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的一举一动都受人关注,他们生活在社会的聚光灯下,小小的一个细节都会被人广为流传。北朝著名书法家郑道昭有“书中之圣”的称号,他的摩崖刻石《郑文公碑》得到历代书法家的称颂。但我们却无法在史籍中找到他精通书法的任何记载。是嫌书法雕虫小技不值得记录,还是生不逢时,没有得到当时人的承认,抑或另有隐情?何以在史书上找不到一点痕迹?
山东云峰山摩崖刻石号称北魏书法艺术的三大宝库之一。整个云峰山总共有大小刻石35处,其中北朝刻石17处,宋代刻石10处,明清刻石各2处,不知道具体时代的刻石有4处。在这些摩崖石刻中,最为后人所推崇的,当属被清朝人称作“书中之圣”的郑道昭的《郑文公碑》。说到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人们会习惯性的将目光投到南朝,因为那里有南北朝时期最著名的书法家。但是在当时的北朝同样有一大批有名的书法家,郑道昭便是其中之一。郑道昭是北魏荥陽开封人,郑家与北方的崔、卢、王家一起被称作四大名门望族。郑家从西汉时期的大司马郑当时开始一直绵延不断,一直在朝廷出任高官。郑道昭的父亲叫郑羲,是北魏孝文帝的岳父。死后议定谥号为“文灵”。《郑文公碑》中的郑文公指的就是郑羲。《郑文公碑》是郑道昭出任光州刺史的时候所撰写的。《郑文公碑》有两块,分别被称为上下碑。云峰山的这块是下碑,上碑在天柱山上。两块碑刻的内容基本相同,都是歌颂自己父亲品德的文章。
为什么说《郑文公碑》最受后人推崇呢?
一方面是因为它的书法艺术境界的高超。《郑文公碑》在魏体书法艺术上或圆或方的用笔,圆转有致、浑厚强劲,康有为称此碑是圜笔的极致。而且郑道昭也不满足于传统圆笔追求秀美圆润的风格,在圆笔中融入了苍劲的涩笔,为圆笔作书开创了新路。整个碑刻浑然天成,在规矩中充满趣味,在结构上又分毫不差,结合了多种碑刻的特点。
另一方面,在乾隆嘉庆年间,为了纠正书法界书风萎靡不振的情况,阮元与包世臣等纷纷大力提倡碑学,把研习北朝的碑刻作为一种时尚,对包括《郑文公碑》在内的北朝碑刻推崇备至。包世臣在《艺舟双辑》中谈到“北碑体多旁出,《郑文公碑》字独真正,而篆势,分韵,草情毕具。”得到了他的赞誉,郑道昭和《郑文公碑》从此名声大振。
郑道昭的《郑文公碑》既然如此艺境高妙,但是在《魏书》、《北史》上均没有为他列专传,仅附在《魏书》、《北史》的其父郑羲的传记中,但也没有提到郑道昭的书法。后人对此有很多议论,也有不少猜测。(www.xing528.com)
有人认为,书法在当时北朝被认为是雕虫小技,不值得一提,但是关于这一点,有人用史书进行反驳,认为魏晋时期的许多书法家在史书上都有记载,与郑道昭同时代的一些善于书法的人在史书上也多有记载,比方说崔浩、崔光和卢玄等人。
另外有人认为,北朝善于书法的人,最初称道的是卢氏、崔氏两大士族。北朝书法深受崔、卢两家的影响。两家练习书法的传统和渊源都非常深厚,他们都师承名家,如以锺繇、卫瓘、索靖为师,经过数代人的薪火相传,一直以书法闻名。而荥陽郑氏以文章名闻天下,郑家在东汉时期还出了一个著名的经学家郑众。同时又因为郑家一向在政治上名声更大,所以郑道昭父子善书都不见于史书之中。
还有人认为,郑道昭父子善书的不闻名在于他们的书法艺术不受当时时尚的喜爱。历史的发展和当时历史情况的不一样,决定了人们对于同一艺术的不同的审美标准。郑道昭的书法以篆隶并重,方圆并用,行笔涩重,在实用的简便流利上不及当时其他的碑刻。从艺术气质上来看,郑道昭的书法比较质朴,少有精巧,细致的气息。处在像南北朝热衷艺术美,倡导玄学的年代,朴实的郑道昭的书法自然无法像同时代的其他书法家那样有名。这也是为什么到了后来,郑道昭的字又被人极为推崇的原因,他的书法未得当时书法的风气之先,落后于发展的时代潮流,自然难以得到当时的喜爱。
现代还有人进一步指出,南北朝时期,正逢中国书法界字体的改革,向真书改革。而写真书的技法,直到南朝齐梁之际,北朝魏孝文帝迁都洛陽,实行汉化之后,才为广大执笔者所掌握,所以在东晋“二王”之后,能传授“二王”法,推广新字体的使用者,能拥有真正的名气。而可惜的是到了郑道昭的时代,南北两地已经普遍通用了真书。他虽然工于书法,但对于推广使用新生字体已无法作出重要的贡献,所以没有被人所注意。
郑道昭的善书之所以不见于史书,各人研究有各人的道理。但现在看起来仍然是一个不解之谜。但是虽然郑道昭的书法名气没有在史书上流传下来,但是他的作品仍然得到无数书法家的敬仰,著名当代书法家沈尹默就曾经盛赞《郑文公下碑》:“后来书家,唯登善《伊阙》,颜鲁公诸碑版差堪承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