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的鹭岛厦门,微风和煦,阳光明媚,戏魂奔突,曲音高扬,第十一届中国戏剧节在这花团锦簇的南国都城,出色地完成了一次当代中国戏剧的大阅兵、大展示、大奉献。
这一届戏剧节汇聚了来自北京、上海、台湾等18个省市区以及部队系统的28台剧目,包含着21个剧种。既有众所熟悉的京剧、昆曲、话剧、歌剧、越剧、评剧,也有比较冷僻的歌仔戏、高甲戏、琼剧、龙江剧、扬剧、“二人台”等。总体看来,这些剧目题材丰富、形式多样、名角荟萃、好戏连台,正可谓好一个姹紫嫣红开遍。
扫描戏剧节,人们感到本届戏剧大典增添了三处亮点。一是来自台湾的戏剧作品首次亮相中国戏剧节,厦门方面还与台湾同行共同创作作品参与戏剧节,书写了海峡两岸戏剧交流史上崭新的一页,具有突破性的意义。二是首次有民营剧团参加全国性的戏剧盛会,展示当前方兴未艾的文化体制改革的丰硕成果。三是本届戏剧节还邀请到了国际剧协主席拉门度·马珠姆达和来自5个国家的戏剧专家前来观摩,并成功地举办了中外戏剧家交流会,飞扬出一抹亮丽的国际色彩。可以说,第十一届中国戏剧节是一次规模盛大、特色鲜明、异彩纷呈、影响广泛、意义深远的戏剧盛会,对中国戏剧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歌舞团创作演出的歌剧《太阳雪》,是本届戏剧节最引人注目的闪光点。剧场内的热烈气氛,剧场外的一票难求,印证了这部歌剧巨大的成功。《太阳雪》讲述了一个不是神话却胜似神话的故事。那一个个震撼人心的戏剧场面,那一曲曲勾魂摄魄的音律交响,怎能不令人热血沸腾,击节叹赏。爱是艺术创造工程的永恒主题。这个永恒的主题在《太阳雪》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迸放和最新鲜的诠释。《太阳雪》的音乐语汇是丰富的。剧中人物比较好地运用了美声、通俗、民族、原生态四种唱法,那抒情与咏叹、朗声与高歌、昂扬与明快、飘逸与空灵的滚滚音符,唱出对爱情的深深眷恋,唱出女兵纯洁美丽的情怀,唱出人民军队那精神传承的豪迈气概,唱出英雄主义与浪漫情怀的交相辉映,唱出英雄们用生命所谱写的理想信念之歌……无不呼应着今天主流的时代精神,传递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诗人陆游的千古名篇《钗头凤》,传扬出一个凄婉缠绵的爱情悲剧。福建芳华越剧团的青春版越剧《唐婉》,虽然讲述的是老题材的老故事,却独具匠心、另辟蹊径、凸显新意。剧作一反传统沿袭的那种格局章法,力图以女主人公唐婉内心世界的精微解析,展示出在封建礼教的桎梏下真挚爱情蒙受的无尽苦难。在姣好的女性、有价值的爱情被无情戕害的切肤之痛中,留给观众以别样的思考。该戏以美为先导,唯美的服装制作,古朴与时尚融合的舞台设计,俊美的演员扮相,清越而婉柔的唱腔,一下子抓住了青年观众喜欢浪漫唯美的特点,从而博得了他们的口碑和青睐。尤其值得提及的是,剧中的舞美设计清新别致。一株梅树提炼出唐婉和陆游那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梅花一般高洁的精神,充满了中国水墨画的典雅气韵。
同是来自福建的闽剧《别妻书》,取材自辛亥革命志士林觉民在香港滨江楼上和泪写下的千古绝唱《与妻书》。艺术家们以这封永久流芳的书信为贯穿全剧的红丝线,将那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熟知的文字演绎成一台气贯长虹的大戏,为戏剧节增添了激昂跃动的一笔。该戏有意回避了由正面抒写的路子,而是以一种独特而贴切的艺术形式,从侧面紧紧抓住人物情感抒发的主脉,浓墨重彩地写出重大的历史风云,展示出林觉民一种博大的爱。这种爱当然包含着对爱妻无尽的眷恋与柔情,却也不无对国家、对民族、对普世民众的无疆大爱。全剧对这种情致韵味的捕捉营造,采用了“抒情心理诗剧”的艺术形式,以林觉民、陈芳佩二人飞越时空、跨越生死的心音叩响全篇。整个舞台在简约空灵、魂绕梦牵的情境中,完成了一曲生命赞歌的诗意承载,矗立起了一个具有广博爱心和侠骨柔情的革命志士的生动形象。《别妻书》登上今天的戏剧舞台,仍然释放着炽烈的现实意义。
