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圣雄甘地和食盐进军的影响

圣雄甘地和食盐进军的影响

时间:2023-1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圣雄甘地与“食盐进军”1930年3月12日清晨,印度北部阿默达巴德城静修院走出了一群人,为首的老者光头,上身赤裸,皮肤黧黑,披着一方白色土布,手拄竹杖,脚穿草鞋,看起来同印度社会习见的苦行僧几无二致。甘地与穆斯林联盟共同展开了一系列要求自治的政治活动。甘地被殖民政府以煽动罪拘捕,被判刑6年。

圣雄甘地和食盐进军的影响

圣雄甘地与“食盐进军”

1930年3月12日清晨,印度北部阿默达巴德城静修院走出了一群人,为首的老者光头,上身赤裸,皮肤黧黑,披着一方白色土布,手拄竹杖,脚穿草鞋,看起来同印度社会习见的苦行僧几无二致。他们沿着公路,向南走去。一路上风餐露宿,坚韧不拔,还不断地向沿途的民众高喊着口号。这支队伍如有强大磁力,吸引了众多的民众和记者,从出发时的78个人,逐渐扩大到成千上万人。20多天后的4月5日,他们终于到达了400公里外的目的地——丹迪海滨,在此安营扎寨。第二天早晨8点30分,领头的老者舀起海水晒盐,他以这一象征性的举动,拉开了印度现代史上最著名的抗税运动——反对食盐专营,要求降低盐税——的序幕。

这位老者就是印度独立运动的领导人、国大党领袖莫汉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1948)。

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印度教伊斯兰教是印度的两大宗教,虽然佛教是在印度创立的,但却在8世纪以后在印度墙内开花墙外红,日渐式微。15世纪以后,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在印度展开殖民活动,相互之间经过几个世纪的争霸,英国殖民者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逐步控制了南亚次大陆。1876年,维多利亚女王正式加冕为“印度女皇”,标志着英国对印度的全面统治,印度成为大英帝国最重要的原料供应地和商品倾销地。19世纪末期以后,印度民族主义开始萌芽1885年12月,印度国民大会党(简称国大党)成立,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国大党分化为温和派和激进派两派。前者主张渐进的、平和的和循规蹈矩的改良;后者则要求政治自由,谋求印度自治。激进派走向社会,掀起了一次又一次颇具规模的政治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以印度教徒为主的国大党和以伊斯兰教徒为主的穆斯林联盟加强了团结合作,同时国大党的两大派也再一次并肩而坐。两大组织以新的视野、新的高度,重新审视自身,制定政策。特别是当国大党主席甘地成为民族的新领袖时,他带来了新的理想、新的斗争手段印度民族主义运动进入了一个波澜壮阔的群众政治时代。

甘地19岁时留学英国学习法律,回国后取得了英帝国律师资格。1893年他被一家公司派到南非工作。南非与印度同是英国的殖民地,印度侨民因是有色人种,受到双重的不平等待遇,甘地以他的法律知识和奉献精神,全力领导印侨进行反歧视斗争,他组织“印度人协会”,创办“凤凰村”等新村,发行《印度舆论》周刊,发动大规模的群众反抗运动,代表印侨赴伦敦请愿抗议等通过这些活动,甘地锻炼出了卓越的组织和领导才能;同时,他的思想也逐渐成熟。他用“爱”来团结民众,创立“消极抵抗”(又称“支持真理”)的新的政治斗争形式,并形成了非暴力的思想体系。他严于律己的品德,全身心奉献的高尚人格,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使他不仅成为印侨的领袖和精神旗帜也在印度获得高度敬重和崇高的声誉。1915年1月,他回国后,被冠以“圣雄”的尊称。

1920年12月国大党年会确认了甘地提出的把“印度自治”作为党的活动目标,并以不合作策略作为行动纲领。甘地在国大党的领导地位得到确立,国大党进入了“甘地时代”。

甘地与穆斯林联盟共同展开了一系列要求自治的政治活动。这期间,殖民地政府也展开了镇压活动,愤怒的民众以暴力回应。甘地认为,群众运动正在发展成为暴力革命,1921年2月8日,他决定停止公民不服从运动。甘地被殖民政府以煽动罪拘捕,被判刑6年。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止后,国大党内各种力量重新组合。1927年底,在国大党年会上国大党“左”翼领导人贾·尼赫鲁将印度“自治”的目标上升为“完全独立”。在1929年12月的年会上再次通过了争取完全独立的决议案,贾·尼赫鲁说:“我们说独立,那就是完全自由,是脱离英国帝国主义。”还决定再次开展国民不服从运动,并授权甘地为运动的领导人。甘地在独立誓言中表示:“撤回所有对英国的一切自愿联系,包括纳税。如果我们非暴力抗税,就必能推翻残暴统治。”

