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文化部主办,文化部艺术司,浙江、山西两省文化厅承办的“向祖国汇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第三届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展演,自5月13日在杭州由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奉献的新版《梁山伯与祝英台》敲响开场锣鼓,到6月12日在太原由河南豫剧二团热演《清风亭上》倾情谢幕,历时一个月的展演活动圆满结束。整个展演,以“向祖国汇报”“请百姓看戏”为主调,规模宏大,姹紫嫣红,精彩纷呈。期间,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45家艺术院团演出90余场,涉及25个地方戏剧种类,观众逾10万之众。参演剧目题材多样、力求创新,关注现实、贴近群众,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观众情绪之猛、影响层面之大、活跃地区之广,都是惊人的。可以说,此届展演是一次对全国地方戏的大检阅,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近年来我国地方戏创作的最高水平,从多个角度生动鲜活地展现了新的时代的蓬勃朝气,为共和国60华诞营造了激情、热烈、祥和的氛围。
综观第三届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展演如花似锦的舞台成果,人们最为深刻的感受是,全国从事地方戏创作的艺术院团和一大批艺术家沐浴着改革开放30年的春风,直面新的时代精神、新的形势要求、新的观众群体,不断解放思想,树立创新意识,努力拓展艺术视野,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实新的文化发展观念,坚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从而构建和营造出一片色彩绚丽的艺术天地,演绎和传递出一方戏曲大繁荣大发展的喜人景象。具体透视这种繁荣发展,解析诸多精品佳作,可以梳理为六个大的方面。
第一,参加这次展演的优秀剧目大多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同时进行新的探索。做到了政治热情与艺术追求相统一,主旋律与百花齐放相辉映。
社会主义的舞台创作应当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成一切审美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和谐的人文生态环境,培育真善美的道德情操,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当成创作的动因。作为深受观众欢迎的地方戏曲,在当今的时代有责任用艺术形式反映新时代的生活,推动戏曲艺术离老百姓生活越来越近。为此,不少地方戏曲团体都倾心在编选与时俱进的现实题材上下工夫,着力在唱响新时代主旋律方面做文章。本届展演的45台戏中,就有23台是现代戏。尤为值得推崇的是,这些现代戏不单单注重在思想上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寻求新的视角,勇于实现突破,而且用同样的热情在艺术形式方面尝试运用各种新方法,敢于大胆地横向借鉴,充盈和丰富艺术表现手段,始终注意任何时候都不特别强调和倾向于任何单一方面,从而较好地把握住了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融合统一。中国评剧院创作演出的现代评剧《马本仓当“官”记》,重在写农村写农民,写农村改革,写农民精神层面的升华,主旋律无疑是很响亮的。他们的高超之处在于剧作展示出来的农民马本仓并非是一个政治色彩浓重而人情清淡的角色,而是一个带上了粮站验粮员的“官帽”,既想坚守原则,又难以脱开乡邻之间那种血肉之情的特殊人物。