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48 No.1:
OP.48 No.2:
概况Overview
肖邦OP.48 两首夜曲,1841 年创作,同年11月出版,题献给罗拉· 龙贝尔小姐。这两首夜曲是肖邦最成熟时期的作品。
简介Introduction
OP . 48 两首夜曲,1841 年创作,同年11月出版,题献给罗拉· 龙贝尔小姐。这两首夜曲是肖邦最成熟时期的作品。
乐曲
OP.48 No.1 e 小调,三段体式
这首夜曲也是肖邦夜曲中结构最庞大的一首。肖邦在马约卡岛生的病有加重的迹象,为了生活、教学、演奏不得不继续维持。
一、开始缓板下行,间断呻吟的曲调,显示了肖邦情绪的低落,内心的哀伤,而他的心却是坚强的,意志却是不屈的。
二、转成大调,像似在宣读誓词,要全身心地奋力搏斗命运的不幸。乐曲结构庞大,气势磅礴,有排山倒海之力,顶天立地之势。哈尼卡说其具有英雄性,脱离了伤感,让我们看到了伟大男性的肖邦。
三、在中段激动不安的三连音伴奏的基础上再现了第一段的曲调,像告诫人们继续努力奋斗。
OP.48 No.2 升f 小调,三段体式
这首夜曲虽不及前一首的成就,却体现了肖邦的风格。据说,此曲具有的挽歌情绪,曾使尼克斯落泪称赞说:有着令人不禁落泪的甜美。
一、两小节的序奏具有叙事曲的风格、旋律不很优美,也没有其它夜曲那般的装饰,但朴实真挚的韵味使人有种哀叹凄凉之感。伴奏音型的选用很别致,对曲调起到了烘托作用。
二、具有狂想曲的风格,据肖邦的学生古特曼说肖邦告诉他“要像宣叙调那样弹奏,开始的两个和弦如同暴君发出的命令,其他部分,应奏出祈怜之情为宜”。
c小调夜曲
OP.48 No.l e 小调,三段体式
这首夜曲也是肖邦夜曲中结构最庞大的一首。肖邦在马约卡岛生的病有加重的迹象,为了生活、教学、演奏不得不继续维持。
一、开始缓板下行,间断呻吟的曲调,显示了肖邦情绪的低落,内心的哀伤,而他的心却是坚强的,意志却是不屈的。
二、转成大调,像似在宣读誓词,要全身心地奋力搏斗命运的不幸。乐曲结构庞大,气势磅礴,有排山倒海之力,顶天立地之势。哈尼卡说其具有英雄性,脱离了伤感,让我们看到了伟大男性的肖邦。
三、在中段激动不安的三连音伴奏的基础上再现了第一段的曲调,像告诫人们继续努力奋斗。
肖邦的c小调夜曲是一首热情奔放的作品。第一部分从断断续续的旋律开始,音调富于语言的表现力,象悲伤的独白。庄重严肃而节奏均匀的伴奏,渲染出一种悲壮的气氛。中间部分庄严缓慢的旋律象一首宗教颂歌,最初是温和的,平静的,象是对心灵的抚慰和祝福。后来逐渐变得刚毅豪迈,雄伟有力,象一首壮丽的进行曲,其中颂歌的旋律不时和半音阶平行八度的快速音群相交替,象在一种宏伟的力量的推动下前进。这股力量逐渐在壮大,半音阶的音群气势蓬勃地展开着,达到了高潮,终于变成了嘹亮的、强劲的、振奋人心的号角之音。最后,音乐回到第一部分,但已改变了原来的形象,速度加快了一倍,伴随着原来的旋律的,是丰满的分散和弦和急促的节奏型;悲伤的独白变成了焦急不安的、激动人心的语言。在这首夜曲中,音乐形象的发展,是充满着动力的,富于戏剧性的。
肖邦《c小调夜曲》分析(www.xing528.com)
本文主要微观分析肖邦《c小调夜曲》,以微观分析为主,宏观分析为辅。微观分析全曲主题动机的贯穿发展,以说明肖邦的作曲创作手法;宏观分析主要从整体上、宏观地分析这首夜曲的创作特征。通过微观与宏观的结合,对肖邦c小调夜曲有清晰的、详尽地阐释。
肖邦夜曲OP.48 NO.1 为三声中部的复三部曲式。
A(1—24小节)有再现部的单二部曲式B(25—48小节)有再现的单二部曲式。
1.动机分析:全曲的主题是第1—4小节。骨干音:
第9—12小节骨干音:
第14—16小节骨干音:
第5—8小节和第1—4小节是并行的关系,因而没有新的动机出现。
第二段9—16小节新材料出现,主题发展。尤其是第14—16小节用了主题的音,仅仅是节奏变慢了一倍。第9小节是bD大调的分解和弦,第13,14小节是音阶级进。中部:和第一段形成对比。第29—32小节变化重复前四小节。
再现部:旋律音在高声部再现第一部分。织体加入了三连音的八度进行,织体综合了中部的的材料。在肖邦的夜曲中,再现部照例是第一段的重复,但这首夜曲的情绪和第一段有很大变化,第一段是含蓄的哀痛,而再现部通过织体的变化,使第三部分的情绪激动不安,尾声的时候慷慨激昂。
2.核心音程:主要是二度关系,也运用了四五度关系。第二段主要音程也是二度关系,织体和第一段对比的同时,音程度数关系加强了联系。