由台湾国光剧团创排、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台湾著名京剧演员魏海敏主演的京剧《金锁记》闪亮登场。小说《金锁记》被誉为“文坛最美的收获”(傅雷语)。要将这样的文学作品演绎成血肉丰满的京剧,绝非轻而易举之事。国光剧团的主创人员在尊重京剧艺术的基础上,果敢地去面对人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在解剖人性的残缺方面独有所得,成功地演绎了张爱玲笔下复杂而被扭曲了的悲剧女性。另外,魏海敏别具一格的表演,为全剧的成功增色不少。她沿承梅派青衣,其表演却突破了京剧行当的限制,有机地汲取了花旦的特色,有效地丰富了自己的表演手段,得到了专家很高的评价。
歌仔戏《蝴蝶之恋》,是国内第一部由海峡两岸戏剧界共同打造的戏曲剧目。该剧创意独特,艺术讲究,将历史的梁祝与现代的梁祝巧妙融合,借助隽永优美的唱腔和演员细腻生动的表演,把一部抒情浓浓的散文诗推到了观众面前,充分地展示了歌仔戏艺术“歌多白少”、曲调质朴、通俗动人的独有魅力。剧中的一对艺人戏台上演着《山伯英台》,生活中他们是矢志不移的恋人。可是就在婚礼的红绸即将飘动起来的时候,无情的海峡将他们天各一方……这个跨越半个世纪的恋情,至情至爱的感人故事,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悲剧。一对至死靡他的恋人之苦难遭际,活脱出两岸分隔几十年无数同胞的现实人生。
海南省琼剧院着力打造的《下南洋》大戏,阵阵海浪拍岸,重重椰影摇曳,讲述着“下南洋”的苦难开拓史,诉说着“望南洋”的悲情牵挂事,在戏剧节上完成了戏剧人的一桩心愿。《下南洋》以海南侨乡文氏家族三代人的命运遭际为线索,采用编年体的结构方式,既大开大阖,又细致入微地表现了堪称中华历史上一次人口大迁徙的《下南洋》的悲壮历程。剧作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展示了海南人顽强的拼搏精神和艰辛创业的足迹。在勾勒出奋斗者“下南洋”与留守者“望南洋”的双向历史中,为观众托举出一幅海南人心灵的、精神的、创业的风情画卷,一幅贫困、苍凉而又动荡不安的近代社会图景,一部近代以来中国人与贫困搏斗、与生存现状搏斗的悲壮史诗。剧中人物在历史大潮中灵与肉的撕裂与牵动,传递给观众可歌可泣的心灵感动。(www.xing528.com)
厦门歌舞剧团在戏剧节上奉献的音乐剧《停一停,等等我们的灵魂》,以一种新鲜的姿态为戏剧节增添了几分曼妙与鲜妍。质言之,以往我们看到的音乐剧多以古代历史故事为题材。而《停一停,等等我们的灵魂》不同,它反映的是现代生活,触摸的是现代人面对人性拷问的困惑。该剧借助优美的舞蹈和丰富的肢体语言,上演了一场拷问内心灵魂的大戏。音乐剧的表演形式、表现手法本来就比较新颖,《停》剧更是注重在新颖上做足文章。凭着新颖的舞台表现手段,着力展示人物内心活动与冲突,收到了很好的戏剧效果。
话剧《毛泽东在西柏坡的畅想》奠定了话剧在本届戏剧节上的地位。该剧汇集了总政话剧团最强的创作演出阵容。从编剧孟冰、导演宫晓东,到魏积安、翟万臣、王丽云、孙涛四位“梅花奖”得主和刘劲、郭达、梅丽萍等著名演员悉数上阵。扮演毛泽东的魏积安,没有走特型演员的路子,而是在求神似上下工夫,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剧作通过毛泽东的畅想,把一代伟人在革命即将成功前夜的思考,通过天马行空的艺术表现手段,生动地演绎出来。在角色与扮演者时进时出的转换中,引导观众既与剧中人物共同体验,又与他们保持一定距离,让观众以当代意识探究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同时又以历史的眼光去审视当今社会,思考现实课题。它的创新还在于,不以故事取胜,而是着重于思想方面的阐述和论争。该剧的成功表明,诚如著名戏剧家胡可所说,“政治戏”一样可以成为艺术精品。《毛泽东在西柏坡的畅想》无疑是革命历史题材的新收获。
