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孩子说出心声
小男孩好动、顽皮、喜欢凑热闹,但他们也有行为反常的时候,他们也会蔫蔫地不说话、莫名其妙地乱发脾气。父母不要责备男孩的行为“古怪”,其实,男孩每一个“古怪”行为的背后都有一个正当的理由。他们可能是在宣泄精神或身体上的创伤所引起的负面情绪,也可能是在呼唤父母的关注。这个时候,父母的倾听将是对他们最好的关注和支持。
然而,遗憾的是,绝大多数的父母都不重视倾听男孩的心声,对孩子的倾诉愿望漠不关心,甚至置之不理。一旦孩子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心理安慰,慢慢就会关闭自己心灵的大门,造成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出现障碍。
所以,在孩子主动诉说的时候,父母要学会聆听,无论好事、坏事,父母都要平和地接受。不要一听到不好的事情就呵斥孩子,更不要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孩子。只有孩子信任父母,才会对父母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陶涛是一名读五年级的小男孩。一次,在劳动课上,老师在教学生缝制椅子坐垫。正好赶上“三八”妇女节,老师就号召同学们回家给妈妈缝一个椅子坐垫。孩子们听了,积极性很高。陶涛回家顾不上做作业,翻箱倒柜地找出布啊,针线啊,忙了半天,辛辛苦苦地给妈妈缝了个椅子坐垫。他想给妈妈一个惊喜,就把椅子垫儿先藏起来,不让妈妈看见。妈妈下班回家,劈头问道:“写完作业没有?”孩子回答说:“还没有呢。”妈妈一下来了气:“放学这么半天,你干什么了?”孩子说:“妈妈,今天是‘三八’妇女节,我给你做了个礼物。”说着拿出了藏在门后边的椅子垫儿。
他满以为妈妈会高兴,没想到,妈妈不但没有什么惊喜,反而一手抓过椅子垫儿,说: “你弄这玩意儿干吗,不写作业!”边说边把孩子忙了半天做的椅子垫儿拆了。
陶涛当时气得直哭,他对妈妈的一片爱心被妈妈粗暴地伤害了。老师号召同学们给妈妈做一个礼物的时候说:“妈妈平时关心你们,付出了很多心血,你们也应该关心自己的妈妈,送给妈妈一个自己亲手做的礼物,就是关心妈妈的实际行动。”孩子听懂了老师的话,他用一个下午的时间给妈妈缝椅子坐垫,也许长这么大,他还从来没有为妈妈付出过这么多的劳动,他多希望妈妈会因为他变得懂事了而喜出望外啊。他在一针一针缝椅子坐垫的时候,一定想象着妈妈回家看到这份特殊礼物时的高兴劲儿,但他万万没想到妈妈会这样做。他大失所望,不明白妈妈怎么就不懂自己的心。
教育家经常说,教育要“抓住时机”。上面的例子中,孩子给妈妈亲手缝椅子坐垫,这是一个多么好的时机!它的意义远不止孩子会劳动,会干活儿了,其意义主要体现在孩子对父母的情感上,在孩子的一针一线中浸透着孩子对妈妈的爱和关心,浸透着孩子对妈妈的感情回报。这是一个多么好的母子双向情感交流的机会呀!
然而,受传统理念的束缚,中国的很多家长在主观意识上存在着严重的父权、母权的思想。动不动就和孩子说“这是大人之间的事,小孩别管”“大人讲话,小孩不要插嘴”之类的言语。殊不知,父母这样的做法往往容易导致孩子出现性格孤僻、不擅长与人交流、没有主见等问题。(www.xing528.com)
一个称职的父母,要给孩子应有的话语权,用自己对孩子的信任、尊重去促使孩子表达自己。这样,孩子才能以平等与尊重的心态与父母建立关系,感到与父母一起很亲密。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做才能让孩子获得应有的话语权,给孩子以最基本的尊重呢?
第一,创造民主的家庭氛围。
孩子有独立的人格,需要他人的尊重,在民主的家庭环境中,父母与孩子直接讨论问题,孩子会吐露自己的心声。所以,父母应让孩子尽可能多地发表意见,重视孩子的每一个提问。
第二,给孩子平等对话的机会。
父母要放低姿态,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孩子。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想法、权利和尊严。作为父母,不要老是说“你知道什么”“你懂什么”“你能说出什么东西来”之类的话,要把孩子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用认真的态度跟孩子说话、商量。这样会逐步树立孩子的自尊心以及与你交流的勇气。
第三,创造机会引导孩子说出心里话。
孩子若不愿意和父母交流,甚至不愿意和父母在一起,很大原因是由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不当。孩子担心无意中说出了让父母不满意的话,可能会招致父母的训斥和干预,于是采取隐蔽的方式保护自己。因此,父母应该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创造宽松的氛围,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