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西藏节日盛装转经念佛,雪顿节仪式瞩目

西藏节日盛装转经念佛,雪顿节仪式瞩目

时间:2023-1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藏历年是藏族人民一年中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与汉族的农历新年大致相同,根据藏历推算出来的。藏历元月一日开始,到十五日结束,持续十五天。藏族其他地区的年节也类似于拉萨,节日的气氛可以相互媲美。这一天,藏族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转经念佛。每年藏历六月底七月初举办,雪顿节是藏传佛教以及西藏地区生活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也是西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之一。晒佛作为节日的序幕,哲蚌寺展佛是最令人瞩目的仪式。

西藏节日盛装转经念佛,雪顿节仪式瞩目

藏历年是藏族人民一年中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与汉族的农历新年大致相同,根据藏历推算出来的。藏历元月一日开始,到十五日结束,持续十五天。因为全民信仰佛教,节日活动洋溢着浓厚的宗教气氛,是一个娱神和娱人、庆祝和祈祷兼具的民族节日。

十二月中旬开始,每家每户都会炸“卡赛”,一种用酥油和面粉制作的油果子,形象千奇百怪。同时,每家还要准备一个叫“切玛”的木制彩色五谷斗,装满糌粑、麦粒、蚕豆人参果等,上面还要插上青稞穗、鸡冠花、日月牌等,并点缀上小块酥油。炸好的“卡赛” 和做好的“切玛”当作供品放在神像面前。

二十八九,家家户户会把屋中的神龛、家俱擦得干干净。有些人家甚至不辞辛苦,将自己的院落粉饰一新。在打扫干净的灶房正中墙上或门前空地上,还用糌粑粉涂上吉祥的图案。晚上,家家户户团团围坐吃一顿“面疙瘩宴”,藏语叫做“古突”。这些面疙瘩被包上了诸如石子、羊毛、木炭辣椒等多种蕴含不同意义的东西,无论吃到哪种东西总会给家人带来一阵欢笑。吃完面疙瘩,家家户户倾巢出动去举行隆重的送鬼仪式,一时间,整个拉萨城出现了壮观的场面:端着鬼食盆的人在前面奔跑,举着火把的人在后面紧追,直到鬼食盆被摔烂在熊熊燃烧的青稞秸堆里。

初一,天还不亮,各家的主妇纷纷到河边背回“吉祥水”,全家人享用“吉祥水”熬出的粥和其他早已准备好的食品,然后家人都穿戴一新,迎接黎明。这一天一般是家人团聚的日子,人们早早起床,穿上新衣,首先祭拜神灵,然后手捧五谷斗和青稞酒互相拜年,说一些吉祥的祝词,接下来开始喝头天做好的热青稞酒,吃麦片吐巴和酥油煮的人参果。

初二,亲友开始互相拜年。

初三,人们还蜂拥至东郊的宝瓶山和西郊的药王山,煨桑,插经旗,挂彩幡,祈求山神和水神赐予幸福平安。整个节日期间,被歌舞笼罩、鞭炮喧染的拉萨城沉浸在欢乐、祥和和喜庆的气氛中。

藏族其他地区的年节也类似于拉萨,节日的气氛可以相互媲美。不过,也有一些地区过年则与拉萨有所不同。比如以日喀则为中心的后藏地区,新年的第二天,要祭祀土地神和护法神,第三天要在自家屋顶献上神烟祭神,还要插上招来好运的经幡。在安多藏区,大年初一一早,人们就要去山顶“拉则”,即煨桑祭神。这一天除了家里人互相拜年外,还要给村里的长辈拜年。

萨嘎达瓦节,藏语意为氐宿月(氐宿是西藏星相28星宿之一)乃佛教创始人施迦牟尼诞辰、成道及圆寂的日子,每年藏历四月十五日在雄伟的布达拉宫背后的龙王潭举行。关于它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纪念释迦牟尼成道的日子;一说是纪念文成公主到达拉萨的日子。对于佛教信众来讲,是一极不平凡而又神圣的日子。它与佛陀一生中三件重要的大事联系在一起,即:诞生、成道、涅盘,是个三期同庆的吉祥的日子。

这天是行善的高潮日,凌晨开始,就有人做布施,拉萨沿街随处都可看到磕长头的信徒, 这天只要遇到乞讨之人,无论其身份是僧侣或是乞丐,藏族都会非常乐意施舍的。一般说来,平常爱吃牦牛肉的藏族,会在藏历四月初八、十五这两天吃素。不做恶事,因为藏族认为这段期间造恶的话,恶报会更严重。

全拉萨的转经线路有三条:

第一条是囊廓,在大昭寺中环绕主殿觉康一周,全程立满法轮,长约500米,是内环线,藏语"囊廓"即内环的意思;