3.调性关系:第一段运用c小调开始,在第二句(第 5小节)转到g小调。中间部(第9小节)用bD大调。结束在c小调主和弦,收拢性终止。
中部:C大调,体现了中部和两端部分的对比。
4.和声:运用古典和声的同时加入了半音化和声,基本上建立在西欧古典和声的功能和严紧逻辑性的基础上。和声节奏均匀,和声性质明确采用同主音大小调对置的整体调性布局,各部分的和声也遵循古典和声的特点:调性稳定,明确。⑴乐曲首部的第一乐段结束于c小调的属和弦(第8小节),而中段一开始便直接进入了那波里和声领域,即V 2 /b II一bⅡ6 —bⅡ的进行(9一10小节),好像形成了一个以那波里六和弦扩展而成的降上主音调性上的乐句,但紧接着便返回了c小调属和弦(11小节);再现部结束时 (71一72小节)K64一V之后,旋律声部的主音却意外地配置了V 2 /b II一bⅡ6的进行,以此取代了传统的阻碍终止式。以上两处的那波里和声的运用,虽然使旋律转入没有任何调性基础的半音关系领域,但其效果却是一个富有新异色彩的整体,不给人以离开主调的感觉,这样的进行确实可以称之为革命性。还可以把第9小节看成是转到降D大调,bD大调是c小调的bⅡ级调。⑵第一部分结束处第23—24小节运用K46 —D—t进行。但尾声第71—72小节K46—D后没有配t和声,而是意外的运用了V 2 /b II一bⅡ6 阻碍进行,延迟了主和声的出现使扩充达到高潮的出现。⑶相同的旋律配置不同的和声,第5,6小节与第1小节旋律相同,但和声配的是Ⅲ—Ⅱ6—Ⅶ,第 17,18小节的旋律和第5,6小节相同,和声配的是Ⅴ7/Ⅳ—Ⅳ7—Ⅴ7/Ⅲ—Ⅲ.
5.结构:全曲大结构的均匀规模包含着小结构非方整性。这首夜曲的整体结构是规整的三部曲式,它的次级结构(乐段)规模都建筑得均匀对称,因此从整体上看,它是统一、稳定的但是乐段内部由于和声配置、装饰手法等因素的变化运用和感情宣泄的需要而形成了较为自由的结构。这种乐段内部结构的长短不齐形成了句法在时值比例上的悬殊,这给乐曲的发展带来了巨人的张力,乐曲通过这些不平衡,而产生戏剧性的矛盾冲突,然而又在整体结构中求得了平衡。
6.再现部特点:再现部完全是激动的,其至是“悲愤交加”的动力性再现,把主部主题从性格上加以改变,集中体现了动力性再现的特点: ⑴结构:基本与主部相同,仍是abc(8+8+8)的单二部曲式结构。 (2)速度:首部Lento,变为Doppio movimento加快一倍。(3)力度:整个主部力度较弱而且平衡,几乎没有变化。再现部由很弱开始(PP)逐渐加强,发展到很强ff,形成全曲的高潮,在进入尾声后转弱,使乐曲安静地结束。整个再现部处于一种力度发展变化的状态。(4)织体:主部旋律配以低音与柱式和弦交替进行的伴奏织体,伴随着均匀、疏散的和声节奏,如:呼吸一般的自然,平稳。再现部渗入了中部的三连音伴奏音形,激动而不安,旋律漂浮于密集排列的和弦音之上,并随着速度加快、力度的增强而积聚和加强着一种激动不安的情绪和力量,直到形成激昂慷慨、悲愤交加的高潮,使得整个再现部极富有动力性。虽然旋律音调与首部完全相同,但音乐的形象与气质却与首部形成极大的反差。
7.复调因素的运用:伴奏声部的旋律线条形成“复调因素”:夜曲伴奏声部在恰好地衬托主题形象和性格的同时又存在着独立的旋律进行,它和主旋律编织在一起,使音乐好像贯穿着复调。乐曲一开始,上声部是宽广平静的歌唱性旋律,低音结合踏板的八度进行,低沉浑厚,明显地具有自已的音调、语言和形象。这两旋律构成了地位几乎平等。而在音乐形象上又反差巨人的“二重唱”主部单二部曲式的再现段(17一24小节),左手柱式和弦的旋律位置(拇指弹出)构成的下行级进旋律bb—ba—g—f—be—bd—c—b—bb—a—ba贯穿整个乐段。
(作者 孙中华:哈尔滨师范大学)
升f小调夜曲
肖邦的第十四首夜曲,升F小调,OP.48之2,作于1841年,献给拉吕合·都伯雷小姐,小行板,三段形式,歌谣曲,中段为狂想曲。
OP.48 No.2 升f 小调,三段体式
这首夜曲虽不及前一首的成就,却体现了肖邦的风格。据说,此曲具有的挽歌情绪,曾使尼克斯落泪称赞说:有着令人不禁落泪的甜美。
一、两小节的序奏具有叙事曲的风格、旋律不很优美,也没有其它夜曲那般的装饰,但朴实真挚的韵味使人有种哀叹凄凉之感。伴奏音型的选用很别致,对曲调起到了烘托作用。
二、具有狂想曲的风格,据肖邦的学生古特曼说肖邦告诉他“要像宣叙调那样弹奏,开始的两个和弦如同暴君发出的命令,其他部分,应奏出祈怜之情为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