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佛教文学:中古各朝译偈体式简介

佛教文学:中古各朝译偈体式简介

时间:2023-1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古汉译偈颂中唯一的九言体作品就出现在汉代,这对研究中古诗歌显然是有意义的。从上面的统计可以发现,中古汉译偈颂的体制奠基于后汉时代。在各种句式中,四句和八句同样在三国译偈中为多数,分别占总数的35.00%、15.00%;与后汉相比,四句式有了相对的增多。表7三国译偈的体制表8三国译偈的主要句式(三)西晋西晋译经有偈者凡一百十七部。通过表9和表10,西晋译偈的体式与三国时期相比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佛教文学:中古各朝译偈体式简介

三、中古各朝译偈体式概况

(一)后汉

今据梁僧祐《出三藏记集》(简称《祐录》)、隋法经等《众经目录》(简称《法录》)、隋费长房《历代三宝记》(简称《房录》)、唐智升《开元释教录》(简称《开录》)、吕澄《新编汉文大藏经目录》(简称《吕录》)[4]等,并部分参考了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稽属后汉所译有偈之经十二部(下文对各朝译经之确立同此):安世高《佛说七处三观经》、《五阴譬喻经》,支娄迦谶《佛说般舟三昧经》(一卷)、《佛说般舟三昧经》(三卷),支曜《佛说成具光明定意经》,康孟详《修行本起经》、《中本起经》,失译《佛说魔娆乱经》、《六菩萨亦当诵持经》、《禅要经》、《受十善戒经》、《分别功德论》。以上译偈96首。

由表5可知,后汉译偈的各种体制,以五言和七言居多;它们分别占总数的66.67%、19.79%。后汉译偈使用句式29种,表6所列为3首以上的句式,其中以四句和八句居多,分别占总数的16.67%、21.88%。中古汉译偈颂中唯一的九言体作品就出现在汉代,这对研究中古诗歌显然是有意义的。从上面的统计可以发现,中古汉译偈颂的体制奠基于后汉时代。

表5 后汉译偈的体制

img11

表6 后汉译偈的主要句式

img12

(二)三国

今考属三国所译有偈之经二十一部:吴支谦译《梵摩渝经》、《菩萨本缘经》、《佛说月明菩萨经》、《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佛说义足经》、《撰集百缘经》、《佛说菩萨本业经》、题曹魏白延译《佛说须赖经》[5]、《佛说维摩诘经》、《私呵昧经》、《菩萨生地经》、《佛说八师经》、《佛说慧印三昧经》、《佛说孛经抄》、《佛说无量门微密持经》,吴康僧会译《六度集经》、《旧杂譬喻经》,曹魏康僧铠译《佛说无量寿经》[6],失译题吴支谦译《弊魔试目连经》、附吴魏二录《杂阿含经》、题东晋竺昙无兰译《佛说水沫所漂经》[7]。以上译偈200首。

按表8所列出的是三国译偈3首作品以上的句式。通过表7、表8,我们发现三国译偈较后汉表现出了一些不同的面貌。在各种体制中,三国译偈四言、五言、六言占主导地位,分别占总数的18.00%、51.00%、22.50%;与后汉相比,四言和六言的比重有了较大的增加,五言的比重则有所下降。在各种句式中,四句和八句同样在三国译偈中为多数,分别占总数的35.00%、15.00%;与后汉相比,四句式有了相对的增多。据史载,后汉安世高等译家主要活动于洛阳一带[8],而三国最大的译家支谦、康僧会则主要活动于武昌和建康一带;初步判断,除去所翻佛经本身的因素之外,上述后汉、三国译偈在体式上表现的差异是地域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所致[9]。后汉时代的译经大多完成于建安十二年以前[10],亦即由“邺下文人集团”形成而在文坛出现“五言腾踊”局面之前[11],并且,史籍也难觅早期译家与上层文人交往的记载;因而,后汉译偈以五言为主的特点当是受到北方民间文化的影响而致。源于汉末,经历孙吴、东晋“稍有增广”的吴声西曲,其句式便以四句为主;四句式在三国译偈中的优势,也可从斯时南方文化中找到一些对应,然而由于译家对中土文化的些许隔膜使得这种影响并不强烈。

表7 三国译偈的体制

img13

img14

表8 三国译偈的主要句式

(三)西晋

西晋译经有偈者凡一百十七部。这里不一一列出,仅就年代归属上与《大正藏》题名有出入的三十四部作简要说明如下:

题后汉安世高译《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佛说温室洗浴众僧经》、《迦叶结经》、《佛说奈女祇域因缘经》、《佛说自誓三昧经》,据《祐录》、《房录》、《吕录》,改隶竺法护。

