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是建筑与雕塑。古希腊建筑的精华全部体现在神庙的建筑上,民居建筑并无多少可圈可点之处。古希腊的雕刻精品大多也是神像雕刻。风格高雅与气势恢弘完美结合的建筑艺术,和谐壮丽与逼真生动完美结合的雕塑艺术,具有“空间中凝固的永恒”的震撼效果,往往令人生出无限感叹和崇拜。让我们从巍峨雄伟的城邦建筑一步步深入,去领略建筑艺术的美感。
(一)古希腊建筑艺术
雅典卫城
雅典卫城也称为雅典的阿克罗波利斯,(“阿克罗波利斯”为希腊语,原意为“高处的城市”或“高丘上的城邦”),距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
雅典卫城建造于雅典黄金时期,原是祭祀雅典守护神雅典娜的圣地。公元前5世纪,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时期,这里成为国家的宗教活动中心,自希腊各城邦联合战胜波斯后,更被视为国家的象征。每逢宗教节日或国家庆典,全体雅典公民列队上山进行祭神活动。那时的雅典卫城是一组庞大的建筑群,若干神庙和露天剧场、敞廊顺蜿蜒山势布局坐落,看似随意,实际考究。无论俯视或仰望,都可看到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建筑艺术群。雅典卫城在西方建筑史中被誉为建筑群体组合艺术中一个极为成功的实例,建筑群建设的总负责人是雕刻家菲迪亚斯。古罗马的历史学家普鲁塔克说:“大厦巍然耸立,宏伟卓越,轮廓秀丽,无与伦比。”的确,作为古希腊建筑的代表作,雅典卫城达到了古希腊圣地建筑群和雕刻的最高水平。这些古建筑无可非议的堪称人类的珍贵遗产和建筑精品,在建筑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迄今保存下来的大量珍贵遗迹,集中展示了希腊的古代文明。遗憾的是,这些伟大的建筑艺术杰作在数千年频频不断的战争中惨遭摧毁,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只有遗址。
雅典卫城遗址位于今雅典城西南,在一座东面、南面和北面都是悬崖绝壁、海拔150米的石灰岩山冈上,高高矗立的巨大石柱远远便可看到,虽经历数千年岁月风霜侵蚀,卫城依然气势巍峨,令人高山仰止。
1987年雅典的阿克罗波利斯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文明、神话、宗教在希腊兴盛了一千多年。阿克罗波利斯包含四个古希腊艺术最大的杰作——巴特农神庙、通廊、厄瑞克修姆庙和雅典娜胜利神庙——被认为是世界传统观念的象征。”
帕特农神庙
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精华在于供奉诸神的神庙。耸立在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又称雅典娜神庙)是古希腊神庙中最华美宏大的一座。
为了庆贺波希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了歌颂雅典娜女神对雅典的庇佑,雅典人建成了专门供奉雅典娜的帕特农神庙。这座神庙始建于公元前447年,竣工于前438年,且不说耗时十余年之久,其间耗用的人力、物力更是不计其数。建成后的帕特农神庙坐落在卫城山上最高的地方,全部用晶莹洁白的大理石砌成,在湛蓝的大海之上、碧蓝的天穹之下熠熠生辉,在雅典的任何地方都可以望见这座洁白的殿宇。从始建到现在,帕特农神庙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是雅典最著名的古迹之一,是举世闻名的古代七大奇观之一。它是古希腊全盛时期建筑与雕塑艺术的集大成者,代表了古代希腊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有“希腊国宝”之誉。
