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空战利器~机载导弹进化

空战利器~机载导弹进化

时间:2023-1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章机载导弹发展历程Ji Zai Dao Dan Fa Zhan Li Cheng第一节空空导弹空空导弹是从飞机上发射、用来攻击空中目标的导弹,是现代空战的主要武器。目前,空空导弹的技术水平和作战效能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与发展。导弹重约440千克,战斗部重61千克,最大射程可超过100千米。据统计,平均每发射11枚导弹,只有1枚击中目标。

空战利器~机载导弹进化

第二章 机载导弹发展历程

Ji Zai Dao Dan Fa Zhan Li Cheng

第一节 空空导弹

空空导弹是从飞机上发射、用来攻击空中目标的导弹,是现代空战的主要武器。与航炮相比,空空导弹具有命中精度高、射程远和杀伤威力大等优点。在现代空战中,空空导弹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一、空空导弹发展历程

1944年4月,德国首先研制成功世界上首枚X-4型空空导弹,不过它是一种有线制导导弹,问世后也未经过实战考验。空空导弹的正式研制是从1946年开始的,至今已将近70年了。世界上第一次在实战中使用空空导弹是1958年9月24日,中国台湾国民党空军的F-86飞机在大陆温州上空使用美制“响尾蛇”导弹攻击我军战机。目前,空空导弹的技术水平和作战效能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与发展。

●“响尾蛇”空空导弹

从发展历程来看,空空导弹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或者说到目前为止已研制了四代空空导弹。

第一代空空导弹(1946~1956年)主要用来对付轰炸机。当时,轰炸机的飞行速度比战斗机慢,但其自卫武器火力较强,并且机上装有多个炮塔,能对战斗机形成交叉火力。为了增强战斗机的火力,并能在轰炸机自卫武器的射程之外将其击毁,设计师们为战斗机研制了第一代空空导弹。当时对其设计要求是:从轰炸机尾后实施攻击,并能在轰炸机自卫武器射程之外发射。其主要技术特点是:

二战德军轰炸机

●“猎鹰”导弹

由于目标机的机动性能不佳,导弹实施尾追攻击,所以导弹的制导系统比较简单;

导弹的最大射程为2~10千米。

由于当时轰炸机的升限一般为12~15千米,所以导弹的最大使用高度多数为15千米。

导弹的最大速度为1.7~2.5马赫

导弹战斗部的重量为9~30千克。

典型的第一代空空导弹有:美国的AIM-4A“猎鹰”雷达制导导弹、AIM-4B“猎鹰”和AIM-9B“响尾蛇”红外制导导弹以及AIM-7A“麻雀”II雷达波束制导导弹;前苏联的AA-1(俄称K-5)雷达波束制导导弹;英国的“火带”红外制导导弹等。

超音速轰炸机

第二代空空导弹(1957~1966年):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世界上出现了超音速轰炸机,其实用升限都在18千米以上。另外,大多数战术飞机既可执行截击任务,也可执行轰炸任务。这时,战斗机从轰炸机尾后实施攻击的优势(飞行速度、爬升速度、机动性)已不复存在了。这就要求空空 导弹除了增大速度、提高升限、增加射程外,还必须具有全天候作战能力、全向攻击能力和抗干扰能力。由此而形成了第二代空空导弹,其特点是:

虽并未达到具有全向攻击能力的要求,但在拦射能力方面却有了很大提高,改变了长期形成的尾追攻击战术。

导弹的最大射程为8~30千米。

导弹最大使用高度为20千米左右。

导弹的最大速度为2.2~3马赫。

导弹战斗部的重量为11~70千克,装有非触发引信;

采取了一些抗干扰措施,导弹的命中率有所提高;

●“响尾蛇”空空导弹

采用比例导引法。典型的第二代空空导弹有美国的AIM-4E“超猎鹰”和AIM-7E“麻雀”ⅢB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AIM-9D“响尾蛇”红外制导导弹;前苏联的AA-3和AA-5雷达/红外制导导弹;法国的R.530雷达/红外制导导弹等。

第三代空空导弹(1967~1976年)设计思想主要是以超音速、大机动的飞行目标作为攻击对象。这一代导弹朝着远距拦射和近距格斗两个方向发展,同时把“三全”(全天候、全高度、全方位)作为发展重点。