1930年1月31日,甘地开始实施计划,他向英国总督欧文提出11点要求,其中包括全面禁酒、降低田赋(农业税)50%、取消食盐专营、削减军费50%、文官减薪一半、实行保护关税、释放政治犯等。3月2日,甘地要求殖民当局在8天内对这些“简单而重要的条件”给予满意答复。这些条件是对殖民统治的釜底抽薪,欧文怎可能答应。于是甘地以抗税这一关乎民众切身利益,因而也最能激发民众参与的方式,开始了全国性的国民不服从运动。这就是“食盐长征”的背景和缘起。

在丹迪海滨,甘地天天演讲,并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号召民众抗拒食盐法。“印度70万乡村,假如每个村庄有10个人自制盐,破坏盐法,那么,即使是最暴虐的君主,也不敢用大炮轰击手无寸铁的和平民众。政府必将瘫痪。”接着,抵制洋布与禁酒的运动,抵制法庭和公立学校、放弃公职的不合作浪潮,迅速在全国展开。担任印度议会议长的国大党元老帕特尔也宣布辞职,他在给欧文的信中说:“万人准备牺牲,百万人准备入狱。”

殖民当局强硬以对,颁布了戒严法。贾·尼赫鲁被捕。各地的集会和游行遭到镇压,被捕者越来越多,甚至拒绝对民众开枪的军警也被拘捕。

甘地毫不退缩,一面号召人民见官盐就拿,一面准备率领志愿者发动一次进占政府盐场的行动。5月4日,甘地被捕,激起了全印度民众的愤怒,工人罢工,商人也联手抵制英货。

5月21日,依照甘地拟订的计划,甘地的追随者,被后世称为“自由的圣女”的诗人萨罗吉尼·奈杜率领2000多名志愿者向300多公里外的孟买达拉沙拉盐场进军。在那里,他们上演了一场震撼世界的非暴力英雄主义的悲壮抗争。殖民当局早已在盐场外修了壕沟,筑了铁丝网,工事前方几百名军警手持带钢尖的大头木棍严阵以待,其后则是全副武装的士兵举枪瞄准。在场的美国记者韦布·米勒记录了当时的情况:“志愿者第一组走近时,一声令下,军警用木棍暴风雨似的劈头就打,志愿者无一人抱头或后退,他们像九柱戏里的木柱一样应声倒下。我可以清楚听到棒打头颅骇人魂魄的声音。围观的人噙着眼泪,屏息而立。每看到志愿者被击中,即发出同情的怒号。头破血流的志愿者倒在地下,有的失去知觉,有的挣扎着向前爬行,直到又一阵猛击。”第一组完全倒下后,第二组人员踏着血迹照样前进。“虽然每一个人都知道后果,但他们没有丝毫畏缩退却,昂头挺胸英勇前进,不需任何呐喊助阵,也没有鼓角助战,更没有防范死伤的掩护。第二批志愿者被打倒,没有反击,没有搏斗只有静静地向前走,直到被打倒。倒下去的时候,甚至没有愤怒的咒骂,只传来低微的呻吟。”最终,2人被打死,320人受伤。“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帕特尔感叹道:“任何企图调和印度与大英帝国的希望,从此永不再有。”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想探究,同是血肉之躯,是什么因素使这些甘地的追随者能够为了信念前仆后继,忍受如此痛苦。原因只能在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思想体系中寻找。《印度通史》著者林太先生对此有精辟的分析:糅合宗教与政治,是甘地思想的独特之处。甘地的宗教思想是以印度教、佛教为基础吸收西方宗教以及近代西方思想形成的。他非常欣赏其中的泛爱众生、无人我之分、专注慈爱、拯救众生等精华。他认为,自我牺牲赎救世人是最积极而决非消极的行为。所以,他不是寻求自我解脱,而是决心在苦难中磨砺,奉献牺牲,服务社会与民族。

甘地将这种出世的泛爱精神,作用于入世的政治主张,使得宗教的理想与现实的政治结合,拓展了宗教的现实性与政治的理想化。

甘地表示,非暴力是实现真理的唯一途径。他说:“暴力,有它自己的倾向,例如发怒、自私等等,无法使我们实现目标。非暴力不是一个否定的概念,它是一个比暴力更远远有效的实在的力量。”暴力之源是恨,而非暴力的核心是爱。因恨而得到的,终究是一种精神负担;因爱而获得的,亦是无所谓获得,反而是永存的。

理解了甘地和他的非暴力精髓,我们也就理解了他的追随者们何以具有圣徒般的牺牲精神,那是因为他们心中充满了大爱,以此去化解痛苦,化解仇恨。我们可以臧否他们的理论,但我们却不能不对这种精神、这种爱的力量肃然起敬!(www.xing528.com)