帕特农神庙的形制,是希腊神庙中最典型的长方形列柱围廊式,有长方形的殿堂和宽阔的围廊,外部以高大的石柱环绕支撑。承载殿堂的是巨大的石灰岩砌成的三级台基,基座长69.54米、宽30.89米,面积相当于半个足球场。殿堂内部分成前后两个大厅。后厅用来存放雅典海上同盟各邦上交的贡金贡品,一度是一座琳琅满目、藏珍纳奇的宝库。前厅是供奉雅典娜神像的正厅,厅内供奉着一尊高达12米的雅典娜神像。正厅没有丝毫奢侈繁复的装饰,从门口到神像身前空无一物,一片洁白的干净,只是别具匠心地在神像基座前蓄有一池净水,池水波光粼粼反射着阳光,使雅典娜神像如同笼罩着一片金光,更显得高贵绝伦,气象万千。遗憾的是这座由古希腊最伟大的雕刻家菲迪亚斯精心制作的艺术珍品,在公元146年被东罗马帝国的皇帝掳走,从此下落不明。
神庙各处诸如柱顶、门楣等都雕有精美的浮雕,尤以围绕神庙外墙一周的一条长160米,人物超过500个的浮雕群为最。神庙西南角是浮雕的开始,雕刻着准备跨鞍上马的雅典公民群众,顺势而转在长长的南墙和北墙上刻画着欢呼雀跃的游行队伍,场面热烈而喜庆。到了向东的转角处,也就是即将进入神庙大门的地方,浮雕转而表现出一种庄重肃静的气韵,因为游行队伍已经到达了神圣的卫城。浮雕表现了四年一次的大雅典娜节游行庆祝活动全过程,场景和氛围的变化衔接巧妙,一气呵成,毫无斧凿痕迹,数以百计的人和马的形象竟然没有一个雷同。这是第一次在神庙的主要浮雕上出现了雅典公民群众和社会活动,其构思是大胆的,想象是空前的,表现出雅典民主政治在希波战争之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虽然浮雕与神庙一样历经了战火与岁月的洗礼已经严重残缺破损,但就现在保存下来的浮雕中,仍然可以看到昂首前奔的骏马、执缰坐鞍的青年、从容缓步的少女,仍然可以感受到一种安静庄重、雍容华贵的古典风韵,后人把它形容为“伟大的单纯和静穆的壮伟”。整个浮雕有如一首古代希腊神话和历史壮丽的交响诗,无声地吟唱和演绎着古希腊文化的鬼斧神工。
帕特农神庙最蔚为壮观的是那些环绕在神庙围廊之外巨大的大理石石柱。这些石柱每一根都高达10.43米、底径阔至1.905米,东、西各设置8根,南北各有17根,一共46根,它们有如46个顶天立地的巨人,拱卫着、托举着这座伟大的神庙。试设想一下,在最高的山峰上,洁白的石柱举着洁白的神庙,背景是如洗的蓝天、浩瀚的大海,金色的阳光,呼啸的海风……这样一幅不朽的壮丽画面,谁能不油然而生高山仰止之感?帕特农神庙当之无愧是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纪念碑,当之无愧应享有“神庙中的神庙”之美誉。虽然几经战火的破坏和数千年风雨的侵蚀,现在的神庙遗址已是断墙残垣,然而46根环列圆柱依然直挺蓝天,昭示着希腊文明的蓬勃向上永不凋谢。它是如此残缺又异常华丽,如此简约又异常巍峨。
伊瑞克提翁神庙
伊瑞克提翁神庙位于雅典卫城一块凹凸不平的高地上,坐落在悬崖边缘,是传说中雅典娜女神和海神波塞东为争做雅典保护神斗智的地方。
伊瑞克提翁庙建于公元前421年至前405年之间,所处地势略低于帕特农神庙,两庙遥遥相望,空间的透视效果显得深远而开阔。
伊瑞克提翁神庙设计尤为精巧。因为地势高低不平,所以主体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地基高,用六根爱奥尼柱支撑入口回廊;西部地基低,在48公尺高的墙上设置柱廊,使东西两部分连为一体。为使整个神庙的总体感觉更为和谐美观,南端建了一个融合东西两部分的柱廊,用6位大理石雕刻而成的少女塑像代替石柱顶起神庙。在白大理石墙衬托下,她们长裙束胸,裙裾飘忽,轻盈曼妙,亭亭玉立,看上去令人赏心悦目。伊瑞克提翁神庙因为有了这六位少女塑像而更独具特色,更显精巧。