远距空空导弹主要进行远距防空任务,能攻击不同高度上的目标,其主要的技术特点有:

导弹具有远距搜索、探测和跟踪能力,能在目标机的火力范围外进行远距发射,最大射程可超过100千米。

采用复合制导。

导弹的发动机工作时间长,能满足远距攻击目标的要求;

●俄罗斯AA-6导弹

具有上射和下射能力,既能攻击载机上方的目标,又能攻击载机下方的目标。

具有多目标攻击能力,即能连续发射几枚导弹,同时攻击几个目标。

这类导弹中最典型的就是美国的AIM-54“不死鸟”导弹。这种导弹采用半主动脉冲多普勒雷达加主动雷达复合制导,与机载火控系统交联可连续发射6枚导弹,攻击6个不同的目标。导弹重约440千克,战斗部重61千克,最大射程可超过100千米。前苏联研制的AA-6导弹也属于这种类型的导弹,其弹重和战斗部重量均超过“不死鸟”,但射程不如“不死鸟”远,弹上装有雷达和红外两种导引头。

至于近距格斗导弹,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它的历史背景。在20世纪60年代爆发的越南战争中.美国曾将“猎鹰”、“响尾蛇”和“麻雀”等导弹投入实战使用,但这些导弹的实战效果甚差。据统计,平均每发射11枚导弹,只有1枚击中目标。为此,1966年,美国空军和一些制造厂商组成联合调查组,赴越南实地考察。调查发现,空空导弹实战效果差的主要原因是当时导弹的设计思想仍没有脱离以轰炸机为攻击目标的老路子。因而,美国军方决定开始研制能适于进行近距格斗的空空导弹。这类导弹的主要特点是:

机动性好,最小发射距离短。导弹可以在距目标300~500米的距离内发射,导弹的允许过载大,能跟踪做大机动动作的目标。

采用红外制导,红外导引头的敏感度提高,导弹具有一定的全向攻击能力。

跟踪视场宽,具有离轴发射能力,能跟踪大角速度的机动目标。

具有快速发射能力,能与机载雷达、头盔瞄准具交联使用。

典型的近距格斗空空导弹有美国AIM-9L“响尾蛇”、法国“魔术”R.550、以色列的“怪蛇”Ⅲ(PythonⅢ)和俄罗斯的R-73等。

●“魔术”空空导弹

第四代空空导弹(1977年以后):为适于2000年前后空战的需要,一些国家先后开始研制第四代空空导弹。与第三代空空导弹相似的是,第四代空空导弹也在向两个方向发展:一种是用于近距格斗(两机相距在8000米以内)的视距内导弹,它主要以红外制导为主,所以又称红外近距格斗导弹;另一种是用于中、远距作战的超视距导弹。

●空空导弹红外制导头

红外近距格斗导弹的主要技术特点是:

红外成像导引头占主导地位。由于红外成像导引头灵敏度高、探测距离远、抗干扰能力强、体积小,因而,在发展第四代近距格斗导弹时,红外成像导引头占据了主导地位。

广泛采用推力矢量控制技术,提高导弹的机动性。为了有效攻击高机动性的新型飞机,格斗空空导弹必须具有很高的机动性能,因而第四代格斗导弹广泛采用推力矢量控制技术。

离轴发射能力进一步提高。由于第四代格斗导弹的机动性能提高和采用了先进的红外导引头,使导弹具备了进一步提高离轴发射能力的基础,有利于增强导弹的作战效能。

抗干扰能力增强。由于采用了红外成像导引头和一系列的新技术,第四代格斗导弹的抗自然干扰和人工干扰的能力明显增强了。

发展大推力和无烟发动机。采用推力矢量技术,要求导弹的发动机有更长的工作时间和更大推力。为此就要发展新型的大推力发动机。另外,导弹发射和飞行中产生的烟迹,不利达成攻击的突然性和有效性,因此,无烟发动机的研制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红外近距格斗导弹

作战能力更加完善。由于广泛采用了红外成像导引头,第四代格斗导弹进一步提高了机动性和离轴发射能力,提高了分辨率,因而使其作战能力跃上了新的台阶

第四代超视距空空导弹的主要技术特点是:

复合制导方式和多目标攻击能力。广泛采用中段惯性(或惯性加指令)制导加末段主动制导。在导弹的主动控制段,载机对已发射的导弹可不再进行控制(即所谓“发射后不管”),而可做规避机动或攻击其他目标,这为载机同时发射多枚导弹、攻击多个目标提供了可能;

