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产科麻醉:局麻药毒性反应分析

产科麻醉:局麻药毒性反应分析

时间:2023-1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5.术前药常规使用地西泮类或巴比妥类,可提高局麻药致惊阈值,预防毒性反应。6.纠正病人的全身状况,局麻药毒性反应率可减少。

产科麻醉:局麻药毒性反应分析

一、中毒反应

单位时间内血液局麻药浓度超过机体耐受阈值时,可出现一系列严重的全身症状,即为局麻药中毒反应。

【临床表现】

1.兴奋型 突然精神紧张、多语、定向力障碍;呼吸急促;心率增快、血压升高;肌肉震颤,可发展为阵发性抽搐;因持续强烈抽搐可导致缺氧而呼吸心跳骤停。

2.抑制型 多发生于年老、体弱病人(因局麻药耐受阈值低),或局麻药被误注入血管而引起,表现为嗜睡或神志消失,呼吸浅慢或暂停,脉搏徐缓,血压下降。也可突发呼吸循环骤停。此型较少见,但容易被误诊。

【诱因】

单位时间内用药量过大,或意外误注血管内,是局麻药中毒的主要诱因,但与下列因素也有密切关系。

1.局麻药的强度越大,毒性越大,惊厥症状出现得越早。

2.在血管丰富的部位用药,与血管稀少部位用药,两者的血药浓度差异很大,中毒反应率也悬殊。

3.局麻药中加用低浓度肾上腺素,吸收入血的速度明显减缓,中毒反应率降低。

但肾上腺素用量过大或吸收过快,同样会出现与局麻药毒性反应难以鉴别的“肾上腺素反应”。因此,强调肾上腺素浓度不超过1∶20万,相当于100ml局麻药加1∶1 000肾上腺素不超过0.2ml;局麻药容量大时,一次最大加用量不超过0.3ml。

4.血pH下降,PaCO2上升,血液趋于酸性,致惊阈值降低,较易发生惊厥。

5.病人机体状态差、肝功能衰竭、心力衰竭或维生素C缺乏等,可影响局麻药的分布和代谢,局麻药的毒性反应率增高。

6.地西泮(安定)、巴比妥类可预防局麻药毒性反应。

【预防】

1.选用最低有效浓度局麻药,减少用药总量。

2.严防血管内误注,注药前常规做抽吸试验。

3.局麻药加用适量肾上腺素以延缓吸收速度,降低单位时间内血药浓度的骤升。

4.长效和短效局麻药混合使用,局麻药毒性反应率可显著降低。

5.术前药常规使用地西泮类或巴比妥类,可提高局麻药致惊阈值,预防毒性反应。(www.xing528.com)

6.纠正病人的全身状况,局麻药毒性反应率可减少。

【治疗】

1.警惕局麻药毒性反应,及时发现,尽早处理,多能治愈。出现毒性反应早期症状(兴奋、话多)时,首先立即停止用药,保证呼吸道通畅,面罩吸入高浓度氧,一般纠正低氧状态后,往往可迅速得到缓解。

2.出现惊厥时,不可慌张,首先用面罩人工呼吸;同时静注硫喷妥钠1~2mg/kg,或地西泮0.1~0.2mg/kg,一般都能有效制止惊厥,然后继续维持氧治疗。

3.并存循环抑制者,应加快静脉输液,并适当应用麻黄碱以维持循环稳定。

二、高敏反应

个别病人对局麻药的耐受力特低,仅使用小剂量即出现严重中毒反应,称为“高敏反应”,事先一般很难预测,发病急剧,常突发晕厥、呼吸抑制和循环衰竭。其发生常与病人病理生理状况如高热、脱水和酸中毒等有关。掌握最小用药量,采用最小有效低浓度药液,高敏反应发生率可望降低。

三、特异质反应

使用极微量局麻药即出现严重毒性反应,表现为循环衰竭、心脏停搏,虽极为罕见,但确实存在,往往于首次用药时即可发生,并非变态反应(过敏),因不存在致敏过程。

四、类过敏反应

1.病人曾用某种局麻药,并无不良反应,而于再次使用该局麻药时,却出现“过敏”样体征,轻者表现皮肤红斑疹或荨麻疹,重者出现血管神经性水肿,如呼吸道黏膜水肿、支气管痉挛、呼吸困难,甚至肺水肿和血压下降。此类反应称为“类过敏反应”,可能与局麻药直接促进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释放组胺有关。

2.一旦发生,按毒性反应处理,并尽早使用大剂量激素和抗组胺类药。

3.由于局麻药都为化学制品,其成分中既不含抗原,也无半抗原,故无法在体内构成“抗原抗体变态反应”,因此真正的局麻药“过敏”反应可能不存在,而临床上往往将较为常见的局麻药“毒性反应”或“肾上腺素反应”,错误地诊断为局麻药“过敏”反应。有关局麻药“过敏”问题须进一步研究澄清。

4.预防

(1)对局麻药皮内试验预测“过敏”的实用价值,至今尚未能肯定。

(2)如果病人主诉对局麻药“过敏”,首先应与局麻药毒性反应或血管收缩药反应作出客观鉴别。

(3)如果病人对酯类局麻药“过敏”,可换用罕见“过敏”反应的酰胺类局麻药。

(娄 锋 王子峰 吕 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