正是这个人物的特殊性,引发出一串串轻喜剧;揭示了一段特殊的历史——交了几千年的“皇粮”被取消的前后脉动;活脱展现出一场惹人发笑而又足以让你在笑声中对当代农村、对人生留下不尽的思索与回味的时代大戏。为了更好地承载戏剧厚重的思想容量,艺术家们着力追求一种洋溢着乡土气息与现代艺术混响的喜剧风格。戏曲本来就长于抒情、夸张、提纯等艺术手段,该剧在充分调动和运用这些艺术功能之际,演员表演还吸纳了许多东北“二人转”的表现样式(注意做到了闹而不俗),舞台美术汲取了陇东皮影的空灵妙道,将这台蕴蓄着沉甸甸思想含量的大戏打造成了一台好看的轻喜剧。艺术性与思想性的相得益彰,为老观众的回归和新观众的加盟,促进现代戏开拓广阔的市场,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另一台云南省花灯剧团的现代戏《梭椤寨》,全剧贯穿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形象地反映出唯有实事求是,走科学发展的道路,才能真正达到共同致富的深刻道理。女主人公阿吉姆是被浓墨重彩塑造和讴歌的人物。她最可爱最成功之处不是别的,而正在于她不怕丢自己的面子,不顾丈夫和村长的反对与影响,下决心从实际出发,毅然“跪碑三日”,摒弃了先前亲口许下的点灯、碾米磨面、种子“三不要钱”的慈善救济式的承诺,重新开始了带领乡亲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迈上致富大道的新征程。同时,也实现了她精神上的自我超越。面对当前一些单位、领导、个人一味迷恋固有成绩、以往的荣誉,而不顾条件环境的变化,不惜巨大代价,死死抱住昔日树立起来的旗帜不丢手的这种带有普遍性的现象,这台戏在思想性上所做探索的深刻现实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说《梭椤寨》在思想内容方面的新探索颇有独到之处的话,那么,该剧在围绕着这种独到探索而进行的艺术形式的探索同样是独到的,令人喝彩的。艺术家们深深懂得光有思想容量总是干巴巴的,还得有浓浓的戏剧化和艺术性才行。他们从戏曲本体出发,对以歌舞演故事的法则进行了新的探索。在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服饰鲜亮、擅长歌舞等特点的基础上,精心设计了偌大的载歌载舞场面。舞台呈现豁透出广场艺术的优长特色,显得恢弘大气,层次感强。舞蹈语汇、音乐节奏、色彩元素相辅相成,丰富多彩,异常好看,成为全剧不可或缺的闪光点。为很好地展示主题思想,揭示人物内心波澜,起到了烘托、渲染的作用。这种思想性与艺术性出色的协调统一,成为观众热捧的关键因素。
第二,反映新的生活和塑造新的人物取得新的突破。
现代戏由于取材于人们熟识的现实生活,人们往往容易拿剧中的人或事与现实相比较,因此往往难以写好,难以获得观众的叫好,这已经成为困扰现代戏创作的一大难题。艺术家们为了更好地表现真实的一面,多年来一直进行着不懈的探索与实践。可喜的是,这届全国地方戏展演,人们看到了在这个重大的课题上的新突破。这届展演中的许多现代戏都自觉地从简单的配合任务和图解政策的模式中解放出来,多视角地描绘出发展中的社会现实生活,浓墨重彩地塑造栩栩如生的新的人物形象,一下子拉近了戏剧艺术同广大观众的距离。不仅那些搏击社会潮、在改革开放中谱写壮丽诗篇的人与事成为创作的主旋律,那些贴近生活、揭示社会矛盾、表现当代困惑、通过社会发展与观念变迁的历史来反思人生、揭示较广阔社会生活的内容也纷纷入戏,跃然舞台。长春评剧院的《宰相胡同》,立足深入群众生活、关注民生热点、于平凡中开拓不凡的创作基点,将城市拆迁这一人们普遍关心、直通人们心底的社会热点话题搬上了舞台。该剧通过讲述陈云清等生活在“宰相胡同”里的一群普通人,面对居住地改造而发生在母女、夫妻、邻里、干群之间的点点滴滴,生动地阐释了新时期处理好城市建设与百姓生活协调发展的深刻命题。一个就发生在人们身边的故事,一群生活在你、我、他中间的各色人等,却演绎出缕缕看得见、摸得着的人间真情。这真情似淙淙山泉,似缓缓溪流,汇聚成奔腾不已的审美长河。观众的心绪,就这样不知不觉融进这长河之中。而那个关乎“民生”“民主”,总是“几家喜来几家忧”的社会大话题,也在趣事不断、悬念迭起的舞台展示中得到和谐的演绎。