导弹的制导性能好。由于采用了高效能的雷达导引头、先进的微波集成电路技术和数字式计算机技术,以及其他一些相关的高新技术,使导弹的制导功率、制导精度和可靠性都有明显的提高;

●红外近距格斗导弹

●红外近距格斗导弹

提高了抗干扰能力。选用了先进的雷达工作体制和数字式制导系统,提高了抑制杂波和抗干扰能力,而且具有跟踪干扰源的功能;

良好的机动能力和大速度迎头拦截能力。与第三代超视距导弹相比,第四代超视距导弹都具有良好的机动性能和大速度迎头拦截能力。其机动性能已可与第三代格斗导弹相当或有所提高;

中距导弹兼顾近距、远距能力,并发展新型远距导弹。法国研制的“米卡”导弹,是典型的中距拦截兼顾近距格斗的新一代空空导弹。它能执行中距拦截和近距格斗双重任务,有可互换使用的主动雷达和红外导引头,其最小射程为500米,最大射程超过50千米。

二、空空导弹的组成与分类

空空导弹主要由制导装置、战斗部、引信和动力装置等部分组成。制导装置是导弹的“中枢神经”,它的作用是控制导弹跟踪目标;战斗部内装有高能常规炸药或核装药,直接用来攻击和摧毁目标;引信是用来引炸战斗部的,有触发引信和近炸引信;动力装置就是发动机,一般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用来为导弹飞行提供推力。空空导弹一般还装有弹翼,用以产生升力和保证导弹稳定飞行。

●空空导弹制导系统

●空空导弹制导系统

空空导弹的工作过程是:在脱离载机后的飞行过程中,弹上制导系统不停地测量和计算目标与导弹的相对位置,由此形成控制信号,操纵导弹的控制舵面偏转,使导弹飞向目标。当导弹接近目标,到达一定距离时,导弹上的引信引爆战斗部,摧毁目标。

空空导弹有多种分类方法,分类标准也不尽一致,根据目前较通用的方法与标准,空空导弹可按制导方式、攻击方式和射程来进行分类。(www.xing528.com)

按制导方式.空空导弹可分为红外、雷达和复合制导三种。

红外制导利用光敏元件将探测到的目标热辐射信号转变成电信号,经处理和比较后,得出误差信号,产生控制指令,控制导弹飞向目标。

雷达制导导弹上的雷达接收目标的雷达回波信号,经过计算后形成控制指令。雷达制导根据雷达发射机的所在位置又可分为主动雷达制导和半主动雷达制导两种。前者的雷达发射机装在导弹上,后者的雷达发射机装在挂装导弹的载机上。

复合制导将多种制导方式组合使用,如有惯性制导加半主动雷达制导(或加主动雷达制导)等。

●近距格斗空空导弹

按攻击方式,空空导弹可分为格斗导弹和拦射导弹两种。

格斗导弹主要用来攻击目视距离内的目标,所以又称近距格斗导弹。这类导弹均采用红外制导方式,具有发射后不管的功能,导引头的跟踪范围宽、跟踪角速度大,导弹的机动能力强、横向过载大,有的导弹能实施全向攻击,其最大发射距离有增大的趋势。

●R-77拦射空空导弹

拦射导弹又可分为中距拦射导弹和远距拦射导弹,它们主要用来攻击目视距离以外的目标。中距拦射导弹多采用半主动雷达制导;远距拦射导弹一般采用复合制导方式,并可连续发射几枚导弹,同时攻击多个目标,即所谓具有多目标攻击能力。(先进的中距空空导弹也具有多目标攻击能力)挂装拦射导弹的载机装有与导弹匹配的火力控制系统。导弹具有下射能力,能攻击超低空飞行的飞机和巡航导弹;还具有全天候、全高度和全方位攻击能力。有的拦射导弹兼有近距格斗作战能力。