其实,这中间蕴藏了一个建筑力学和美学上的大难题。因为神庙石顶的异常沉重,一般情况下,需要用粗壮的石柱。建筑师却别出机杼,用少女塑像来代替石柱。但是,若要稳稳顶起石顶,6位少女必须设计得足够粗壮,这样势必影响少女塑像的美观。聪明的建筑师用飘拂的长裙、丰挺的胸部、圆润的肩臂来解决受力问题,在必须表现得修长纤细的颈部给每位少女颈后保留了浓厚的秀发,再在头顶加上花篮,成功地解决了建筑力学和美学上的难题。于是,头顶装满鲜花的花篮,身段轻盈婀娜多姿的少女顶着沉重的神庙,却犹如闲庭信步般恬静美丽。这一设计因而举世驰名。
当年庙中供奉有直立戎装的雅典娜雕像,像前有长明不灭的金灯,雅典的人们时常来这里拜谒,雅典娜神像在闪烁摇曳的灯光中更为神秘而高贵。2000多年过去了,由于战火频仍,岁月沧桑,神庙已经几乎毁损殆尽,如今只有静静站在蓝天白云下的6根少女像石柱,向人们默默诉说当年神庙的繁盛。不过,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少女柱像也都是复制品了,真品已经收藏于博物馆中,以便更好地保存,长传于世。
阿迪库斯露天剧场
古希腊剧场起源很早。早期城邦举行戏剧演出时,人们只在山坡上席地而坐,后来便以坡形地面分阶梯排列长凳,形成早期剧场。到公元前4世纪,希腊人开始用大理石精心构筑剧场,阿迪库斯露天剧场就是这种剧场的代表。
阿迪库斯剧场建于公元161年,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剧场。剧场不仅是娱乐场所,也是自由民集会的地方,因此规模巨大。这座露天剧场仍以天然山坡为地基,设计成完整的半圆形,直径38公尺。表演区是位于剧场中心一块圆形平地,后面有化妆及存放道具用的三层建筑物。观众席依山势逐排升高,呈半圆形阶梯,并有放射形通道方便观众入座走动,古希腊的许多戏剧都曾在这里上演。这个巨大露天剧场是希腊古典后期建筑艺术的最大成就之一。据说,这种半圆形剧场有很好的音响效果,即使最后排的观众也能听清最低处演员的说唱。千年岁月之后,阿迪库斯剧场虽损毁坍塌,但概貌保存相对完整。当我们走进剧场遗址,站在最低处往上看,一排排洁白光滑的石坐环山而上仿佛欲入云霄,那种恢弘的寂寞和空灵的荒凉将使你情不自禁屏息闭目。于是,你会听到隐约的风声涛声人声,恍如千百年前希腊人的吟唱。
(二)古希腊雕塑艺术
古希腊建筑以神庙为主,古希腊雕塑以神像为主。瑰丽奇幻的神话传说是古希腊雕塑艺术的源泉,也是古希腊雕塑家们创作灵感的源泉。古希腊人神同形同性的宗教环境,使古希腊雕塑家们参照人的形象来塑造神的形象。古希腊人哲学和思辨的社会风气,使古希腊雕塑家们进行艺术创作时既忠实于自然又净化自然,既模仿自然又在模仿中高于自然。所以,古希腊雕塑风格庄重肃穆,体现出自然与理想、力量与美的完美结合。古希腊雕塑在艺术上己臻达成熟之境,作品中的《雅典娜女神像》、《掷铁饼者》、《米洛斯的维纳斯》都名列世界十大雕塑之列。
《雅典娜女神像》
这里介绍的雅典娜女神像便是前文提到的帕特农神庙所供奉的女神像。这尊女神像是由古希腊最伟大的古典雕塑家菲狄亚斯创作。
菲狄亚斯主要活动时期在约公元前490~公元前430年。他在20来岁时,便已是名裴希腊的雕塑家,在希腊各地进行雕塑创作,但是雅典是他度过主要和最后艺术创作生涯的地方。菲狄亚斯有广博的知识,在雕塑和建筑上都有较深的艺术造诣。正是因为此,他完美地将建筑和雕塑艺术结合起来,成为集宏大建筑与精美雕刻艺术为一体的雅典卫城最主要的设计者和建设者,前文介绍的围绕帕特农神庙廊壁一周精美绝伦的浮雕带便出自菲狄亚斯之手。菲狄亚斯的作品生动而富于变化,艺术风格宁静而高贵,肃穆而温雅,被后人誉为“神明的静穆”。巴特农神庙的雅典娜巨像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品。(www.xing528.com)
