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精细阅读法详析
(一)技术讲解与应用举例
1.从整体入手,浏览全书结构:
此为精细阅读前奏,大致了解要读书的主要内容。整体→局部→整体,这是一种学习与研究的基本工作方法。范围包括封面、前几页、内容提要、目录、后记。浏览的目的是形成概括性了解,为深入精读打基础。
①阅读封面——
封面也要阅读吗?是的。其间所包含的信息是读者常常忽略却又不应忽略的。其中主要是:书名、作者、出版单位。
书名有虚有实。直接或间接晓喻全书内容,我们常常可以一扫书名,便知应不应该读,应如何精读或略读。虚书名是采用比喻或象征的手法暗示全书主题或主要内容,如《红楼梦》;实书名则是直接运用与书中内容有直接联系的名词作为书名,如《西游记》。不管是实还是虚,我们都应当通过书名了解作者寓意,从而对书有一个感性意义上的认识。
“作者”的认识我们可从两方面把握。大手笔文章一般都有相当的可信度与经典性,特别是文学类读物更是如此,我们从所熟知的该作者语言风格、写作手法等方面如老友重逢般亲切面谈。当然,我们也要注意阅读面的拓宽,及时补充新鲜血液,一些时尚性的读物也可适量选读。“出版单位”往往是我们判定书籍内容所属学科领域的依据。因为每一个出版社都有自己出版侧重点。现在图书市场上书的种类琳琅满目,所以我们也可借助这一信息进行初步判断。
②阅读内容提要与目录——
我们利用一本书必然结构中的较为简洁的隐藏信息来加快阅读速度与效率,这是一种规律性的方法。内容提要与目录都是帮助我们判断书本内容取舍的工具。合我意者则取,背我意者则舍,以便有针对性地重点阅读或粗略阅读。
目录是全书纲目,是具体正文内容的结构体系与框架,比任何其他提示性东西隐藏的信息量都要大。我们尽可以通过阅读目录达到如下目的——
目录往往是书中知识的浓缩,其极强的概括性能让我们提纲挈领地了解全书主旨与各部分内容。目录就像一份快餐,不一定有很多营养,但却让我们能填充求知的暂时需求。
通过目录我们可从整体把握全书结构,了解各章节上下局部之间的有机关系,从而认识作者的行文思想与脉络。
目录是作者客观表达与读者主观需求的交互式工具。作者可通过它反映自己的主要或次要内容,而读者也可由此取舍需求的侧重面,从而完成读者与作者间的交流。
③前看后翻——读前言与后记
前言是写在前面的话。又称为“序、序言、编者的话、出版说明”等。前言一般在前,后记一般在后面。我们通常都可以暂时省略正文内容,前看后翻走马观花看完一本书,从而重复性地但也是补充性地了解全书背景材料、主要内容的重点与难点、该书的优缺点等。
2.深入局部,精读完一章
在前面部分我们已完成对一本书的整体性技术操作,那些只是为随后深入精细阅读做前奏性、准备性工作。真正介入一本书的实质性内容就从此开始。精读性地阅读某一章节,重点在于抓住关键词、标题、摘要、图表等有代表性的东西。一般每章节都要阅读三遍才能真正掌握主要内容。方法是第一遍与第三遍都为扫读,前者为精略了解,而后者为总结性阅读。
特别提醒:注意与前章节技术的结合运用!
一般每章节结构的起首段与结尾段都是重点扫读部分。它们都包含概括性信息,主体内容都可以在快速扫视中知晓。
3.详读每节
扫读全章后就要深入各局部的微观领域了。有思路有条理地阅读是快速而又高效的关键。
四步详读法详析:
第一步:从标题入手提问,将标题转为问题。如“详读每节”可转为“如何详读每节?”从而在随后的细读中一步步解决问题。
第二步:真正细读。这是精细阅读最关键阶段。此阶段一定不要贪多求快,应当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地阅读,就像品尝一顿精美的晚餐一样,要细嚼慢咽,把意思抓准,还要注意上下文间的联系,通过思考把实质内容找出来。有两个技术方法有助细读——
第一,圈点画线:
画线最重要的是与前段提出的问题联系起来,在文句中画出答案,也即是画出了重点。画线最主要的是为了画出主重点,为以后复习提供记忆线索,并不是所有的文字都值得温习的,所以我们应在精读时画出来,不要随处都画线。画线应与圈点结合好。一般是读完每一段再确定性地画,画线贵在精不在多。可利用区分于印刷油墨的彩色笔,确定何种颜色为最重点、次重点,何为一般画线。当然,有必要的话,借书当拿出复印,然后再圈点画线。
第二,在书页空白处写眉批:
写眉批是精细阅读的极好技巧。最有效的方法还是先提问题引起思考,再作串联全段或全文的解答,从而概括性地、也是理解性地阅读。在阅读前,自己应对问题做主动性思考,再带着问题在行文的字里行间去寻找答案。这样你就是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在阅读,而不仅仅是被动盲从地跟着作者的思想跑,可以慢慢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尽信书不如无书”,对作者思想观点的自主性评论,也可写成眉批。你自己的观点可能会遭遇三种情况:一是“英雄所见略同”;二是作者超越你;三是作者见解平淡无奇,你尽可写批评性评价。
第三步:积极独立思考。不求甚解在传统学习里被视为大忌。但现在,快速阅读需要对不必要“求解”的内容不求甚解。但是精读性内容却必须要思考,要深入求解,并且要积极地设问、做个人独立性的思考。碰到疑点时也应结合圈点画线与写眉批来进行思考求解。
具体的思考求解有以下技术——
第一种:在该书该章节的前前后后寻找答案,用独立又联系的思维方法求解。
第二种:注意上课听老师讲授,课后请教或与同学交流。有价值的问题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授,而与同学的交流则能在同一问题碰撞出新的火花与观点。
第三种:查阅参考资料解决。找同类或性质相近的词典或补充性、拓展性资料,是比较好的“求解”办法。同时要注意同类知识的拓展、外延及丰富。
阅读时我们不仅要借助外在条件思考,还要学会充分挖掘自身资源进行思考。我们应当把书中抽象、枯燥的名词、概念或原理,与感性形象的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从而将单调的阅读变得生动性、情趣性浓一些。自然而然地你就达到了阅读的目的,掌握了知识。因为通过丰富的联想,你就已对阅读内容进行了加工,就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机械内容了。
那么,我们该如何联想?
