,该导弹共生产2000枚,1959年停产,1962年被命名为AIM-7C。

●“麻雀Ⅲ”导弹的发射

麻雀Ⅲ(AIM-7C)导弹的外形与麻雀I(AIM-7A)相似,头部呈尖卵形,旋转弹翼呈直角梯形。制导采用比例引导法。该弹低空性能较好,但是由于当时技术限制电子部件多选用电子管显得比较笨重。

●鬼怪发射麻雀导弹

后来的衍生型——“麻雀ⅢA”导弹和“麻雀Ⅲ”导弹结构性能基本相当,最重大的差别是前者采用了新型聚硫橡胶固态燃料火箭发动机,导弹的飞行性能有了明显提高。此外导弹的导引系统也作了改进,使得其在高速飞行情况下也能有效跟踪目标。值得一提的是,1962年美国海军终于做出决定:使用“麻雀ⅢA”导弹装备新型的F-110A战斗机(就是后来著名的F-4“鬼怪”战斗机),当时军方给的编号是AIM-101。“麻雀ⅢA”导弹于1959年服役,总共生产了7500枚。

3.在改进中成长的“麻雀”

“麻雀ⅢA”AIM-7D为AIM-7C的改进型,可以超音速发射的半主动连续波制导空空导弹,早期代号为AAM-N-6A,1961年装备部队,1964年停产退役只作为训练弹使用。该导弹1962年被命名为AIM-7D,共生产7500枚。导弹的外形与AIM-7C相似,头部呈双曲线外形,尾段呈接锥形。弹翼的平面形状为后掠梯形,安定面为后掠三角形,翼形均为菱形。全弹分为五部分:引导头舱、控制舱、舵机舱、战斗部、引信和保险装置、发动机舱,各舱独立。战斗部采用预制破片式,重约30千克,呈圆柱形。

●AIM-7E导弹

AIM-7D的优点是可以拦射,并具备抗干扰能力,根据做战环境可自动或半自动切换工作方式。缺点是体积大、笨重、所需设备复杂。“麻雀ⅢB”AIM-7E为AIM-7D的改进型,加大了射程,具备迎头攻击能力,早期代号为AAM-N-6B,该导弹由雷锡恩公司根据美海军要求重新设计,1961年1月投产,1962年被命名AIM-7E,1964年装备部队,在越战中代替了麻雀ⅢA,该弹1972年停产,共生产了2000枚。

●舰载“海麻雀”

“麻雀ⅢB”导弹的布局 和结构与“麻雀I”相似。战斗部采用高能炸药连续杆式,内置216根钢条,重约29.5千克,呈圆柱形。

AIM-7E的优点是射程大,可进行远距离攻击。缺点是低空性能差,最小发射距离太大,不适合格斗作战,故障率间隔时间短等,其改进型为AIM-7E2,1965年将该导弹改为RIM-7H舰载“海麻雀”。

AIM-7E型导弹在越战中被广泛使用,然而最初其战场表现总的说令人失望。其中原因很多:导弹的零部件在热带环境下受到很大影响,导致导弹可靠性受到影响;战斗机飞行员使用超视距导弹的训练不足,导致空战中运用技术不熟练;空战中导弹使用受到很多条令限制,例如必须要视线内确认攻击目标为敌机后才能发射导弹,这实际上等同于禁止超视距空战了。不过整个越战中虽然AIM-7E导弹的命中率低于10%,但是还是击落了55架敌机。

●F-14飞机

●阿斯派德导弹

1969年,AIM-7E-2导弹开始服役,为了能在近距离空中格斗中派上用场,导弹的前翼采用双三角翼,此外导弹的引信也作了很多改进,因此导弹被戏称为“狗斗麻雀”。通过上述改进,AIM-7E-2型导弹增强了近距离作战能力,使得导弹在视线距离内仍能跟踪高速空中目标,并且保留了迎头攻击能力,这些在近距离空中格斗中有很大用场。然而即使如此,在1972年的“后卫”战役中,导弹的命中率也仅仅提高了3个百分点——达到13%。为了提高命中率,有的飞行员在攻击一个目标的时候不得不一口气把所有四枚导弹部打出去,期望能“瞎猫碰上死耗子”。此外导弹的可靠性也很成问题:最严重的问题是导弹存在提前爆炸的现象,有时刚刚从载机飞出去几百米就会爆炸;很多飞行员们反映导弹的发动机也存在很多莫名其妙的故障:有的导弹打出去会飞出莫名其妙的轨迹;最后导弹的引信也存在问题。后续的E-3导弹则继续对引信系统作了改进,E-4导弹则对导引头作了修改,后者后来被装备到F-14战斗机上。

如今“麻雀”家族中使用最普遍的型号是AIM-7M导弹,该型导弹于1982年开始服役,配备了新型逆向单脉冲导引头(其性能大体和英国“天光”导弹导引头相当)、无线电近炸引信、数字控制电路,此外导弹弹体也作了流线型处理以便减少空气阻力,导弹的低空作战性能有了很大改进。该型导弹参加了1991年的海湾战争,在战争中表现优异:美军的很多击落记录都是由AIM-7M型导弹创造的,但是即使如此,它的整体命中率仍旧低于40%。

●AIM-7M导弹

AIM-7P型导弹是在M型系列基础上进行细微改动而成的一个型号。其主要部件几乎和M型系列完全相同。最大的改动在导弹的软件部分:通过对导弹控制软件部分的改进进一步提高了导弹的性能。而后续的BlockII型导弹则真正在硬件上做了改动:增加了新型无线信号接收装置,这样使得载机能够在导弹发射后仍能对导弹进行中段连续波制导。按照先前的计划,美军希望对所有M型导弹进行升级,达到P型导弹的标准,但是目前M型导弹早已在历次战争中消耗殆尽,库存中已经所剩无几。

“麻雀”家族最后的改型是AIM-7R型导弹,希望在AIM-7PBlockII型导弹基础上增加一个红外线导引头。由于预算原因,该项目于1997年被取消。

伴随着AIM-120导弹的陆续服役,“麻雀”导弹开始退出美军的装备序列,但是还将在一些国家的空军中服役一段时间。

四、俄罗斯AA“阿莫斯”系列导弹

1.AA-9导弹

AA-9“阿莫斯”导弹是前苏联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研制的一种重型中远程空对空导弹,是专为米格-31截击机进行空中格斗设计的。从总体布局上看,AA-9导弹与美国的AIM-54A“不死鸟”略重一些,而且机动性能比“不死鸟”导弹要好。AA-9导弹是目前现役空对空导弹中最重的,有效最大射程可达100千米。该型导弹采用多功能雷达导引头,具有下视、下射能力,既可打入侵的超音速战略轰炸机,也可攻击低空飞行的巡航导弹,能同时拦截4个目标。导弹的弹长为4.15米,弹径为0.38米,最大速度为M3.5,最大射程为120千米。

2.AA-11“射手”空空导弹

AA一11“射手”空空导弹是前苏联/俄罗斯自行研制并装备前线战术空军歼击机的第四代近距空空导弹,是前苏联两个主要从事空空导弹设计的集团——“闪电”和“三角旗”机械制造设计局之间进行竞争的产物。前者取胜,推出的是首次采用气动与推矢控制方案的机动性极好的全向攻击空空导弹,代号为P-73(R-73);后者失败,推出的是美国AIM-9L“响尾蛇”空空导弹的翻版,这种导弹机动性差且无发展潜力,代号为P-14。P-73由“闪电”设计局于1976年开始研制。