但也有人认为,由于空空导弹技术的发展,将空空导弹分为格斗导弹和拦射导弹的分类方式已不合适。他们认为,应将导弹分为视距内作战的导弹和超视距作战的导弹。

按射程,空空导弹可分为近距、中距、远距三类。

目前,采用较普遍的标准是:射程在10千米以内的为近距空空导弹;射程在10~100千米范围内的为中距空空导弹;射程超过100千米的为远距空空导弹。

当然,应该说明的是,空空导弹并不是“百发百中”的。每种空空导弹都有一个“可攻击区”,这是以目标为原点的一个空间范围(区域)。载机只有在这个区域内发射导弹,才可能有较大的概率击毁目标;如在这个区域以外发射导弹,则很难击中目标。“可攻击区”的大小与形状,主要由空空导弹的性能决定,但也与作战的高度、载机飞行速度以及目标是否作机动有关。

三、空空导弹发展趋势

●战斗机发射航炮

各类导弹的技术互相借鉴,特点互相“渗透”在空空导弹发展的早期,各类导弹的技术重点是不同的,性能特点也有明显的差异。如近距空空导弹的机动性好,但并不具备全向攻击能力;而中、远距空空导弹的射程远,且具有一定的全向攻击能力,但它机动性能较差。随着空空导弹和相关技术的发展,目前出现了各类导弹的技术互相借鉴、特点互相“渗透”的趋势。如新型的近距空空导弹大多具有全向攻击能力,而中距空空导弹的机动性能已有明显提高,新型中距空空导弹的机动性能已达到了第三代近距格斗导弹的水平。兼顾中距拦截和近距格斗的法国“米卡”导弹的出现,也是这一动向的例证。

●苏-35

超视距空空导弹的作用日趋明显,近距格斗导弹仍居重要位置。在近年来的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中,空空导弹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其中红外近距格斗导弹的战绩更好一些。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情况有了新的变化,超视距导弹击落飞机的数量第一次超过了近距格斗导弹。因此有人提出“超视距空战的时代来到了”。但是也应该全面地来看待这个问题。在未来的战争中,尽管超视距空空导弹的作用将日趋明显,但近距格斗导弹仍会占据重要地位。因为未来的空战还不可能在超视距的范围内全部完成。这一方面是由于目前的超视距导弹的技术水平仍然受到一定的限制;另一方面是“有矛就有盾”,随着超视距导弹的发展,与其对抗的方法和措施也必然会逐渐完善。所以,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大部分空战仍将是先用中、远距超视距空空导弹进行空战,然后再由近距格斗导弹和航炮进行“决战”。此外,由于红外格斗导弹的命中精度高、使用灵活,又具有“发射后不管”的能力,所以它更受青睐。目前,各主要国家相继开展第四代近距格斗导弹的研制也说明了这一点。

●“米卡”导弹的雷达(左)和红外(右)导引头

导弹“后射”方式的出现,将对空战战术产生变革性的影响据报道,俄罗斯已掌握了空空导弹向机后方向发射的技术,苏-27飞机的改进型苏-35已成功地进行了试射。这种飞机上装有两种雷达:机头装“前视”雷达,机尾装“后视”雷达。雷达、火控系统和新型空空导弹的配合使用,使飞机具有了“后射”能力。这不仅标志着空空导弹技术的进步,还将对未来空战战术产生变革性的影响。

第二节 空地导弹

空地导弹是从飞行器上发射攻击地(水)面目标的导弹,它是航空兵进行空中突击的主要武器,它与飞行器上的探测跟踪、制导、发射系统,以及保障设备等构成空地导弹武器系统。

一、空地导弹的主要分类

空地导弹由弹体、战斗部、动力装置、制导装置等组成。弹体的气动外形多为正常式。动力装置可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涡轮喷气发动机或涡轮风扇喷气发动机等;其制导方式有自主式制导、遥控制导、寻的制导和复合制导。

按其作战使用分,空地导弹可分为战略空地导弹和战术空地导弹;按专门用途分,可分为空地反舰导弹、空地反雷达导弹、空地反坦克导弹、空地反潜导弹以及空地多用途导弹等。此外,还可按射程、飞行轨迹等分类。

●“白鹭”号护卫舰

战略空地导弹多采用自主式或复合式制导,最大射程可达2000多千米,弹重在10吨以内,速度可达3马赫以上,通常采用核战斗 部。空地导弹的发展趋势主要是增大射程和速度,提高抗干扰、突防和攻击多目标的能力。