塑造时代新人形象,一直是戏曲舞台上的炽烈呼唤。石家庄市河北梆子剧团近年来一直有个强烈的愿望,就是要把新时期、新农村的新人形象矗立到舞台上。他们的雄心壮志落实在了《女人九香》这台戏上。戏中,不见了大男子汉,却挺立起来一个“大”女人。该剧以朴实幽默的手法,用平民的视角,塑造出了一个挟带着时代的风雨雷电,风风火火、泼泼辣辣,冲着我们扑面而来的新的时代女性形象。这个叫九香的农村女子,在紧锣密鼓且不乏轻喜剧的色彩中出场。她第一次亮相是刚进人家院子就踏着脚步丈量面积;原本是来同老大相亲,却偏偏看上了老二。结婚过门八字还没一撇,竟先表露自个要当这个家的“野心”。她那火辣辣的性格不时挥洒出别一种风采、别一种美。她的心里装满阳光,快人快语,笑口常开,活得自信而自在,高扬起一种“女人是水也是天”的大情怀。她毫不领会丈夫那小心眼,与昔日恋人联手在凤河边开发500亩蔬菜基地,巧借“算卦”的形式,促成了包括自己公公在内的一对对好姻缘。在丈夫吃醋、出丑露乖到了极致时,她则发出了庄严的警告:“九香我不能由着你的性子来,想改你就快点改,要走你就快走开。走得远远的,不要再回来……”掷地有声的语言,痛快淋漓地表达出她这个接受了时代精神和现代文明熏陶的新式农民的精神世界和情感状态。毋庸置疑,这个人物形象一改传统戏中女主人公那种注重表现善良、温婉、贤淑、内敛的做派,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位聪明、干练、美丽、敢想敢干、敢爱敢恨、特立独行的农村女青年,“现代女强人”,使人大有耳目一新之感。加之满台生辉的喜剧风格,八方流动的草根意味,精心设计的夸张巧合,刻意为之的粗疏与显摆,将这个鲜蹦活跳的新人形象出落得风姿绰约、流光溢彩。我们有理由说,这个人物形象的破茧而出,为红艳艳的现代戏人物画廊又增添了一个新的典型。
第三,“三并举”的方针得到很好的张扬:新编历史剧、改编传统剧佳作迭出,异彩纷呈;现代戏涵盖了多个历史时期,题材甚为广泛。
处理好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关系,解决好对立人物之间的戏剧冲突,是创作新编历史剧面临的首要课题。300多年前的秋天,北京崇文门历历在目。一阵“嗒嗒”的驴蹄声由远及近,驴子上坐着一位操着太原方言,穿着粗布衣衫的老者,大名鼎鼎的傅山进京来了。随之,在与康熙帝的一个个惊心动魄而又气定神闲的回合较量中,观众不禁时时揪紧了心弦。出人意料的是,末了,两个人得到了双赢。傅山在把明朝和清朝的皇帝作了比较后,最终得出“明亡于奴非于满”的结论。这便是根据正史和野史创作的晋剧《傅山进京》。这既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傅山进京,也是一个戏说的艺术形象“傅山”进京。然而二者却结合得严丝合缝,惟妙惟肖。考察其成功的关键,恐怕主要在于该剧在个人选择与民族碰撞的对立中寻求统一,较好地实现了人物命运向文化内涵的升华。不仅为观众演绎了一个精彩的故事,呈现了一位动人的艺术形象,而更加可贵的是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巧妙地化解了民志与君权这对难以调和的矛盾。既展现了傅山英风傲骨、坚贞不渝的大儒气节,又展示了康熙胸襟博大、智慧超卓的明主风范。在两颗伟大心灵的PK中跳出了历史、政治、民族的桎梏,彰显了君王与布衣人格上的平等,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独立自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和谐思想。那句“明亡于奴非于满”的点睛话语,堪称神来之笔,轻松地为沉重的历史剧打通了自由翱翔的空间,令演员得以尽情挥洒,使观众能够充分领略到故事的情趣、人物的风采,显示出处理戏剧冲突的高超功力。此时的舞台流淌着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对立而又统一的清溪,奔突着人物双方冲撞而又和谐的弦声。恩格斯在谈到戏剧的未来时说过,一部好的历史剧应当是“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43页)。