●准备挂载的R-73空空导弹

●R-73空空导弹

但在1981年12月的国防机构改组中,由于“闪电”设计局的主要任务已从1976年转向航天领域,正在研制“暴风雪”航天飞机。因此, 一大批“闪电”设计局的机载导弹设计师,连同P-73空空导弹研制项目,均转入“三角旗”设计局,使之成为前苏联唯一的空空导弹设计局,并继续研制P-73空空导弹,使之在1983年开始服役。P-73(R-73)是导弹本身的编号,导弹系统的编号是R73(Izd.73)。西方和北约集团按照自行确定的对前苏联武器装备的命名规则,给予该系列空空导弹的编号和命名为AA-11“射手”。

●机翼下的R-73空空导弹

前苏联AA-11空空导弹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近距格斗空空导弹。其战术技术性能比美国现役第三代近距格斗空空导弹“响尾蛇”的最新型号AIM-9M领先10年;而北约组织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发展的第四代空空导弹——AIM-132近距空空导弹几经周折,进展迟缓,至今仍在由英国独家研制之中。因此,西方国家现在没有能与P-73相抗衡的近距格斗空空导弹。

3.AA-11红外制导与同步跟踪功能

●R-73空空导弹

AA-11空空导弹是20世纪90年代世界上性能最好的格斗型红外制导空对空导弹之一。它采用了舵面位于弹翼前的“鸭”式气动布局,弹翼上采用了稳定副翼,弹翼前采用了前升力小翼,弹翼和舵面位置呈X形,并呈对称分布。

AA-11空空导弹带有红外寻的制导系统,这种系统大大提高了搜寻的灵敏度,并保证了导弹的全方位攻击能力。目前,俄罗斯国土防空兵的米格-29和苏-27战斗机都装备有这种导弹。其最大的特点是在飞机机头偏离目标达55°的条件下仍可发射导弹;另一特点是能与头盔瞄准具连接,飞行员“看准”哪一个目标,导弹即同步跟踪,提高了作战效能。

●R-73空空导弹

4.第四代导弹AA-11导弹

AA-11(R-73)空空导弹是高技术的集合体,在前苏联空空导弹中是实战效果最好、命中率最高、最可靠的导弹。在非洲之角的战争中对战双方都利用R-73获得战绩,R-73由于技术合理、性能优异,也广泛搭配苏式战斗机出口。随着时间的推移,1983年就投入现役的导弹业发展出了一系列新的改型,比较重要的有早期出口型R-73E,其简化了部分抗干扰电路,随后出现R-73RDM这个型号是现代化改进的出口型号,目前大量销售的就是这种型号,其改进了电子线路和数字处理能力,离轴角增加到60度,而动力装置也更换为推力更大的发动机,外部尺度没有变化,只是重量增加了5千克。

俄罗斯空军自用的改进型号则称为R-73M,20世纪90年代还有R-73M1 和R-73M2两种改型,前者进一步增强了离轴发射角,达到80°,而后者则是采用了新的火箭发动机,长度增加了200毫米,主要为了试验后射和越肩的需要。由于俄罗斯战斗机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销售状况较好,这种导弹将会在世界范围内服役到2020年以后。

●导弹装挂车上的R-73导弹

常规的点源目标红外位标器的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基本已经达到巅峰,十字四元偏心扫描的红外导引头是目前抗干扰能力最强、探测能力最强的导引头,有很多第三代红外导弹都使用这样的器件,针对点源跟踪的红外对抗系统也变得多起来 了,激光调制红外频闪灯,红外诱饵弹对点源模式的干扰效果相当不错,这使得当前的空空导弹面对层出不穷的干扰设备没有合适的对抗手段,作战效能在不断削减。为了更好地抗干扰和增强探测能力,红外热成像是一个第四代导弹共同的选择,成像体制一下就让所有的点源干扰设备完全失效,而且红外能量大部分被积累用于辨析目标而不像点源跟踪式的过滤掉了,因此探测距离也大大增强。此外毫米波主动导引头也是一种很理想的近距空空导弹装备,它同样具有高抗干扰性、精度高、分辨率好、视角大的优点,同时对付隐身目标效果更为优越,R-73正在尝试装备。

五、俄罗斯R-77空空导弹

进入21世纪后,美国AIM-120“鹰”中程空空导弹遇到严重挑战,其中让美国最为忧虑的是俄罗斯的R-77空空导弹,北约称为AA-12“蝰蛇”。

●战机携带R-27中程空空导弹

R-77是在R-27(北约称AA-10“阿摩拉”)中程空空导弹的基础上研发出的新型导弹。R-27系列空空导弹是俄空军米格-29系列和苏-27系列的主要机载武器,虽然研发起步晚,但技术后来居上。它有雷达导引和红外线导引两大类型,具有 很强的抗干扰能力。R-27发展有多个型别,最新发展的增程型R-27AE发射重量350千克,战斗部重39千克,有效射程75千米;R-27EM有效射程达110千米。

●展示的R-77空空导弹

●印度装备的苏-30MKI战机,靠近机身中线位置一共携带了六枚R-77导弹

●R-77的格栅舵

2.R-77导弹的设计

俄空军和研发商“三角旗”导弹设计局都不满足R-27EM的整体性能,于是便有了R-77。R-77采用二级固体火箭发动机,设计了别具特色的格栅式尾舵,改善了气动外形,提高了导弹大角度攻击能力,最大射程为110千米,最大飞行速度4马赫。

R-77采用惯性+指令修正+主动雷达末制导,可全天候、全方位、全高度灵活使用,命中率高,既可攻击高速飞行的战斗机,又可攻击低空飞行的直升机,甚至可攻击来袭的空空导弹和防空导弹。俄罗斯空军现役苏-27、苏-35、米格-29M和雅克-14l等战斗机都可挂载R-77。

国际导弹专家指出,俄罗斯R-77导弹与美国AIM-120D导弹各有所长,都是世界公认的最先进的空空导弹之一。最近俄罗斯媒体披露,“三角旗”导弹设计局新推出的R-77M 重185千克,采用2级推力火箭发动机,全面提高该导弹的性能,射程增加到150千米。R-77M-PD是最新改进型,采用改进型冲压喷气发动机,最大射程可达160千米。

六、实力不凡的以色列空空导弹

多年来,以色列“不声不响”地发展了一系列非常成功的空空导弹。它从仿制“响尾蛇”导弹开始,试生产了第一种导弹“蜻蜒”I(ShaftirI)型。1978年开始使用改进型“蜻蜓”Ⅱ,弹径从127毫米增至160毫米。后来又研制了“怪蛇”Ⅲ红外制导格斗导弹(PythonⅢ)。该弹的整体布局没有变,但后弹翼采用了大后掠角翼面。它的总体性能比AIM-9L“响尾蛇”好一些,但价格也昂贵得多,所以以色列军方同时采购美“响尾蛇”导弹。

●蜻蜓空空导弹

●飞机挂载的“怪蛇3”导弹

“怪蛇”Ⅲ导弹能全向攻击,机动性好,高空射程可达14千米,离轴发射角也不小。它的不足是重量较大,约120千克,挂在小型战斗机上时阻力增加也较大。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时曾使用过这种空空导弹。以色列的这三种导弹都经受过实战考验。