空地导弹最初是由航空火箭与航空制导炸弹相结合而诞生的。德国首先研制出世界第一枚空地导弹,它的主要设计者是赫伯特·瓦格纳博士。1940年7月,瓦格纳等人在SC-500型普通炸弹的基础上,研制了装有弹翼、尾翼、指令传输线和制导装置的HS—283A-O,它可看做是最早的空地导弹,于1940年12 月7日发射试验成功。1943年7月无线电遥控的HS-293A-I型导弹研制成功。8月27日,德国飞机发射HS-293A-l击沉了美国“白鹭”号护卫舰,这是世界上首次用导弹击沉敌舰。

二、战略空地导弹及其分类

空地导弹是指从空中平台(飞机等)上发射,攻击地面、水面或地下、水下目标的导弹,按任务需要分战术空地导弹和战略空地导弹两大类。其中战略空地导弹是专门为战略轰炸机等大型飞机研制的远程攻击型武器,用于攻击重要战略目标,大多携带核弹头作为战略核威慑力量,部分作为常规型,用于局部战争。现役和研制中的战略空地导弹均为空射巡航导弹,目前仅为美国和俄罗斯拥有,并呈现出“四代齐驱”的形势。

1.第一代:“飞机式”

第一代战略空地导弹,其设计为飞机式布局结构,很大程度上借助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使用的V-1地地/空地巡航导弹的技术,也可以说,它是战略空地导弹的始祖。研制战略空地导弹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60年代装备部队,当时有美国研制的“大猎犬”AGM-28A远程空射巡航导弹和前苏联研制的AS-2、AS-3、AS-4等战略空地导弹。这一代战略空地导弹采用飞机式布局结构,导弹以涡轮喷气发动机作为动力装置,载有核弹头,体积大,可靠性差,命中精度低(圆概率误差900~1800米),突防能力不强,其最大射程为400~960千米,绝大部分于20世纪70年代退出现役。

2.第二代:改进式

第一代战略空地导弹,从结构上进行了改进,摆脱了飞机式布局,以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作为动力装置,减小了体积和重量,增大了速度,提高了命中精度和突防能力。首先,美国吸取了第一代的经验,采取较为稳妥的途径,发展一种风险性小、成本低、性能好的战略空地导弹,这就是AGM-69A/B近程攻击导弹,用以取代“大猎犬”导弹,提高了命中精度,并装备到B-52战略轰炸机上。同时还发展了三种改进型号,均可装常规战斗部和核装药战斗部,用以摧毁或压制敌战略目标周围的雷达和地空导弹阵地,辅助轰炸机突防,最大射程400千米,1991年均退出现役。前苏联也同时研制了第二代空射巡航导弹KSR-5(AS-6),并装备到远程、高亚声速中程和超声速远程轰炸机上,最大射程250~800千米,战斗部为1000千克高爆炸药或35万吨级梯恩梯当量核装药,是当时居第三位的战略空地攻击武器,现已停产。

●空地导弹

3.第三代:主力式

第三代战略空地导弹,是现役的主力战略空地导弹,这一代导弹从结构上有了很大改进和提高。其主要型号:有美国的AGM-86B和俄罗斯的Kh-55空射巡航导弹等,它们大体上都采用高效小型涡轮风扇发动机,体积小、重量轻、射程远、精度高,主要用于摧毁地下工事等掩体目标。AGM-86B,采用惯性加地形匹配制导,战斗部可为核弹头,有较大巡航速度,目前主要装备在B-52H战略轰炸机上,可用于从防区外打击纵深目标。除此,还发展了钻地弹,命中精度为3~13米的常规空射巡航导弹等,并在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中有出色表现。俄罗斯的Kh-55(AS-15)为亚声速巡航导弹,分两种战略型,可装20万吨级核弹头,具有防区外发射、低空突防、精确攻击能力,1992年开始装备。

4.第四代:隐身式

这一代战略空地导弹的突出特点是具有较强的隐身突防能力。美国、苏联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制,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服役。美空军于1992年装备的AGM-129A“先进巡航导弹”,就是20世纪80年代研制的一种具有较强隐身突防能力的高亚声速战略空射巡航导弹,装有核战斗部,它采用独特的隐身气动外形布局,弹体和弹翼均涂有吸波复合材料,采用激光雷达高度表地形匹配及惯性制导和GPS进行精确修正,配装于B-52H战略轰炸机上,1架飞机可在翼下挂载12枚。在该弹基础上,还发展了适于常规作战的可用杀伤爆破弹或子母弹战斗部的AGM-129B“先进巡航导弹”。俄罗斯也不甘示弱,相继研制了AS-16空地巡航导弹和新型隐身型Kh-101空射巡航导弹。新一代战略空地导弹的命中精度可达10~20米,将装备到图-95MS和图-160战略轰炸机上,弹头可穿透6.5米厚的混凝土工事。

