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纪念莫过于多出优秀作品——为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六十华诞而作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从她的前身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算起,至今已经走过了整整60年的历程。
60年的奋斗,开创了光荣的革命传统。
60年的耕耘,营造了辉煌的艺术成果。
从延安窑洞到古城西安,从民众剧团到戏曲研究院,从革命文艺的摇篮到社会主义戏曲艺术的参天大树,60年啊60年,值得诉说,值得讴歌,值得纪念。
纪念就要缅怀先贤,纪念就要回顾历史,纪念就要高扬旗帜。然而,最好的纪念莫过于多出优秀作品。
作为一个有影响的革命文艺团体,由三、四十年代的《中国魂》《血泪仇》《穷人恨》《大家喜欢》《鱼腹山》,到五、六十年代的《游西湖》《赵氏孤儿》《梁秋燕》《金琬钗》,直到新时期的《杏花村》《千古一帝》《杨贵妃》《漂来的媳妇》《臂塔圆舞曲》《留下真情》《蔡伦》,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始终是以自己创作演出的优秀作品,来服务于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那些饱含时代气息,流淌着艺术魅力,深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一部部作品活跃在舞台之上,扎根于观众心中,从而在各个历史时期充分发挥着革命文艺的独特作用。今天,改革开放新的伟大时代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和腾飞的重大时代命题。江泽民同志指出:“优秀作品是一个时代精神文化水平的集中反映。”繁荣文艺是时代的需要,而优秀作品正是文艺繁荣的时代标志。优秀作品对于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对于提高整个社会思想道德水平,对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要负有导向性的无可替代的重要责任。我们不论是纪念戏曲研究院60年的辉煌业绩,追寻戏曲研究院60年的深邃足迹,还是继承优良传统,确立戏曲研究院在新的历史时期的责任和目标,都理所应当地要把多出优秀作品放在最醒目的中心位置上。
多出优秀作品,不论是从宏观着眼,还是从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实际来审视,当前都面临着良好的机遇,蕴蓄着有利的条件。邓小平理论为繁荣创作指明了航向,开拓了道路,丰富激荡、奇观涌动的社会生活为艺术创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的源泉和社会舞台。吮吸着这样的创作源泉,和弦于如此的舞台律动,作家、艺术家的聪明才智无疑足以最大程度的释放和发挥。正可谓,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置身于这样一种令人振奋的历史大环境中,实力雄厚、英才荟萃,集60年创作实践之经验的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完全应当而且能够顺应时代的潮流,响应时代的呼唤,在多出优秀作品的历史工程中更有作为。(www.xing528.com)
那么,如何才能多出优秀作品呢?具体到我们这个集创作、研究、改革与示范演出于一体的国家重点戏曲艺术团体,怎样才能写好多出优秀戏曲作品这篇大文章,既要有充分的艺术实践,也需要进行一些专门的深入的研究。
我理解,多出优秀作品的第一环节是保证多出优秀剧本。剧本剧本,一剧之本,脱离了优秀剧本这个前提,去奢谈什么优秀作品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我们就是要横下一条心,花大力气,首先抓好剧本创作。这就要求我们的剧作家进一步更新观念,更好地解决贴近生活、反映时代、塑造好当代新人形象和历史人物问题。须知,戏曲是反映时代生活的一面镜子,其生命力来自舞台形象与观众的息息相通。创作现代剧目需求紧扣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时代脉搏。即使是传统剧目,观众也是希望从中看到当代的影子,引发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当然现代戏并不仅仅是表现现代生活,反映当代人面临的问题和困惑,而且要表现一种现代观念。