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大脑超载时代:偏见的种类和原因

大脑超载时代:偏见的种类和原因

时间:2023-1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反射脑输出的结果没有得到思考脑的矫正,偏见就发生了。偏见有很多种,事实上,研究者已经归纳了上百种偏见。现在,我们来看一看各种类型的偏见。学界对这一偏见的研究很多。惊人的事实在于,哪怕是经验丰富的学者、数学家、会计师和管理者也免不了陷入锚定偏见。内省偏见或乐观偏见:我们通常会高估自己,低估别人。出于这个偏见,管理者会偏爱雇佣与自己相似的人。

大脑超载时代:偏见的种类和原因

因为你会有意识地运用思考脑去思考,所以你对它做的事情多多少少有些了解。然而说到反射脑,你就没什么把握了,因为它的工作都在无意识状态中完成。

如果反射脑输出的结果没有得到思考脑的矫正,偏见就发生了。你可以在书里(例如卡尼曼和阿雷利的著作)找到数十个案例和实验。理解偏见形成的基础非常重要,因为反射脑会极大影响你的选择和决断。

你知道吗,如果你必须在三个价位相似的产品中做出选择,你的反射脑会选择价格居中的那个,而你的思考脑通常不会表示反对。你可以想象,销售员要利用这种偏见简直易如反掌。

你知道吗,如果只给几秒钟时间,让一组受试者猜测9×8×7×6×5×4×3×2×1的结果,而让另一组受试者猜测1×2×3×4×5×6×7×8×9的结果,前一组给出的平均答案是4200,而后一组是500,实际的答案却是362880?就连学者、专业人士和成天跟数字打交道的管理人员都会在这个问题上犯错。猜猜看,光是颠倒一下数字的顺序,为何答案的差别就会变得如此之大,而且所有人的答案都严重偏低?(我很快就会告诉你们原因。)

你知道吗,管理人员先讨论100万金额的购买计划再讨论几万金额的,或者反之,两种情况下做出的决断差别非常大。

你知道吗,大多数人认为,如果一个彩票号码刚刚中了一次大奖,下次这组号码中奖的概率会降低。

你知道吗,在必须快速决断的情况下,人们会更倾向于不道德的选择。

偏见有很多种,事实上,研究者已经归纳了上百种偏见。也就是说,这个领域有些混乱,因为来自不同学科的研究者有时候会发现同样的东西,但却给它起了不同的名字,所以学者们正在试图归纳这些偏见的深层机制。现在,我们来看一看各种类型的偏见。

锚定偏见:前面我举的那个例子属于“锚定偏见”。学界对这一偏见的研究很多。如果只给几秒钟时间,让一组受试者猜测9×8×7×6×5×4×3×2×1的结果,而让另一组受试者猜测1×2×3×4×5×6×7×8×9的结果,我们的思考脑会根据你读到的第一个数字先入为主地得出锚定印象。所以,如果你读到的是987,那么你猜测的结果(平均为4200)会高于以123开头的那组(平均是500)。此外,两个小组都会有同样先入为主的印象:乘式中所有数字都不大于10,所以他们会大幅低估最后的结果——要知道,这串数字相乘的真实结果是362880。只要多给一点点思考的时间,受试者犯错的概率就会下降。

接着,如果你让两组受试者都去猜测一瓶酒或是一盒巧克力的价格,第二组给出的答案将会普遍低于第一组,也就是说,锚定在500左右的人猜测的价格低于锚定在4200的人。惊人的事实在于,哪怕是经验丰富的学者、数学家会计师和管理者也免不了陷入锚定偏见。作为一个管理人员,你一定要牢记:如果先讨论一笔数百万的交易,再讨论一笔20万的支出,你会很快做出决断;而若是反之,你就需要花更长的时间才能决定该不该花那笔“小钱”。对于这一点,你可以善加利用。

内省偏见或乐观偏见:我们通常会高估自己,低估别人。我们总是认为自己出类拔萃:比如说,75%的管理人员认为自己属于人群中顶尖的20%,90%的司机认为自己的驾驶技术高于平均水平。