三、空地导弹发展历程

由于空地导弹的射程一般都在几十千米以上,因此,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空地导弹制导系统就采用复合制导,如当时苏联的AS-1空地导弹,飞行初段采用程序控制,中段采用无线电波束制导,末段采用半主动寻的制导。

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百舌鸟”导弹是世界第一种反雷达导弹,它于1963年研制成功。此后,苏、美、英、法等国也研制成功反雷达导弹。在越南战争、中东战争和海湾战争中,反雷达导弹都取得了出色的战果。

20世纪70年代,美国“小牛”(MaverIck)空地导弹,采用几种类型的导引头,白天作战采用电视制导,夜间作战采用激光制导和红外成像制导。

20世纪70年代后期,法国的“飞鱼”(Exocet)空舰导弹,飞行初段采用无线电高度表控制飞行高度,末段采用无线电主动寻的制导,能在距海面2~5米高度飞行,并攻击军舰。法国的AS30L空地导弹的制导形式是复合制导(半自主激光寻的制导),射程10千米,速度为1.4马赫,战斗部重约240千克,可在穿透2米厚的钢筋水泥后爆炸。AS30L空地导弹的战绩颇佳,成功率高达95%。飞行员首先通过激光电视系统搜索目标,识别出目标之后,飞行员可以选择点式自动跟踪方式,它能够保证无论飞机怎样运动,电视摄像机与激光照射器的公共光轴总是对准目标;同时激光测距仪在不断测量飞机与目标之间的距离,当这个距离在导弹射程之内时,它会提醒飞行员发射导弹。脱离飞机后的导弹最初将按照发出时给出的目标指示自主制导飞行,随后在设定的时间内启动向目标照射激光的照射器,当目标反射回来的信号能够被导引头接收时,不断缩小目标差的负反馈系统就能够调整导弹飞行姿态击中目标。

●挂载导弹的战机

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有十余种战术空地导弹分别在越南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两伊战争以及海湾战争中多次使用,战果显著。实践证明,空地导弹与其他攻击武器配合使用,能提高突击效果。空地导弹将主要朝着增大射程和速度、进一步提高抗干扰、全天候突防和攻击多目标的能力以及一弹多用的方向发展。

四、战略空地导弹的未来发展

战略空射巡航导弹是美、俄战略空中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国均十分重视此类导弹未来的发展。除继续保持核威慑力量外,更加强调常规远程精确打击能力,以替代核武器、发挥战略威慑作用。未来的战略空射巡航导弹将更加注重增加射程和隐身化,以提高生存能力和突防能力;战斗部更小型化,毁伤威力更大;采用双向数据链通信、实现“人在回路中”,以提高打击精度和目标毁伤评估能力,从而提高灵活性。

美国正在对AGM-86B、AGM-129A巡航导弹以及W80弹头实施延寿计划,它们可以在2500千米之外发射,然后紧贴地面飞行,在不被防空设施发现的情况下,隐蔽地攻击地球上任何目标,误差仅2米。目前美军正在研究替换现役空射巡航导弹的后继型号,很可能从JASSM的增程型、AGM-129B的改进型、AGM-86C的改进型中产生。后继型巡航导弹研究计划预计于2015年左右启动。

●空射巡航导弹的核弹头

俄罗斯具有能与美国相匹敌的 巡航导弹研制能力,而且,它的超声速巡航导弹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并将继续保持这一领域的技术优势。同时,俄罗斯也意识到应把核遏制的重负从弹道导弹转移至巡航导弹。俄专家甚至表示,射程达5500千米的Kh-101还不是极限,俄罗斯现在完全有能力制造飞行距离达1万千米的巡航导弹。

第三节 空舰与空射导弹

近年来,战略空对面导弹逐渐减少,世界各国都将研究重点放在发展射程远、精度高、具有隐形和高突防能力的战术空对面导弹上来,其中,本节讲述的空舰、空射巡航、空潜导弹等,这些新型导弹的作用也将更加突出。