《傅山进京》在召唤人们树立独立伟大人格的同时,传递出了运用科学的历史观解释历史、熔铸情节、刻画人物的创作路子,应当说是朝着这个目标迈进了一大步。大戏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力中谢幕,却为以后创作新的新编历史剧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思路。如果说《傅山进京》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结合上趟出了一条大道的话,那么天津评剧院的新编评剧《寄印传奇》、河南省越调剧团的新编越调《三探老子》则在编织历史故事、力求雅俗共赏方面锐意出新,放了光彩。《寄印传奇》全然是一台风格奇崛而又富有寓意的传奇剧目。其借历史题材之形,出现实生活中应当思考的人性与社会问题之实,思想内涵也是颇为深厚的。这个戏结构巧妙,艺术形象独特,情节一波三折,释放出浓浓的观赏性。为古老的剧种、古老的艺术如何同当代观众的审美欣赏接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当然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三探老子》写的是老子这位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名人。剧作以全新的视角、通俗的写法,从三个侧面反映了老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一位既是历史上真真实实的人、又是民间辉辉煌煌的神展示得活灵活现,打造得有血有肉,进而引动观众会心地去回味那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家园。在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上,浙江越剧团的《九斤姑娘》显然卓尔不群,观之令人一粲。戏不啻是一幅水乡小镇的风情画,其故事情节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已遐迩闻名。这次改编秉持草根版的创作理念,一改传统本里那种非此即彼的简单道德评判,着意强化喜剧色彩,使整出戏更加贴近民众,充盈着智慧、机敏、诙谐、幽默的生活情趣。加之音乐上多用越剧早期的曲调,引发了人们的怀旧感和寻根兴趣,使得观众在满台活跃的生活气息中,享受到爽人胸怀的愉悦和多方面的启迪。这出戏的成功,为我们如何在传统剧目的汪洋大海中挖掘、改编出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之作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范例。而占据这届展演半数以上的现代戏,不论是回眸革命历史时期中华儿女浴血奋斗的力作,还是展现建国初期戍边战士艰苦创业的佳品,直到新时期以来反映神州大地改革开放方方面面辉煌成就的一台台大戏,无不各具特色,争奇斗艳。像广州红豆粤剧团的《刑场上的婚礼》,以写人为根本,演绎了一个“悲壮动人、辉映千古的革命浪漫主义故事”,艺术的冲击力是很强的。湖南湘剧院的《李贞回乡》,在水碾悠悠,水养鱼、载舟,水乳交融的混响中,踏着如歌的岁月,唱响了“共产党搞斗争是为了人民谋幸福,斗争人民那不是共产党”的朴素而庄严之歌,其思想的深刻如黄钟大吕。广西桂剧团的《烽火“南欧”》,是讴歌戏剧大师欧阳予倩的一曲颂歌。剧作抓住了那个特定时期、特定环境的主线,重在展示人的性格,生动地再现了以欧阳大师为代表的一群热血沸腾的戏剧人那可歌可泣的艺术形象。“乱花渐欲迷人眼”,放眼这灿若群星的戏曲“大观园”,要说地方戏的大繁荣大发展,由此可见一斑。(www.xing528.com)
第四,精品品格流光溢彩,精品大戏振人眉宇。