可用性偏见:我们对所有事件概率的直觉性判断通常都是错的,因为对于那些能被我们记住的事情,反射脑会高估它的典型性;而你记得最牢的通常是那些栩栩如生的事情。所以,当你想到某个概念的时候,首先进入脑海的并不是最可能发生的事情,而是最形象生动的事情。因此,如果某件事被媒体报道了,我们会大大高估它发生的概率,实际上媒体之所以会报道这个主题,正是因为它不常见、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而不是因为它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发生、具有代表性。而若是媒体手里有照片或是引人入胜的故事,报道更是铺天盖地。至于电视新闻,它们只喜欢关注能拍到精彩镜头的事件,而对于那些没能拍到的事情,哪怕再重要、再有代表性,它们也会弃之不顾。因此,我们会大大高估新闻事件发生的概率。如果出了一件谋杀案,人们很容易觉得今年的犯罪率上升了很多,哪怕实际上犯罪数字大幅下降。人们还会高估彩票中奖的概率,因为中奖的人会获得许多关注,而没中奖的输家虽然人数多达上百万,却永远没有机会得到生动的报道。我们还会以极端的方式高估自己在恐怖袭击中丧命的概率,同时却低估了一边开车一边打电话带来的死亡风险。“9·11”之后,死于车祸的人远远多过死于恐怖袭击的人,因为一些人害怕飞机被劫持,所以选择了开车。

基于同样的原因,媒体、投票者和政府会制定法律,花费数亿资金去解决一些相对罕见的威胁生命的因素,却彻底忽略了那些更普遍、更具威胁性的东西。

光环效应:我们会高估成功人士的能力,同时低估运气和环境的影响。而对于失败者,我们则会低估他们的能力。几乎每一本洗脑式的管理学书籍都会落入这一陷阱,因为作者只顾着跟随反射脑快速做出简单的结论,而在复杂情况下,反射脑的结论通常是错的。他们曾经用“完美”和“伟大”之类的词儿形容很多公司,看看那些公司现在的样子吧:通用数据、DEC、伊士曼柯达、凯马特、王安电脑实验室、雅培制药、沃尔格林、必能宝、电路城以及安然。就连房利美也曾是一家“伟大”的公司。虽然这些书的作者都宣称自己的作品经过了深入的调查研究,但实际上,他们并未进行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究,开动思考脑得出真正严谨可靠的结论。与之相反,他们将更多精力投入了市场推广,通过栩栩如生的描述来激发人们的可用性偏见。

美丽偏见:我们容易高估美人儿的能力(不过也有例外,女性倾向于低估美女的能力)。

熟悉度偏见:熟悉度会影响我们的选择,哪怕你熟悉的方面与这个选择全然无关。你能相信吗,名字以P开头的人明显更容易选择百事可乐(Pepsi),而以C开头的人更容易选择可口可乐(Coke)?品牌名称与我们名字的相似度越高,被我们选择的可能性就越大,无论这个名字是真是假。出于这个偏见,管理者会偏爱雇佣与自己相似的人。

从众偏见:其他人对我们决断的影响力超乎你的想象,这很容易带来集体性盲从。

事后聪明偏见:事件发生之后,我们总是觉得自己有先见之明,早就料到了这个结果。在这个偏见的实验中,当实验者把证据摆在受试者面前,让他们看到自己并没有那么料事如神的时候,受试者总是非常惊讶。

怀旧偏见:我们总爱为过往镀上一层美丽的色彩。(www.xing528.com)

赌徒偏见:对于某个随机过程,我们总是以为事件发生的概率会随着之前没有发生该事件的次数而上升。所以我们每次总会选择不同的彩票号码,而且我们打心底里相信,某组数字赢得大奖以后,这组数字再次中奖的概率会变低很多。所以若是同一个人在同一周或者同一年里两次中了彩票,甚至中了同一种彩票,人们总会感到万分惊讶。然而从理性上说,同一组数字第二次中奖的概率和第一次完全相等。

证实性偏见和选择性感知:我们倾向于选择信息来支持自己的结论,同时忽视那些与结论相悖的信息。

刻板印象:我们总是对特定的人群有不经验证、先入为主的固定印象。精心设计的实验证明,反射脑会让我们产生刻板印象,即便是那些以“不歧视”为荣,并且有意识地虔诚实践信念的人,也会有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

损失厌恶:损失已有东西的感觉比得不到期待的东西更糟。个人和商业组织为避免小规模损失而投入的精力远大于用来获取长期利益的精力。

结果偏见:我们更倾向于以结果来判断决策的正误,同时却忽略了决策过程的质量,哪怕这个结果可能只是出于巧合。

购后偏见:买了某件东西以后,我们更容易看到这个选择的好处,同时忽略它的坏处。

自我服务偏见:如果我成功了,那是因为我个人能力出众;而要是我失败了,那是因为环境不好,或者其他人拖累。

如果一个公司成功了,你可曾读到或者听到该公司的CEO说他们的成功完全是出于幸运,他们获得的回报远大于付出?那些CEO是不是常常说,公司的成功是因为他们能力出众,所以他们得到的回报完全是应得的?

一旦出现决策失误,你是不是常听别人说,这是因为运气不好,或者环境糟糕?有多少人会说,这是因为我们决策失误?

