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五代宋元卷中的元代运河工程

五代宋元卷中的元代运河工程

时间:2023-1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76章元代的运河工程挽漕篇(节选)王恽漫村赶丁夫,所在沸官府。至元二十八年忽必烈复置都水监,任命郭守敬主事,主持这项水利工程。和隋代所修、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比较,由于改采南北取直的弦线,总程缩短了九百公里。然而这些规定常常遭到权贵和官商的破坏,阻碍了运河的畅通。到了元代后期,运河上的船只还会遭到劫掠。

五代宋元卷中的元代运河工程

第76章 元代的运河工程

挽漕篇(节选)

王恽

漫村赶丁夫,

所在沸官府。

先须刮流沙

推挽代篙橹。

硬拖泥水行,

奚异奡荡努。

涉寒痹股排,

负重伤背膂。(www.xing528.com)

王恽(1227~1304)元代诗人、文学家。字仲谋,卫州汲县人,著有《秋涧集》。

这首诗从漕运阻碍,官府逼迫人民牵拽代运,写出了官吏暴虐贪狠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痛苦的现实。作者认为在海运贯通的情势下,没有必要再役使百姓去开凿运河。表现了作者不满时政,同情人民的情感以及希望统治者能惜民宁世,稳定社会的愿望。

漕运的需要

隋朝大运河开通后,随着时世的推移、战乱的破坏,大运河逐渐瘀塞荒废。南北阻绝。元建都大都(今北京),而国家财富绝大部分要倚仗江南供应,于是,在平定江南后,元政府就想重通运河,“引水通舟楫于京师”。最初江浙一带的糟粮集中在扬州,沿古运河北上,在淮安由淮河入黄河,改由陆路运至淇门(今河南浚县西南),再入御河(今卫河),抵达通州。从通州又转陆路至大都,这是以河道为主,水陆联运,河道迂回,水陆转运中又要装卸三次,十分不便。为了缩减从淮安到中凉的水道和从中滦到淇门的陆道,至元十九年(1282)修浚济州河、汶水、泗水等河,使漕船从淮安继续北上进入大清河,再由利津(含属山东)入渤海至直沽。这样几乎全程都是水运,只留下以通州到大都一小面是陆运。然而,大清河水浅,利津出海口又沙淤严重,只能航行到东阿(今山东东阿以南),从东阿改陆道至临清(今山东临清以南),然后又转运水道,从御河达通州。这样,水陆运道仍要两次周折,十分不便。从东阿到临清的陆道虽然只有二百多里,但役民达一万三千二百户,造成了这段地区人民役力沉重。而且这中间有一段路程,地势低,夏涝时不能通行,严重阻碍了漕运的畅通。

开凿会通河

至元二十六年,忽必烈派断事官忙速儿、礼部尚书张孔孙、兵部尚书李处巽等主持修筑了一条从须城(今山东东平县)安山西南到临清的新运河,引汶水达到御河,征发民夫三万,正月开工,六月完成,赐名会通河,这条全长二百五十余里的运河开通后,经济州河北上的船就可以一直航行到临清转入御河,抵达通州。会通河开竣后,不论是从河道、海道,南方的漕船都集中到了通州。通州到大都,还有五十里路程。路虽不长,但运输量太大,百姓劳苦不堪。至元二十八年忽必烈复置都水监,任命郭守敬主事,主持这项水利工程。郭守敬根据历史资料和实地考察,计划从大都城西北昌平引白浮泉水过双塔、榆河,又引玉泉诸河于积水潭,然后东南向南,注水入旧河道。这年秋天开工,动用军人、工匠等二万人,于次年秋天完成,全长一百六十四里。完成后当即启用,适逢忽必烈从上都回来。当他经过积水潭的时候,看到“舳舻蔽水”十分高兴,赐名通惠河,从此,南起杭州,北到大都、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全线告通。和隋代所修、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比较,由于改采南北取直的弦线,总程缩短了九百公里。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全程1782公里的京杭大运河的前身。它的重新贯通,加强了京师和最富庶的江南地区的联系,对于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保证元廷财用以及滋育大都的繁荣也起了重要作用。

运河管理

从漕运来说,元时海运是主要的,河运只占了一小部分。会通河河道浅,不能运行大的漕船。大运河全线畅通时,每年河运的漕粮也只有几十万石。不过,对南北之间的交通来说,大运河就具有更多的作用。当时政府组织的漕运粮只有一部分供给大都城里的平民,但这远远不够,因此,民用的大部分粮食就靠商人从南方经大运河贩运而来。此外,商人也通过大运河使南北的其他货物得到交流。另一方面,大运河的畅通也使元廷同南方的联系更加便利。元廷及诸王附马的使臣往往沿河而下,去南方各地。江淮以南各地及海外诸藩的土贡又溯河而上,源源不断地运到大都。

为了保持大运河的畅通,元时有一套技术设施和管理办法。运河流经之处,地势有高有低,因此,大运河上建有许多水闸来控制水位。船行至水边低的河段,就把下面的闸关闭,把上面的闸开启,由于会通河水较浅,当时还规定在大运河里航行的船载重量不能超过一百五十石。然而这些规定常常遭到权贵和官商的破坏,阻碍了运河的畅通。同时,守闸人对一般商民船只故意拖延启闸时间,借机索要贿赂。到了元代后期,运河上的船只还会遭到劫掠。尽管有些不利因素,大运河的畅通对于促进元代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发展仍起了巨大作用,而且元代对大运河的改建也基本上奠定了后来大运河的走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