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佛教文学:末句重复程式带你至菩提道场所

佛教文学:末句重复程式带你至菩提道场所

时间:2023-1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闻者悉断诸贪欲,而至菩提道场所。震动大地至水际,而至菩提道场所。除首节属开篇引子之外,其余各节均以“无量菩萨从空来”为首句,其中十六节末句均为“而至菩提道场所”,是部分兼用了末句重复程式。

佛教文学:末句重复程式带你至菩提道场所

二、重复程式

重复程式,是佛经偈颂程式的主要形态,包括首句重复程式、末句重复程式、中间句重复程式、完全重复程式等四种类型。

(一)首句重复程式

1.偈内首句重复程式

偈内首句重复程式,指佛经中自然形式一个段落的一首偈颂之各个构成单位之间所表现出的首句重复现象。如:

人寿百岁,奉火修异术,不如尊正谛,其明照一切。/若人寿百岁,学邪志不善,不如生一日,精进受正法。(汉昙果共康孟详译《中本起经》卷上)

世间之光明,谁于是四方,右敷师子座,愿尊为我说。/世间之光明,谁于是四面,震动一切地,名山及大海。/世间之光明,谁于是四方,四童子之来,为僧那大铠。/世间之光明,谁于是四面,譬如夜半时,月出奋其耀。/世间之光明,谁于是四方,人物一切动,江河水波荡。/世间之光明,谁于是四面,一切之音声,皆随四童后。/世间之光明,谁与天神俱,譬如日月住,在于虚空中。(西晋竺法护译《方等般泥洹经》卷上)

以上两首均以四句为一个偈颂单位(节)。又如:

瞿昙见众生,闭在世间狱。轮回遍诸趣,常受一切苦。痴暗覆其心,不知生厌离。是故无上尊,常起大悲心。/瞿昙见众生,乐著诸世间。四流河所漂,随顺不得返。常没生死海,不知求出离。是故十力者,常起大悲心。/瞿昙见众生,坠堕大险中。入于非正道,无有能救者。是故瞿昙观,起于大悲心。置于佛菩提,最胜无畏处。/瞿昙见众生,缚在牢狱中。与爱作僮仆,策使诸境界。宛转老死海,不觉亦不知。是故十力者,常起大悲心。/瞿昙见众生,炽然三种火。常在诸恶趣,种种苦所害。怖畏诸恶道,无有依止处。是故十力者,常起大悲心。/瞿昙见众生,乐著于诸有。放逸心自在,贪著诸境界。常被种种害,而不生怖畏。是故十力者,常起大悲心。/瞿昙见众生,无明黑所覆。种种曀所障,不离一切盖。诸见乱如丝,无有能解者。是故十力者,常起大悲心。/瞿昙见众生,堕在八邪见。为爱久住处,以是常缚心。如是诸难中,乐不生厌离。是故十力者,常起大悲心。/瞿昙见众生,起于颠倒心。于苦不净中,而生乐净想。无常无我中,而反我常实。是故十力者,常起大悲心。/瞿昙见众生,依止羸薄力。常为重担押,无心生厌离。起于坚固想,染著不能舍。是故十力者,常起大悲心。/瞿昙见众生,在有贪海中。利养覆心故,常求爱境界。贪心如野火,炽然不知足。是故十力者,常起大悲心。/瞿昙见众生,具造诸苦业。常为诸忧悲,苦恼之所逼。为拔彼众生,种种诸恼害。是故十力者,常起大悲心。/瞿昙恒观彼,一切众生界。常起大悲心,是故无过失。(元魏菩提留支译《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六)

上引偈可分作十三节,末节四句,可视做整首偈之内容总结;前十二节皆为八句,每节首句同,十一节末句亦同,其中十节末二句同。是此偈使用首句重复程式,又部分兼用了末句重复程式。又如:

利益一切世间者,欲证无上菩提时。十方无量诸菩萨,皆悉如云而集会。彼诸菩萨所来事,我今以喻而略说。(1)无量菩萨从空来,犹如密云震吼声。各各执持宝璎珞,明珠垂悬甚严饰。(2)无量菩萨从空来,首饰宝冠垂辫发。擎捧如花妙台观,而至菩提道场所。(3)无量菩萨从空来,犹如师子震吼声。说空无相及无愿,而至菩提道场所。(4)无量菩萨从空来,犹如牛王哮吼声。雨未曾有微妙花,而至菩提道场所。(5)无量菩萨从空来,美声犹如孔雀王。身光出现千种相,而至菩提道场所。(6)无量菩萨从空来,光明犹如净满月。以妙音声而赞叹,菩萨无量诸功德。(7)无量菩萨从空来,光明照耀犹如日。映蔽一切魔宫殿,而至菩提道场所。(8)无量菩萨从空来,身色美艳如虹蜺。福慧资粮悉圆满,而至菩提道场所。(9)无量菩萨从空来,手出摩尼众宝网。并散曼陀苏曼陀,婆利师花詹波花。及持如是等花鬘,而至菩提道场所。(10)无量菩萨从空来,以神通力震大地。而诸众生不惊怖,一切靡不欢喜者。(11)无量菩萨从空来,手接须弥大山王。如持花鬘不为重,而至菩提道场所。(12)无量菩萨从空来,顶戴四大香水海。遍洒大地皆严净,而至菩提道场所。(13)无量菩萨从空来,各持殊胜众宝盖。令诸菩萨皆睹见,而至菩提道场所。(14)无量菩萨从空来,现为梵王住寂定。一一毛孔演妙法,说大慈悲及喜舍。(15)无量菩萨从空来,示为帝释微妙形。一切天人共围绕,而至菩提道场所。(16)无量菩萨从空来,示为护世之形像。一切天人共围绕,各各散以天花香。以紧那罗乾闼婆,美妙音声赞菩萨。(17)无量菩萨从空来,各持芬香妙花树。枝叶花果遍庄严,而至菩提道场所。其树花台有菩萨,于彼花中出半身。悉皆具相三十二,各各执持诸妙花。拘物头花波头摩,优钵罗花芬陀利。(18)无量菩萨从空来,手持清净莲花沼。其身广大如须弥,变为净妙诸花鬘。遍覆三千大千界,而至菩提道场所。(19)无量菩萨从空来,各于眼中现劫烧。而复于此示成劫,遍身一一支节中。演出无边诸佛法,所有众生皆得闻。闻者悉断诸贪欲,而至菩提道场所。(20)无量菩萨从空来,其身端正甚可爱。以众宝具而庄严,其声犹如紧那罗。一切天人修罗等,见闻皆悉无厌足。(21)无量菩萨从空来,其身坚固如金刚。震动大地至水际,而至菩提道场所。(22)无量菩萨从空来,光明照耀如日月。灭除众生烦恼苦,而至菩提道场所。(23)无量菩萨从空来,其身皆是众宝成。遍于无边佛剎土,普雨杂宝妙花香。一切众生悉欢喜,而至菩提道场所。(24)无量菩萨从空来,各能总持四种藏。其身一一毛孔中,演说无数诸经典。具足辩才大智能,觉悟惛醉诸群生。(25)无量菩萨从空来,执持天鼓如须弥。击出美妙大音声,遍满拘胝亿佛剎。普告一切诸人天,娑婆世界雨甘露。(26)(唐地婆诃罗译《方广大庄严经》卷八)

以上七言一百三十句偈,如所示,此偈以四句、六句、八句、十句为一诗节不等,可分作二十六节。除首节属开篇引子之外,其余各节均以“无量菩萨从空来”为首句,其中十六节末句均为“而至菩提道场所”,是部分兼用了末句重复程式。

2.偈间首句重复程式

偈间首句重复程式,指佛经中自然形成的不同偈颂之间所表现出的首句重复现象。如:

彼必定当得,容貌妙第一。华鬘璎珞身,明珠佩其臂。若在鸡头城,螺王境界中。

彼必定当得,无伏无疑惑。断生老病死,无漏所作讫。若行梵行者,弥勒境界中。

彼必定当得,名衣上妙服。旃檀以涂体,身佣直姝长。若在鸡头城,螺王境界中。

彼必定当得,无主亦无家。手不持金宝,无为无所忧。若行梵行者,弥勒境界中。

彼必定当得,名财好饮食。善能解歌舞,作乐常欢喜。若在鸡头城,螺王境界中。

彼为必度岸,如鸟破网出。得禅自在游,具乐常欢喜。汝魔必当知,我已相降伏。(东晋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卷一三)