一、空舰导弹

●空舰导弹

空舰导弹是指由飞机从空中发射攻击水面舰船的导弹,也可用于攻击地面目标,是海军航空兵的主要攻击武器之一。它与飞行器上的探测跟踪、制导、发射系统等构成空舰导弹武器系统。其通常由弹体、弹翼、战斗部、制导系统、动力装置等构成,一般以火箭发动机或空气喷气发动机为动力装置,采用寻的制导或复合制导,能有效地搜索和捕捉目标。战斗部常用普通装药,也有用核装药的。速度多为跨音速或超音速,射程一般为数十千米,最大可达数百千米,可在被攻击舰船的防空武器射程以外发射。制导系统,常用寻的制导或复合制导,多数为复合制导,其中以惯性加末段主动雷达制导较普遍。动力装置有液体火箭发动机、固体火箭发动机、涡轮喷气发动机或冲压喷气发动机。有的空舰导弹可与舰舰导弹、岸舰导弹通用。20世纪80年代服役的空舰导弹,飞行速度多为亚音速,飞行多采用低弹道,初始段多为下滑飞行,中段转入超低空平飞,末段高度可降至10米以下掠海面飞行接近目标,可取得隐蔽突然袭击的效果。

空舰导弹通常从被攻击舰船防空武器射程以外发射,能够对目标进行多次攻击:载机可同时发射多枚导弹从不同方向接近目标,造成舰载防空系统饱和;载机速度要比目标大得多,攻击持续时间短。导弹末段转为水平飞行。从低空接近舰船,易于取得攻击的突然性和时效性。空舰导弹在海湾战争中的出色表现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没有装备先进防空系统的中小型舰艇,在受到机载空舰导弹的攻击时,很难有生存的机会。

二、空射巡航导弹与空地巡航导弹

空射巡航导弹(CALCM)最早自1974年起研制,在当时是美国空军新研制的远程对地攻击性武器,可携带核弹头,是美军的最精良武器之一,主要由B-52型等远程轰炸机携带,飞行时贴近地面,主要攻击重要的地面目标。该型导弹配备了极为先进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制导设备,一旦发射,可以自动导向目标,飞行途中能够自动随地形的高低而升降,包括自动飞越山脊。

空地巡航导弹是一个比较新式的导弹,以AS-19“考拉”即俄罗斯第四代战略空地巡航导弹Kh-65为例。该弹据传曾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首飞,现仍处于研制阶段。

最初由简单资料表明该弹与早期巡航导弹AS-3比较相似。其“返古”式的设计曾一度令外界大惑不解。后来更多披露出来的资料显示,该弹实际上采取了多种有利于提高速度和减少雷达截面积的外形设计。据俄媒披露,该弹可在20千米高空以3马赫巡航速度飞行近3500千米。

三、空潜导弹

空潜导弹,实际上就是一种火箭助推鱼雷。它问世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是一种从飞行器上发射,然后潜入水中,专门用来摧毁潜艇的导弹。机载空潜导弹在空中投放,先由火箭助推飞行,入水前助推段与鱼雷脱离,钻进水中,再由鱼雷本身的海水电池启动动力装置推动下潜。到达预定深度后,由水压装置或计算机提供的操纵信号将鱼雷拉平,开始靠音响寻的引导头自动搜索目标。搜索到目标后,就进入跟踪、攻击潜艇的程序。倘若在追击过程中丢失目标,鱼雷重新下潜到预定深度,再进入搜索程序。

●空舰导弹

目前,世界许多国家的反潜航空兵已装备了这种导弹。如美国的“阿斯洛克”RUR-5A和“萨布洛克”UUW-44A,澳大利亚的“伊卡拉”,法国的“玛拉丰”,俄罗斯的SS-N-14和SUW-N-1等,均属这类导弹。由于空潜导弹把鱼雷装在高速推进的火箭上,发射后的飞行速度接近音速,空中射程可达80千米,弥补了一般鱼雷在水中发射速度小(不到100千米/小时)、射程短(10千米左右)的弱点,而且有先进的自导系统,命中精度较高。它可以由有人或无人驾驶的直升机、水上飞机、岸基反潜飞机携带,完成从搜潜到攻击的双重任务,因而它是空中反潜的重要武器之一,是潜艇在未来战斗中的天敌,并使现代空中反潜作战出现许多新的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