帕特农神庙的雅典娜女神雕像是一座全身立像,高达12米。在菲狄亚斯的精心设计和妙手雕刻下,这位女神眉宇清朗俊美,神情端庄典雅。她头上戴着战盔,身穿希腊式长裙,双臂裸露,长裙上的褶纹疏密有致起伏自然,似乎在风中飘逸翻飞,女神丰润健美而柔韧有力的身体隐约可见。她一手托着胜利女神像,一手扶着置放在脚边的盾牌,长矛斜倚肩上。
为衬托这位热爱和平的智慧女神,菲狄亚斯在女神像上雕刻了富于变化的饰物和画面,所有的饰物和画面无不纤毫毕现,精致逼真。战盔顶上饰有3个小雕像,狮身人面的斯芬克斯居中,狮身鹰首的格里芬斯位于两侧;胸前饰有蛇发女妖美杜莎;盾牌上不仅盘踞着缠死祭司拉奥孔的巨蛇,内外两面都雕刻有情节丰富的画面,正面刻着希腊人与阿玛宗人作战的场面,反面是众神与巨人作战的场面。这些附在神像上的饰物,象征着雅典娜能够战胜一切邪恶,为她庇佑的人们带来和平的无上神力。
整个雕像用木料作胎,象牙雕成的脸孔、手脚、臂膀温润如生,用宝石镶嵌的双眼,黄金制成的头盔、胸甲、袍服,在深邃的庙堂中如星辉般闪亮。整座雕像既表现出传说中神的尊崇,又富有女性的风姿,是神性与人性同在的完美演绎。
令人痛惜的是,菲狄亚斯的原作早已无处寻觅,现在保存下来的只是罗马时代的复制品。尽管也历史久远,工艺精湛,但复制品毕竟不同于原作,无法真实再现原作的艺术魅力。
《掷铁饼者》
公元前449年到公元前334年是古希腊雕塑艺术的全盛时期,米隆的青铜雕塑《掷铁饼者》是那个时代的艺术杰作之一。
米隆的主要活动年代在公元前480~公元前440年左右,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在雅典从事雕塑创作,《掷铁饼者》约创作于公元前450年。在米隆的时代,古希腊雕塑艺术已经取得相当成就,在他之前或与他同代的雕塑家中也不乏大家。但米隆与众不同。他勇于探索和表现创新有难度的雕塑技法,尤其善于在表现迅速变化的运动感时抓住关键瞬间,突破时空的局限,使和谐壮丽与逼真生动合二为一,这充分表现在他的《掷铁饼者》。可以说,是米隆首先赋予了雕塑富有动感的表现力,他将古希腊的雕塑艺术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可惜米隆所有的雕刻原作都没有保存下来,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掷铁饼者》仅仅是后来罗马匠师仿制的大理石复制品,高约152厘米,罗马国立博物馆、梵蒂冈博物馆、特尔梅博物馆均有收藏。
这尊被誉为“体育运动之神”的雕像,取材于古希腊生活中的体育竞技活动,刻画的是一名强健的男子在掷铁饼过程中最具有表现力的瞬间。掷铁饼者张开的双臂像一张拉满弦的弓,上体前倾,两腿略曲,右脚踏实,左脚虚点,整个身体犹如一支即将离弦的箭,体现了瞬间的张力,极富动感。米隆将掷铁饼者稳稳踏地的右腿作为一个支点支撑整个雕像的重心,与高举的铁饼右臂协调呼应,细腻地体现出即将旋转投掷的动态,却又稳定地保持引而不发的静态,运动感和节奏感既连贯又分明,动与静的结合非常完美。人体的线条刚硬而流畅,贲张的大肌,紧绷的躯体,镇定的面部表情,充分表现出这名体育竞技男子的阳刚、坚毅和自信以及人体的和谐、健美与青春,一种体育精神和力与美的集合就这样展现在大家面前。这尊雕像被认为是“空间中凝固的永恒”,直到今天仍然是代表体育运动的最佳标志。
米隆的《掷铁饼者》解决了雕塑艺术支点与重心的问题,即如何在静止的雕塑作品中,以合理的支点保持重心的稳定与平衡,这是雕塑表现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转换,即运动意念的关键环节,为后来的雕塑家创造各种运动姿态树立了榜样。从而体现了古希腊艺术家们不仅在艺术技巧上,同时也在艺术思想和表现力上有了质的飞跃。
《拉奥孔》
《拉奥孔》又名《拉奥孔和他的儿子们》,是一组大理石群雕,高约184厘米,是由罗得岛的雕塑家阿格桑德罗斯和他的儿子波利多罗斯、阿塔诺多罗斯等创作于约公元前1世纪,是希腊化时期雕塑艺术的代表作,现收藏于罗马梵蒂冈美术馆。