上引是魔波旬欲扰乱世尊的说法活动而引发出的世尊与之对话的三组六首偈颂,这六首偈颂遵循一定的程式。首先,它们的体式相同,皆为五言六句;其次,它们的首句基本相同,前五首的首句都是“彼必定当得”,第六首为“彼为必度岸”,与前意义相近;其二,第一、三、五首为魔波旬所说,其末两句皆为“若在鸡头城,螺王境界中”,第二、四、六首为世尊所说,二、四两首末两句同为“若行梵行者,弥勒境界中”,是兼用了末句重复程式。又如:

罗汉比丘,自所作已作。一切诸漏已尽,持此后边身。记说言有我,及说我所不。

若罗汉比丘,自所作已作。一切诸漏已尽,持此后边身。正复说有我,我所亦无咎。

若罗汉比丘,自所作已作。一切诸漏已尽,持此最后身。心依于我慢,而说言有我。及说于我所,有如是说不。(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卷二二)

按以上天子与世尊酬答之三首偈,虽体式略有不同,其首四句则基本相同,为“若罗汉比丘,自所作已作,一切诸漏(漏已)尽,持此后边(最后)身”。

(二)末句重复程式

1.偈内末句重复程式

偈内末句重复程式,指佛经中一首偈颂之内所表现出的末句重复现象。如:

贪欲为狂夫,靡有仁义心,嫉妒欲害圣,唯默忍为安。/非法不轨者,内无恻隐心,悭恶害布施,唯默忍为安。/放逸无戒人,酷害怀贼心,不承顺道德,唯默忍为安。/背恩无反复,虚饰行谄伪,是为愚痴极,唯默忍为安。(吴康僧会译《六度集经》卷五)

从无央数劫,精进积德行,觉来以久远,安得复睡眠。/世世行布施,愍伤诸穷厄,所有无所吝,安得复睡眠。/奉清净禁戒,护法无所犯,欲愍济一切,安得复睡眠。/常忍辱仁和,其心不怀恨,执心若如地,安得复睡眠。/精进如月初,目前不懈怠,游见十方佛,安得复睡眠。/一心常禅思,未曾有乱想,意定如大山,安得复睡眠。/智能无不达,圣明逾日光,无所不开解,安得复睡眠。/常奉四等心,行慈悲喜舍,如梵无放逸,安得复睡眠。/遵修四恩行,惠施及仁爱,利人复等利,安得复睡眠。/奉三十七品,意止断根力,神足觉八道,安得复睡眠。/常行权方便,随时而开化,往反度一切,安得复睡眠。/其心常寂然,定意不放逸,入此深三昧,安得复睡眠。/观彼我本末,睹见十方佛,解之悉本无,安得复睡眠。/常行三脱门,空无相诸愿,有无无所著,安得复睡眠。/大慈无盖哀,法船游三界,度脱诸生死,安得复睡眠。/道德如虚空,为众故自下,缘是化三乘,安得复睡眠。/虚空尚可度,海水知几渧,草木悉能计,安得复睡眠。/愿王听我言,子德无可喻,慧过众尘数,安得复睡眠。/降神于母胎,所度不可量,非小节所达,安得复睡眠。(西晋竺法护译《普曜经》卷二)

以上两首,均以四句为一节。又如:

恒伽之河,清净易渡,海多珍宝,众水中王,犹若河水,世人敬奉,诸川所归,引入大海。/如是人者,施衣饮食,床榻茵褥,及诸坐具,无量福报,将至妙处,犹若河水,引入大海。(东晋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卷二)

自觉最贤者,为诸处已尽。为世间佑者,佛自说是语。常独行树间,为譬喻如群。为最辟支佛,今为钵和兰。/三处不复著,众为意清净。三神为已定,为己离憍慢。在三界无欲,亦不动静意。安譬如须弥,今为钵和兰。/已行在右四,四道为已定。佛说是贤者,最为众增德。所祠施最安,终无有能败。佛得众聚慧,今为钵和兰。/持戒为已具,众力不能动。法食衣被服,常乐在山间。是为已坚行,具足无瑕秽。清净行者地,今为钵和兰。/持戒断诸恶,众叉手受法。为一切所向,众魔皆为伏。诸天常善人,称誉戒具足。不复睹众魔,今为钵和兰。(题东晋昙无兰译《佛说新岁经》)

以上两首偈以每八句为一节。又如:

大智无有量,妙法无伦匹。究竟能度彼,生死大海岸。寿命无终极,永已离炽然。彼成大功德,是则方便力。/于诸佛深法,随觉如自性。常观三世法,不生止足想。了达所缘境,未曾起妄想。彼乐不思议,是则方便力。/常乐观众生,而无众生想。示现有身趣,永离诸趣想。内常乐禅寂,而无系心想。彼心无所著,是则方便力。/方便善观察,谛了诸法相。专念正思惟,常行涅槃性。乐于解脱道,具足平等慧。彼住寂灭法,是则方便力。/随顺调御士,最胜佛菩提。摄取一切智,广大如法性。善入真实谛,教化诸群生。彼成最胜意,是则方便力。/佛说深法义,悉能随顺知。入深广智能,灭除诸障碍。一切至处道,是处悉能到。行是自觉道,是则方便力。/心犹虚空界,亦如变化法。一切所依性,是相则非相。行于涅槃性,犹若虚空相。能到深妙境,是则方便力。/常记念昼夜,晦朔日月数。年岁时劫分,亦随观察知。一切诸世界,始终成败相。悉能谛了知,是则方便力。/一切群萌类,随业受生死。有色及无色,有想亦非想。彼彼姓名号,所趣谛了知。得此不思议,是则方便力。/一切过去世,未来现在法。随顺佛所说,善念谛观察。觉三世平等,如其真实相。是诸深妙道,无比方便力。(东晋佛驮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五)

此偈以每八句为一个诗节,前九节末句均为“是则方便力”,只末节末句作“无比方便力”,其意相近。又如:

我于诸众生,久舍刀杖害。汝恼乱众生,不舍是恶业。是故我言住,汝名为不住。/我于有形类,舍诸毒恶害。汝不止恶业,常作不善业。是故我言住,汝名为不住。/我于诸有命,舍除众恼害。汝害有生命,未除黑暗业。以是我言住,汝名为不住。/我乐于己法,摄心不放逸。汝不见四部,一切所不住。是名我实住,汝名为不住。(失译人名今附秦录《杂阿含经》卷一)

此偈以六句为一诗节。又如:

清净金色光,妙相三十二。具亿那由他,无比胜功德。能救世间者,何故现微笑。梵音深且远,所言净微妙。恒蕰七圣财,放大智能光。迦陵伽声音,愿说微笑义。/世雄大丈夫,降魔及异道。常为诸天人,修罗等供养。具足十力者,何故现微笑。一切贪恚痴,尘恼智能障。永断无余习,面如净满月。普施安乐者,愿说微笑义。/善逝天人师,无量功德聚。其心常平等,具足行众善。开解一切者,何故现微笑。常持大慧灯,破黑暗稠林。游步若牛王,无畏如师子。利益众生者,愿说微笑义。/人中最尊胜,难见难可测。无我无谄曲,超越诸有海。智力自在者,何故现微笑。千辐网缦足,三界无伦匹。竭涸生死流,断绝愚痴网。善哉大智者,愿说微笑义。(唐实叉难陀译《大乘四法经》)

此偈以每十二句为一诗节,每节的末句、第六句皆同,是兼用末句重复及中间句重复两种程式。

2.偈间末句重复程式

偈间末句重复程式,指佛经中两首以上偈颂之间所表现出的末句重复现象。如:

舍欲财妻子,所说能堪忍。知亲同苦乐,慧者当狎习。

教妙善制恶,面称却怨家。知善亲愍念,慧者当狎习。

密事露不藏,利喜无不忧。知善亲求利,慧者当狎习。

知财尽与物,放逸教愍念。知善亲饶益,慧者当狎习。(东晋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卷三三)

按以上乃世尊分别复述四种善亲的四首偈,它们都为五言四句体式,末句同为“慧者当狎习”。又如:

多闻于苦乐,非不受觉知。彼于凡夫人,其实大有闻。乐受不放逸,苦触不增忧。苦乐二俱舍,不顺亦不违。比丘勤方便,正智不倾动。于此一切受,黠慧能了知。了知诸受故,现法尽诸漏。身死不堕数,永处般涅槃。

譬如虚空中,种种狂风起。东西南北风,四维亦如是。有尘及无尘,乃至风轮起。如是此身中,诸受起亦然。若乐若苦受,及不苦不乐。有食与无食,贪著不贪著。比丘勤方便,正智不倾动。于此一切受,黠慧能了知。了知诸受故,现法尽诸漏。身死不堕数,永处般涅槃。