作为艺术的现代戏要从审美的角度去把握,追求永恒性,表现人性中美好的品格,豁透出一种人文精神和韵律美。历史剧则要注重寻找到历史陈迹与现实生活的契合点,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把握住时代精神,迸放出重大的时代课题,在展示古代故事的同时折射出一种当代叙述(这与非历史化是两个概念),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处理好史料真实同艺术想象虚构的关系。而不论是现代戏、历史剧,都可以进入主旋律的序列,都能够成为重大题材的创作。主旋律的作品、重大题材的创作,当然最有可能成为优秀作品。但是不能说主旋律的作品、重大题材的创作与优秀作品之间画的完全是等号。生活功底浅薄、艺术想象枯萎、形式表现粗糙,无论是什么样的重大题材,也都与优秀作品无缘。反之,即使是普通题材,只要作者具有独特的生活体验和艺术表现,开掘出深刻的艺术内涵,同样能够成为优秀作品。在这个问题上,剧作家驰骋的天地十分广阔。抓好剧本创作,还要为剧作家创造必要的条件和良好的氛围。创作艰辛,戏曲剧本创作苦衷尤多。大家应当对剧本创作有更多的理解,对剧作家有更多的支持。在这一方面,要善于处理加强领导与遵循艺术规律的关系。剧本创作是复杂的创造性的精神劳动,是需要极大地发挥个人创造性的领域。对剧作家的劳动要充分尊重,在艺术上不能粗暴干涉。然而,一部优秀剧作的成功总是凝聚着诸多因素。领导支持的因素不能忽视,也不能“大撒把”。领导支持不是停留在一般性的号召上,而是从剧作家深入生活、遴选题材、结构故事、确立主题、讨论初稿到排练中的反复修改,针对整个创作过程的具体问题给予帮助和支持,发挥思想保证、组织保证、经费保证的作用。要尽可能触及一些实际问题,落实剧作家的有关待遇,逐步解决他们请创作假、观摩学习、深入生活补助等问题,从而使剧作家解除后顾之忧,得以全身心地投入创作之中。另外,鉴于眼下创作队伍青黄不接,优秀剧本匮乏的实际状况,在剧目创作上要设法布成三个军阵。第一个军阵以院内专业剧作家和业余剧作家组成,第二个军阵以院特邀的省内剧作家为主编队,第三个军阵则以延揽全国剧坛英才、荟萃天下艺术杰作来建构。三个军阵,相互辉映,共谋精品。凡写出优秀剧本,最终导致整个剧作获得国家“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的剧作家,不论是院内还是院外的,一律给予重奖。对于那些为戏曲研究院的创作作出重要贡献者,可以调入院内任专业编剧,并在职称、住房上给予倾斜。
多出优秀作品的第二环节是切实搞好二度创作。有了好的剧本,只是奠定了剧作成功的基础工程。离开了二度创作的配合、深化和包装,想要成为名副其实的优秀作品仍然是不可能的。作为综合意义特别强的戏曲艺术,表导演、音乐(包括作曲、配器、演奏)、舞美(包括设计、绘制、灯光)诸环节有机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庞大的艺术思维与实际操作的体系。谁都不会低估这个体系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在整个剧作里的独特而重要的作用,谁都会主张这个体系中的各个环节均能独树一帜、风姿绰约。但是,这个体系不论多么复杂庞大,也不论何等独特重要,从总体上讲其唯一使命就是为剧本服务。每个环节都要围绕着一剧之本的剧本所提供的内容来做文章,而不能仅单在“二度”(形式)上绞尽脑汁。譬如根据剧本内容和创作风格的需要,设计和编排一些新的、足以体现同现代观众审美情趣紧密结合的舞台、音乐和舞蹈造型,以适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给人一种全新的气象,是必要的,就是对戏曲艺术发展的新贡献。然而,这种求变出新,适应青年观众,大胆吸收借鉴现代艺术表现语汇和舞台形式,前提是要处理好戏曲本体和现代意识之间的关系。戏曲自身的特点,剧种独有的个性绝不能被冲淡甚至淹没。虚实结合、以虚为主是戏曲的基本特征之一,二度创作过“实”,反倒不利于戏曲艺术特点的发挥,更不利于戏曲为城乡人民的经常性演出。像舞台布景的适度变化和增加,有助于舞台氛围的浓化,营造出某种心理情绪,从而强化演员的表演效果。可一旦这种变化离了谱,增加过了头,动不动大转台、高平台,每戏必用,到了滥的程度,甚至光怪陆离的商品性包装也来冲击舞台,则难免会产生负面效应,干扰、影响乃至挤掉演员精湛的艺术表演。另外,大型戏曲中融入舞蹈,加以伴唱,搞好了,有助于烘托气氛、渲染情境,确实富有积极作用。