题后汉安世高译《佛说长者子懊恼三处经》、《佛说婆罗门避死经》、《阿那邠邸化七子经》、《佛说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佛说犯戒罪报轻重经》,《祐录》失译,今附西晋。

题后汉安世高译《佛说罪业应报教化地狱经》,《祐录》失译,《吕录》入疑伪,今附西晋。

题后汉支娄迦谶译《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据《祐录》,改隶竺法护。

题后汉支娄迦谶译《杂譬喻经》,《祐录》失译,今附西晋。

题后汉支曜译《佛说阿那律八念经》,《祐录》失译,《吕录》附西晋录。

题后汉康孟详译《舍利弗摩诃目连游四衢经》,据《祐录》,竺法护。

题后汉康孟详译《佛说兴起行经》,《祐录》失译,今附西晋。

后汉失译人名《佛说安宅神咒经》,《祐录》失译,《吕录》入疑伪,今附西晋。

失译人名在后汉录《大方便佛报恩经》,《祐录》失译,今附西晋。

题吴支谦译《佛开解梵志阿颰经》,《祐录》失译,注云:“抄《阿含》。”《吕录》云支谦误。今附西晋。

题吴支谦译《须摩提女经》,《祐录》失译,《吕录》附西晋录。

题吴支谦译《佛说猘狗经》,《祐录》失译,今附西晋。

题吴支谦译《佛说黑氏梵志经》、《佛说长者音悦经》,《祐录》失译,《吕录》附西晋录。

题吴支谦译《佛说须摩提长者经》,《法录》失译,云“古录备有”,今附西晋。

题吴支谦译《佛说八吉祥神咒经》,《祐录》失译,今附西晋。

题吴竺律炎共支谦译《摩登伽经》,《法录》失译,《吕录》云作竺律炎等误,今附西晋。

僧祐录云安公古典是般舟三昧经初异译《拔陂菩萨经》,今附西晋。

题元魏吉迦夜译《佛说称扬诸佛功德经》,《祐录》失译,《吕录》附晋录。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阿难陀目佉尼呵离陀经》,《祐录》失译,《吕录》附晋录。

题刘宋沮渠京声译《佛说进学经》,《祐录》失译,《吕录》附西晋录。

题东晋竺昙无兰译《五苦章句经》,《祐录》失译,《吕录》附西晋录。

题刘宋求那跋摩译《优婆塞五戒威仪经》,《祐录》失译,今附西晋。

失译《佛说虚空藏菩萨神咒经》,今附西晋。

统计得西晋译偈1653首。

表10所列是西晋译偈中30首作品以上的句式。通过表9和表10,西晋译偈的体式与三国时期相比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在各种体式中,四、五、七言居多,它们分别占总数10.10%、68.30%、13.79%。其中,六言比重较三国译偈有明显下降(西晋3.55%,三国22.84%);七言比重则有明显的提高,与后汉译偈接近;五言比重则略有提高,与后汉译偈相当。在各种句式中,四句和八句较多,十二句和十六句也有较大提高,它们分别占总数的23.41%、27.16%、6.41%、10.47%。其中八句式最多,这与三国相异,而与后汉相同。

表9 西晋译偈的体制

img15

表10 西晋译偈的主要句式

img16

以上的比较表明,在体式特点上,西晋译偈与三国不相类,而远接后汉。这仍然可从地域文化的差别中找到一些解释。在有偈的西晋一百十二部译经中,竺法护所译者达到五十七部,超过了半数;而且,从各经译偈的数量来看,竺法护译《修行地道经》332首、《生经》101首、《佛说普曜经》95首、《正法华经》86首、《大哀经》73首、《度世品经》50首、《佛说如来兴显经》47首,仅这七部经偈颂数量就占到西晋所有译偈的将近50%。因而,我们可以通过竺法护这一个案来探讨西晋翻译佛经的基本状况。据《祐录》,法护先月支人,世居敦煌,其译经活动主要在由敦煌至长安、洛阳这一东西交通线上,长安则处中心位置;也就是说,法护译经的地点是在北方。由此,西晋译偈远于三国而近于后汉也是情理之中了。

值得注意的还有,在中古所有汉译偈颂中,九言体仅有1首,出现在汉代;八言共有17首,三国2首,西晋11首,占76.47%;六言体共有124首,其中三国45首,西晋58首,占83.06%。这说明后汉到西晋时期,是中古汉译偈颂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探索期。