●“怪蛇5”导弹

在80年代,以色列又发展了一种新型空空导弹,称为“怪 蛇”Ⅳ,并已于1990年装备部队。这种导弹目前尚在保密阶段,外形有点像法国的“魔术”2,但弹翼与尾翼之间装有长条翼以增加其升力,有利于加大射程。另外,这种导弹还采用了双色(对应两种波长)的红外阵列敏感元件。离轴发射角达到70°或更大,甚至可能接近90°。导弹的射程比“怪蛇”Ⅲ约大一倍。

以色列曾建议美国采用“怪蛇”Ⅳ导弹来代替其拟研制的.AIM-9X。因为美国发现原前苏联早已服役的R-73导弹各项性能比自己计划研制的AIM-9X导弹还要好,只得重新审定原制定的AIM-9X的研制方案。而审定过程中,不少美国专家认为“怪蛇”Ⅳ的技术性能与R-73相当或更好。

七、步履维艰的英国空空导弹

英国从1949年开始研制空空导弹,曾成功地投产了两种型号。最早的一种称“闪光”(Fireflash),1956年开始使用。它是雷达波束制导的,即导弹顺着机载雷达照射目标的主波束中心线飞向目标,与同时代的原前苏联K-5导弹(AA-1“碱”)一样。但英国“闪光”导弹的火箭发动机不在弹体内而是分上下两个固定在没有动力装置的导弹弹体上,这种结构可保证在2秒钟时间使导弹加速到2.3马赫,然后火箭脱离导弹。但波束制导的缺点很大,导弹只能在目标正后方发射,高度4500~10500米之间,有效发射距离也很短(1800~3000米),所以这种导弹很快便被淘汰了。(www.xing528.com)

●战机翼下携带着“天空闪光”空空导弹

英国第二种导弹是世界上最早应用红外制导技术的空空导弹之一(另一种是“响尾蛇”),称为“火带”(Firestreak),1958年开始使用。后来其改进型称“红头”(Red Top),据称,它有全向攻击能力,1965年少量试用。“火带”导弹的弹头呈八角尖锥形,像削尖了的铅笔。这种结构既能降低导弹飞行时的空气阻力,也能减小红外光穿透偏差,且不容易在空中结冰。但由于英国防部的错误认识,在1957年发表了“著名”的白皮书,认为今后的作战武器以地地、地空导弹为主,有人驾驶飞机将不再发展。这一政策严重打击了英国本来很有基础的军用航空工业,空空导弹也由于没有使用平台而全部停止研制。后来虽然证明这种观点不对, 但为时已晚,在其后的30年中,英空军只好使用美“鬼怪”式战斗机和“响尾蛇”导弹。

在中距导弹方面,1969年,英国宇航公司(BAe)采用倒置单脉冲技术研制成半主动雷达制导的导引头,用来代替美国“麻雀”导弹的导引头。这种导弹称“天空闪光”(Sky Flash),1977年投产,1978年装备英国皇家空军,成为英国空军主要的中距导弹,并出口到瑞典、韩国和沙特阿拉伯。

●英国阿布拉姆导弹

1970年,英空军对下一代格斗导弹提出了新的战术、技术要求。宇航公司为此进行了大量研究,并提出一种不用弹翼的“光杆”导弹方案。飞行中的升力靠弹身产生,操纵力矩靠偏传火箭喷流(称推力矢量)产生。当时要求这种导弹能在发射筒内发射出去。1973年英政府将此项目改为技术验证,到1980年完全停止研制,这种“光杆”式近距格斗导弹也就夭折了。但同年8月,西德、法国、美国和英国签订了一项备忘录,为未来的空空导弹发展进行分工。当时决定中距导弹由美国承担,称“阿姆拉姆”(AMRAAM,先进中距空空导弹),近距导弹以英国为主,称“阿斯拉姆”(ASRAAM,先进近距空空导弹),准备替换“响尾蛇”。美国后来给“阿姆拉姆”定的编号为AIM-120,给“阿斯拉姆”定的编号为AIM-132。

这一合作项目进展很不顺利。1989年德国政府宣布退出合作,1992年美国也提出不再参加,于是研究工作完全由英国单方面承担。据称整个导弹的技术难题已基本解决。1992年英政府决定选用“阿斯拉姆”作为下一代导弹并拨款5.7亿英镑作为科研和采购费用。这种导弹与上面提到的“光杆”式导弹差不多,弹体上没有鸭式舵,只是在弹尾增设4个很小的翼片以提高稳定性。导引头采用美国休斯公司的焦平面红外成像系统。导弹的离轴角可能达到90°。导弹的重量只有87千克,直径166毫米,估计射程不会很大。这种导弹和俄罗斯的R-73Ⅱ、美国的AIM-9X-起成为新一代新型的格斗导弹。

八、鲜为人知的南非空空导弹

南非国家不大,但军火工业却小有名气。它已研制成功并投产了两种空空导弹。第一种是“短刀”(Kukri)V3A型,它采用红外制导,已于1975年装备部队。其改进型V3B于1979年投产。该型导弹在南非与安哥拉的局部战争中可能已经使用,但出口推销计划目前已全部落空。“短刀”的外形像法R.550“魔术”,只是前弹翼前增加两片大后掠角的固定翼面以提高导弹的滚转稳定性。全弹尺寸与“响尾蛇”相当,弹径127毫米,重量73.4千克,射程只有4千米,而且只能从目标尾后攻击,总的性能并不太好。

●短刀空空导弹

20世纪80年代,南非研制成功第二种空空导弹,称作“标枪手”V3C,1990年装备部队。这种导弹外形尺寸与法国“魔术”2完全相同,据说是为了减少飞机挂载试验试飞的工作量,而导弹内部设计有很大变化。它的主要特点是战斗部特别大,重量高达16千克,占全弹重量18%,一般格斗导弹战斗部的重量只占9%~14%。在这方面它堪称“世界之最”。南非军方认为空空导弹应能“消 灭”对方飞行员,而不仅仅是击落对方飞机,因为飞机可以较快生产出来或向外国购买,而飞行员却很难培养。虽然这种导弹总重量并不大,但战斗部很重必然影响火箭发动机的重量,包括固体燃料的重量,所以“标枪手”格斗导弹的最大射程比同类型格斗导弹要近一些。

●“蝮蛇”导弹

这种导弹也能全向攻击,偏离太阳方向约15°即可发射,该角度称为抗太阳角,最好的格斗导弹抗太阳角可小到10°左右。总之,南非的这种导弹除破坏力外都只属中等水平。这可能与它的作战思想有关。据称这种格斗导弹抗地面干扰能力较好,可下射低空飞行目标。改进型的“标枪手”导弹战斗部重量甚至达到17千克,并改善了抗红外干扰的能力。

九、“独一无二”的意大利空空导弹

到目前为止,意大利只生产了一种空空导弹——“蝮蛇”(Aspide),也有翻译为“阿斯派德”的。该导弹是在“麻雀”空空导弹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它加大了火箭发动机能量,并选用一种新的控制导弹的连续波发射器。这种导弹同时有防空型,即作为地空导弹和舰空导弹使用。导弹性能比“麻雀”AIM-7E好,大概与英国的“天空闪光”相当。这种导弹能向上打迎头飞来的、比自己高约10千米的目标。这就是说在10000米高度飞行时,可打击20000米高度上飞来的敌机。它也能打比自己低9~10千米低空飞行的目标,例如巡航导弹。此外,采用主动雷达制导的“蝮蛇”导弹也正在研究之中。但在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不佳的情况下,估计投产的可能性不大。小有名气。它已研制成功并投产了两种空空导弹。

