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 舍——培养孩子勤劳的好习惯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满族,北京人。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任齐鲁大学、山东大学教授。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老舍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在创作上,以抗战救国为主题,写了多种形式的文艺作品,先后创作了著名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解放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写了《龙须沟》、《茶馆》等三十多个剧本,被誉为作家劳动模范,北京市人民政府曾授予老舍“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1899年2月,老舍出生在北京西城护国寺附近的一个贫民家里。对于悲惨的童年生活,老舍在《昔年》诗中写道:“我昔生忧患,愁长记忆新;童年习冻饿,壮岁饱酸辛。”这正是他童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老舍的父亲舒永寿是个穷苦的旗兵,在八旗中属于正红旗,在皇城充当一名护兵,每月领三两银子。老舍出生的第二天就是农历“立春”,父亲给他取名为“舒庆春”,就是盼望这孩子像春天一样欣欣向荣,能给家里带来幸福。
但是,春天没有盼来,灾难和困苦却接踵而至。1900年8月,老舍一岁半的时候,八国联军攻打北京。老舍的父亲在正阳门与兄弟们一起,挎着生锈的腰刀同实力雄厚的八国联军展开巷战,最后,被敌人的燃烧弹活活烧死了。
八国联军进城后,大肆烧杀抢掠,老舍失去了父亲,自己也险些丧命。老舍常听母亲讲起这段往事。侵略者凶狠残暴的罪行,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他年轻时就收集了八国联军的侵华史料和义和团起义史料,解放后创作了关于义和团的话剧《神拳》。
老舍的母亲姓马,是正黄旗的满族人,幼年在农村劳动,养成勤劳的习惯,身体也相当结实。她在丧夫之后,竭力撑起了整个家。
老舍在20世纪30年代写过一篇名叫《月牙儿》的短篇小说,其中有几段描写,可以说是他勤劳母亲的写照:
妈妈整天给人家洗衣裳。有时月牙儿已经上来,她还在哼哧哼哧地洗。那些臭袜子,硬牛皮似的,都是做买卖的伙计们送来的,妈妈洗完这些牛皮就吃不下饭去。
妈妈的手起了层鳞,叫她给搓搓背顶解痒痒了。可是我不敢常劳动她,她的手是洗粗了的。她瘦,被臭袜子熏得常不吃饭。
老舍发现,因为母亲整天给人家洗衣服,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和微肿的。白天,她要洗满满两大绿瓦盆的衣裳;晚上,她和三姐在一盏小油灯下,缝缝补补,每天操劳到半夜,而且终年不得休息。
老舍的母亲是一位勤劳的妇女,她爱干净,桌面上从不留有灰尘,柜门总是擦得清洁明亮。老舍的父亲生前喜欢养花,父亲去世后,母亲就精心浇灌留下的几盆石榴和夹竹桃。她每天都把屋内外收拾得干干净净,桌面不留灰尘,连破柜门上的铜环儿也擦得闪光,仿佛在说:别看咱们穷,可是活得硬朗。
母亲常常叫年幼的老舍一起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母亲要浇花了,他就去取水;母亲扫完地了,他就去撮土。小时候,当母亲和三姐做活的时候,老舍帮着打下手:递烙铁,看火,送热水和凉水。他为能减轻母亲的一分劳累而高兴。(www.xing528.com)
慢慢地,老舍就养成了勤劳的好习惯。成名以后的老舍仍然保持着自己收拾屋子的习惯,像母亲那样把茶壶、茶碗收拾得干干净净,他还经常自己取水浇花。老舍的勤劳都是受着母亲的影响。
老舍一生也在辛勤地为人民写作。新中国成立后,他发表的戏剧、曲艺、论文等作品,总数约300万字,每年为人民贡献近20万字的精神食粮。而且他的作品从不潦草敷衍,总是勤勤恳恳整齐地书写清楚,规规矩矩、一丝不苟。
父母提高卡
请真诚地回答以下问题:
1.你是否认为培养孩子的勤劳品格很重要?
2.你是一个勤劳的人吗?
3.你的孩子经常参加家务劳动吗?
家长们不要小看“勤劳”二字,勤劳是人们在体格、智慧和道德上寻求完善的源泉。老舍的母亲从小就让老舍耳濡目染,养成了勤劳的品格,所以后来老舍在创作中也辛勤耕耘,从不马虎了事。让孩子从小就勤劳起来,不要让过于优越的生活条件助长孩子的惰性,因为,勤劳的孩子更有前途。那么,如何培养孩子勤劳的好习惯呢?家长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家务劳动来锻炼孩子!
第一,鼓励孩子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要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品质,只凭讲道理是绝对不行的。必须引导、鼓励孩子参加劳动。可以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小孩子要先做好自己生活上的事情,如收拾自己的文具、书包、书桌、衣服,自己洗头、洗手绢、收拾自己的房间,然后再帮助父母干一些家务活,如洗菜、洗碗、浇花、扫地、拖地板、擦玻璃、买日用品等。家长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的劳动,对孩子劳动的积极性要予以赞扬,对孩子劳动的成果要予以肯定,让孩子不仅能体验到劳动的艰辛,也能体验到劳动带来的成就感。例如,孩子把自己的房间收拾得干净整齐,家长就可以称赞孩子的房间像宾馆,还可以当着孩子的面让其他孩子“参观”;农村的孩子参与了种菜,等菜长大后家长可以精心为孩子做一顿可口的菜肴,让孩子和家人“享受”孩子的“劳动成果”。
第二,考虑孩子的能力。父母必须考虑到孩子的实际承受能力,并进行具体而耐心的指导或示范,教孩子怎样一步一步地完成其所承担的任务。比如,让孩子收拾卫生间时,要教他先清除垃圾,再刷洗浴缸,最后擦拭地板,等等。让年幼的孩子做的家务活,必须是具体而又简单的事情,这样孩子才有信心和能力去完成。
第三,讲究奖励方式。许多专家劝告人们:不要用金钱作为对孩子从事家务劳动或其他成绩的奖励。因为干家务是每个家庭成员应尽的义务,而学习则是他们应当努力完成的本分;况且用金钱刺激,极容易产生为“奖金”而做、而学的负面效应。实践证明,对孩子进行非金钱的适当物质奖励比奖励钱好,尤其是以精神奖励为好,最好是给些荣誉奖。
第四,运用自然结果法,催化孩子的劳动意识。比如,家长想让孩子养成自己洗衣服的习惯,那么,如果孩子不洗衣服,家长也不要管,就让他穿脏衣服,别唠叨他,别督促他,到了一定的时间,孩子会自己洗的。家长千万不要看不下去了,就帮他洗了,然后再把孩子骂一顿,或强制他去洗。孩子如果能自己主动去做几次,习惯就慢慢养成了。而使用权威强制孩子干活,会使孩子觉得干活是一种惩罚,是痛苦的事情,于是更加憎恨劳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