西北地区唯一一台参赛戏剧节的秦腔剧《大树西迁》,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团耗时数年,精心打造的一部为知识分子立传的现代大戏。该剧根据上世纪50年代以上海交大为代表的一批高等院校,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从沿海地区大规模西迁内地,投身西部开发建设这一宏伟史实为背景,以孟冰茜教授一家三代人西迁50年的奋斗历程为主线,着力开掘中国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心路情愫,艺术地再现了那个壮怀激烈的火热岁月,炽烈地讴歌了中国知识分子那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和热血担当的人格精神,不仅在戏剧节上得到了专家评委的首肯,而且获得了厦门学子的厚爱。《大树西迁》韵味十足的唱词彰显出深刻的人文价值和厚重的人性力量,高亢激昂的大秦之腔壮写出国家的变迁、时代的进程及民族精神的升腾。整个作品的艺术魅力光彩四射,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
厦门本土高甲戏《阿搭嫂》刚一粉墨登场,顿时便笑倒了众多看客。闽南人把生活中爱管闲事、好打抱不平、热心得有点过头的妇女,称之为“阿搭嫂”。《阿搭嫂》的情节传统、有力,彰显出草根性的同时,更飞扬出戏剧性、喜剧性、文学性。虽然舞台上满是丑角,可观众却看清楚了其中跃动着的人性之美的张力。那种基本符合喜剧美学理论的“丑中见美”的舞台实践,提升了剧作的品位,洋溢出浓郁的喜剧色彩,使观众在愉悦与笑声中完成了一次审美享受。一部好戏当然首先要能为最广大的群众演出,但也要能走进都市大剧场,还要能在评奖的舞台上站得牢靠。以这样的标准作参照系来衡量,该剧艺术地表现了丑中见美、美中寓丑,是应当肯定的。
现代话剧《梅兰芳》,是一家近年来崛起的民营剧团——上海保奇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倾尽全力打造的。他们乘文化体制改革之东风,锐意进取,不断发展,接连推出新的艺术作品。这次推出的《梅兰芳》,将话剧艺术与京剧艺术有机融合,一经演出便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好评。这次又很荣幸地从全国127台申报剧目中脱颖而出,作为上海唯一一台入选剧目,正式参加第十一届中国戏剧节。与话剧《梅兰芳》相互辉映的是由山西清徐嫦娥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带来的晋剧《龙兴晋阳》。这台反映三晋辉煌历史的新编历史剧在2008年中国太原晋商文化艺术周上一经亮相,便引起了强烈反响。该剧应中宣部、文化部邀请向新中国六十华诞献礼演出,又唱响京城。在这次戏剧节上,《龙兴晋阳》不仅荣获了优秀剧目大奖,而且囊括了编、导、演的全面丰收。看到这个剧团越演越大的景况,中国剧协领导赞扬地说“民营剧团干了件惊天大事”。
作为压轴大戏的新编京剧《响九霄》,是河北省京剧院2008年倾心创排的一出重头戏。剧中,荣获“梅花大奖”(三度梅)的“国宝”、京剧大师裴艳玲在剧中“一扮三”——老生、武生和旦角,无不被她演绎得活灵活现、淋漓尽致。舞台上裴艳玲潇洒自如、得心应手地使出了十八般武艺,将戏曲艺术的表演技艺推到了极致。首先,她反串旦角,以《斗牛宫》里“清水花”的仙水扮相惊艳全场;接着,又以响九霄那韵味深长、激越高亢的老生唱腔响遏云霄;而她那一向以擅演须眉男儿、英雄豪杰的形象的武生,更是拿手绝活,举手投足间顿显大家做派。戏中戏“蜈蚣岭”里的好汉武松,被她展示得出神入化。那曼妙精到、游刃有余的武功,那震人眉宇、爽人胸怀的精、气、神,那炉火纯青的宽嗓清音,吟唱出“戏是我的天,戏是我的魂,戏是我的命,戏是我的根,梦里戏里都是我,我是一个戏中人”的大腔之魂,倾倒了老戏迷,征服了新观众,为本届戏剧节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戏剧节上的每一台戏无不足以独写一章。