第二条是八角街,环绕大昭寺一周,全长约1000米,是中环线,藏语"八廓"即为中环的意思;

第三条是林廓路,绕拉萨老城区一周,全长约5000米,是外环线,藏语“林廓”,即外环的意思。在囊廓和八角街转经的人流每天都不断,林廓路则是人们在重要日子转经的路线

萨嘎达瓦节,林廓转经最为壮观。从萨嘎达瓦的第一天开始,林廓路上就出现了成群结队的转经人流。到藏历十五这天,转经达到高峰,从凌晨2点直到晚上,人流如潮,川流不息。 这一天,藏族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转经念佛。藏历四月是佛月,藏语称“萨嘎达瓦”。各地藏族群众,在这个月中,都要朝佛念经,磕长头,禁止屠宰牲畜,积功德,因各个教派使用的历法不同,所以具体日期各有差别,而绝大多数教派规定为每年藏历四月十五日为佛诞节,但安木多地区由于使用的是汉族农历,因此安木多地区的藏族人民以每年四月八日为佛诞节。

萨嘎达瓦节最为壮观莫过于德吉南路绵延一公里聚集了人山人海的西藏各地乞丐前来乞讨。当天,布施成为了拉萨藏族人民的传统习俗,近几年,甚至演变成了旅游的一个亮点。建议内地游客参加布施的时候,请准备足够多的零钱,拍照务必尊重被摄者。对于藏族人而言,萨嘎达瓦节历来沿袭着富人接济穷人的传统。据说萨嘎达瓦节会持续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在此期间,笃信藏传佛教的藏族群众,都要以转经、烧香、吃斋饭、放生等形式纪念他们心目中的佛祖释迦牟尼。而在宗教吉日放生,更是一件善事。因此在拉萨河,人们集结了壮观的放生队伍。

在藏语中,“雪”是酸奶子的意思,“顿”是“吃”、“宴”的意思,雪顿节按藏语解释就是吃酸奶子的节日,因此又叫“酸奶节”。后来由于雪顿的活动内容逐渐演变为以藏戏汇演为主,有隆重热烈的藏戏演出和规模盛大的晒佛仪式,所以有人也称之为“藏戏节”、“晒佛节”。每年藏历六月底七月初举办,雪顿节是藏传佛教以及西藏地区生活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也是西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之一。这个节日不仅拉萨有,日喀则也有,不过在日喀则地区时间稍晚些,当地叫"色木钦波"。

雪顿节举办时,千千万万的佛教徒从全世界涌向拉萨,以最虔诚的心、一步一个顶礼膜拜,朝圣到至高无上的佛祖,佛教信徒们到山上去修行,修行完毕时家里的亲人带着酸奶到山上去迎接他们,在回家的路上人们吃酸奶、跳舞、唱歌。

每年此时,西藏各地的藏戏主要流派会聚在拉萨罗布林卡连续几天进行表演和比赛,其场面热闹非凡。最隆重的晒佛仪式、最欢腾的藏戏表演,还有赛牦牛、歌舞表演,神秘的西藏风情尽在眼下。

晒佛

作为节日的序幕,哲蚌寺展佛是最令人瞩目的仪式。早上8点钟,哲蚌寺背后的半山腰上,在第一缕曙光的辉映下,伴着凝重、庄严的法号声,一幅500平方米的、用五彩丝绸织就的巨大释迦牟尼像徐徐展露出祥和的容颜……数万名信徒和深受感染的游客无不双手合十,顶礼膜拜。

藏戏

藏戏演出为另一重头戏。从雪顿节的第二天开始,在罗布林卡、布达拉宫对面的龙王潭公园内,藏戏队伍每天不停歇地从上午11点直唱到暮色降临。据说,因为时间有限,这已经是提取剧目中的精华部分,否则一出戏会唱上几天,表演者自得其乐,观赏者更是乐此不疲。卡垫铺在草地上,亲朋好友闲适地围坐在一起,摆上一路背来的青稞酒、酥油茶,还有自己做的各种藏式点心,很多藏民一边听着藏戏,一边摇着手中的转经筒,或是捻着佛珠。

藏戏的故事,有《诺萨法王》、《文成公主》等,高亢动人的唱腔、抑扬顿挫的独白、神奇瑰丽的面具、古朴肃穆的服饰、优美动人的舞姿,历经600余年的洗练,散发着一种浑然天成、底蕴丰厚的独特魅力。