拉奥孔之死一向是文学家和雕塑家们喜爱的题材。在希腊神话的特洛伊战争中,希腊人用著名的木马计毁灭了特洛伊城。在那匹腹中装满了希腊人的巨大木马还静静站立在特洛伊城外时,特洛伊城的一个祭祀和预言家拉奥孔曾警告特洛伊人不要将木马运进城里。拉奥孔的警告触怒了一心要毁灭特洛伊的雅典娜和众神,于是雅典娜派出了两条巨蛇将拉奥孔父子三人咬死。《拉奥孔》群雕表现的就是拉奥孔父子与巨蛇搏斗的惨烈场景。
从群雕的刻画看来,巨蛇的袭击显然令拉奥孔猝不及防,他坐在祭台上的身体尚未来得及完全站起,就已经被两条巨蛇紧紧缠绕。他拼命地挣扎试图摆脱巨蛇去保护身边的儿子,然而蛇吻已经噬入他的腰部,因此他的表情是痛苦多于震惊。在他左侧,他的大儿子正奋力挣脱被蛇缠住的手臂和左腿,想要去帮助自己的父亲;右边的小儿子已经紧紧地被蛇缠绕,他惊恐地高举右臂似乎正要呼救。雕塑家生动地塑造了三个在惊惧、绝望中痛苦扭动的身体,那种在静态的雕塑中表现出来的动态感特别强烈,紧张而惨烈的气氛在动与静的结合和反差中得到充分的表现。这座群雕被发现的时候已经残缺不全,后人精心地将拉奥孔和两个孩子断落遗失的手臂与手掌复原,得以再现这座群雕的艺术完整。
整座群雕呈金字塔形,形象最高大的拉奥孔宛如金字塔的尖顶和轴心,两边一高一矮的两个儿子等同于金字塔的底座,这样的构图设计使三个人物的动作、姿态和表情相互呼应,群雕层次分明而富于变化,既有稳定的力量感,又有协调的扭曲美,显示了雕刻家们非凡的艺术功底。作品中人体的刻画非常逼真,胸腹部、大臂、腿部的虬结贲张的肌肉有若实体,人体各部的比例也恰到好处,显示出雕塑家对人体解剖学的掌握和运用几至精确程度,代表了希腊化时期雕塑艺术的明显进步。这座群雕被誉为古希腊希腊化时期最著名、最经典的雕塑杰作之一。
《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
《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雕像是希腊化时期大理石人物雕像的著名杰作,1863年发现于爱琴海北部的萨莫色雷斯岛的一座神庙废墟,作者已无从考证,创作年代也仅能大致定为公元前200年左右。这尊胜利女神像现在珍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是卢浮宫“镇馆三宝”之一。
从萨莫色雷斯岛出土的一堆碎片,经考古学家们小心翼翼地拭去尘埃、黏合复原,竟然是一尊高达3.28米的女神像。尽管她失去了头颅和双臂,但她迎风展翅,昂首欲行的矫捷风姿却令所有人惊叹。据考证,这座雕像是为庆贺希腊罗地岛海战的胜利而作,很长时间一度耸立在萨莫色雷斯岛边沿的悬崖上,不知几时不知被谁移到神庙中,在漫长的岁月中随神庙的坍塌而湮没了上千年。
与同代或之前相同题材的胜利女神雕塑相比,《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绝对是独一无二的。
看着这尊雕塑,我们会想象到甚至感受到海风猎猎劲吹,胜利女神迎着海风凛然屹立,她身后硕大的双翼在风中舒展舞动,她的长裙在风中飘扬翻卷如帜。虽然是冰凉坚硬的大理石,双翼的每一根羽毛都精致真切地如同拥有生命般灵动,长裙的每一道褶纹都轻软顺滑地呈现着薄纱般的飘柔。薄纱般的长裙贴着女神的身体,勾勒出女神躯体丰满健美甚至可以令人想象到弹性。极度舒展的硕大羽翼给人们的感受是女神或是乘风而来,或是蹈风而行,或是御风而飞。总之,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无论看女神丰满的肢体,还是坚实的双翅、飘飞的裙裾都具有一种向前、向上的动态韵律。于是,这座雕像便有了一种生动而奇妙的升腾感,似乎她随时将要拍翅扶摇而上。更妙的是,由于女神失去了头颅和手臂,给人们提供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可以想象女神是在队伍的最前方,给战士们指点胜利的方向;可以想象女神是热情地伸出双臂,拥抱胜利归来的勇士;可以想象女神是兴奋地奔跑着,去向人们报告胜利的喜讯……可以无穷的想象,是这尊失去头颅和双臂的女神雕像独特的魅力。
