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快乐,学习快乐
有人说,情绪是思维的催化剂,思维能力可以通过情绪的调节而显示出更高的效应,人也会因此显得更聪明、更能干。积极的情绪可使人精神振奋、想象丰富、思维敏捷、富有信心。消极的情绪则使人感到学习枯燥无味、想象贫乏、思维迟钝、心灰意懒。可见,在人的心理世界中,情绪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像是染色剂,将人的学习、生活染上各种各样的色彩;它又像是加速器,使人的学习活动加速或减速地进行。我们需要积极、快乐的情绪,它是我们获得成功的动力。所以,帮助男孩保持快乐的情绪,可以让他的学习变得更高效。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家长、老师经常用“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头悬梁、锥刺股”这样的话来教育男孩,这样的教育让男孩从小感觉到“学习是件苦差事”。而“学习就是吃苦受罪”也就成了男孩最初接触学习的心理状态、最初始的印象和感知,苦和累的意念在男孩的心里扎根、膨胀。也因此男孩被这样的心理状态所击倒,养成了不爱学习的习惯,因为男孩不再相信学习是快乐的。
一般来说,人都会有“趋乐避苦”的心理。通常,满意、快乐、具有成就感、兴趣浓厚等一些积极的情绪体验,能直接激发或促进男孩的自主性学习行为。也就是说,如果知识内容本身的价值能够引起男孩的浓厚兴趣,或是知识内容本身能够给男孩带来满足和快乐,同时发生学习行为后能使个体获得成就感等一些积极性的情绪体验,那么男孩就会赋予学习以一种满足和享乐的性质,他们更多地把学习看做一种促使自己不断发展、不断提高的过程,更多地突出现在的学习与今后的学习、工作之间的功利性联系;相反,失败、痛苦、惧怕和沮丧等一些消极性的情绪体验会阻碍学生学习行为的发生,学生则会更多地把学习看做是一种痛苦难受的差事和负担,视为对自尊心和安全感的障碍和威胁,他们会突出、夸大学习艰苦的一面,更多地强调外部的种种不利条件。
一对夫妻带着7岁的儿子来到了一家心理咨询室。他们告诉心理医生,孩子还小,非常希望他能够继续读书,可是孩子死活不愿再去学校。经过互动,心理医生了解到孩子心里有很多愤怒和委屈。老师对孩子的误解以及父母对孩子气急败坏的打骂,造成孩子对学习极为反感,每天郁郁寡欢。
这个孩子特别活泼,也特别聪明,父母都期望他安静听话,父母的这种想法让孩子吃了不少苦头。孩子已经用他所有的语言和行为告诉家长:我是个爱笑爱动的孩子。而家长却要用父母的威严来告诉孩子:你必须当一个安静的孩子。
正是因为父母读不懂孩子,孩子才会不听父母的话,因而不快乐,进而想办法反抗。心理医生了解了这对夫妻的教育方式后,给他们制订了一个适合孩子的教育计划与方法。经过四次咨询,孩子的脸上终于见到了笑容,情绪也慢慢得到了改善,和父母的关系也变好了,他开始喜欢上学,喜欢读书。期末考试时,孩子的成绩明显提高。
可见,教育方式是否适合孩子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快乐与否,也决定了孩子制造快乐能力的高低。
所以,若要让孩子发挥出最佳的学习潜能,父母就要设法使他们保持一种良好心境。现在有不少父母往往不注意这一点,他们在工作或是生活中遇上什么不顺心的事时,爱拿孩子当出气筒;或是对孩子要求过高,整天在孩子周围唠唠叨叨,弄得孩子不胜其烦。一个男孩就曾这样说过:“每当我写作业的时候,父母总不时地甩来一两句不中听的话,弄得我心里要多烦有多烦,生闷气都不够,哪还有心思把作业做好?”因此,那些有训子习惯的家长在孩子学习时或学习前,一定要维护孩子的良好情绪,注意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绪。
那么,父母具体要如何做呢?(www.xing528.com)
第一,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小学生来说,兴趣是多变的,有些兴趣也往往不能坚持长久。这就需要家长用心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兴趣取向。孩子总是有自己的爱好,家长要了解孩子的爱好和学习优势,孩子的兴趣在哪里,明确了就有意识地加以培养,而不是孩子明明不喜欢,家长硬让孩子喜欢,那样孩子是不会得到快乐的,也就不会对学习有兴趣。
第二,不要吝啬对孩子的肯定和表扬。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合理设定每天孩子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如孩子达到以后,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同时要不断调整孩子的学习目标,让孩子每天都有学习的动力与要求。
第三,鼓励孩子自我激励。
如果孩子能够经常自我激励、自我鞭策,他便有可能避免学业上的失败。首先要帮助孩子树立自我激励的目标。其次要让孩子学会自我暗示,经常对自己说一些激励的话,如“我一定能成功”。再次是让孩子在行动中摆脱消极情绪。如果孩子因为怕学习失败而产生恐惧,重要的是告诉孩子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来消除这种情绪。
第四,让孩子避开消极情绪影响。
成人都有七情六欲,有时也会愁苦不堪,也会大光其火,也会伤心哭泣,但这种情绪应尽量避开孩子发泄。如果父母与子女同处于一种压抑沉闷的氛围中,不仅于健康无益,而且很难有进取的激情和向上的功力。父母不要随意向孩子宣泄种种不满和沮丧的情绪,更不要随意流露茫然悲观之态。家庭成员都应注意情趣的陶冶和幽默感的培养。夫妻间应当互敬互爱,遇事商量,不轻易将矛盾暴露在孩子面前。父母应经常给予孩子积极的鼓励与引导,做孩子的大朋友,注意倾听孩子的意见与要求,心平气和地与孩子讲道理、谈问题。在平等交流的气氛中,让孩子逐渐懂得自己对家庭和社会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父母绝对不能让孩子幼小的心灵过早地体验到忧伤、惊恐、冷漠、愁苦等否定情绪,而应该有意识地让他经常看到你的笑脸,这样才有利于使孩子形成昂扬乐观的心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