十、其他国家的空空导弹

1.南非“弯刀”近程空空导弹

该弹属第三代空空导弹,其导引头能快速扫描搜索,能与机载雷达天线交联,该导弹还使用头盔瞄准具,扩大了导引头视野,载机不需作大机动就能攻击位于偏离机轴大角度的目标。弹长2.944米,弹径127毫米,弹重75.4千克,最小射程300米,最大射程23千米(海平面)。

●90AAM—3导弹

2.日本空空导弹

●90AAM—3导弹挂装

90AAM-3是日本三菱重工业公司(MHI)研制的近距格斗空空导弹,于1985年开始研制,1991年服役。其改进型AAM-5于1991年开始研制。该弹是在AlM-9L的基础上改进的,其作战范围、转弯速度、离轴截获能力、红外抗干扰能力及杀伤概率都有提高。

●“天剑”2导弹头部 

●“天剑”2导弹弹翼

●“天剑”1导弹挂装 

●“天剑”2导弹挂装

3.中国台湾空空导弹

“天剑”1是用于台湾空军的红外型近距空空导弹,由台湾中山科学技术研究院(台北)研制。该弹以美国的“响尾蛇”AIM-9N为基础,性能与AIM-9L接近,于1989年正式投产,1991年服役。其面空型用于台湾的“羚羊”防空系统,装备陆军和海军的小槲树发射架。

“天剑”2是用于台湾空军的中距主动雷达空空导弹,类似于美国的先进中距空空导弹AIM-120,1997年7月开始批量生产。台湾海军开始研究把该弹用于垂直发射的舰艇防空系统。

第二节 空地导弹

战术型空地导弹是种类最多、装备数量最大、在实战中应用最广的一种导弹。这类导弹主要指对地攻击型导弹,但也包括战术巡航导弹、反辐射导弹和反坦克导弹等。战术空地导弹的重量一般在200~800千克之间,个别的达966千克(美国AGM-53A),最重的则达4077千克(前苏联AS-5);射程一般为数十千米,最远可达160~320千米(前苏联AS-5);飞行马赫数一般为l左右,最高可达3马赫数(美国AGM-88A)。

一、俄罗斯的空地导弹

●图-95“熊”轰炸机

(1)AS-4/Kh—22“厨房”空地导弹AS-4“厨房”是前苏联代号为Kh-22(“风暴”)的空地导弹。AS-4导弹采用飞机式弹体结构和外形布局,头部呈尖形,内装末制导雷达天线。弹体呈圆柱形,切梢三角形大弹翼位于弹体中部,切梢三角形水平/垂直安定面位于弹体后部,后者带有方向舵,在弹体后部下方稍后处装有1个切梢三角形垂直安定面,以提高机动飞行时的稳定性。该导弹又分A、B两种型号:A型是携载核装药的战略打击导弹,射程约为500千米,采用惯性加+地面修正制导方式,弹头是50万吨梯恩梯当量的核弹头,载机主要为图-16“獾”(Tu-16)、图-22M“逆火”(Tu-22M)、图-95“熊”(Tu-95K)等,主要用来打击敌人的重要的战略目标;B型是常规装药的反舰型空对舰导弹,射程约为400千米,采用惯性+雷达末端制导方式,弹头装药1000千克,载机同A型一样,主要用来打击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国家的大型水面目标,如航空母舰及其编队。该弹在前苏联自行研制并装备部队使用的早期大型战略空地导弹中,是性能较为先进的一个型号,也是前苏联/俄罗斯迄今为止体积和重量居第二位的空地导弹。该弹因为使用液体火箭发动机,速度可以达到2.5马赫数,射程超过500千米。

AS-4导弹最大射程,基本型400千米,改进型大于500千米,使用高度10000~12000米:制导系统,惯性加主动雷达(基本型),惯性加被动雷达(改进型);战斗部1000千克高爆炸药,35万吨梯恩梯当量核装药;弹重6000千克,弹长11.3米,弹径900毫米,翼展3880毫米,动力装置为1台液体火箭发动机。

AS-4导弹1964年服役,首先装备图-22B轰炸机,1975年开始装备图-95B型轰炸机,随后装备图-22M型轰炸机。大约有300枚导弹仍在俄罗斯和独联体个别国家服役。

(2)AS-16空地导弹AS-16“反冲”空地导弹即前苏联第四代中程空地导弹Kh-15。该弹于20世纪80年代末服役,主要装备前苏联各型轰炸机,执行近程常规或核打击任务,最大射程150千米。

该弹弹体呈流线型外观,采取无弹翼设计,主要由流线型弹体提供飞行升力,尾部垂直舵面和2个水平舵面提供飞行控制。该弹无论外形和性能都与美国SRAM空地导弹极其相似,西方媒体戏称该弹不折不扣地“借鉴”了后者的技术。

其性能特点是:①射速极高,发射后,快速爬升至40千米高度,大角度俯冲时,弹速高达5马赫数;②精度极高,末段采用主动雷达寻的,可保证有较高的精度;③威力大,难于拦截。

主要改型X-15C为反舰型,主要用于攻击大型水面舰艇,加装了雷达主动制导,以提高命中精度。

X-15C导弹射程100~150千米,使用高度2万~4万米,制导方式惯性制导+主动雷达末制导;弹径455毫米,弹长4780毫米,翼展920毫米,导弹重1200千克,战斗部重量爆破穿甲弹150千克;动力装置固体火箭发动机,最大飞行速度1700米/秒。

(3)AS-13/Kh-59“中心梢”空地导弹AS-13“中心梢”空地导弹,前苏联编号为Kh-59。该弹具有独特的外形结构,头部为半球形的玻璃罩,其后为4片较小的安定面,每片安定面由前后两个翼面套接而成,前翼面呈切梢三角形,后翼面呈斜梯形,嵌于前者之内并可折叠。由于后者展弦比很大,在地面停放或挂机维修时,为防止碰撞损坏,可将位于头部下方的两片后翼面折叠起来,使之贴在弹体表面上。尾部有4片切梢三角形大弹翼,每片弹翼后缘各有一个控制舵面。弹翼之后为固体火箭助推器,采用喇叭形单一喷口。该助推发动机在其火药燃烧完毕时自行脱落。

导弹的主发动机采用外装式方案,即在后部弹体下方,加装1台涡轮喷气发动机,数据链后视发射天线分别位于弹体两侧、尾部弹翼之间;数据链后视接收天线位于弹体尾部下方,其与电视导引头相连的导线位于纵贯前后弹体的条边内。该型导弹是前苏联第一种采用复合推进方式的空地导弹,所谓复合推进方式就是采用涡轮喷气发动机+助推动力火箭,先由设在尾部的助推动力火箭将导弹加速到一个基本初速,然后再由涡轮喷气发动机接力使导弹进入巡航状态,直至命中目标。采用发射前锁定目标和电视自控,射程可达40千米;若采用数据链指令电视遥控,射程可达115千米。

●“中心梢”空地导弹

该弹是前苏联的防区外空射巡航导弹,属于第三代战术空地导弹之列。在该弹的基础上发展了改进型X-59M,加长弹体,加大射程,改善精度,增大战斗部,从而提供更远的防区外精确攻击能力,圆概率误差达到2~3米。其于1980年完成研制并开始进入现役,重点装备苏-24M攻击机。