集中力量源源不断地创作艺术精品,是繁荣文艺的中心环节,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也是作家、艺术家的毕生追求。同时,一个大的艺术活动,衡量它到底成功不成功,有没有精品诞生是一个重要的标准。令人感到振奋的是,第三届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展演的大平台上,我们看到了一台台闪烁着精品品格的精品大戏。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创作演出的新版《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一台名副其实的精品之作。当茅威涛扮演的梁山伯身着白衫,拿着折扇,气宇轩昂地出现在舞台上时,台下的观众便频繁鼓起掌来。她一开口唱,更是爆起了满堂彩。这就是精品的魅力啊!新版《梁祝》系由昔日以“范派”唱腔为主的《梁祝》革新而来。以茅威涛为首的艺术家群,凭借新锐的目光,淡化了原先流派的程式,追求一种神韵与意境流贯舞台的新的美学精神,将艺术的新视点锁定在如何在21世纪呈现出一种别具一格的舞台样式上,意蕴隽永、耐人寻味成为新版《梁祝》新的艺术标杆。地方戏的灵魂是音乐唱腔。新版《梁祝》在音乐上最大的革新和突进便是将蜚声国内外已达50年之久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整建制的引用进来,成为新版《梁祝》的主旋律,造就了一种充盈现代乐感的新型越剧音乐。一点也不用担心完整引用小提琴协奏曲的音乐会冲击越剧音乐本体或形成与越剧本体音乐油水两分离的状况,因为,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基本乐符原本就来源自越剧曲调的母体。用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作曲何占豪的话来说,“这是一种反哺”。需要指出的是,引用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后,新版《梁祝》的音乐语汇更加丰富了,韵律更加明快耐听了,意蕴的感染力更加增强了。当然,新版《梁祝》这个“新”字不仅仅表现在音乐的新颖方面,在情节构建、戏剧冲突、人物心理刻画诸多层面上也都豁透着新的元素。剧中祝英台的父亲已经不是那种嫌贫爱富,为了钱财逼着女儿嫁人的势利者,而是一个深爱女儿,颇为称职的父亲。然而正是这样的父亲生生造成自己女儿的婚姻悲剧,其背后所隐藏着的那种深刻的人性批判,在伦理道德层面和人生价值取向层面向观众洞开了人物的精神世界,让观众在美的欣赏中进行哲理的思考。另外,说到底精品是一个完整的概念,堪称精品之作的舞台呈现也必定得渗透着精品品格。新版《梁祝》的演员表演达到了美的极致,舞台上的布景、造型、灯光、道具、色彩也无不美到了极致。那“以扇喻蝶”的大写意精妙动作,吐露着时尚的节拍,简直美不胜收,完完全全征服了观众。新版《梁祝》被什么样的美都司空见惯了的国际奥委会大佬们誉为“中国戏曲最美的惊喜”是当之无愧的。“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创新,精神意识的创新当是精品创作的另一重要层面。从这个意义上讲,川剧《李亚仙》和评剧《我那呼兰河》的精品品格是非常显著的。曲江歌女李亚仙与郑元和那老而又老的故事不知被多少剧种多少次搬上过舞台,然而由重庆川剧院及它的领军人物沈铁梅倾力打造成精品剧目的《李亚仙》仍然让人感到新鲜。其精品品格首先张扬在该剧树立的“传统名剧,现代表达”那种新的理念上。艺术家们站在当代社会科学、艺术理论研究成果的前沿,以超前的眼光和思维关注并切入古人的生活,把创新的立足点牢牢置于当代观众关注的普遍问题之上,使作品折射出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个性风格。剧作头版在重庆一炮打响,接踵二版进京演出,又是轰动京华。可是他们并不满足,绝不止步,硬是往精品的高标杆上冲锋,在继承和创新的深层次上再做文章。2009年4月进行了第三版的加工、修改、提升,5月在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南方片)展演的大平台上重新闪亮登场。戏从内容到形式都充盈着精品品格,崭新的故事诠释,新颖的人物形象,精致的舞美设置,绝妙的音乐高腔,加上沈铁梅那独树一帜的细腻表演咏唱,活脱出来一个声若天籁、才情并茂、千娇百媚、红装素裹的李亚仙。观众被倾倒了,他们呼喊着“精品、精品”而陶醉其中。