过林卡

藏族人民是非常喜欢过林卡的,每逢雪顿节的前七天,人们或集体或一家人,拿上绳子或石灰在林卡的草坪上围上一圈,意为此地已占据。雪顿节那天,人们早早地来到林卡内,搭起色彩斑斓的帐篷,在地上铺上卡垫、地毯,摆上各种酒和饮料、菜肴等节日食品。在挺拔的白杨树下,绿荫茵的草地上,美丽的河畔溪边,都可见到身着艳丽服装的藏族群众,或合家而出,或约请亲友,人们三五成群,在帐篷内狂歌畅饮,同时还玩耍诸如藏棋、藏牌等游戏。跳舞、唱歌更是他们的拿手好戏,自娱自乐的情景更是到处可见,摆摊设棚,供应游人。下午,各家开始串幕作客,主人向客人敬三口一杯的"标准聂达"酒,在劝酒时,唱起不同曲调的酒歌,各帐篷内,相互敬酒,十分热闹。

“望果”是藏语译音,意为“绕地头转圈”。藏语“望”指农日、“果”即转圈的意思,“望果”节可译为“在田地边上转圈的日子”。每年藏历七、八月间,具体日期随各地农事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一般在青稞黄熟以后、开镰收割的前两三天举行,历时一至三天。所以,望果节的日程都以乡为单位,根据当地的农作物成熟情况由乡民集体议定。望果节已有1500多年历史,是藏族农民欢庆丰收的传统节日,流行于西藏自治区的拉萨、日喀则、山南等地。

转田地是万果节最主要的形式,浩浩荡荡的队伍穿行在房舍土地间,融会在一片碧绿与金黄的色调中,构织出一副瑰丽的高原风情图。

节日的第一天早晨,当阳光撒满金黄麦田的时候,人们会穿上古代武士的服装,手持麦穗围着农田转圈游行,最前边是由喇嘛和老农组成的仪仗队,高举佛像,背着经书,吹着佛号,感谢上天给人们带来了风调雨顺的好年成。对辛勤耕耘的农民来说,眼看着即将收割的庄稼,呼吸着麦田飘来的清香,都为此感到欣喜陶醉,悠悠唱起古老的丰收歌谣。全村老少汇集村头,献上一杯浓香的青稞酒,迎接转田地的勇士凯旋归来。

转田的群众集中在寺庙前的香炉旁,这时“拉啦”(民间咒师)一般就已经开始在进行活动前的宗教仪式了。就要出发时,村民们按各村的排序开始转寺庙、煨桑(烧香)等,举行一系列的宗教仪式,寺庙前的广场上显得既庄重又热闹。这时会有村民提着青稞酒向转田的人们一一敬酒,以示美好的祝愿,让气氛变得好似出征前为将士们壮行一般。喜好喝酒的人这时会从自己的衣襟里面掏出酒碗,三口一杯之后,方才被允许通过。转田的队伍前打头的一般是两个村姑打扮的“拉姆”(即仙女),以示天仙下凡同庆丰收。妇女们没有带酒碗的习惯,这时她们只好以手当碗捧酒喝,这也是西藏酒文化中一个有趣的现象。(www.xing528.com)

人们一边走一边不停地停下来高呼:“恰古修……央古修……”(即招财引福的意思)。转田是围绕全村田园转上一圈,转到每一块农田前都要煨桑烧香,举行祭祀活动。祭完神后,能歌善舞的妇女们总是要高歌起舞,以此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这也是祭神活动的内容之一,表达与神同乐的感情。

时近黄昏,转田的队伍回到了村边,但这还没结束,他们还要绕村子转一圈。这时候,我们看到,远处一户人家的屋顶上,一位老阿妈此时正一手端着糌粑,一手拿着“达达”(吉祥彩箭),朝着转田队伍的方向不停地摇动着,表示招财引福。按习俗,这时凡是转田队伍经过的人家,都要有一人在屋顶上迎接,其意也是迎接福气。

转完麦田以后,照例要在广场上举行群众性文娱体育活动,其中有藏戏、歌舞、跑马、射箭、拔河等,相互竞争技艺,情绪十分热烈。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充足的酒食,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或者在广场四周的草场上野餐,或者在村子里邀集亲朋好友宴饮。青年男女喜欢在晚上围着篝火跳舞,对歌调情,直到深夜。有的地方,望果节要持续三、四天,安排的文体活动根据节期的长短或繁或简,较远的农民夜里就住在临时搭起的帐篷里,吃喝玩乐,尽兴方归。

长河,秋水,

天体,天歌。

悠悠绿水,萋萋河渚,

男女共浴,

舞动曲线,撩乱风景

每年藏历七月上旬,在西藏,在拉萨河畔,从城市到乡村,从牧区到农区,都有一个群众性的洗澡活动。这种一年一度的洗澡活动,要集中进行一个星期,所以,这是藏族独有的沐浴节,也叫沐浴周。在这七天中,从垂髫的娃娃,到白发苍苍的老人,都要下河洗澡,这已成为藏族群众传统的风俗习惯。人们带上青稞酒、酥油茶、糌粑和其他节日食品,洗完澡之后,边吃边喝,说古道今,畅叙家常。有的在河中游泳,有的在河滩上翩翩起舞,有的放声歌唱。人们早晨出来,夜晚才回家。这种洗澡活动,到七月弃山星出现时,进入高潮;弃山星隐没,洗澡活动结束,历时一周。

