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诸病于内,必形于外。”是说如果人体的内部脏腑有病,必然会在外部表现出来。所以,医生在给我们看病的时候经常会问我们一些外在的症状,比如当医生想知道你的肾是否出现问题时,会询问你耳朵的相关问题,这是因为肾开窍于耳,若肾出现问题了,耳朵就会先知先觉;如果医生想知道你的肝是否有问题,会询问你的眼睛是否感到疼痛、肿胀,这是因为肝开窍于目,肝脏生病了,眼睛就会感觉到不舒服。同样地,如果脾出问题,也会在外部表现出来。
中医讲,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是指饮食口味及食欲的正常与否与脾的运化功能有密切关系。脾气健运,则口味和食欲正常;反之,若脾失健运,则可出现食欲减退或口淡无味、口甜、口腻等异常。如果脾火大,外部表现有口臭口苦。我有个朋友的儿子,总是感到口苦,吃饭的时候总说饭不香,有苦味,不但如此,说话的时候呼出来的口气还很难闻。因为口臭口苦,他一般很少说话,即使说话,也要和对方保持很远的距离。
上一章提到,胃有火也会涉及口唇疾病,这是因为脾与胃相表里。脾胃火多伴有口臭,要清脾胃火用中药黄连是最好的,但是黄连的性味苦寒,一般人都难以接受,所以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自己在家中可以选用简单的小偏方来清脾胃火,例如,买点儿竹叶(最好是鲜竹叶)30~60克,用清水煎煮10分钟,取汤汁代茶饮,每天频喝,清火的效果不错。常用于清热去火的还有西瓜皮,又叫西瓜翠衣,性味甘寒,有泻火清热的功效,所以吃完西瓜不要把西瓜皮扔掉,可以煮水喝,也是不错的清火方法。
还可以按摩脾经的原穴,达到去脾火的目的。脾经的原穴是太白穴,是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部位的重要腧穴。十二经脉各有一原穴,故又名十二原穴(表5–1)。
表5–1 十二经原穴
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原气源于肾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所以当人体的脏腑生病的时候,只要找到其经络上的原穴,再配上其他穴位,通过按摩、拔罐、针灸等方法进行治疗,就可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因为脾经对应的原穴是太白穴,所以驱除脾火可以按摩这个穴位。太白穴也叫足太阴原穴,这是因为脾经为少气多血之经,气不足、血有余,而本穴的蒸升之气同合于足太阴脾经的气血特性,且能较好地补充脾经经气的不足,为脾经经气的供养之源,故为足太阴脾经原穴。(www.xing528.com)
太白穴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这个穴位自己就可以按摩,晚上休息之前,坐在床上可以对着穴位按摩一会儿。看电视的时候,和家里人聊天的时候,还有在家实在闲着无聊的时候,都可以按摩此穴。
也许你一直都在苦苦寻找有什么药,能帮助自己远离疾病,医院跑了不少,医生也没少看,可是结果却往往不能令人满意。如果你还在为了健康的问题而苦恼的话,还在因为上火的问题而闷闷不乐的话,那么我建议你动动自己的双手,对穴位进行按摩,因为穴位是我们身上最好的灵丹妙药。按照我说的方法坚持一段时间,你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动动双手,就能管理自己的健康,远离疾病,这说明健康其实也可以不求人。记得我在正式工作之前,母亲曾经对我说过这样一番话。她说:“作为一名医生,治病救人是分内的事情,所以你一定要用严谨的态度去对待你的工作。但这并不说明,成为一名医术精湛的医生就可以了,如果想要真正成为一名好医生,还应该学习一门课程,那就是让你的病人知道怎么才能减少生病的概率。”
我们为什么会生病,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不知道怎么预防疾病,或者根本就没有意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怎么预防呢,我来告诉你,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一个好心情,看待事情心态平和,对待自己和别人都宽容一点,那么身体和心灵就都会平静很多。至于预防疾病有多么的重要,相信只有那些正在被疾病困扰或者重获健康的人才能真正领会得到吧!
保健知识通
脾虚也可以导致脾火,脾虚的人可以吃粳米。粳米性平,味甘,有补脾益气之功。《食鉴本草》有记载:“粳米,皆能补脾,益五脏,壮气力,止泄痢,惟粳米之功为第一。”《本草经疏》亦云:“粳米即人所常食米,为五谷之长,人相赖以为命者也。其味甘而淡,其性平而无毒,虽专主脾胃,而五脏生气,血脉精髓,因之以充溢,周身筋骨肌肉皮肤,因之而强健。”可以说凡虚弱之人,粳米皆宜,尤其脾虚之人,最宜食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