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和老师和睦相处
众所周知,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不教,让学生能自主地学习,能自主地和老师交流。有一项在全国进行的调查,问到小学生“你是否想和老师做朋友”时,有近一半的小学生表示“想”,甚至希望老师是知己。
但事实上,真正和老师做朋友、做知己的孩子是很少的。即便有些孩子在课堂上可以和老师进行很好的互动,但是下课之后就变得很生分。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和孩子从小就被父母教导“要想成为好学生,就要尊重老师”“到了学校,你一定要听老师的话”等有关。这样孩子在潜意识中就会把自己和老师的身份进行定位,认为老师的身份不单单是课堂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而是很神圣、很伟大的人,使得孩子对老师产生了敬畏心理。即使老师主动和他们交流,交朋友,孩子心中仍有顾忌,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半步。而老师要面对班里每一个学生,他不大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孩子不主动的话,良好师生关系就很难发展了。
有一位体育委员,在一次课外活动中,体育教师没有认真听取他的建议,武断地对他进行了批评,挫伤了这位学生的工作积极性,使他对体育教师产生了对抗心理,并且情绪低落,对学校的体育活动不再像以前那样积极负责了。
这位学生的这些变化未能引起体育老师的重视,致使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远。上体育课时这位体育骨干不光是消极对待课堂学习,还偶尔故意犯些小错误。每次犯错误后,体育老师都采用简单的方法处理,有时是粗暴的批评,有时是不闻不问,后来干脆撤销了这位同学的体育委员职务。
职务被撤销后,这名学生的情绪更是一落千丈,变得上体育课时总是迟到,甚至旷课,后来产生严重的体育“厌学”心理,干脆再也不参加体育活动了。
这名体育委员的行为其实是特有的应激反应之下激动情绪的极端化表现。孩子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里,就免不了和老师交往。多数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与哪个老师关系比较融洽,喜欢上哪门课,哪门成绩就好;如果与哪个老师关系不和谐也会殃及那门课,这大概也是爱屋及乌的反应吧!(www.xing528.com)
一般来说,孩子惧怕老师是因为不能忍受老师对自己冷淡的态度,或不能接受老师对自己的批评而对老师产生的一种抵触情绪。而这种负面的情绪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应该引起老师和家长的重视。
那么,让孩子与老师和睦相处,父母应该这样做:
第一,正确对待老师的过失。
有时,可能因为老师对情况了解得不够全面,而对孩子做了不当的批评。当老师错怪孩子时,家长要教育孩子:希望自己教的学生上进,有所作为,是所有老师的共同愿望和出发点,老师本身的愿望绝不会是把自己的学生推向反面。然后,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和对待错怪自己的老师,不能因老师错怪自己就产生忌恨心理,更不能采取消极的态度与老师对抗。
第二,对孩子进行尊师教育。
要想让孩子尊重老师、服从老师的管理,父母要对孩子进行尊师教育。比如,在孩子面前不能随意地对老师说三道四,讲有损老师尊严的话,议论老师的各种短处,发泄对老师的不满情绪,要以适当的方式充分维护老师的威信。如果老师的确有不妥之处,家长要引导孩子全面地认识和评价老师的工作,不能因为老师说话不全面、处理问题不当、态度不好等,就对老师疏远,甚至不服从老师的管理。在某一个问题或某一件事上,家长与老师可能有不同看法和意见,这时候,要避开孩子和老师交换意见,而不可以当着孩子的面各执一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