第一,联想生活中的现实场景,将概念语言转变成具体表现。(www.xing528.com)
第二,联想以往所学知识,新旧知识有机联系,进行知识串联。跨章节、跨学科,甚至是跨领域,例如理化结合,甚至文理结合。
第三,要注意把抽象的原理与形象的图形物体展开联想。这一点在数学特别是在解析几何上体现得最为充分。
丰富联想让你的思维永远活跃!
第四步:系统整理。为了对阅读内容有一个框架性的印象,把分散零碎的资料归纳成系统的知识体系,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就成了精读后的必备工作。可借助前面的阅读技术与思维导图等做整理性复述工作。
介绍一种回忆性的系统整理的技术:那就是利用一些关键图表等列出一个提纲性的东西,由知识点坐标似的引出知识线,再放射拓展成知识面。
4.小结每章节
其实就是系统整理每章节,把逐章逐节的知识串点为珠、连线为面。由主题性出发,每章就是一个大主题,每节又是大主题下的小主题或是对大主题的论述。把每章节每段文字,甚至是每句话层层解剖,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如此,超级快速阅读的精细阅读就已基本完成了。
5.总结全书
这是每次阅读的最后一步。总结全书是事物发展普遍螺旋式规律在阅读上的体现。根本原则:薄→厚→薄。
阅读先从“薄”到“厚”:
薄→厚:是在原书相对“薄”的基础上,因为思考、设问,也因为要写心得体会、评论,加上问题注解、记笔记、查阅参考资料,把单一的阅读更加精细深入,从而扩大了加“厚”了。这是知识积累、概念外延、丰富知识面的必要工作与必经阶段。
我们阅读与学习既要发扬“钉子”的精神,钻得进去,又要有“起钉锤”的功能,能让自己拔得出来。所以——
阅读还要从“厚”到“薄”:
厚→薄:就是把握要点,掌握核心内容。不管怎样厚的一本书,读懂了、理解了、记笔记了、圈点画线了,我们抓住了其内核,它就自然而然地变薄了。语文课文的阅读,老师要我们写中心思想就是这个道理。如果说前一工作是“肢解”全书,那么这步工作就是综合知识的细嚼慢咽后,还要融会贯通,理顺它们之间的有机关系。这样,在温习时,我们才有记忆与复习的线索。
借助笔记是最主要的方法,掌握全书的精神实质,理清脉络,把知识消化,真正达到“透彻”的境界,这才是超越阅读中精细阅读法的最高要求。
(二)照相式记忆与“段落结构法”提高速度
阅读是为了掌握知识,而记忆是掌握知识的主要手段。如何照相式地“一次成像”阅读内容?本节将给你回答。
导引眼睛——这是一切技巧的根本手段。照相式记忆主要应用于对已读材料的复习或未读材料的预习。它高级的技巧将使你的速度发挥到极致。
1.双行→多行的变速扫描
前面章节我们已练习过一行扫描阅读。从现在开始你要开始两行→多行扫描阅读。
在两行下移动导引物,扫视完后再次扫描导引物,在此时离开书页几毫米。重复操作两遍,充分开掘大脑→眼睛垂直与水平视觉的方法,它将帮助你尽快掌握所读内容。
逐步递增你每次扫视的行数,以行数最高为6行的自然段落作为一次又一次的分层。
2.从右至左——逆向阅读
此方法致力于突破传统阅读习惯,从而充分刺激大脑,让大脑对材料留下强烈的印象。因为大脑在强行整理不习惯的顺序时,充分地活跃,得到了极大程度的利用。想想或试试看在阅读中文竖式排列的古籍书时,你是不是总有读后印象较横行排版印象要深的感觉?
图a、b为从双行→多行可变速扫描图示。
图c为逆向扫描图像。
3.段落结构法提高速度
每本书或每篇文章都是由若干个自然段落构成的,肢解文章、并利用一般行文的段落规律最快最有效地掌握核心内容,是超快阅读的基本保证。
①报纸杂志类文章往往是于文章开头和结尾包含大量信息,而中间段落则几乎是补充性的细节。所以你只需扫视前者,略读后者就可知晓核心内容了。
②而有些文章,特别是中学教材,开头是前言性的简介,而后面是总结性的语言,只有中间才是有骨有肉的中心段落,所以你就应当集中火力阅读中间部分。
一般各个段落的性质分三种,它们分别是——
第一种,解释性段落:是作者为解释概念或阐述观点而设的段落。特点是开始提出总体想法,中间详细论述,最后得出结论或总结。
第二种,描述性段落:通常是介绍场景或拓展前文内容。他们在全文中主要是修饰性功能,通常可以不重点阅读。
第三种,连接性段落:它们在全文中是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一些关键信息是承前启后的。我们应当做指南或预复习的工具利用。
照相式记忆法与段落结构法应当综合运用,从而在具体深入精读时,做到既保证阅读效果,又保证阅读速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