该弹目前只有电视制导型,是前苏联第一个发射后通过数据链指令遥控锁定目标的电视制导导弹。在作战使用和技术性能上,其与美国1990年首次在海湾战争中使用的AGM-84“斯拉姆”电视制导空地导弹相似。

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哈基姆”空地导弹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哈基姆”空地导弹是用来攻击敌方严密设防的坚固目标的,如指挥中心、桥梁、机场、港口、高炮阵地和导弹发射场等。该弹的现名“哈基姆”(HAKIM)系由其用户——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命名,但由于研制该弹的主承包商几经更换,加上其改进型号不断出现,故曾获多种名称:“阿尔法”、“吉姆克斯”、“费利克斯”、“飞马”、“半人马”和“小兄弟”。

●哈基姆导弹

该弹第1、2两个型号为PGM-1/2,第3个型号PGM-3进入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服役,第4个型号为PGM-4。上述前三种型号按轻重分为A、B两类:A类为轻型,包含PGM-1A/2A/3A,分别为轻型半主动激光型、轻型电视型和轻型被动红外型;B类为重型,包含PGM-1B/2B/3B,分别为重型半主动激光型、重型电视型和重型被动红外型。第4种型号为远距型。

该系列导弹采用后置弹翼控制的气动外形布局,A类基本型的气动外形布局为:2片固定式一字形稳定小翼位于弹体前部,4片固定式后掠切梢三角形大弹翼位于弹体尾部,每片弹翼后缘各带1片控制舵面,圆柱形弹体顶部加装365毫米北约标准间距双弹耳的加强硬背,半球形头部装有适用于电视/红外/激光导引头的光学玻璃整流罩,固体火箭发动机吊挂在弹体后下方。B类改进型的气动外形布局是在A类基本型的气动外形布局的基础上,仅增加1片垂直稳定小翼,在头部构成丁字形稳定小翼。该系列导弹采用模块化舱段结构,A、B两类型号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前者为轻型,采用350毫米单一直径弹体和127毫米直径单台固体火箭发动机;后者为重型,采用350/430毫米双直径前后弹体和127毫米直径两台固体火箭发动机。

A、B两类型号均采用主动雷达MFBF多功能炸弹引信。远距型PGM-4采用中段惯导加GPS修正、末段红外成像或主动毫米波雷达制导,换装1台涡喷发动机和串式穿甲爆破战斗部。该系列导弹的主要特点是,通过更换不同类型的导引头并选用轻重两种弹体,能够满足各种不同作战使用要求。

三、美国AGM-130空地导弹

美国AGM-130空地导弹实际上就是加装了动力装置的制导炸弹。该弹是在GBU-15的基础上加装火箭发动机和雷达高度表研制而成的。它被称为空地导弹(AGM),而不是炸弹,这种武器无论在射程、弹道控制和命中精度上都有很大提高。最初研制成功的称为AGM-130a型,使用MK84型常规炸弹作为战斗部。1992年,又根据海湾战争的经验将战斗部改为“穿透型”弹头,可打穿2.3米厚的水泥保护项盖,这种型号被称为AGM-130C。由于新战斗部的直径比MK84小,为保持导弹的气动力特性与a型相同,专门研制了一套外壳体,使得两种导弹弹道及使用方式相同。在海湾战争期间,GBU-15制导炸弹共使用过71枚,而AGM-130导弹试打过两轮。一轮用F-4战斗机发射,先后打4枚;另一轮用F-111f飞机发射,试打过5枚。这9枚导弹中有6枚直接命中目标,2枚目标在威力圈内,也可以说是命中,还有1枚因数据传输系统出故障失效。总的来说,美军方对这种导弹表示满意,所以已列入装备系列。

●“中心梢”空地导弹

AGM-130的构造基本上就是GBU-15,并增加了一个模块,即火箭发动机。它固定在GBU-15炸弹的腹部,其长度约为炸弹长度的70%,即2.8米左右,约200千克重。

AGM-130空地导弹的战斗部可选用MK84炸弹,其长度2.54米,直径406毫米,实重864.5千克,壳体比较薄,属爆破杀伤型。用这种战斗部的AGM-130a导弹全长3.92米,直径0.46米,发射重量1323千克。

导弹发射高度最低60米,也可中空发射,正常发射高度200~300米,具体高度要根据当时的天气条件决定。AGM-130空地导弹的最大射程64千米,最小射程24千米,太近距离发射,火箭将不必点火,也不便修正弹道,但对这种导弹将是一种浪费,所以规定了最近发射距离。由于可以选用不同制导头,它能在白天或黑夜使用。

1996年以后,AGM-130空地导弹增加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在飞行过程中可修正或保持正确飞行轨迹,提高命中精度。同时正在试验安装激光雷达制导头。另外还拟改进红外影像制导头使之具有自动目标识别的功能,这样只要输入一定目标特征信息,该导引头即可在目标区自动将目标识别出来并自动锁定。目前锁定目标的任务要靠飞行员来完成。到1998年为止,已对下述机型进行“可适用检查”,它们是F-4、F-111、F-15、F-16、F-18、B-52和欧洲的战斗轰炸机“狂风”。

四、其他国家的空地导弹

1.“金牛座”空地导弹

“金牛座”导弹是德国和瑞典于1998年开始研制的一种防区外空对地导弹。该型导弹采用惯性和GPS中制导,红外成像末制导,串联侵彻战斗部。该型导弹的弹长为5米,飞行高度为50米,最大速度为0.8马赫,最大射程为350千米。

●“风暴之影”导弹

2.“风暴之影”导弹

“风暴之影”导弹是英国于1995年,在法国APACHE-AL基础上,发展的一个更为先进的防区外空地导弹。该弹的主要特点为:射程远,发射后不管和全自主式制导,自动目标识别,低空地形跟随,很小的雷达反射面积,单一式深度侵彻战斗部和高可靠性。

该型导弹的弹长为5.10米,弹重1300千克,最大射程为350千米。

3.AS-10“克伦”导弹

AS-10“克伦”导弹是前苏联于20世纪60年代初研制的一种近程空对地导弹。该型导弹采用无线电指令和红外成像制导,常规战斗部。该型导弹的弹长为3.83米,弹径为0.275米,最大速度为3.5马赫,最大射程为10千米。

4.AS-14“小锚”导弹

AS-14“小锚”导弹是前苏联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研制的一种近程空对地导弹,有激光型和电视制导型两种型别,常规战斗部。该型导弹的弹长为3.88米,弹径为0.38米,最大速度为0.9马赫,激光型导弹的最大射程为8千米,电视制导型导弹的最大射程为30千米。

5.AS-18“玩具箱”导弹

AS-18“玩具箱”导弹是前苏联在AS-13导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中程空对面导弹,在此基础上还研制了采用惯性中制导和主动雷达末制导的反舰型导弹。该型导弹的弹长为5.62米,弹径为0.38米,最大速度为0.72马赫,最大射程为120千米。

6.“突眼”导弹

“突眼”导弹是以色列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的一种中程防区外空对地导弹。荚国曾引进该型导弹作为防区外空对地武器,并命名为HaveNap。该型导弹采用可修正的惯性中制导、电视或红外成像末制导,爆破杀伤侵彻战斗部。该型导弹的弹长为4.57米,弹径为0.533米,最大速度可超音速,最大射程为80千米。

