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宗教功能单位的行为
国际政治理论学者对国际系统内单元的考察关注重点,根据单元层次是系统层次的原因或者结果的划分而分为两个类型。换言之,单元既有可能是受系统影响被动回应的因变量,例如波森(Posen)的依附理论;也有可能属于自变量,单个国家、单元的对外政治决策、国家军事力量等动态变化对推动系统态势改动会产生作用,单元属于自变量是许多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界定国家定位的立场。(11)对宗教功能单位行为的描述也需从系统整体维度出发,这样才能正确辨析对于功能单位外部结构环境而言同时作为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宗教功能单位。
宗教功能单位行为作为自变量,可以解释为单独宗教功能单位对自身内部结构的认识观念,对资源的掌握和运用,也包括宗教功能单位相互之间的交流互动,或者竞争对抗关系以及实力对比流转,对外部系统稳定性发挥一定作用。对宗教功能单位而言,其神圣性和社会特质兼顾特征,使得其行为组成的外部系统层次趋向多元,也即行为体所处的系统包括各种宗教行为体共同构成的地区宗教信仰系统和客观政治和社会境遇系统。最明显的例子是麦加朝觐,每年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数以百万计穆斯林朝觐者涌入麦加大清真寺,圣寺提供了拓展沙特阿拉伯国家外交空间的宗教平台,各国政府为了保障本国朝觐者的安全更愿意与沙特阿拉伯合作而非对抗,(12)最终惠及地区和平局势。(www.xing528.com)
宗教功能单位行为作为因变量,相应于系统结构变动被视为原因和驱动力,宗教功能单位的行为被视为结果。华尔兹批判局限于单元自变量分析,是不全面的还原主义,还需要加入对系统效应的理解。华尔兹认为国际系统引导单元行为是通过社会化与自然选择而完成的,相似体系内的单元行为趋于同化。(13)比如,1992年印度教派拆除巴布里清真寺之后,印度高等法院于1994年以维护公共秩序不违反宪法以及非歧视原则通过法令,不允许任何一方再在阿约迪亚建立任何寺庙。(14)随着印度国内宗教群体实力对比发生变化,代表印度教徒利益的印度人民党更多地参与到国内政府组成,巴布里清真寺遗址上重建罗摩庙的要求再次甚嚣尘上。(15)应该说在具体研究中很难绝对分离宗教功能单位作为自变量抑或作为因变量的不同情况,以原因身份出现的宗教功能单位行为也很难剥离其与外部系统结构的关联,同样,以结果身份出现的行为也不能排除其独立性自主判断,因此因变量和自变量都是宗教功能单位行为的分析变量,更优化的宗教功能单位行为诠释需要结构主义本体论(structurationist ontologies)原则。社会化的宗教功能单位产生行为反应判断首先需要根据内外部结构确定其自身利益,而后根据利益认知做出行动反馈,彼此趋同的行动取向形成行为模式,不同的国家政治进程各要素构成了必然身处某个国家内部的宗教功能单位的公共政治空间基础,这是宗教功能单位影响国际政治结构行为的本土讨论起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