沈阳评剧院倾力打造的《我那呼兰河》,在创新意识上刻意追求一种诗化的风格,在地方戏的现代化方面趟开了新路。明明是广袤浑漠的黑土地,奔腾不息的呼兰河、豪放激情的东北汉子,却偏偏要用诗化的品格来总揽全局,这就使得“创新”先埋下了很大的难度。博士型导演查明哲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自身精神意识上的创新,就是喜欢为自己的艺术创新设置高的门槛。他确信,只有越过高的门槛,才有可能进入精品的殿堂。为此,他和他的“创作伙伴们一起为‘呼兰河’寻找确立的演出形象种子”是“生命之流中坚强不息着生生死死”。于是,舞台上的呼兰河成为一个重要的“意象”,剧中人物与呼兰河融在一起,生死相依,不离不弃。冯玉萍扮演的王婆无疑是这群人物的中坚,她的身上释放着浓郁凝厚的黑土地情结,传递着鲁迅笔下称颂的那种民族脊梁的风骨。这种脊梁是能够撑起精品工程的中流砥柱。为了使这脊梁足以全面撑起精品工程的大厦,艺术家们果敢地在艺术形式上对传统评剧做了美学精神上的创新。依然是戏曲的空灵,却流淌着实实在在、震撼心灵的一条河;依然是评剧的唱腔,却有话剧的念白、舞剧的魅力。加之各种美轮美奂的舞美、灯光的映照,最终从艺术上使这台戏超出了传统评剧的意味,推动精品从创新的波涛中呼啸而出。让人倍感兴奋的是,在这次展演的平台上有一批剧目瞄上了精品工程,着意朝着这个大目标疾进。河南豫剧二团的《清风亭上》、黑龙江省龙江剧院的《鲜儿》、上海越剧院的《韩非子》、福建省芳华越剧院的《唐琬》、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的《徽商胡雪岩》、绍兴小百花艺术中心的《李慧娘》等作品,均不同程度地显示出精品的品格。如果它们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艺术的改造、提高、升华上再下一番工夫,舞台上出现更多的精品大戏是大有可能的。
第五,喜剧成为展演的一道风景,喜剧特色迸发出一抹抹七彩霞光。
现在一些年轻人对戏曲敬而远之,在他们看来,似乎一提到戏曲就是冲天的锣鼓、激昂的唱腔、刻板的情节、程式化的表演套路,这自然是一种片面的认识。可我们也应当承认,当前的不少戏曲作品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喜剧少,喜剧元素运用鲜见,笑声似乎成了小品的专利。今天的时代是欢乐的时代,我们的观众需要笑声。田汉说得好,“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充满着笑声的时代,我们要大量的喜剧表现我们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表现我们对生活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豪迈愉快的感情。我们也要有足够的讽刺喜剧,在‘嬉笑怒骂’中来批评我们已经认识到和没有认识到的矛盾错误。”(《剧本》1959年7月号)在第三届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展演的舞台上,人们惊喜地发觉,喜剧的因子仿佛突然活跃起来。有的戏从内到外就是响当当的喜剧,有的戏本身属于正剧却充盈着戏剧元素,同样流露出喜剧的效果。厦门市金莲升高甲剧团创作演出的《阿搭嫂》是一台完整意义上的喜剧。闽南话语汇里把那些生活中喜欢凑热闹、热心肠、爱管闲事、好打不平,有时候甚至还未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就糊里糊涂地东搭西搭的人,称为“阿搭嫂”。显然,这个戏的戏名就决定了戏的喜剧品质。大幕拉开了,刚登场的阿搭嫂先是好心救了受伤的老秀才,反倒被认作是“肇事者”;她无意间送一位迷途的孩童返家,却牵入了一场“绑童”案件,成了“绑架孩子”的人贩。身陷囹圄,她不能容忍,什么时候人人都成了看客,连自己的儿子、儿媳都不能信任自己。然而,不管世间情字何等淡薄,阿搭嫂我行我素,以泼辣纯真的本性,搭出一连串令人喜中带涩的世态人情。作为喜剧,戏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人物与情节的极度夸张,有的夸张甚至近乎荒诞不经的程度。