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佛教表演艺术的发展成果

佛教表演艺术的发展成果

时间:2023-1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乐人所演第二伎以阐陀比丘等的真实事迹为基础增易而成,其嘲弄诙谐不言而喻。此事传布,六群比丘闻知,对乐人以己事演为戏剧的行为深感愤怒,于是商议破坏乐人的演出。六群所演完全压倒了专业乐人的演出。不过,斯时供养仪式表演有妓乐的参与是可以肯定的。

佛教表演艺术的发展成果

四、原始佛教表演艺术的发展

以上所述僧伽内部的诵经和面向在家信众的说法仪式中伎乐成分的逐渐增加,使世俗伎乐对佛教的影响进一步加深,揭开了佛教表演艺术发展的序幕。其表现有以下两端:

(一)僧尼参与世俗伎乐表演的情形愈加习见

据《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三九、《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毗奈耶》卷一五等的记载,一些南方乐人至王舍城二龙神堂,商量欲演出佛陀“殊胜行迹”以“多获财物”,于是请六群比丘为他们介绍“佛往昔为菩萨时,在睹史天宫,将欲下生赡部洲内,作四种观察,欲界六天随应作事咸皆为作,降神母腹及诞生时,渐至童年,出门游观,见老病死等,遂适林中。苦行六年,将为无益,道成正觉,普济群迷”等事迹。六群比丘问了之后,知道他们欲将佛陀的这些事迹“奏入弦歌”,于是拒绝了。这些乐人又到吐罗难陀比丘尼那儿,比丘尼对乐人提出要求得到了乐人的“饼果直”之后,把这些事迹告诉了他们。乐人乃“咸取其事,修入弦歌”,奏为舞曲,演为戏剧。乐人们商量:“此之胜事,令信敬人情发欢喜。作何方便,令不信者亦起欢心?我当一时俱呈两伎,令信不信咸唱善哉。”乐人的这番话颇值探究。他们最初编演的是佛本行故事,这是信仰者乐于观听的节目,但没有佛教信仰的人不一定会赞同并喜欢这样的演出。可能在“不信者”看来,这样的故事仅仅是“故事”而已,缺乏真实性和吸引力。于是乐人乃更往伽蓝,见到了这样一幕有趣的场景:

阐陀苾刍饱食已讫,复舍威仪。忽有施主持妙饮食来与阐陀,于时阐陀情希更食,洗手受已,往邬陀夷所。其邬陀夷食尚未起,即对其前蹲踞而住,作如是语:“大德邬陀夷存念,我苾刍阐陀已足食讫,复得如是美好饮食,今欲更食。愿与我作余食法。”时邬陀夷取两三口食已,告曰:“去,此是汝食,随意餐啖!”

乐人见罢,立即返回他们的戏场,“手振鼗鼓,广集诸人作众伎乐。始从菩萨睹史天下,迄至普济群迷,并悉奏入管弦,盛为舞乐”。表演了佛本行戏剧之后,又以角色扮演了在伽蓝中所见邬陀夷为阐陀作余食法的场面:

遂令一人作阐陀形,复遣一人作邬陀夷状,却坐而食。其阐陀形者,即以瓦碗盛灰满中,上置沙糖,至邬陀夷处,蹲踞而住,报言:“大德邬陀夷存念,我阐陀苾刍已饱足食,复得如是美好饮食,情希更食。愿与我作余食之法。”时邬陀夷乐人取沙糖食,便以灰碗覆彼头上,告云:“此是汝物,随意餐啖。”(www.xing528.com)

两场表演,令“信者”、“不信者”并皆大笑,乐人乃大获珍财。

乐人所演第二伎以阐陀比丘等的真实事迹为基础增易而成,其嘲弄诙谐不言而喻。由此可见乐人先前商议欲作两伎,令信不信俱欢心者,前一伎具有宣传佛法的客观效果,后一伎则是将六群比丘为戏弄的对象,以博得观众的喝彩。此事传布,六群比丘闻知,对乐人以己事演为戏剧的行为深感愤怒,于是商议破坏乐人的演出。六群乃往诸比丘尼处,告之曰:“姊妹,如我世尊为菩萨时所有行迹,当时有一乐者名高腊婆,取菩萨行歌入管弦,我等虽看,有忆不忆。”于是六群与诸比丘尼“共歌其事,无有遗失”,乃往乐人作乐处,“去其不远张设戏场,青布傍遮,红禅上覆。既布置已,六众俱来,时邬波难陀即着俗服,以彩叠缠头手拍鼗鼓,自余诸伴皆为舞乐。鼓声才发,大众云奔,弃彼戏场,皆集斯处。时彼乐人闻音奇绝,亦并俱来,观其所为,咸成绝代”。六群所演完全压倒了专业乐人的演出。

