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他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他为“亚圣”。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观点,坚持以“人”为本。孟子周游齐、晋、宋、薛、鲁、滕、梁列国,游说他的“仁政”和“王道”思想。但由于当时各诸侯国忙于战争,他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几乎没有人采纳他的治国思想。孟子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7篇。
孟子3岁丧父。孟母决定凭着自己的双手谋取衣食所需,更要以自己的力量,把儿子教养成一个有用的人。
孟家原来住的地方靠近墓地。包括孟子在内的村中儿童在嬉戏时经常看到丧葬的情形,也三五成群地模仿大人们的礼仪,扮演丧葬的过程。孟母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活泼好动的孩子总不能关在家里,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变更居住环境。
经过一番周折,孟家母子搬迁到另外一个村子。这里有一个“日中为市”的集市,每逢一、三、五、七单日交易,远近的百姓们手拎肩挑一些土产来到集市,讨价还价,喧嚣热闹。耳濡目染,孟子和其他一些孩子也学会了商人交易的方式。他们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而且还学着屠夫表演杀猪宰羊。孟母看见后忐忑不安,思虑再三决定再次迁居。
这一次孟母把家搬到了邹城的学宫附近。虽然房子简陋,但是孟母带着儿子还是安安心心地定居下来。学宫附近常常有读书人来往,高雅的气韵,从容的风范,优雅的举止,都给附近居民不少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们常群集在大树底下,演练学宫中揖让进退的礼仪,有模有样,一片庄严肃穆的景象。孟子也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孟母由衷地感叹:“这才是我儿子应该居住的最佳环境啊!”
父母提高卡
请真诚地回答以下问题:(www.xing528.com)
1.你家的周边环境是怎样的?
2.你们的居住环境对孩子有影响吗?如果有影响,表现在什么地方?
3.你的家庭成员是否有不良嗜好?如果有,孩子是否沾染了这种嗜好?
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良好的人文环境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把刚出生的婴儿交给母狼去抚养,婴儿长大后就会具有很多狼的生活习性。同样,从“孟母三迁”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三个不同的环境决定了三个不同层次的视野,也许会成就三个不同的孟子。墓地、集市并不是理想的环境,在这种地方,孟子所接受的影响和熏陶不是孟母期望看到的。孟母从内心里期望孟子成为一个学者,所以搬到了一个充满浓厚的学术气氛的环境里,在孟子稚嫩的心灵里根植了学习文化知识的兴趣,激发了他的潜能。
墨子见到染丝者就感叹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由此可见,成长环境对孩子的影响非常之大。所以,父母应该做的不是整天对孩子指手画脚,而该把更多的精力用到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上。好的环境可以激发人的潜能,不良的环境则会弱化人的潜能。
良好的环境包括良好的居住环境和良好的家庭环境。孟母三次选择居住环境,避免了不利环境对孟子的影响,创造了有益于孟子成长的居住环境。我们不一定非要同孟母一样,住在“名校”的周围,只要居住环境不会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就可以了。最主要的还是家庭的内部环境。有人说:在充满宽容的环境中成长,孩子学会了耐心;在充满鼓励的环境中成长,孩子学会了自信;在充满赞美的环境中成长,孩子学会了赏识他人;在充满公正的环境中成长,孩子学会了正义和真理;在充满安全感的环境中成长,孩子学会了信任他人;在充满安宁的环境中成长,孩子学会了平静……你给了孩子一个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