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狐 惑 病
医案一
陈某,女,59岁。初诊:2002年4月25日。患者自22年前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口腔及外阴溃疡,溃疡周围红肿,疼痛剧烈,10天左右可自愈,以后反复发作,每月1次或数次,同时伴有全身恶寒,遇风起红色皮疹,皮疹下有结节,变硬疼痛,颜色由红变紫暗,可逐渐消失,以后复起。关节游走性疼痛。于多家医院治疗,诊断为贝赫切特综合征(白塞病),予以泼尼松每日20毫克治疗,病情控制,以后激素撤减困难,病情时有复发。近日病情加重,现服泼尼松每日5毫克,既往年轻时做人工流产4次,长时间出血不止。现多处口腔、外阴溃疡,左腋下、左腹外侧及双下肢多处结节红斑,红肿热痛,恶风寒,暴露的皮肤关节疼痛,不能进食刺激性食物,纳食减少,腹胀,乏力,耳鸣,多汗,大便不爽,长期服润肠药,小便少,烦躁易怒。舌质暗,脉沉细。西医诊断为贝赫切特综合征(白塞病)。中医诊断为“狐惑病”,证属湿毒内侵,气阴两伤。治以滋阴清热,温通经络,解毒消斑。当归连翘赤小豆汤合乌贝散加减。处方:当归12克,赤小豆15克,升麻5克,败酱草15克,忍冬藤15克,连翘12克,茯苓15克,紫花地丁15克,蒲公英15克,生薏苡仁30克,桂枝10克,赤芍、白芍各10克,桑叶15克,仙鹤草30克,浮小麦30克,海螵蛸15克,浙贝母10克。14剂,水煎服。二诊:药后口腔溃疡仅剩1处,约绿豆大小,外阴溃疡愈,腹胀呃逆已消。泼尼松已减至每日2.5毫克,关节肿胀已消,仍有疼痛,结节红斑仅剩左下肢存在,颜色变浅,仍疼痛,恶风寒,加衣不解,乏力,耳鸣,纳食增加,失眠。舌淡红胖大稍暗,脉沉细。证属外寒内热,气阴两虚。治宜清热解毒,祛风散寒,散结收疡。升麻鳖甲汤加减。处方:桂枝10克,玄参15克,生牡蛎25克,浙贝母10克,防风6克,连翘12克,山慈菇9克,干姜3克,升麻5克,炙鳖甲12克,夏枯草15克,重楼3克,赤芍15克,煅龙骨15克,地骨皮12克,石菖蒲12克,蝉蜕5克,白僵蚕10克,蔓荆子10克。14剂,水煎服。三诊:病人外阴、口腔溃疡大减,病势已浅,溃疡偶起即收,且痛不甚,右膝结节肿胀已退,关节疼痛已消,偶遇风寒有僵硬感,泼尼松已停止服用。纳可,眠可,二便调。舌暗淡,苔黄腻,脉沉缓。余毒未尽,余邪未去。治以解毒散结,祛除风湿。当归连翘赤小豆汤加减。处方:升麻5克,土茯苓15克,川黄连6克,黄芩9克,玄参15克,赤小豆15克,连翘12克,当归12克,桂枝10克,生牡蛎25克,浙贝母10克,白芷10克,天花粉15克,夏枯草15克,苍术15克。14剂,水煎服。随访半年,溃疡未再出现,皮疹及关节痛症已缓解。
【按】 贝赫切特综合征(白塞病)属于风湿病中血管炎之中的一种疾病,临床表现以复发性口腔溃疡及生殖器溃疡、皮肤病变、关节炎、复发性眼色素膜炎及消化道系统损害多见。该病人反复出现口腔溃疡及外阴溃疡,双下肢多处结节红斑红肿热痛,红色皮疹,关节游走性疼痛,中医属“狐惑病”,乃经脉痹阻,阴虚血热所致。谢老治疗本案抓住标本缓急之要点,治标、治本安排得体,排方谴药恰到好处,初诊溃疡正剧,滋阴清热,解毒消斑为主;二诊扶正驱邪并重;三诊正气稍复,滋阴解毒祛余毒。首诊用当归连翘赤小豆汤合乌贝散加味,滋阴清热,温通经脉,解毒消斑。当归连翘赤小豆汤清热利湿,解毒消痈;乌贝散养阴消疡;桂枝、白芍温经祛风,调和营卫;再配以清热解毒,凉血退斑之品。服后虽效,仍属外寒里热,气阴两虚,以金匮升麻鳖甲汤加味以清热解毒,祛风散寒,散结收疡。再后病大半已去,但余毒未尽,余邪未去,以当归连翘赤小豆汤加味,与首方不同加入利湿、敛疮的药物。前后三方,随症遣药,每法得验。
引自《谢海洲验案精选》
医案二