(二)供养仪式音乐的发展

《四分律》卷五二载,舍利弗、目连死后,“舍利弗、目连檀越作如是念:‘彼二人存在时,我常供养饮食,今已涅槃,若世尊听我等上美饮食、供养塔者,我当送。’诸比丘白佛,佛言:‘听供养。’不知用何器盛食,佛言:‘听用金银钵、宝器、杂宝器。’不知云何持往,佛言:‘听象马车乘载,若舁、若头戴、若肩担。’时诸比丘自作伎,若吹贝供养,佛言:‘不应尔。’彼畏慎不敢令白衣作伎供养,佛言:‘听。’彼不知供养塔饮食谁当应食,佛言:‘比丘、若沙弥、若优婆塞、若经营作者应食。’时舍利弗目连檀越作是念:‘佛听我等庄严供养塔者,我当作。’佛言:‘听。’彼须华香、璎珞、伎乐、幢幡、灯油、高台车,佛言:‘听作。’彼欲作形像,佛言:‘听作。’”

《五分律》卷二六载:“佛言:‘听有四种人应起塔,如来、圣弟子、辟支佛、转轮圣王。’诸比丘欲作露塔、屋塔、无壁塔;欲于内作龛像,于外作栏楯;欲作承露盘;欲于塔前作铜铁石木柱,上作象、师子,种种兽形;欲于塔左右种树。佛皆听之。时诸外道亦自作塔,种种供养,众人见,起信乐心。诸比丘作是念:‘佛若听我等种种供养塔者,众人亦当起信乐心。’佛亦听之。诸比丘便自歌舞以供养塔,诸白衣讥呵言:‘白衣歌舞,沙门释子亦复如是,与我何异?’诸比丘以是白佛,佛言:‘比丘不应自歌舞供养塔,听使人为之,听比丘自赞叹佛,华香幡盖供养于塔。’诸比丘乞食时得华不敢受,诸白衣讥呵言:‘沙门释子不堪受供养。’又不欲供养塔。诸比丘以是白佛,佛言:‘听受。’”

按以上两经记载所说之造塔在佛陀时代,不完全可信。不过此处的塔可能未必是后来意义上的窣堵波。《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二:“缘在王舍城。时有苾刍尼名曰本胜,身死之后,舁至尸林,以火焚葬。时十二众苾刍尼,即于其傍自为歌舞。诸尼嫌耻,以事白佛,佛言:‘尼法不应自作歌舞,作者得越法罪。’”《四分律》卷二九:“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舍卫城中有一多知识比丘尼命过,复有比丘尼,于比丘所住寺中为起塔。诸比丘尼数来诣寺,住立言语戏笑,或呗,或悲哭者,或自庄严身者。”这两条材料极可能是同一事件的不同记录,前者云诸比丘尼于焚尸处自为歌舞以供养,后者却说比丘尼起塔作供养。因此,前引《四分律》卷五二、《五分律》卷二六的两段材料中所记的塔供养,极可能是以后制追述前事。不过,斯时供养仪式表演有妓乐的参与是可以肯定的。这说明在上述说法仪式戏剧因素增加稍后,供养活动中的戏剧因素也在逐渐增加,尤以歌舞供养塔为代表。但较早的诸塔供养活动中可能禁止比丘直接参与歌舞伎乐行为的,“听使人为之”之说亦足见后来佛教于世俗音乐活动的态度已较佛陀时期有所变化,由以前的禁绝到部分接受并纳入佛教仪式活动之中了,这一变化应在佛陀晚期或部派佛教时期。舍利弗塔供养由檀越发起,比丘之伎乐供养塔由“诸外道亦自作塔,种种供养,众人见,起信乐心”而触发,表明上述变化与扩大佛教在世俗民众中影响力的考虑有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