金风习习天气凉,秋高气爽水清亮;

拉萨河畔歌潮起,男女老少沐浴忙。

风和日丽好风光,千家万户洗衣裳;

洗净晾在河滩上,五彩缤纷放光芒。

高山上的雪水在慢慢的流淌中经过了长满着“雪莲”之类的名贵草药的山涧坡地,晶莹透澈的雪水中溶进了名贵药物的有效成分,成为洁身、消毒、保健的天然浴液。雪水为人们祛病除灾带走了污垢,又为人们的健康长寿带来了清洁与温馨,深受藏族同胞的喜爱。

沐浴开始,老年人聚集在岸边洗头、擦身;

年轻人跳入水中边游边洗;

孩子们拥到水中嬉戏打闹;

妇女们也情不自禁地跳到水里毫无顾忌地尽情沐浴。

江河湖泊敞开了"胸怀",容纳了聚集的人群,把他们从头到脚冲洗得干干净净。

连续七天如此,人们不仅彻底地清洗自身,还要把家中所有要洗的被褥衣物等统统带来一并清洗。

沐浴节成了藏族同胞一年一度最彻底的、自发的群众性卫生活动。

燃灯节,燃灯节又称“五公节”,藏语叫“葛登阿曲”,是西藏、青海、四川、甘肃等省、区藏族人民的宗教节日,每年藏历十月二十五日,为了纪念佛教改革家,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逝世而举行的活动。举行诵经、磕头,灯供仪式等隆重的祭祀活动,祭祀宗喀巴大师在天之灵和祈愿大师赐与善良的人们以吉祥幸福。这天凡属该教派的各大小寺庙、各村寨牧民,都要在寺院内外的神坛上,家中的经堂里,点酥油灯,昼夜不灭。

燃灯节前几天,藏传佛教的信徒们就开始做酥油灯,寺庙里的喇嘛每个人都要做30盏以上的酥油灯。到了燃灯节的晚上,家家窗台上放满了酥油灯。因为在藏族人观念里,单数的数字有吉祥之意,所以,酥油灯盏的数量都是单数。

燃灯节当晚8点,大昭寺门前,水泄不通。法号,法螺、金唢呐声响起,僧人们在道路两侧、佛塔周围、殿堂屋顶、窗台、室内佛堂、佛龛、供桌等以及凡能点灯的台阶上,点上一盏盏酥油供灯,并在佛堂内供一碗净水,灯水相映,把佛塔、殿宇、佛堂、屋子照得灯火通明。特别是大昭寺寺顶围墙上那一圈圈闪闪烁烁、连成一片的酥油灯光,远远眺望,犹如繁星落地,把夜空照得通亮。此时,信徒们齐声唱起经文,悼念宗喀巴大师,场面肃穆、庄重。

转经的人潮如滚滚波涛,涌流向前。信徒手里的经筒飞转,诵经声嗡嗡不绝。大昭寺周边的煨桑炉,白烟蒸腾,直升夜空。许多人将大把的柏枝投入炉中,并对着大昭寺或天空念道“拉……索罗!”(神,必胜!)每当这高呼升起,气氛会变得格外热烈,人群中不分男女老幼,都会仰面向天,喊出这震撼人心的声音“拉……索罗!”

人们穿上节目的盛装,群聚在为佛教大师而诵祈愿经的寺院前,高诵“六字真经”,向怫的神灵祈愿、磕头,各村寨的男人们骑上马,带上早已备好的柏香树枝,到村旁的神塔前,高诵祷词,举行盛大的煨桑仪式。并向天空抛撒印有狮、虎、龙、鹏的“龙达”(风马),继而,骑手们为寺院的僧人们和全村寨的人们,表演马术;男女青年跳起“锅庄”,老人们坐在看台上边喝酒、聊天,由歌手唱祝愿歌,由能说善唱的艺人说唱藏族民间长诗、格萨尔王传等,直至圆月升起,人们才扶老携幼,高唱诵念“六字真经”愉快地回家。

燃灯节的特殊食物“藏粑面粥”,是用糌粑面(即青稞炒熟后磨成的面)、茶叶末和少量盐巴等煮成的粥。据说以前有的小喇嘛在燃灯节时,坐在屋顶与老喇嘛一起念经,时间太长,肚子饿了,不由地想起燃灯节的美味,于是把经文念成了“酥油灯供在屋顶,粑面粥煮在锅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