(四)东晋十六国

1.东晋

东晋有偈之译经二十五部:帛尸梨蜜多罗译《佛说灌顶经》,昙无兰译《佛说寂志果经》、《佛说自爱经》、《迦叶赴佛般涅槃经》,僧伽提婆译《三法度论》、《阿毗昙心论》、《中阿含经》,佛陀跋陀罗共法显译《摩诃僧祇律》,佛驮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等如来藏经》、《佛说观佛三昧海经》、《达摩多罗禅经》、《佛说出生无量门持经》,竺难提译《大宝积经·大乘方便会》、《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法显译《佛说大般泥洹经》、《大般涅槃经》,祇多蜜译《佛说宝如来三昧经》,失译《般泥洹经》、《佛说古来世时经》、《佛说菩萨本行经》、《卢至长者因缘经》、《佛说造立形像福报经》、《佛说因缘僧护经》、《七佛八菩萨所说大陀罗尼神咒经》。东晋译偈919首。

表12所列为东晋译偈中13首作品以上的句式。从表11和表12可知,在体制的选择上,东晋译偈与前此相比最为单一,五言占总数的88.25%,这时没有了三言、八言。在所有句式中,东晋译偈的四句式比重最大,占36.45%;其次则是四十句式,占11.10%,这说明,东晋时代,中古汉译偈颂的句式一方面趋于稳定,另一方面则趋于长篇;而且,此阶段二句式、六句式则较以前有所增加,这似乎表明汉译偈颂的翻译体例在本时期有一些细微的变化。上述部分现象,与译出佛典类别的变化有关,如二句式主要集中在僧伽提婆译《三法度论》(有五言二句偈21首),四句式主要集中在僧伽提婆共惠远译《阿毗昙心论》(有五言四句偈224首),六句式主要集中在佛陀跋陀罗共法显译《摩诃僧祇律》(有五言六句偈36首),四十句式则主要在大乘华严部经典佛驮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有五言四十句偈71首、七言四十句偈22首)。

表11 东晋译偈的体制

img17

表12 东晋译偈的主要句式

img18

2.五凉

五凉,实际译经流传至今者仅前凉和北凉,题称“五凉”,因循而已。五凉有偈之经十九部:支施仑译《佛说须赖经》,道龚译《大宝积经》,法众译《大方等陀罗尼经初分》,昙无谶译《金光明经》、《菩萨地持经》、《悲华经》、《大方等大集经》、《大般涅槃经》、《菩萨戒本》、《大方广三戒经》、《大方等无想经》,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译《阿毗昙毗婆沙论》,道泰译《大丈夫论》、《入大乘论》,失译《大方广十轮经》、《不退转法轮经》、《佛说长者法志妻经》、《优婆夷净行法门经》、《金刚三昧经》(案此经《吕录》入疑伪)。五凉译偈642首。(www.xing528.com)

表14所列为五凉译偈10首以上的句式。从表13和表14可知,五凉佛经翻译活动集中于凉州地区,其译偈与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东晋以及前此地域相近的西晋译偈均有所不同。在体制上,五凉译偈基本上为四、五、七言三种,分别占总数的17.45%、57.01%、25.23%;其中四言和七言的比率较西晋有所提高,五言的比率则有所下降,它们在使用频率上比西晋显得更为接近:这也是五凉译偈与东晋译偈的不同之处。在句式上,五凉译偈亦以四句和八句为多,但四句明显多于八句,与西晋不同而近于东晋。以上特点与五凉译经的类别相关,如四句式也集中于论藏之中(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译《阿毗昙毗婆沙论》有五言四句偈75首)。

表13 五凉译偈的体制

img19

表14 五凉译偈的主要句式

img20

3.三秦

三秦有偈之译经六十六部,这里不一一列举。其中题姚秦筏提摩多译《释摩诃衍论》、题姚秦竺佛念译《菩萨璎珞本业经》、题后秦鸠摩罗什译《梵网经》,《吕录》俱入疑伪,今皆暂附三秦一并论之[12]。三秦译偈3895首。

表16所列为三秦译偈50首以上的句式。由表15和表16可知,三秦译偈与大致同时期的东晋、五凉均有所不同。在体制上,三秦译偈以五言最多,占总数的90.78%,这在历代汉译偈颂中比例是较高的;但其中亦有少量的六言和八言,较东晋、五凉译偈略显丰富。在句式上,三秦译偈亦以四句为多,其次是八句。因而,三秦译偈的体制的特点与地域更为相近的西晋译偈相近,句式特点则与东晋和五凉相近;前者可由地域文化的影响中找到依据,后者则可由翻译经典的类中获得解释(三秦译偈中的四句式主要集中于论藏,如鸠摩罗什《中论》有五言四句偈324首,僧伽跋澄等《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有五言四句偈172首,鸠摩罗什《十住毗婆沙论》有五言四句偈162首;其次是小乘经藏,如昙摩难提共竺佛念《增壹阿含经》有五言四句偈176首,失译《别译杂阿含经》有五言四句偈152首)。