第三节 空舰与空射导弹

在空对面导弹中,按作战目标可分为战略空对面导弹、战术空对面导弹和反辐射导弹。按射程可分为远程(大于500千米)和近程(小于50千米)导弹,而射程介于两者之间的称为防区外发射的空对面导弹。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空对面导弹已经发展了三代。

一、美国的“捕鲸叉”AGM-84空舰导弹

“捕鲸叉”AGM-84是美军目前主要的反舰武器之一,是由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研制的,1979年装备部队使用。这种高亚音速掠海反舰导弹有舰对舰和空对舰等型。其动力装置为一台涡喷发动机,因而它的射程较远,可达120千米。

●“捕鲸叉”导弹

该弹长3.84米,弹径0.344米,发射重量为522千克。制导方式采用中段惯性制导和末段主动雷达制导。弹头处装有 一台抗干扰性能较好的宽频带频率捷变主动雷达导引头。近年来,又为这种导弹研制了一种红外成像导引头,两种导引头可互换。

“捕鲸叉”导弹发射前,由载机上的探测系统提供目标数据,然后输入导弹的计算机内。导弹发射后,迅速下降至60米左右的巡航高度,以0.75马赫数的速度飞行。在离目标一定距离时,导引头根据所选定的方式搜索前方的区域。捕获到目标后,“捕鲸叉”导弹进一步下降高度,贴着海面飞行。接近敌舰时,导弹突然跃升,然后向目标俯冲,穿入甲板内部爆炸,以提高摧毁效果。

“捕鲸叉”导弹可用于攻击大型水面舰只、巡逻快艇、水翼艇、商船和浮出水面的潜艇等,其单发命中率为95%。

二、美国的“企鹅”AGM-119空舰导弹

“企鹅”AGM-119系列反舰导弹采用鸭式气动外形布局和相似的弹体结构,4片箭羽式控制舵面和稳定弹翼分别位于弹体前部和后部,前舵和弹翼均呈X形配置,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圆柱形弹体头部呈卵形,尾部呈半球形,弹体内部采用模块化舱段结构,从前到后分为3个舱段:导引头舱、战斗部舱和发动机舱。

导引头为视场可变的热成像被动红外导引头,有宽、窄两种视场,宽视场在远距搜索目标阶段使用,当导弹接近目标时转入跟踪锁定目标阶段,此时将导引头的宽视场转换为窄视场。该导引头采用了凝视焦平面阵列技术,不是跟踪目标热点,而是由目标与背景的对比度产生的制导信号跟踪目标,可以引导导弹飞向对比度变化最为明显的舰舷吃水线附近攻击,由此带来最大的破坏杀伤效果。该导引头作用距离较近,但中段惯性制导系统的精度允许其在更为接近目标处开机工作,这有利于导引头抗干扰和提高制导精度。“企鹅”系列反舰导弹的动力装置均为1台“罗佛斯”和大西洋研究中心设计的无烟固体火箭发动机。战斗部均采用半穿甲爆破型,总重120千克。

“企鹅”-Ⅲ空舰导弹主要用于抗两栖登陆,特别用于封锁海域和攻击舰艇目标,也可作为空对地和地对地导弹使用。“企鹅”-Ⅲ导弹弹体加长了200毫米,翼展则缩短了400毫米。由于导弹装备的平台是高速飞行的固定翼战斗机,平台本身即可赋予它所需要的高度和速度,因此“企鹅”-Ⅲ型取消了固体火箭助推器,腾出空间装载更多的火箭发动机推进剂,其结果是“企鹅”-Ⅲ型的最大射程增大到55千米,达到了中程反舰导弹的标准。这就为搭载“企鹅”-Ⅲ的空中平台的作战使用带来了巨大方便,“企鹅”-Ⅲ可在敌方防空火力范围外发射,极大地保证了发射平台自身的安全。它的允许发射高度最低可到50米,载机发射导弹时飞行速度为0.5~0.96马赫数之间(这是战机在执行任务时最通常采用的亚音速模式)。发射后,导弹在惯性制导系统的控制下左右转弯,进入初始航向,然后自动下滑到预定高度。到达海面上空时,导弹再次下降进入掠海攻击模式,在预定的航线分段点转入末段攻击航线,并在两种预定掠海飞行高度中选择一种。接近目标时,导弹爬升至两种掠海高度中的较高的那个高度上,红外导引头开始搜索;发现目标后,进行自动跟踪和锁定,将导弹导向目标,使导弹击中目标舰吃水线上方,将其击毁。

●“企鹅”Ⅲ空对舰导弹

“企鹅”-Ⅲ空舰导弹基本上可以做到发射后不管,从而提高了载机的生存能力。导弹重量本身很轻,在实战使用中,即使因为战斗部威力较小不能直接击沉吨位较大的舰只,也能起到很好的骚扰和辅助攻击的效果,而且“企鹅”导弹体积小,目标小,拦截相对比较困难。“企鹅”-Ⅲ空舰导弹从1987年开始装备挪威皇家空军的F-16战斗机,1988年美国空军的F-16战斗机成功试射了3枚“企鹅”-Ⅲ导弹,其在美国海军的正式编号为AGM-119B。

AGM-119的最大射程55千米,最小射程。7000米,最大速度0.9马赫数,使用高度50米以上;制导系统为程序控制加雷达高度表修正中制导、被动红外末制导,近炸引信:战斗部为半穿甲爆破型,重140千克(AGM-119A)、120千克(AGM-119B):动力装置为1台固体火箭主发动机加1台固体火箭助推器(AGM-119B);弹重370千克(AGM-119A),385千克(AGM-119B);弹长3.18米(AGM-119A),2.96米(AGM-119B),弹径280毫米;翼展1000毫米(AGM-119A)。

三、英国“海鹰”空舰导弹

“海鹰”空舰导弹是直升机载近程掠海飞行的反舰导弹,也是一种亚音中程掠海飞行的反舰导弹,主要装载在“海鸥”、“海鹰”飞行及舰载直升机上,主要用于攻击导弹艇、巡逻艇等海上小型舰艇。

“海鹰”空舰导弹采用惯导和主动雷达末端制导体制,并具有多目标攻击能力。导弹制导体为程序控制和末段半主动雷达寻的,战斗部为半穿甲爆破型,采用近炸延迟触发引信,保证战斗部穿入目标后才引爆,对小目标也有较高的命中概率。

其于1972年开始研制,1981年装备英国海军“山猫”直升机,每架携带4枚。马岛战争中,英国海军首次使用该导弹。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使用“山猫”直升机载“海鸥”导弹摧毁了伊拉克多艘中小型舰艇。

●“海鹰”空舰导弹

其弹长2.5米,弹径0.25米,全弹重145千克,最大射程110公里,可以在敌舰防空火力外进行攻击,巡航高度5~10米,巡航速度为0.85倍音速。

四、法国的ASl5TT空舰导弹

ASl5TT空舰导弹是法国的第三代空地导弹,以取代第二代亚音速多用途空地导弹,向安哥拉、巴林、印度、阿联酋等国销售,总共生产约300枚。

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沙特阿拉伯海军的“海豚”2舰载直升机曾用ASl5TT导弹攻击伊拉克海军舰船。在该空舰导弹基础上,发展了舰载型MM-15,到1992年新加坡航展时才展出了用于小型巡逻艇的MM-15,1993年在巡逻快艇上进行了发射试验。此外,还正在发其岸舰型。