然而艺术家把握住了喜剧的精髓,成熟地运用幽默效果和陡转手法,使剧情又显示出高度的真实性和说服力,使阿搭嫂的种种行为、心理状态也显得入情入理、势在必行了。观众在笑声中得到愉悦,在笑声中也领悟启迪。因为戏虽然演的是民国初期的事情,而现实生活中却也不乏此情、此景、此人。山西省晋剧院带来的《麦穗儿黄了》,是一出紧扣时代脉搏的现代戏。该戏排演的时间短,展现难度大,却依然有着不俗的表现,赢得了观众的喝彩和专家的好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全剧流贯着的轻喜剧的艺术元素发挥了作用。反映农村有志青年对思想解放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喊一句口号,不搞半点说教,而是拈来一根喜滋滋的红丝线,将舞台上的戏与现实中的生活,舞台上的人物与实际生活里的农民群众牵连在一起。同时舞台呈现着意调动传统戏《阴阳盒》中那担子功的俏皮劲,借用了晋中祁太秧歌的喜庆韵调,穿插进去流行音乐的欢快味道。多种喜剧元素汇聚叠加,催动整出戏飞扬起喜剧的音符,引发了观众共鸣的笑声。甘肃陇剧院推出的《苦乐村官》,其主人公万喜个性鲜明、风采熠熠、热爱集体、一心为公,不论遇到多少坎坎坷坷,他都“甘愿做雨中一把伞,为乡亲撑起一片艳阳天”。他的身上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为给群众谋幸福,不怕吃尽千般苦的高尚情操。按照常规,这样的人物塑造起来一定是很正面化的。然而艺术家们却另辟蹊径,别开生面地在戏名的那个“乐”字上用起了心机。他们在万喜的身上注入了诸多的喜剧元素,通过讽刺、戏谑、夸张、反讽等喜剧手法的运用,树立起来一个活泼泼的人物。这个人物丝毫不减他那以苦为乐、以苦为荣、以苦为动力的高大形象和榜样力量,却添了与群众心贴心、打成一片的血液和细胞,使得人物更加真实可信,可亲可爱。喜剧特有的魔力,为戏曲艺术赢回了一拨又一拨的观众。观众在亦庄亦谐、轻松活泼的舞台气氛中既享受了艺术,发出开心的笑,又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了教益。喜剧元素在历史戏剧中同样大显身手。山东省吕剧院的《大唐黜官记》,是一部反映李世民整顿吏治、削减冗员的历史正剧。沉甸甸的主题决定了戏的严肃性。然而戏中一旦融进了喜剧因子,整台戏便变得活泼起来。艺术家们借助吕剧传统的诙谐手法来讲述这个严肃的主题,运用幽默的唱词对白渲染出一个凝重的故事,轻松地完成了立意深邃而展现通俗的历史使命。另一台山东聊城豫剧院的《大明贤后》,也是喜剧元素的受益者。“大脚马皇后”的艺术形象在戏剧和电视剧中并不少见,《大明贤后》之所以能得到观众新的认可和青睐,很大程度上在于该戏选择了轻喜剧的格调来表现。诚如女主角的扮演者章兰所说,“这种诙谐中讲述历史故事的形式相信观众朋友们一定会喜闻乐见的”。
第六,相对弱势的院团借戏上楼,新生一代在展演中希望无限。
第三届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展演还有一个令人倍感欢欣鼓舞的特点,那就是长期以来一些相对处于弱势的地方戏院团乘这次展演的东风,精心打造参演剧目,借助剧目的光彩,使自己跃上了新的台阶。同时一些地方戏院团培养的年轻一代蓓蕾初开,犹若旭日东升、生机无限,预示着地方戏大业后继有人、前程灿烂。地处“天涯海角”孤岛的海南省琼剧院,地理位置的确“偏远”了些。虽然说历史上琼剧也曾辉煌过,特别是传统剧目《红叶题诗》经戏剧大师田汉先生润色后,于1962年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成艺术影片发行,在全国及东南亚一带引起较大反响。然而由于长期向海南广大农村及老、少、边、穷地区演出,加之受全国戏曲低迷大气候的影响,他们很久未能创作演出新的大型剧目,弄得演员都不大会在剧场的大舞台上演戏了。“向祖国汇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第三届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展演”的春风遍吹中华大地,琼剧院有幸争取到参加这次展演的机会。