改革题材一直是现代戏创作的一大难点,扬州市扬剧团迎难而上,带给了观众一台既真实反映下岗工人生活、揭示多重社会矛盾,又高扬积极进取精神、奏响了主旋律的时代大剧《县长与老板》。观众对那厚重而不凝重,真情而尚不知情的戏剧效果报以热烈的掌声。另一出与城市工业题材遥相响应的河北梆子戏《女人九香》,以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渲染出“这一个”新时代新农村的新女性九香的崭新艺术形象,揭示出改革开放后新农村的深层次变化和各色人等的命运际遇。观众在轻松愉快、诙谐幽默的审美欣赏中,不时升腾起深邃的时代思考。山东梆子《运河老店》以地道的山东梆子声腔,围绕着“运河之都”济宁老字号“河都酱园”的潮起潮落,唱响了一曲中华商家“小酱园做成了大文章”的奋进之歌。湖北豫剧《乡试》以三峡库区移民搬迁为背景,张扬出一个“80后”女大学生乡官建设家乡的平凡而又感人的故事,塑造了在泪水与欢笑中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基层干部的新形象。贵州话剧团的话剧《天地文通》,则通过一个生长在“人无三分银”的贵州、以贩盐起家的士绅,从捐资助学,开办书局到最后投巨资办纸厂,赞扬了一代儒商矢志不渝、自觉传承中华文化的故土情绪和不懈追求,激发起当今文化人相通的情感共鸣。来自内蒙古的二人台轻喜剧《西口好人》,塑造了一个善良淳朴、有情有义,又痴迷于二人台传统艺术的普通青年农民坎坎,讲述了涉及两代西口好人爱怨纠葛的金钱与道义,慈善与回归的离奇动人故事,艺术地实现了以小人物反映大主题、小社会辉映大时代的创作命题。由东北黑土地大步走来的评剧《我那呼兰河》和龙江剧《鲜儿》,讲述了两个惊天地、泣鬼神的人间情事。那蕴蓄着的浓郁浑厚的关东风情,大气恢宏的舞台场景,惊心动魄的人物行动,豪壮震撼的情节推进,穿云裂帛般的高歌咏唱,荡气回肠间令观众热血沸腾,叫好不已。广西百色原创壮族歌剧《壮锦》,以一个古老而美好的传说,演绎了壮乡壮人为了寻找那幅藏有幸福密码的美丽壮锦,而不怕牺牲,母子前赴后继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台湾版现代话剧《呐喊窦娥》,以特殊光影形式,构成多变风格化的舞台效果。同时对于关汉卿原著的文本加入女性的诠释与态度,使得全新的现代对话空间,挥洒出一种别样的剧场氛围。台湾戏曲学院京剧团演出的新编昆曲《李香君》,在挚守中华传统艺术的基点上,与时俱进,勇于开拓剧团多元化的宽阔视野,力创京昆新境,挑战“京昆两门抱”,将600年的戏曲活化石完美诠释,生动地勾画出昆曲唯美意象,将一个精确完成人物的生命体验与情感的李香君跃然舞台,再一次引发了观众“别题纨扇唱香君”的兴趣。越剧《大道行吟》,将艺术视点对准文化巨人孔子,大量运用孔子名言名句,巧妙地穿插于整个剧情当中,喷薄出浓浓的文化品位。全剧展示了一种现代人对历史的全新破译和深刻解读,完成了一种戏曲版的塑造孔子形象的有益尝试。另一部越剧《红色浪漫》,讲述的是解放前夕发生在重庆渣滓洞、白公馆监狱中的一段浪漫凄美的爱情故事。剧作重在从人物个人情感的细腻表达中折射出主人公的心灵,讴歌了革命先烈崇高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坚贞不屈的革命信念。北京京剧院的青春版京剧《浮生六记》,巧借一部脍炙人口的《浮生六记》趣书为线索,讴歌了歌伎喜儿与文人沈复的真挚爱情,批判了腐朽的金钱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现实价值。川剧《死水微澜》这次亮相的陈巧茹新版本中,注入了更多的现代元素,赋予了人物更深切的内涵。随着剧情展开,高腔唱得愈加激越飞扬、悦耳响亮,一个女人对封建婚姻的大胆反抗演绎得愈加惟妙惟肖,一幅川西平原的风情画、一幅黑暗岁月的写意图展现得愈加五彩斑斓。
第十一届中国戏剧节圆满落幕了。它的成功,标志了中国戏剧全面复兴业已初露端倪的最新信号,预示着中国戏剧将会迎来一个光彩夺目、魅力四射的未来。
2010年1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