赋予冰冷的石头以勃勃生机和浓郁活力,不得不令人赞叹雕塑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许多专家评鉴,这尊女神雕像是已知雕像中热情奔放与动态最完美的作品。综观古希腊雕塑全部作品,洋溢着如此动感、活力和生气的形象并不多见,《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因此被奉为稀世珍宝。
《米洛斯的维纳斯》
《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举世闻名的古希腊后期的雕塑杰作。或许《米洛斯的维纳斯》这个名字知晓的人并不太多,但若提起“断臂维纳斯”,那就基本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断臂维纳斯”比上文介绍的所有雕塑具有更为广泛的知名度。
雕塑是1820年2月,在爱琴海的米洛斯岛上,由一位种地的农夫挖掘出来的。这座雕像的归属权经历了一番波折,最后由法国大使买下,于1821年3月2日,作为礼物献给国王路易十八。从这一天开始,这尊雕塑便成为法国国家财产。当时以“在希腊群岛中的米洛斯所发现的维纳斯像”为名作了登记,从此这尊雕塑便被称为“米洛斯的维纳斯”。由于出土时雕塑的双臂都齐肩断掉,所以这尊雕像还有一个更通俗的称呼——“断臂维纳斯”。现珍藏于卢浮宫特辟的专门展室中,成为卢浮宫的镇馆三宝之一。
《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一尊大理石雕像,高达2.04米。从雕像的基座上发现了刊刻的铭文,这才知道雕像的作者是一位名叫亚历山德罗斯的雕塑家,也仅仅知道一个名字而已,其相关的生平事迹却无从考证。经用科学手段测试,推断出作品创作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150年左右。
这尊雕像总体是静态的。女神宁静地站着,似乎正思考着,又似乎正回眸着,上半身略略扭转,一种婀娜和妩媚的韵味,一种静穆和端庄的风姿,就这样似乎不经意的表现出来了。当然,这种不经意实际出自雕塑家高妙的匠心独运。女神椭圆型的面庞是洁净的,或许象征着爱与美的纯洁。洁净的面庞上沉静幽深的双眸,让人联想到女神洞察一切的智慧;高挺笔直的鼻梁,似乎喻示女神性格的倔强。她是微笑着的,但这微笑是那样轻浅,轻浅到仿佛转瞬即逝。正是这样轻浅的笑容赋予这位与凡人少女并无二致的女神一丝属于神的尊贵。女神的上半身不着寸缕,雕刻家用最圆滑的曲线表现出她胸的丰挺、腰的柔韧、肤的细润。一袭长可及地的裙子从女神的腰部垂落,一直覆盖到脚背,繁复的衣褶经雕塑家妙手,令人感觉既轻柔飘逸又厚重沉实,更衬托出女神表现出的人体美与优雅。这位有着绝世容颜的半裸女神是如此落落大方、宁静出尘,因而当我们面对她时,不会生起丝毫的邪念,只会油然产生对美的无限仰慕与赞叹。
这尊雕像也并非全然静止。那略微扭转的身姿,使整座雕像有一种十分和谐而优美的螺旋形上升态势。长裙在腰部的重叠而后垂落的线条又产生了一种微妙的动态,一种流动的韵律增强了雕塑的艺术魅力。
尤其令人惊叹的是这尊女神雕像的残缺之美。她的双臂已经残断,但却能仍然拥有一种浑然完美之感。后世的许多雕刻家都曾竞相制作复原双臂的复制品,然而都纷纷觉得画蛇添足深感挫败。或许正是这种残缺更能诱发出人们的美好想象。所以从雕像被发现的第一天起,就被公认为是迄今为止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她是古典理想美的象征,蕴含着无限的诗意和耐人寻味的美感,为后世的艺术树立了不朽的典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