陈某,男,23岁,平谷县人。1994年1月12日初诊。自诉经常口舌糜烂,久久不愈,口中干苦,咽部不利。近日出现目赤疼痛,视物不清,前阴黏膜溃破,瘙痒疼痛,小便色黄,大便偏干,西医诊断为贝赫切特综合征(白塞综合征)。视其舌苔色白而厚腻,舌边及颊部黏膜有溃疡炎症。脉来弦滑。以口苦、目眩、前阴溃破、尿黄、舌苔腻辨为肝经湿热,乃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10克,炒栀子10克,黄芩10克,柴胡16克,木通10克,泽泻12克,车前子10克,生地黄6克,生甘草4克,菊花10克,蒺藜10克,当归12克,赤芍12克,大黄1克,青黛10克。服药7剂,口苦舌糜大为减轻,但仍有视物模糊,眼眦赤黑,身倦少力,舌上腻苔不下等症,再予龙胆泻肝汤,并配服赤小豆当归散。赤小豆(浸令芽出曝干)60克,当归60克,共研细末,每服8克,早晚各1次。服药2周,诸恙皆瘥,随访半年,未再复发。
【按】 “狐惑”一病,首见于《金匮要略》,以目赤干涩疼痛,口腔、咽喉以及前阴、后阴腐蚀溃烂为主要特征,“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西医谓之“眼-口-生殖器综合征”,或贝赫切特综合征(白塞综合征)。综观本案之脉证,良由湿热蕴毒生虫,蚀于上下。肝开窍于目,其经环绕阴器而上抵于咽喉,湿热磊毒侵及肝经,发为本证。治当清利肝胆湿热之毒,投龙胆泻肝汤正与本证合拍。本方能泻肝胆实火,清肝胆湿热,对循经所发之证,自可迎刃而解。另加菊花、蒺藜、大黄、青黛者,在于增加清泻肝胆之毒热,并有明目清头之功。赤小豆当归散清利湿热,而有解毒排脓杀虫蠹之效,与龙胆泻肝汤相合,可谓相得益彰。
引自《刘渡舟验案精选》
医案三
郑某,女,32岁。患病而有上、中、下三部的特点。在上则有口腔经常糜烂作痛,而不易愈合;在下则有前阴黏膜溃破,既痛且痒,中部则见心下痞满,饮食乏味。问其小便尚可,大便则每日2次犹能成形。切其脉弦而无力,舌苔薄白而润。三部之证由中州发起。辨证为脾虚不运,升降失常,气痞于中,而挟有湿毒之毒。治宜健脾调中,升清降浊,兼解虫毒之侵蚀。处方:炙甘草12克,黄芩9克,人参9克,干姜9克,黄连6克,半夏10克,大枣7枚。共服10余剂,以上诸症逐渐获愈。
【按】 本方为张仲景之“甘草泻心汤”,临床用治两种病,一是《伤寒论》中用治脾胃气虚较重的虚热痞气之证;二是《金匮要略》中用来治疗“狐惑病”。证虽不同,但其病本皆为脾胃不和,升降失常,气机痞塞,寒热错杂,故均可用本方治疗。本案病变涉及上、中、下三部,其治疗但须从中焦入手。因虽患狐惑病,但患者有心下痞满,饮食乏味,大便频行,此脾胃虚而不运之象。故治从脾胃,复其升降之职,则一身之水火既济,阴阳调和。又本方辛苦相掺而重用甘草,有杀虫解毒之功,有的医家于本方加生石膏,以清阳明胃热,亦有灼见卓识。
引自《刘渡舟验案精选》
医案四
胡某,男,23岁。初诊:1993年10月27日。主诉:口腔及阴部溃疡交替反复发作半年余。现病史:患者于半年前因训练劳累后出现舌面及两颊部溃疡3处,如玉米粒大小1处,绿豆大小2处,痛而影响纳食,大便偏干,小便黄,自服牛黄解毒片、B族维生素等药后,溃疡渐趋愈合,而阴茎及肛周又出现如绿豆大小溃疡,共2处,10余天后自行愈合。如此每月上旬必反复发作一次,于部队医院就诊,经检查,诊为贝赫切特综合征(白塞病),嘱其服激素等治疗,患者拒绝接受,经战友介绍特请焦老诊治。现症:因每月上旬必犯口腔溃疡及阴部溃疡,今值欲犯之时,故欲预防投药。每次发作时以疼痛为主,以舌面溃疡为多,痛甚影响进食及夜寐,心烦,口干苦,尿黄,大便调,时偏干,素纳尚可,夜寐尚安宁,最后一次发作为10月初。既往史:否认肝炎、结核病、肾炎病史,否认药物过敏史。个人史:无烟酒嗜好。查体:舌苔略白,脉滑。诊断:中医:狐惑病。西医:贝赫切特综合征(白塞病)。辨证:因训练劳累且焦躁紧张,肝郁伤脾,水湿不运,久则化热,湿与热搏结于肝胆,湿热久停,蒸腐气血,而发狐惑之证。治法:清泻肝胆湿热,调理肝胆枢机。处方:柴胡10克,黄芩10克,生地黄18克,木通6克,茯苓20克,泽泻20克,连翘20克,车前子10克(包),金银花30克,炒黄柏10克,苍术10克,苦参18克,白鲜皮15克,皂角刺6克,防风6克,当归尾10克,蚤休20克,赤芍12克。7剂,水煎服。二诊:1993年11月3日。正值复发时候,然无任何欲发之症状,纳食较前增加,体力精神均较前好转,夜寐安宁,舌苔薄白,脉滑。