该弹采用独特的正常式气动外形布局,4片固定式前缘后掠、后缘前掠的梯形大弹翼位于弹体中部,每片弹翼翼尖均有1个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的短舱,头尖、尾圆,比翼尖弦长略大,其中相对的2个翼尖短舱内装后视雷达指令接收天线,另2个翼尖短舱内装蓄电池。4片全动式小切梢三角形舵面位于弹体尾部,弹翼和舵面处于同一平面。弹体头部呈尖锥形,其后为圆柱形,采用模块化舱段结构,从前到后分为4个舱段:战斗部舱,制导控制舱,发动机舱,舵机舱。

战斗部舱内装战斗部和引信,采用由AS-12改进而来的半穿甲爆破型战斗部,重30千克,内装6千克炸药,壳体前端有防跳爪,以70°命中角撞击舰船甲板时不出现跳弹,能穿透40毫米厚的舰船甲板。采用压电式触发引信,位于战斗部前端,延时装置采用烟火药。

制导控制舱内有垂直陀螺仪、操纵指令计算机、制导指令接收机、雷达高度表和应答器等。垂直陀螺仪用于测定导弹的横滚和俯仰角,稳定导弹的飞行姿态和控制导弹的飞行高度等。操纵指令计算机为通用微处理机,利用垂直陀螺仪、制导指令接收机、雷达高度表、预定程序机构等送来的信息,计算控制导弹飞行所需的操纵指令。雷达高度表按预定的高度档次控制导弹的飞行高度。应答器用于发射平台对导弹进行跟踪和测定导弹的相对位置,把从雷达指令接收天线接收到的编码指令,经放大后由另一天线向后发回给发射载机。

固体火箭主发动机和环形固体火箭助推器,均采用无烟固体推进剂。主发动机采用长尾喷管,穿过其后助推器和舵机舱的中央,将燃气流引至尾喷口排出,环形助推器的2个喷管水平对称配置在主发动机尾喷管的两侧,总燃烧时间为45秒,飞行时间60秒。

ASl5TT空舰导弹最大射程15千米,最小射程2000米,最大速度280米/秒;使用高度发射15~600米,巡航5~9米,2~3米(末段);制导系统为无线电指令加高度程控,引信为触发引信,战斗部为半穿甲爆破,重30千克;弹重100千克,弹长2.30米,弹径187毫米,翼展564毫米;动力装置为1台固体火箭主发动机加1台固体火箭助推器。

五、意大利“玛特”2空舰导弹

“玛特”2空舰导弹是意大利海军装备使用的第一个中距空射全天候掠海飞行反舰导弹。1967年,意大利海军为增强其岸基和舰载直升机的反舰作战能力,提出在直升机上装备反舰导弹的计划;同年,意大利发展其机载型——“玛特”导弹。其于1987年进入意大利海军服役。目前,现役“玛特”导弹已经形成包括“玛特”1、“玛特”2、“玛特”2A、“玛特”2B等多种型号在内的反舰导弹系列,其中“玛特”1曾向伊朗、利比亚、秘鲁和委内瑞拉等国出口,但“玛特”2各型未见有外销报道。

“玛特”系列导弹均采用全动式弹翼气动外形布局和模块化舱段结构,但各型号的外形尺寸和具体结构有所差异,尤其是“玛特”1、“玛特”2分别是“海上杀手”1/2和“海上杀手”2、“奥托马特”的改进型,两者差异更大,如头部形状前者呈锥形,后者呈球茎形,弹翼和舵面形状亦有改变,在内部结构上改进更新更多,因而使两者在性能上有很大差距,分属第二代和第三代反舰导弹范畴。

●“玛特”2空舰导弹

“玛特”2导弹最大射程20千米,最小射程6千米;最大速度50米/秒(巡航),使用高度3~5米(末段);制导系统为雷达驾束或光学瞄准线加雷达高度表修正,程序控制加雷达高度表修正中制导,主动雷达末制导;引信为触发延时引信和近炸引信;战斗部为半穿甲爆破,重70千克;动力装置为1台固体火箭发动机加1台固体火箭助推器;弹重300千克,弹长4.70米,弹径206毫米,翼展999毫米。

六、德国的“鸬鹚”AS34空舰导弹

“鸬鹚”AS34空舰导弹采用正常式气动外形布局,4片前缘后掠的大切梢三角形稳定弹翼,位于弹体中部,4片前缘后掠的小切梢三角形控制舵面,位于弹体尾部。弹翼和尾舵处于同一平面,弹体呈圆柱形,头部呈尖锥形,弹体内部采用模块化舱段结构。基本型导弹“鸬鹚”-1,在结构上从前到后分为导引头舱、战斗部舱、主发动机舱和尾舱共4个舱段,分为3个分离面,各舱段之间采用固定环将这3个分离面对接,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导弹。

导引头舱内装末段制导用的RE576单脉冲主动雷达导引头及其活动式卡塞格伦天线、电子设备,以及抗电子干扰设备,具有被动和主动两种工作方式:当导弹飞至其导引头能截获目标的距离时,接通弹载雷达接收机,对该目标进行搜索,一旦截获该目标的雷达所辐射的信号,导引头即锁定该目标,进入被动工作方式;当导弹导引头未接收到目标雷达的辐射信号,则转入主动工作方式,由其主动雷达天线搜索、截获和跟踪目标,并控制导弹飞向目标。

战斗部舱内装战斗部、触发延时引信和保险执行机构。半穿甲爆破战斗部,重160千克,炸药56千克,以60°命中角攻击舰艇时,能穿透121毫米的52号钢制甲板。高速径向抛射出去的射弹,由于其形状和动能而具有很高的穿透力,试验时曾穿透70~90毫米厚的37号钢板和7层舱壁。3个部位同时点火的延时触发引信,能保证弹头穿入舰艇内部爆炸。起爆管的保险机构使战斗部在一般电磁和机械冲击下不会起爆。

●“鸬鹚”2近程掠海飞行空舰导弹

主发动机舱前部装有中段巡航时采用的、构成惯性制导系统一部分的中心平台。该中心平台包括垂直陀螺仪、航向陀螺仪、陀螺电子设备和惯性制导计算机等。整个巡航段,垂直陀螺仪、航向陀螺仪和雷达高度表的信号,均输送给惯性制导计算机,并与导弹发射前输入的各种数据一起,产生制导导弹所必需的全部信息,输送给尾舱中的航向和位置计算机,并根据这些信息产生控制信号,修正导弹的航向和高度。主发动机在2台固体火箭助推器燃烧完毕之前点火,工作时间100秒,推力2800千牛,使导弹在巡航段保0.9马赫数的速度飞行。

尾舱除装2台固体推进剂助推器外,还装有惯性制导系统中的航向和位置计算机。2台固体助推器装在主发动机的长喷管的两侧,内装9.36千克模压成形的双基固体星形内孔药柱,燃烧时间4秒,使导弹能迅速达到所需的巡航速度。

