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大调夜曲 Op.32-1:
降A大调夜曲 Op.32-2:
概况Overview
肖邦《两首夜曲》作于1836-1837年,出版于1837年。这两首夜曲被演奏的机会较少,或许是因为它们欠缺Op.27的两首夜曲那种甜美的旋律,也没有戏剧性的效果。
简介Introduction
《两首夜曲》Deux Nocturnes Op.32 ,作于1836-1837年,出版于1837年,呈献给德•毕林男爵夫人。这两首夜曲被演奏的机会较少,或许是因为它们欠缺Op.27的两首夜曲那种甜美的旋律,也没有戏剧性的效果。不过它们有着温雅的情绪和亲切的感觉。
乐曲
1. B大调夜曲 Op.32-1,4/4拍,自始至终都是行板,是优美得象梦一般单纯的风格。它在音乐上的特征是旋律经常中断,突然地插入延长记号,然后是优美的装饰乐句而终了。最后的尾声,以非常剧烈的姿态及强烈的热情兴起,这也是此曲最有价值的地方。库勒普斯基解说:“此曲如莫扎特的咏叹调一样简朴,几乎全不用踏板演奏”。而哈涅卡认为,此曲尾声“像是敲击着悲剧的大鼓,像是暴风雨般的宣叙调尾声,与梦幻般的开头部分形成强烈对比。”
2. 降A大调夜曲 Op.32-2,4/4拍,慢板,三部曲式,第二主题出现时,先前沉静的气氛变为暴风雨似的热情;第一主题再现时,受这种热情影响而出现摆动的情绪。 (www.xing528.com)
乐曲分析
肖邦作品OP.32 两首夜曲创作年代不详,1837年12月出版,题献给德毕林男爵夫人。这两首夜曲被演奏的机会比较少,一般认为其旋律不很优美,戏剧性不很强。然而,这两首夜曲的格调和韵味之独特却是肖邦其他夜曲所不具有的。现分述如下:
OP.32 No1,B大调。
1835年7月肖邦前往德国探望父母,同时也是为了和马丽亚·沃德津斯卡亚小姐及其家人相会。马丽亚聪明美丽,又小有天才,会绘画,会唱歌,还会弹钢琴并能作些小曲,她和肖邦一齐散步,一齐弹琴,一齐听音乐,很是亲昵。一年前她们相识,由通信到今天的相会很快发展成恋人。马丽亚的叔叔最初发现了 她们之过于亲密,并警告过她的母亲,而她的母亲却表示不愿妨碍青年人的恋爱。几天的相会很是缠绵,分别时马丽亚从桌上的花束中取出一枝红玫瑰送给肖邦,肖 邦非常感动并即兴为她演奏了一首降A大调圆舞曲后来人们把此曲OP.69Nol称为“离别”圆舞曲,此曲便因此而得名)。肖邦拿着鲜花,欢乐而幸福地离开 了她的家。后来她在给肖邦的信中说:她像保存圣物那样保存着肖邦离别时忘在钢琴上的那枝铅笔。1836年她俩再次相会时爱情变得更加强烈,马丽亚为肖邦画 了一张肖像。一个月后,肖邦在临行前决定向她提出求婚,她的母亲并不反对,并想把这门婚事办得好一些,肖邦的家人也表示支持,而马丽亚的父亲却表示反对, 他认为一个有钱的军阀的女儿和他不门当户对。这时,她的母亲也觉得把女儿嫁给一个无家可归、没有生活保障的艺术家是不妥的……肖邦走后马丽亚寄去了她亲手 做的布鞋,并在信中说,你走了三天我好像过了三个世纪,如果能再见面有多好……他们几年的恋情由于家人的反对开始冷却了,肖邦曾想再作努力等待时机,然而 这个时机却终没来。肖邦过世后家人在他留下的信件中找到了这封马丽亚的来信,肖邦在这封信上加写了“我悲痛”,这几个字简洁地说明了肖邦内心的巨大痛苦。 和马丽亚爱情的失败是肖邦生活和创作道路上的一个明显里程碑,“失败”给肖邦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振撼了肖邦的心,“失败”也使肖邦清醒了,理解了“老爷的 恩典至多达到门槛前”这句波兰谚语。这首夜曲创作年代不详,出版于1837年12月,他们的友谊大约结束在 1836年10月以后。肖邦的创作一般都是在出版前的一年左右时间里,如果是这样的话,这段故事也许是此曲创作的背景了。这首夜曲旋律朴素优美,具有戏剧 性、形式,内容和织体不同于其他夜曲,结构是abaedeb结束部。这首夜曲描绘的如同亲人就在身边,温顺激情,亲切细语,问答式的缠绵,时有气愤不平, 也有体贴祈求,这些戏剧性的变化发展到高潮时出现了暴风雨般的宣叙调,像似对压力的反抗,愤怒、不屈、最后奏出几个强音后结束在b小调上,像似绝望地宣 告;无可奈何花落去。
op.32 No2,降A大调,三段体式。
缓板开始的具有小调色彩的引子,巧妙的暗示了肖邦内心不完满的境地,同时也显示了肖邦创作技巧的高超,仅用了两小节就完成并表达出。
一、乐曲从大调式不稳定的三音开始,像似叙述一段值得怀念的往事,曲调优美典雅,也有点暗淡凄凉,左手三连音的波动也像三拍舞曲的跳跃,轻松愉快,也有些动荡不安。
二、以满腔的热情和真挚的情感向世人展示了肖邦坚定的信念,也像似在矛盾冲突中又重新振作起来,迎接新的挑战。
三、力量的加强热情地再现了第一段,如歌似的情调让人怀念、留恋、珍惜美好的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