譬如客舍中,种种人住止。剎利婆罗门,长者居士等。旃陀罗野人,持戒犯戒者。在家出家人,如是等种种。此身亦如是,种种诸受生。若乐若苦受,及不苦不乐。有食与无食,贪著不贪著。比丘勤方便,正智不倾动。于此一切受,黠慧能了知。了知诸受故,现法尽诸漏。身死不堕数,永处般涅槃。

知诸行无常,皆是变易法。故说受悉苦,正觉之所知。比丘勤方便,正智不倾动。于诸一切受,黠慧能了知。悉知诸受已,现法尽诸漏。身死不堕数,永处般涅槃。(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卷一七)

按以上四首偈分别见第四七○、四七一、四七二、四七三各小经,尽管各首句数不尽相同,但末八句同为“比丘勤方便,正智不倾动。于此(诸)一切受,黠慧能了知。了知诸受故,现法尽诸漏。身死不堕数,永处般涅槃”。这是一种特殊的经间偈颂的末句重复程式,其意义有待进一步认识。又如:

我先名净眼,乃是博戏人。辟支名乐无,无过致困苦。此有真净行,为众所扰恼。毁辱而缚束,复欲驱出城。见此辟支佛,困辱被系缚。我起慈悲心,使令得解脱。以是因缘故,久受地狱苦。乃尔时残殃,今故被诽谤。我今断后生,便尽于是世。坐此孙陀利,故得其诽谤。因缘终不脱,亦不著虚空。当护三因缘,终始不可犯。我自成尊佛,得为三界将。故说先因缘,阿耨大泉中。

我先为梵志,广学外四部。止于树园中,教授五百童。有一辟支佛,清净有神足。见是得供养,无故横相谤。还语诸童子,道士不净行。我适说是时,童子皆欢喜。童子闻是已,遍行诸里巷。尽向众人说,道士犯不净。以是因缘故,经历地狱久。我及汝曹等,更是无限苦。由是残因缘,是众五百人。无故被诽谤,坐此奢弥跋。我今在末世,成于无上道。无故而诽谤,坐此奢弥跋。如来成尊佛,三界之大将。阿耨大池中,自说本世缘。(www.xing528.com)

先世吱越村,有一吱越子。捕鱼置岸上,以杖敲其头。以是因缘故,经历地狱久。名曰黑绳狱,烧煮甚久长。由是残因缘,今得头痛热。杀是诸释时,恶行毗楼勒。此缘终不化,亦不著虚空。当共自谨慎,防护身口意。我自成尊佛,得为三界将。故说先世缘,阿耨大泉中。

我往为医子,治于长者儿。瞋恚与非药,由此致无常。以是宿因缘,久受地狱苦。尔时余因缘,故致烦疼患。因缘终不灭,亦不著虚空。以是三因缘,尽护身口意。我自成尊佛,得为三界将。故说先世缘,阿耨大泉中。

节会共相扑,意欲屈彼人。一举扑著地,令其脊中折。以是因缘故,久受地狱苦。先世残余殃,故致脊痛患。此缘终不灭,亦不著虚空。护是三因缘,莫犯身口意。我自成尊佛,得为三界将。阿耨大泉中,自说宿世缘。

先世作萨薄,乘船行渡海。两贾共争船,以鉾鋑彼脚。以是因缘故,地狱受鋑苦。为畜常被射,饿鬼上锥树。今已成佛道,愍念众生故。虽得金刚身,不免于木枪。因缘终不灭,亦不著虚空。当护三因缘,莫犯身口意。今我成尊佛,得为三界将。阿耨大泉中,自说先世缘。

我往以财故,杀其异母弟。推著高崖下,以石堆其上。以是因缘故,久受地狱苦。于其地狱中,为铁山所堆。由是残余殀,地婆达下石。崖片落伤脚,破我脚拇指。因缘终不朽,亦不著虚空。当护三因缘,莫犯身口意。今我成尊佛,得为三界将。阿耨大泉中,说此先世缘。

尽胜如来时,我比丘多欢。毁谤于无胜,堕于地狱久。以是残因缘,多舌童女来。在于大众中,前立谤毁我。宿对终不灭,亦不著虚空。当护三因缘,莫犯身口意。今我成佛道,得为三界将。阿耨大泉中,自说先世缘。