但是现代戏曲毕竟还不是综合性的现代舞台艺术(现代戏曲要不要过渡到一门综合的舞台艺术,可以另题研究),当前戏曲中愈演愈烈的“有声皆歌,无动不舞”的歌舞化倾向值得引起注意。一旦这种“载歌载舞”扩散到了喧宾夺主的程度,戏曲的基本特点如独特的声腔韵律、优美的身段台步就会受到很大的冲击。从这种意义考虑,戏曲的歌舞化倾向不宜过分发展,而是要把主要精力放到解决好程式化与时代感的矛盾,传统形式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多样式地探索和磨砺戏曲表现手法等方面上来。戏曲研究院已经走过了60年的历程,无论在剧目创作还是二度创作领域都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这个风格得到了戏剧界的公认和赞誉。那么这个风格的“魂”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艺术创作上比较准确地处理好了上述的几种关系。既不故步自封,拒绝外来的优秀艺术;更不妄自菲薄,轻看民族的优良传统。艺术上以己为主,博采众长,敢于探索、勤于实践、严格要求、锐意进取,不懈地勇攀戏曲艺术的高峰。应当说,这个风格是十分珍贵的,我们一定要进一步继承并发扬光大。为了保证出优秀作品,二度创作还有一个“最佳组合”的问题不应忽视。一部作品,既然称得上是优秀的,那组成它的各个艺术环节也都应该是优秀的。戏曲作品的二度创作环节多,要求高,涉及的专门人才广泛,而单独一个表演团体无论其艺术实力怎样雄厚,都很难提供各个门类的一流人才。这就有必要从更宽的视野、更大的范围来选择、邀请、集中名家高手组成创作的最佳阵容,进而确保优秀作品的艺术水准。“最佳组合”也会带来一些“后遗症”,诸如剧作的经常性演出往往难遂人愿,剧团的正常活动可能受到冲击……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一是防止“最佳组合”的滥用。不管什么作品,大戏小戏,动辄就搞“最佳组合”是不行的。二是注意协调好方方面面的关系,努力做到既保证了优秀作品的需要,同时也要安排妥剧团的正常工作。
多出优秀作品的第三个环节是真正瞄准演出市场。优秀作品如果只能参加评奖演出,不能经常同广大观众见面,那么任其如何优秀又有多少艺术价值和实际意义呢。愈是优秀的作品,愈应拥有更多的观众,这是朴素的真理。一部堪称优秀的戏曲作品策划之初,首先就要想到能不能拥有观众,要把这一点视为整个创作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应当看到,目前有序的戏曲演出市场尚未形成,优秀作品与市场低迷还是无法回避的矛盾。这无疑对优秀作品大步走向市场具有很大的制约,也对创作优秀作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此种状况,优秀作品不能降格以求。我们的创作人员别无选择,唯有义无反顾,知难而上。在努力做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统一的同时,多去探索一些观众的心理,多去寻觅一些市场的卖点,是甚有必要的。在这一方面要殚精竭虑,做足文章,切莫浅尝辄止,畏难退缩。优秀作品多演出,在市场中游弋,是艺术生产规律的要求。优秀作品进入市场、拥抱观众、多多演出,有着多层次的积极意义。固然,优秀作品演出多了,得到群众的承认和欢迎,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优秀作品;而多演出,通过舞台交流反馈回来多种信息,进而进一步加工修改,使作品的品位水准不断提高,其优秀才能更加凸出,优秀作品也才能更加名副其实。从这个意义上可不可以这样说,优秀作品多多演出才有意义,而多演出也才能多出优秀作品。优秀作品瞄准演出市场还有一层不可轻视的意义。众所周知,创作优秀作品是需要投入的。投入经费的不足,已经成为各个艺术团体头痛的大问题,也是不能多出优秀作品的重要因素。而一部优秀作品在市场中站住了脚,获取了相当的经济效益,便又能去支持新的艺术创作,再推出新的优秀作品,从而驱动生产优秀作品——瞄准演出市场——获取经济效益——推出更多优秀作品的艺术链条滚动不息,进入良性循环。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60年的脚步声,传递出生产优秀作品的时代强音。今天,我们缅怀这段历史,放眼新的时代,不禁心潮澎湃,倍感责任在肩。让我们继承传统、不负时代、满怀信心、再铸辉煌,为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去努力奋斗。
1998年8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