表15 三秦译偈的体制

img21

表16 三秦译偈的主要句式

img22

表17 东晋十六国译偈的体制

img23

表18 东晋十六国译偈的主要句式

img24

根据上文的统计,东晋十六国共有偈颂5456首。综合前计,将这一历史时期译偈的特点列如下表。其中,主要句式选择了在表12、表14和表16都曾出现者。

(五)北朝

1.刘宋

刘宋有偈之译经四十一部,其中题梁僧伽婆罗译《八吉祥经》(有五言四十二句偈1首),今据《祐录》、《吕录》归属求那跋陀罗。刘宋共有偈颂1946首。

表20所列为刘宋译偈25首以上的句式。从表19和表20可知,刘宋译偈与前代相比也表现出了一些不同的特点。在体制上,五言占到96.40%,在历代汉译偈颂中比例是最高的;四言和七言的比例则较前代均有明显的降低(刘宋译偈中亦有六言,如刘宋先公译《佛说月灯三昧经》的12首杂言偈,皆由六言和七言构成)。在句式上,四句式占52.77%,在历代译偈中也是比例最高的。

表19 刘宋译偈的体制

img25

表20 刘宋译偈的主要句式

img26

2.齐梁

齐梁陈有偈之译经四十二部。其中,陈真谛译《遗教经论》、《大乘起信论》、《大宗地玄文本论》,失译《佛说长者女庵提遮师子吼了义经》,《吕录》皆入疑伪,今暂附此。齐梁陈有偈1236首。

表22所列为齐梁陈译偈中27首以上的句式。从表21和表22可知,齐梁陈译偈与前此的刘宋略有不同。体制上,五言仍占绝对多数,但四言和七言的比例较刘宋有所提高。综观上文统计,自西晋以降,四言、五言和七言成为翻译偈颂的三种主要体制,至南朝,后汉三国译偈所常使用的三言、六言、八言、九言逐渐被后来的译家所忽略。句式上,四句和八句较多而以四句为主,但此时二句偈比例较前代均有大幅度提高(主要见于陈真谛译《摄大乘论释》、《中边分别论》,各有五言二句偈21首和43首)。

表21 齐梁陈译偈的体制

img27

表22 齐梁陈译偈的主要句式

img28

3.北朝

北朝有偈之经六十二部,包括了隋那连提耶舍和阇那崛多入隋之前的译作,计偈颂2015首。

表24所列为北朝译偈中28首以上的句式。本讲所涉之北朝译经,据唐静迈《古今译经图记》卷三,出经时间最早者为太平真君六年(445)慧觉等译《贤愚经》,当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仅有偈7首。其余各经较早者为迦夜共昙曜译《杂宝藏经》,据《祐录》,延兴二年(472)出,已是刘宋末年。也就是说,北朝的大部分译经其出经时间均与南朝齐梁陈相当,那么,北朝译偈与齐梁陈译偈就具有可比性。从表23和表24可知,北朝译偈与齐梁陈译偈存在一定的相异之处。体制上,北朝译偈也以五言最多,与齐梁陈比例相当;而在七言体的使用上,北朝则明显较齐梁陈多出了3个百分点以上。句式上,北朝译偈中长篇的比重明显高于齐梁陈。

表23 北朝译偈的体制

img29

表24 北朝译偈的主要句式

img30

根据上文的统计,南北朝共有偈颂5197首。综合前计,将南北朝时期译偈的体制和句式特点列成下面的表格。其中,主要句式选择了在表20、表22、表24均曾出现者。

表25 南北朝译偈的体制

img31

表26 南北朝译偈的主要句式

img32

(六)隋

隋有偈之译经四十三部,其中附入《开元录》云“近代所集”的《佛说佛名经》(有偈9首)。隋译偈共1310首。

表28所列为隋译偈中24首以上的句式。从表27和表28可知,隋代译偈与前此各代都有不同。句式上,隋代译偈与北朝相近,长篇偈颂占有一定的比率,这或许与出经地点都属北方有关。体制上,隋代译偈虽与前代一样以五言和七言为主,但其七言却要高于五言近3个百分点,这在历代译偈中是独一无二的。

表27 隋译偈的体制

img33

表28 隋译偈的主要句式

img34

(七)唐

唐代偈颂涉及译经二百四十三部,共有偈颂9558首。

表30所列为唐译偈中100首以上的句式。从表29和表30可知,唐代译偈体制以五言为主,七言次之;句式以四句、八句为多,二句也不少。同前代译偈相仿,唐代二句式偈颂也主要集中于论藏中,如唐波罗颇蜜多罗译《般若灯论释》,玄奘译《阿毗达磨藏显宗论》、《阿毗达磨顺正理论》、《阿毗达磨俱舍论》,分别有五言二句偈163、134、139、135首。在各种句式中,唐代译偈中十二句和四十句、十六句也较多,这与东晋和北朝的句式选择相近。

表29 唐译偈的体制

img35

表30 唐译偈的主要句式

img3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