我本为梵志,所学甚广博。教授五百童,在于树园中。在毗叶佛世,形骂诸比丘。不应食粳粮,正应食马麦。汝等童子说,实如师所道。并及此等师,亦应食马麦。以是因缘故,久受地狱苦。尔时残余殃,亦五百比丘。婆罗门时请,当会毗兰邑。与卿食马麦,九十日不减。因缘终不朽,亦不著虚空。当护三因缘,莫犯身口意。今我成佛道,得为三界将。阿耨大泉中,自说先世缘。

我昔火鬘童,向于护喜说。髡头何有佛,佛道甚难得。以是因缘故,六年日不减。受此勤苦行,望得成佛道。不以是苦行,能得成佛道。非道而行求,因缘自缠绕。宿缘终不朽,亦不著虚空。当护三因缘,莫犯身口意。今我成佛道,得为三界将。阿耨大泉中,自说先世缘。

以上十首出于题汉康孟详译《佛说兴起行经》,皆世尊所说宿缘之偈,各首虽句数不完全一致,但每首的末八句则基本相同,是一种较为独特的偈间末句重复程式。此例可充分说明,程式的使用在佛经偈颂中极具普遍性。按西晋竺法护译《佛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专门收录偈颂,共三十品,除第三十《世尊品》外,各品末四句均相近,基本上都是“□□□□□,在诸比丘前,阿耨达大池,自说本所□”的形式,亦属特殊的偈间末句重复程式。

(三)中间句重复程式

1.偈内中间句重复程式

偈内中间句重复程式,指佛经中一首偈颂之内所表现出的首句和末句之外的重复现象。如:

譬如大地一,能生种种芽,于彼无怨亲,佛福田亦然。/譬如水一味,因器故不同,诸佛福田一,众生故有异。/譬如大幻师,能令众欢喜,诸佛圣福田,随愿令欣悦。/譬如辩才王,能令众欢喜,诸佛圣福田,令众生悦乐。/譬如明净镜,随对现众像,诸佛圣福田,众生故有异。/譬如大药王,消灭一切毒,诸佛圣福田,能灭烦恼患。/譬如日出时,能除一切闇,诸佛圣福田,普照十方界。/譬如净满月,普照四天下,诸佛圣福田,平等无偏党。/譬如毗岚风,震动一切地,诸佛圣福田,能动三界有。/譬如火劫起,天地靡不烧,诸佛圣福田,能烧一切有。(东晋佛驮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五)

此偈十节,末八节各节第三句同,且所有十节首句又皆以“譬如”领起。

2.偈间中间句重复程式

偈间中间句重复程式,指佛经中两首以上偈颂之间所表现出的中间句重复现象。如:

虽有好毛色,剿疾人所畏。好毛不胜我,好牙作是说。

虽有好牙色,剿疾人所畏。好牙不胜我,好毛作是说。

虽有好牙色,剿疾人所畏。好牙不胜我,汝作是说耶。

虽有好毛色,剿疾人所畏。好毛不胜我,汝作是说耶。(后秦弗若多罗共罗什译《十诵律》卷九)

以上为野干向虎、师子,及虎师之间酬答的四首偈,各首第二句同为“剿疾人所畏”。又如:

大德勒弃多,有大神通力。到婆那婆私,于虚空中坐。为说无始经,众生得天眼。出家七千人,五百僧伽蓝。

大德昙无德,有大神通力。往阿婆兰多,说火聚经法。令服甘露法,众生得天眼。一千比丘僧,比丘尼如是。

大德摩诃昙,有大神通力。往摩诃勒咤,说迦叶本经。众生得道果,出家三千人。

摩诃勒弃多,有大神通力。往臾那世界,说摩迦罗经。众生得道果,出家一千人。

大德末示摩,有大神通力。往到雪山边,说初法轮经。众生得道果,出家五千人。(萧齐僧伽跋陀罗译《善见律毗婆沙》卷二)

以上为法师复述所说长行之偈五首,每首第二句皆为“有大神通力”。后三首皆为五言六句,每首第五句又同为“众生得道果”。

(四)完全重复程式

1.偈内完全重复程式

偈内完全重复程式,指一首偈颂之内各节之间,相应各句之间文字大多相同,仅个别句或个别字有所不同。如:

假使热铁轮,在我顶上旋,终不为此苦,而发于恶言。/假使热铁轮,在我顶上旋,终不为此苦,毁圣及善人。(题失译人名在后汉录《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三)

此偈以每四句为一节,各节前三句全同,末句文字不同而意义相近。又如:

意法在前,意妙意疾,意为念恶,若说若作,罪苦自随,轮道轹杀。/意法在前,意妙意疾,意为念善,若说若作,福乐自随,影逐其形。(符秦僧伽跋澄译《鞞婆沙论》卷二)

此偈以每六句为一诗节。又如:

犹如牛渡水,导者而不正。一切皆不正,斯由本导故。众生亦如是,众中必有导。导者行非法,况复下细人。朋类尽受苦,由王法不正。以知非法行,一切民亦然。/犹如牛渡水,导者而行正。从者亦皆正,斯由本导故。众生亦如是,众中必有导。导者行正法,况复下庶人。朋类尽受乐,由王法教正。以知正法行,一切民亦便。(《增一阿含经》卷八)

此偈以十二句为一节。又如以下四首异译偈:

大王人贫贱,得信好布施。见沙门梵志,及诸乞求者。承事礼恭敬,等修诸善业。见施常欢喜,乞者亦惠施。是施微妙业,更不受瑕秽。如是王此人,彼临命终时。生三十三天,先丑而后妙。(1)大王人有财,无信怀嫉妒。常欲行非行,邪见无有师。见沙门梵志,及诸乞求者。诽谤常骂詈,悭贪如无财。见施往遏绝,乞者不惠施。彼命非妙业,彼人受瑕秽。如是王此人,临欲命终时。必生入地狱,先妙而后丑。(2)大王人贫贱,无信悭贪心。常欲行非行,邪见无有师。见沙门梵志,及诸乞求者。诽谤常骂詈,悭贪言无财。见施而遏绝,乞者不惠施。彼命非妙业,彼人受瑕秽。如是王此人,临欲命终时。必生入地狱,先丑而后丑。(3)大王人饶财,好信常布施。见沙门梵志,及诸乞求者。承事礼恭敬,等修诸善业。见施常欢喜,乞者亦惠施。是世微妙业,更不受瑕秽。如是王此人,临欲命终时。生三十三天,先妙而后妙。(4)(刘宋求那跋陀罗译《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

贫穷困苦者,不信增瞋恨。悭贪恶邪想,痴惑不恭敬。见沙门道士,持戒多闻者。毁呲而不誉,障他施及受。如斯等士夫,从此至他世。当堕泥梨中,从冥入于冥。(1)若有贫穷人,信心少瞋恨。常生惭愧心,惠施离悭垢。见沙门梵志,持戒多闻者。谦虚而问讯,随宜善供给。劝人令施与,叹施及受者。如是修善人,从此至他世。善趣上生天,从冥而入明。(2)有富乐士夫,不信多瞋恨。悭贪疾恶想,邪惑不恭敬。见沙门梵志,毁呲而不誉。障他人施惠,亦断受施者。如是恶士夫,从此至他世。当生苦地狱,从明入冥中。(3)若有富士夫,信心不瞋恨。常起惭愧心,惠施离瞋姤。见沙门梵志,持戒多闻者。先奉迎问讯,随宜给所须。劝人令供养,叹施及受者。如是等士夫,从此至他世。生三十三天,从明而入明。(4)(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卷四二)

大王汝当知:贫穷不信者,瞋恚怀嫉妒。恒起恶觉观。邪见无恭敬。沙门婆罗门,持戒及多闻。见则加骂辱,设有少财物。无有奉施心,毁骂施与者。如此之业缘,必堕于地狱。是业堕地狱,名从暗入暗。(1)大王今当知:贫穷好施者,有信无瞋恚。惭愧而好施,沙门婆罗门。持戒及多闻,起敬礼问讯。常行正善行,自施赞施者。受者亦赞叹,如是至后世。生三十三天,此名从此闇,将入于明处。(2)大王又当知:大富而不信,心常怀瞋恚。常起贪嫉妒,邪见不恭敬。沙门婆罗门,持戒及多闻。见则加骂辱,无有奉施心。从此而命终,堕于恶地狱,名从明入闇。(3)大王又当知:大富信无瞋,惭愧得具足。能舍大悭心,沙门婆罗门。持戒及多闻,起敬而问讯。常行于正善,自施赞施者。受者所叹誉,舍此身命已。以是果报故,生三十三天。此名从于明,而入于明处。(4)(失译今附秦录《别译杂阿含经》卷四)