斗争进入了白热化。全印风起云涌的反抗震惊了英国。他们拘捕了几乎所有的国大党领导人,逮捕了6万多名中坚分子和民众,查封了100多家报纸和印刷厂,但仍然无法压制不合作的浪潮。欧文总督不得不反思:“我们低估了今天印度的民族主义意识和力量,我们为何只是一味采取高压政策?”英国政府改变策略,在伦敦召开印度各政党代表参加的圆桌会议,制订进一步的宪政改革方案。1931年1月25日,欧文释放了甘地及国大党所有领导成员。甘地与欧文进行了8次谈判,达成协议,规定:殖民政府停止镇压;释放所有政治犯;废除戒严令;失职人员复职;食盐专卖仍予维持,但产盐区可自制食盐并在当地销售;抗税者被没收的土地和财产予以归还。甘地同意停止国民不服从运动,停止抵制英货,并继续进行关于印度民族最终独立的谈判。“食盐进军”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经过两年的宣传和斗争,争取完全独立的目标已在印度人民的心中深深扎下了根。

应该说“食盐进军”只是印度民族主义政党以争取独立为目标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突破口,是这个伟大运动的组成部分,并非孤立的抗税行动。但从税收的角度也即纳税人与政府的关系上,我们看到了纳税人作为弱势一方,对不公正的税收制度进行抗议、反抗的第三种方式。在以往的历史上,无论中外,反抗暴政的方式,一是暴力。这方面案例不绝于书。二是逃避。“邦无道乘桴浮于海”;如《桃花源诗并记》中所述:“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再或如《捕蛇者说》中的蒋氏一样,宁愿冒着生命危险,也不肯重新回去种田,因为“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还有,英国清教徒以及欧洲贫民向北美洲移民也属此类。

同上述两种方式相比,非暴力不合作显得更加智慧。以暴力制暴,虽然也有成功的,但人的生命损失太大,而且在没有找到根本的变革制度之前,其结果只是又一轮暴政循环的开始。而逃避,只是个别人的行为,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对统治者来说无关痛痒。非暴力不合作的前提是在对立双方强弱不在一个重量级的情况下避免无谓牺牲的理性选择;但它绝非是示弱,它的全面不合作,会破坏统治秩序,坚持不懈就会使统治者顾此失彼,难以应对。就像硬拳打到了棉花上,有力无法使。但要取得成功,其前提一是团结,二是坚持,三是有弹性。甘地非暴力不合作的思想从形成到成为印度民族追求独立的纲领始于1920年,经过近30年斗争,最终在1947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取得了成功,印度完全得到了独立。需要强调的是独立是在没有发生任何民族武装解放战争,也即非暴力的情况下取得的。当然,非暴力不合作能够成功的另一因素,即英国当局的理性也不应忽视。英国殖民统治重在利益,在发现民族自决已成为大势的情况下,不再勉强维持表面上的统治,而是顺势逐渐退出,为其长远的影响和利益留下了余地。

即使在今天,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在当今这个仍然充斥着暴力和不公的世界也还有着重大的意义。它是反抗不公平、非正义统治的人民在暴力革命以外的另一种选择。所以,甘地在全世界范围的影响并没有随着他的离去而消逝——例如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就是其思想的信奉者和实践者;没有他,也许就没有1964年美国的《民权法案》,也许就没有2009年一位黑人当选美国总统——反而愈加受到各国人民的崇敬。

参考文献

1.林太:《印度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注释】

[1]古国名。在其鼎盛时期(105—250)疆域从今日的塔吉克绵延至黑海、阿富汉及印度河流域。贵霜帝国在迦腻色伽一世和其继承者统治之下达至鼎盛,曾拥有人口百万,士兵20多万,被认为是当时欧亚四大强国之一。

[2]古代印度摩揭陀国最著名的奴隶制王朝(约前321—前187)。因其创造者出身于一个饲养孔雀的家庭而得名。该王朝是第一个统一印度的政权,阿育王在位期间,南亚次大陆除极南端一部分外,全部囊括在其版图之内。

[3]〔英〕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第二卷,第46页。

[4]罗马人分五等,分别是奴隶、自由人、同盟、公民、女人。奴隶没有任何权利;自由人属解放奴所属等级,以主人的姓氏为姓,并奉主人为庇主,其所生儿子,会自动成为罗马公民;同盟,泛指拉丁、意大利公民,拥有部分罗马公民权利;公民,罗马公民,必须是男性,拥有一切公民权利;女人,指女性罗马公民,除投票权、参选权和继承权外,拥有大部分公民权利。

[5]行省原指意大利境内的行政区或境外由罗马官员治理的地区,后专指意大利境外那些必须向罗马国家纳贡的属地。行省的土地、资源等被宣布为罗马国有资产,由国家经营、转让或出租。奥古斯都时期,行省被分为元首直辖与元老院直辖两类,前者由元首指派总督管理,总督有权指挥驻军;后者由元老院任命总督管理,但没有兵权。

[6]②③④〔美〕M·罗斯托夫采夫:《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549、663、622、701页。

[7]毛程连主编,庄序莹副主编:《西方财政思想史》,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361页。

[8]〔美〕A.E.门罗编,蔡受百等译:《早期经济思想》,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38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