观察者偏见:我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我能力出众。而别人成功,无非是环境使然。如果我失败了,那么就反之。

欺骗偏见:如果我们必须在时间紧张的情况下采取行动,我们倾向于采取欺骗等不道德的手段;换言之,在时间仓促的情况下,我们的道德底线远低于有时间充分思考的时候。你的决策速度越快,做出不道德行为的风险就越高。慕尼根教授的研究发现,如果有3分钟的思考时间,87%的人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撒谎;但如果必须立刻做出决定,只有56%的人会选择诚实。对于这样的结果,他评论道:“对于外部的刺激,自私自利是我们的本能反应,所以我们在不假思索的情况下做出的道德选择通常是自私的。与此相对,有意识的、审慎的思考会让我们产生社交上的顾虑,自私的天性与我们接受的社交训练会爆发冲突。”

顺便说一句,你知道吗,晚上的你比早晨更容易撒谎,这是为什么?我们稍后讨论。

替代式诱导:这个偏见出人意料,非常有趣,而且很重要。如果反射脑不能轻松地找到某个问题的答案,它就会转而回答一个更简单的相关问题;而要是思考脑一时疏忽,它就会接受这个答案,并不会意识到这实际上是简化了问题,或者干脆回答的是另一个问题。比如说,在雇员满意度调查中有一个问题:“大体来说,对于你的上司,你的满意度如何?”这个问题很难,为了正确回答它,你必须开动思考脑,比较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里不同上司的表现,还要进一步思考,在你心目中,好的管理者应该是什么样的,诸如此类。最后再根据这些细分问题,综合得出答案。与此相对,反射脑会提供一个快速简单的解决方案。它会立即抓取此时此刻你对上司的感觉,并将这作为问题的答案。尤其是在你急着回答问题的时候,你不会意识到这实际上是放弃了那个困难的问题“你觉得你的上司怎么样”,而是用另一个简单得多的问题取而代之:“现在你觉得你的上司怎样”。

对管理者来说,要从两位候选人里挑一个雇员,这是一个颇富挑战性的任务,需要综合考虑简历、前雇主评价、面试评估结果等等。这时候,反射脑会给你一个快速答案,管理者通常称之为直觉。如果这位管理者急着做决定,没有时间仔细思考或是与同事认真讨论,他会特别倾向于跟着所谓的直觉走,而不会意识到反射脑已经在不知不觉间换掉了原来那个困难的问题“雇谁最好”,代之以简单的问题“谁看起来最适合这份工作”。而出于美丽偏见、刻板印象、熟悉度偏见、选择性感知和其他偏见,反射脑会立即轻松地塞给你一个答案。

如果在读完上述内容以后,你觉得“这种事绝不可能发生在我身上”,“我很聪明,绝不会掉进这种陷阱”,那么你已经陷入了“盲点偏见”,或者说“偏见偏见”。这是“内省偏见”的一种,你觉得你的偏见比一般人少。在这个领域的每一项研究中我们都不难发现,那些认为自己绝不会落入偏见陷阱的人,实际上拥有的偏见并不比其他人少。更糟糕的是,哪怕研究者事先已经向受试者介绍了认知偏见,下一次测试的时候,仍然有很多人的分数没有得到提高。问题在于我们大脑里的“快速通道”是无意识的,所以我们无法发现自己犯了错。此外,由于事后聪明偏见的存在,就连我们的思考脑也倾向于维持既有的自我评价,在事后为我们做出的决策寻找合理性。结果,我们的偏见常常无法得到矫正,尤其是在缺乏时间进行充分思考和深入对话的情况下。

反射脑还会利用感知的捷径,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会帮助我们快速得出对现实环境的判断,而不必等待慢吞吞的思考脑。但你必须保持警惕,因为在某些时候,这种感知的捷径可能会欺骗我们,甚至带来危险。这些捷径之所以出现,有一部分是因为反射脑不能很好地处理自相矛盾的感知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反射脑有时候会自动更正我们感知到的现实,以这种方法解决矛盾。看看著名的卡尼萨三角(Kanizsa'a triangle)你就会明白,你能试着不让自己看到那个尖角朝下的白色三角形吗?不能,因为根据图中的线索,反射脑让你看到了三角形的轮廓,哪怕那些线条实际上并不存在。

反射脑的这种特性带来了很多感知性的幻觉,其中一些很有趣,还有一些非常危险。比如说,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你一边打电话,一边转动方向盘,开上了中央车道,这时候,中央车道上的指向标不见了(因为你的车从标志上碾过去了)。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反射脑会篡改你对现实的感知,让你以为自己仍然能看到那条线,虽然实际上它并不存在。(关于这个问题的进一步讨论请见开车时打电话的相关章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