他们珍惜这次机会,重视这次展演,倾尽全力,秣马厉兵,强强联合,精益求精,打造出了一部返璞归真见高度的现代琼剧《下南洋》。这部戏听名字就令人振奋。《闯关东》《走西口》纷纷在荧屏上走红,类似这种饱含创业艰辛的题材为什么不能在舞台上掀起波澜呢?如今,《下南洋》来了。戏在第三届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南方片)展演上一亮相,立即引来观众和戏剧界的一片好评。从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看百年历史的风云变幻,平视几代人生命的跋涉与守望,戏的立意与故事自然是深刻而又动人心魄的。戏中,走出国门的中国人无论到哪里都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表现出可歌可泣的开拓精神与生命意识。而到任何时候,他们与祖国家乡的血脉情感都是任何因素所无法阻隔的。开掘和讴歌这种无比可贵的赤子之情,应当是重点文艺创作的题中应有之意。《下南洋》令人刮目相看,还有许多光闪闪的亮点。该剧依托创新,对传统琼剧进行了大胆有益的革新。传统琼剧过于拖沓的唱词被精炼为说、唱结合,适合广场演出的打击乐也大大削减。同时,在唱腔设计、演员表演、舞台调度、灯光布景等方面则向顶尖院团看齐,极大地提升了自己的艺术表现力,全面完成了从广场艺术到剧场艺术的迈进,实现了思想性、艺术性和可看性较好的统一。《下南洋》成功了,海南省琼剧院借着展演这块大平台也将开始新的征程。有了这次的成功,他们信心百倍,一场新的琼剧振兴或将由此起步。遥想他们生气勃勃的情景,不禁让人回忆起上个世纪50年代一出昆曲《十五贯》救活一个剧种的梨园佳话来。地方戏的传人如何,地方戏的明天怎样?这个梨园内外都十分关心的话题,在第三届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展演上得到了回答。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小梅花秦腔团参演的青春版《杨门女将》,以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强大阵容,震撼人心的恢宏场景,精良考究的舞台设计,美轮美奂的服饰道具,显示出秦腔艺术蓬勃向上的生命力,以它的青春满目辉煌倾倒了龙城太原的观众。这个于2008年9月在该院第9期演员培训班的基础上新组建的演出团体,一群平均年龄只有19岁的孩子,担负起了秦腔艺术事业薪火相传的重任。透过他们在展演舞台上的表演,人们在赞赏的同时更多的是放心。有了这样的戏曲事业接班人,我们的戏曲事业必定能兴旺发达。无独有偶,同青春版《杨门女将》南北辉映的荆州花鼓戏《生命童话》,也是一片娃娃的艺术世界。湖北省实验花鼓剧院精心打造的《生命童话》,是一部讴歌当代青年向上人生观的青春版大戏。戏由不久前从华中师范大学和湖北省艺术学校定向培养的花鼓戏艺术大专班毕业的22名能文能武、善歌善舞的复合型艺术新人担纲主演。戏从里到外洋溢着阳光气息和蓬勃精神,迸放出时尚气质和现代观照。一群还略显青涩的演员,演绎一段青涩的青春历程,人戏合一,本色得让人难以分清活蹦鲜跳在眼前的到底是演员自身还是剧中角色。然而他们驰骋舞台,大获成功,好评如潮。这以青春年华演绎青春故事的动人一幕,再一次奏响了地方戏永葆生命青春的时代强音。
第三届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展演画上了句号。由于组织有力,措施得当,各地文化主管部门和艺术院团积极努力,展演活动得以为广大人民群众奉献上一道道艺术的饕餮大餐。正可谓: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好戏连台,观众雀跃。可以想见,这次展演活动必将对鼓励优秀地方戏剧目的创作、演出,增强院团的艺术活力,促进地方戏艺术市场的健康发展,推动全国地方戏艺术的大繁荣大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2009年7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