“鸬鹚”AS34空舰导弹最大射程30千米(1型)、70千米(2型),最大速度0.95马赫数(1型)、0.9马赫数(2型),使用高度3~5米(末段巡航);制导系统为惯性导航加雷达高度表修正中制导、主动雷达末制导,引信为延时触发引信;战斗部为半穿甲爆破加钢制射弹,重160千克(1型)、230千克(2型);动力装置为1台固体火箭发动机加2台固体火箭助推器,或1台固体火箭发动机加1台环形固体火箭助推器;弹重600千克(1型)、630千克(2型),弹长4.40米,弹径345米,翼展1000毫米。

七、美国的AGM-86B空射巡航导弹

空射巡航导弹(CALCM)是美国空军新研制的远程对地攻击性武器,可携带核弹头,是美军的最精良武器之一,主要由B-52型等远程轰炸机携带,飞行时贴近地面,主要攻击重要的地面目标。该型导弹配备了极为先进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制导设备,一旦发射,可以自动导向目标,飞行途中能够自动随地形的高低而升降,包括自动飞越山脊。

空射巡航导弹采用了先进的隐形设计,普通防空雷达对它进行探测的难度很大。该导弹系统目前有两种型号,分别是1982年开始部署的AGM-86B和1991年开始部署的AGM-86C。

(1)AGM-86B型空射巡航导弹为美国空军小型、亚音速、远程、机载空射巡航导弹,早期型AGM-86A,系波音宇航公司研制的空地战略巡航导弹。1976年进行样弹试验,因美国空军决定发展射程更远的AGM-86B,1977年6月终止研制。 

●AGM-86B型空射巡航导弹

AGM-86B空射巡航导弹系AGM-86A的发展型,主要是加大了燃料箱容量,重量更大,射程更远。其于1977年7月由波音宇航公司研制,1979年进行样弹首次全面发展飞行试验,1981年7月从B-52G试射导弹成功,1982年10月美国空军第一个搭载AGM-86B空射巡航导弹的轰炸机中队交付使用,共有16架B-52G轰炸机,每架挂带12枚导弹。(用于B-52H型,外部挂载12枚,机内转动发射架装载8枚,共20枚;用于B-1B型,机内最大装载量达22枚)至1983初共生产了1547枚,后为更先进的ACM先进巡航导弹取代。

制导系统采用地形匹配辅助惯性导航系统(TAINS),由AN/DSW-15地形匹配系统和平台、计算机、高度表等组成,动力装置为一台F107-WR-101型涡扇发动机,重66.2千克,燃料为JP-9人工合成碳氧化合物,重600千克。战斗部采用W80-1小型核弹头,20万吨梯恩梯当量。

AGM-86B型全长6.32米,直径0.69米,翼展3.6米,最大射程2500千米,最大巡航速度0.67马赫数,巡航高度7.6~150米,起飞重量1.5吨,命中精度10~30米。

(2)AGM-86C空射巡航导弹AGM-86C是在AGM-86B基础上研制的空射常规对陆攻击巡航导弹。战斗部改装为爆破杀伤战斗部。1991年海湾战争,美国空军首次从B-52轰炸机上发射了35枚AGM-86C,成功攻击了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发电厂、输电网、通讯中心等高价值目标,以及伊拉克北部地区一些“战斧”巡航导弹射程难以达到的重要目标。

AGM-86C的制导方式为惯性+GPS制导。科索沃战争中,美军使用该导弹对南联盟一些重要基础设施进行了空袭。AGM-86C弹长6.23米,弹重1306千克,战斗部重405千克,巡航速度0.7马赫数,最大0.9马赫数,巡航高度15~100米,射程1500千米,命中精度10米,战斗部为高爆破片。

八、俄罗斯的Kh系列空射巡航导弹

1.Kh-55型空射巡航导弹

Kh-55导弹与美国的“战斧”巡航导弹十分相似,所以被戏称为“战斧斯基”。其明显不同于“战斧”之处在于Kh-55所使用的涡轮风扇发动机吊装在弹体后部下方。此外,“战斧”巡航导弹采用四片尾部控制翼,呈稳定面十字交叉形,而Kh-55型巡航导弹只采用三片较大的稳定尾翼。这种设计方法在美国新型的RGM/UGM-109E型“战斧”BlockIV导弹后开始采用。从弹体的尾部来看,不对称是“战斧”不同于Kh-55的最大区别。

●Kh-55型空射巡航导弹

Kh-55导弹的翼展为3米,弹长6米,全重1.5吨,巡航飞行速度940千米/小时,最大射程2500千米,制导方式为惯性制导系统,用于中段制导。导弹接近目标区域时,启动地形跟踪系统用于末段攻击,圆概率误差150米。

Kh-55型巡航导弹此后衍生了一系列的改进或变型产品。第一代的Kh-55 在1984年服役时,曾出现三个不同型号:空射型的Kh-55/AS-15A,以图-95MS战略轰炸机为携载平台(挂装在MKU-6-5型旋转发射器上);潜射型RKV-500A/SS-N一21,装备俄海军671型“维克托”级潜艇、945型“塞拉”级潜艇、H971型“阿库拉”级潜艇,可水下发射;陆基型RK-55-SSC-X-4,以MAZ-543M(MAZ-7310)型导弹车作为机动平台,每辆车可装载6枚该型导弹。

空射型Kh-55导弹经过改进发展出了Kh-550K型导弹。1987年,这种导弹也被性能更先进的Kh-55SM/AS-15B所取代。Kh-55SM的设计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扩大射程和打击范围,这是通过增加一对机翼形油箱实现的。挂载油箱后,导弹的发射重量增加至1700千克,但在射程上也从2500千米增加到3000千米,并可携带20万吨梯恩梯当量核弹头。出于种种意图和目标的考虑,最新的Kh-55SM导弹重量更大,射程更远,与美军的BGM-109B“战斧”巡航导弹很接近。

2.Kh-22空射喷气式巡航导弹

Kh-22是一种超音速巡航飞行的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推动的巡航导弹,北约称为AS-4“厨房”。主弹体像一支头部被削尖了的铅笔,中部安装双三角翼,尾部安装十字形尾翼,垂直尾翼可向一边折叠,推进剂为肼燃料和硝酸氧化剂混合物,火箭发动机有两个燃烧室(一个用于加力推进,另一个用于巡航)。Kh-22导弹采用陀螺仪惯性导航系统,并配备一部多普勒雷达高度表,这套制导系统曾装在改装的“米格”-19上进行测试。导弹的翼展3.35米,弹长11.3米,弹径1米,全重5.9吨,战斗部重1.1吨,最大飞行速度2.5马赫数,最大射程440千米。

Kh-22具有主动雷达末段寻的头和常规弹头的反舰型;Kh-22P具有被动雷达末段寻的头和核弹头,以压制敌人防空阵地的“防空力量压制”型;Kh-22N为战略核攻击型。Kh-22拥有多种飞行攻击轨迹,在发射后跃升至高空,然后以2.5马赫数和“半弹道式”轨迹飞行攻击目标;以相当小的角度跃升至中等高度,然后以1.2马赫数向目标发起攻击;跃升至平流层以上,然后以2.5马赫数的速度向目标俯冲攻击。

后开发了两种改型:Kh-22M,用于反水面舰艇和精确对地攻击,采用新的高-低攻击飞行轨迹;Kh-22MA,采用低攻击飞行轨迹。苏军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淘汰Kh-22系列导弹,但仍有少量导弹保留了下来。Kh-22导弹虽然已历经数十年,但目前仍然在役,是俄罗斯空军图-22M3“逆火”轰炸机的主要打击武器。

●装备了法国sd30空地导弹的飞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