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中有阴和阳的概念。“阴”是指有形的、冷的、暗的、静的东西,具体到人体,就是血、精、津等。而“阳”就是指无形的、热的、明亮的、动的,具体到身体指的就是器官、组织的功能。我们身体中的阴阳应该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这样我们才不会生病。当阳盛阴衰的话,邪火就会侵犯我们的身体。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阳气已虚,气门乃闭。”这种生理性阴阳消长,需要通过保健和饮食来协调,使其保持相对平衡,以防疾病发生。若想身体平平安安,减少上火的概率,那么就要保持体内阴阳平衡。因为,阴阳只有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才能相互制约。这样才能保证事物经常地处于协调平衡状态,即阴阳调和。只有如此,生物才能有生、长、收、藏和生、长、壮、老的过程。
阴阳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阴阳之间的平衡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一种消长变化过程中的,阴阳在这种消长变化中达到动态的平衡。这种消长变化是绝对的,而动态平衡则是相对的。比如白天阳盛,人体的生理功能也以兴奋为主;而夜间阴盛,机体的生理功能相应地以抑制为主。从子夜到中午,阳气渐盛,人体的生理功能逐渐由抑制转向兴奋,即阴消阳长;而从中午到子夜,阳气渐衰,则人体的生理功能由兴奋渐变为抑制,这就是阳消阴长。
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互相转化,即所谓物极必反。例如,某些急性温热病,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机体元气,在持续高热的情况下,可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症状,就是由阳证转化为阴证的表现。
当然,这里所说的阴阳平衡并非仅仅指的是阴阳数量上的平衡,只是阴阳动态上的相对平衡而已。在某些原因的影响下,这种相对的动态平衡被打破,就会导致阴阳失调,如果阳盛阴衰的话,人就会上火。
在正常的状态下,我们身体也总会上火。对于这个问题,元代著名医学家朱丹溪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他认为精血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不断消耗,易损难复,故阴常不足。如不注意保养精血,嗜酒纵欲,则阳气易升,虚火妄动,故阳常有余。阴虚阳亢,则百病丛生。所以他主张保重精血以维持身体阴阳的相对平衡。
我一个朋友的女儿,刚上高中的时候,经常熬夜学习,精血消耗过多,所以孩子经常上火。因为火太大,孩子胃口不好,吃不下东西,还经常失眠。半个学期过后,原来胖乎乎的小女孩变得消瘦不堪,体重下降很快。起初,家长还以为是学习压力大所致,就给孩子买了一堆营养品让孩子补身体,结果钱没少花,可是一点成效也没有看见。这时候她们才着急带孩子去看医生。(www.xing528.com)
我诊断过后,告诉她们,孩子出现这种症状就是因为身体里面的火太大了,也就是说阴阳失衡了,身体里面的阳气太盛。平时来看病的孩子很多,但基本上病症都是感冒、发热、发炎等。有些家长为此很疑惑,孩子吃得好,穿得暖,从常理来讲,孩子生病的次数应该比较少才对。但是和她们那一代的童龄时期相比,生病的次数非但没有减少反倒增加了,身体素质一点也不好,这是为什么呢?其根本原因就是精血消耗过多。
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这种快节奏的生活自然也牵累到了孩子们。孩子上小学的时候,家长为了让孩子能考上重点初中,会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学习辅导班、兴趣特长班。孩子每天有写不完的作业,弹不完的琴,跳不完的舞。上了初中了,孩子们的学习压力也会随之增加,上课、考试,每天都要和书本打交道。倘若一放松,就会遭到家长的责备。高中生呢,虽然家长的管制少了,但是自身对自身的要求却更严格了,因为他们需要面对升学的压力。
长时间置身于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之下,孩子的身体肯定吃不消。身体上疲劳不堪,心理上也不愉快,再加上经常吃烧烤火锅、无辣不欢,这些生活习惯都特别容易导致人体上火。
现代人身体本身就易阳亢,如果再热上加热,就会形成一个热、火相加之体。这是目前都市人群普遍的体质特征。源于这个因素,现代人也就容易患上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中风,乃至于胃炎、十二肠溃疡这些热、火相加之病。所以,若想不被更多的“火”烧坏自己的身体,就一定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将火气降到最低。
保健知识通
明代张景岳说:“凡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非阳能死物,阳来则生,阳去则死矣。”意思是说,万物因为阳气而生,也因为阳气而死,不是因为阳气能置万物于死地,而是有阳气则能生存,无阳气则会死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