诸有贫贱人,无信有瞋忿。悭贪乐作恶,好妄想邪见。见沙门梵志,具戒多闻者。不恭敬呵毁,言我无可施。毁施受施具,彼死生随业。堕恶趣地狱,是从暗趣暗。(1)诸有贫贱人,有信无瞋忿。具惭愧正见,乐施离悭贪。见沙门梵志,具戒多闻者。欢喜而迎奉,等供养恭敬。赞施受施具,彼死生随业。升善趣天处,是从暗趣明。(2)诸有富贵人,无信有瞋忿。悭贪乐作恶,好妄想邪见。见沙门梵志,具戒多闻者。不恭敬呵毁,言我无可施。毁施受施具,彼死生随业。堕恶趣地狱,是从明趣暗。(3)诸有富贵人,有信无瞋忿。具惭愧正见,乐施离悭贪。见沙门梵志,具戒多闻者。欢喜而迎奉,等供养恭敬。赞施受施具,彼死生随业。升善趣天处,是从明趣明。(4)(唐玄奘译《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卷九)

如上所示,第一首分别以十四、十六、十六、十四句为一个诗节,其中第一、第四,第二、第三诗节彼此几乎相同,仅更换了不多的几个字;第一、四两节叙述“贫贱”和“饶财”两类人“生三十三天”的因缘,第二、三两节叙述这两类人“必生入地狱”的因缘;各节之间,也有诗句上的重复,颇具回环往复之妙。此偈使用对称呼应的程式,极具建筑美。第二首,与第一首程式相近,两相比较,可知此偈的第一节相当于上偈的第三节,第二节相当于上偈的第一节,这种调整表现出了不同的艺术效果。第三首,隐约运用完全重复程式,其各节句式不如前两首整齐,但各节首句“大王□当知”,分明是兼说兼唱的口吻。第四首,玄奘所译,较前三首更为工整,但程式的使用彼此却极相近。此偈以每十二句为一诗节,第一、三节,第二、四节,两组分别构成重章叠句的关系,都是首句和末句更换个别字而已;第一、二节,第三、四节,两组首句分别相同构成首句重复程式;所有四节,每节的第五句、第六句、第十句皆相同,亦构成重复程式。其回环呼应、婉转相生的美感,不由得让人惊讶和赞叹。

又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央掘魔罗经》卷一“住住大沙门”五言一百六十二句偈,其中一节为六句,余皆四句一节,凡四十节。前三十三节均为“住住大沙门,□□□□□,我是央掘魔,今当税一指”,使用完全重复程式。按同经卷一又有“住住央掘魔”五言一千一百二句偈,其中前一千五十六句,以十二句为一诗节,共八十八节;后五十六句,以四句为一诗节,共十四节,凡一百零二节。前八十八节,每节均为“住住央掘魔,汝当住净戒,我是等正觉,输汝慧剑税,我住□□□,而汝不觉知,汝央掘魔罗,我是等正觉,今当输汝税,无上善法水,汝今当速饮,永除生死渴”。此偈的重复可谓气魄宏大,铺张扬厉,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很难找到同样的例子。

2.偈间完全重复程式

偈间完全重复程式,指佛经中两首以上偈颂之间所表现出的完全重复现象。如:

贪淫之所染,众生堕恶趣。当勤舍贪欲,便成阿那含。

瞋恚之所染,众生堕恶趣。当勤舍瞋恚,便成阿那含。

愚痴之所染,众生堕恶趣。当勤舍愚痴,便成阿那含。

悭贪之所染,众生堕恶趣。当勤舍悭贪,便成阿那含。(《增一阿含经》卷五)

以上所引为四小经中之四首偈,使用完全重复程式。又如:

我观诸世间,无别有一法。学未得心者,求无上果时。为作外强缘,如彼善知识。亲近善知识,所求无不成。恭敬受其教,无放逸奉行。速证于涅槃,离怖常安乐。

我观诸世间,无别有一法。学未得心者,求无上果时。为作内强缘,如彼正作意。修习正作意,所求无不成。如理审观察,无放逸修行。速证于涅槃,离怖常安乐。(玄奘译《本事经》卷二)

以上乃世尊复述偈前长行之五言十二句偈二首,各首皆为“我观诸世间,无别有一法。学未得心者,求无上果时。为作□强缘,如彼□□□。□□□□□,所求无不成,□□□□□,无放逸□行。速证于涅槃,离怖常安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