继守1993年10月27日方进退治之。处方:柴胡10克,黄芩10克,炒川楝子12克,半夏10克,连翘15克,金银花18克,黄连9克,生甘草5克,苦参20克,玄参18克,白鲜皮20克,炒黄柏10克,生地黄15克,知母10克,当归6克,木通5克,蚤休15克,茯苓18克。14剂,水煎服。三诊:1993年11月24日。服上药21剂,口腔溃疡及阴部溃疡仍未发作,略有口干咽燥,纳食馨香,二便调,夜寐安,舌苔略白,脉滑略弦细。鉴于此病一直未发作,故继守上方加入养阴清热解毒之品,而去半夏。处方:柴胡12克,黄芩12克,炒川楝子10克,生地黄30克,玄参25克,连翘18克,金银花25克,蚤休15克,苦参20克,白鲜皮25克,茯苓18克,川黄连9克,板蓝根10克,牛蒡子10克,紫花地丁30克,蒲公英30克,赤芍12克,生甘草3克。14剂,水煎服。四诊:1993年12月8日。患者服上药后,口干咽燥均已愈,口腔溃疡及阴部溃疡仍未作,纳佳,二便调,夜寐可,无不适症状,舌苔薄白,脉滑。继守上方,进退用之。处方:柴胡10克,黄芩10克,生地黄30克,玄参30克,金银花30克,连翘25克,紫花地丁30克,蒲公英30克,天葵子10克,野菊花10克,川黄连9克,栀子6克,皂角刺6克,防风6克,白芷6克,天花粉15克。14剂,水煎服(效可继服)。五诊:1994年1月5日。患者共服上方28剂,口腔溃疡及阴部溃疡已3月余未复发,惟觉咽略痛,大便偏干,纳可,小便调,寐安宁。舌苔薄白,脉滑。继守上方加减用之。处方:柴胡10克,黄芩10克,生地黄30克,玄参30克,地骨皮18克,生石膏30克(先下)生甘草5克,金银花25克,连翘20克,紫花地丁30克,蒲公英30克,野菊花10克,升麻10克,焦槟榔10克,栀子6克,金果榄10克,泽泻15克。14剂,水煎服(效可继服)。六诊:1994年3月23日。患者继服上方28剂,口腔溃疡及阴部溃疡一直未发作,故自行停药月余,一直无不适,近两天自觉下口唇内侧有发涩之感,为防复发,复请焦老继续诊治,舌苔白厚,口唇微较前发红,脉沉弦细。嘱其继服下面中药汤剂7~14剂,并调配丸剂以备平时服用以巩固疗效,预防再发。处方:①柴胡10克,黄芩10克,生地黄30克,玄参30克,川黄连6克,地骨皮15克,泽泻30克,石斛12克,生甘草,金银花20克,连翘20克,紫花地丁30克,蒲公英30克,野菊花10克,升麻10克,焦槟榔12克,栀子3克,金果榄10克。7~14剂,水煎服。②以上方3剂,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9克,每次服1~2丸。
嘱:若有欲发之势时即服汤药,无不适症状及先兆时则以服丸药为主。
【按】 患者口腔溃疡及阴部溃疡,交替反复发作近半年余,经西医检查后诊断为贝赫切特综合征(白塞病),主张用激素治疗,患者拒绝而求治于焦师。焦师虑其飞行员训练劳苦,焦躁紧张,肝郁克脾,水湿不化,久则化热,湿热搏结于肝胆、湿热久停必蒸腐气血发为狐惑。予以清泻肝胆湿热,妙在不忘调理肝胆枢机。方中选用柴胡、黄芩、焦槟榔,并重用清热解毒之品,药到病除,喜获良效。
引自《焦树德临证百案按》
医案五
笪某,女,43岁,话务员。1993年4月13日初诊。主诉:患贝赫切特综合征(白塞综合征)已3年多,多方治疗效果不显。诊见唇、舌、上腭、前后二阴有黄豆大小溃疡多处,甚痛。加之中脘时痛,泛恶吐沫,二便自调。舌上紫气隐隐,苔白。证属湿热化毒内蕴,气阴两伤,拟以狐惑论治,处方:苦参、黄柏、车前子(布包)、丹参、竹叶、制半夏、陈皮各10克,云茯苓15克,党参20克,金银花、连翘各12克,川黄连3克。5剂。上药服后,泛恶即止,脘痛十减其八,惟口、舌、二阴蚀烂之处依然如故。遂于前方中去半夏、陈皮,加大黄芪20克,黑玄参10克,以气阴两补,取挟正即所以祛邪之意。另加生石膏30克以清胃火。此方服20剂后,唇、舌、口腔溃疡全部愈合。惟前后二阴蚀烂如故。5月10日再诊处方:黄芪20克,党参、薏苡仁、生石膏、土茯苓各30克,生地黄、熟地黄、苦参各15克,天冬、麦冬、金银花、连翘各12克,炒黄柏、丹参各10克,锦纹大黄(后下)6克。5剂。15日来诊云:近2日胃痛发作。于10日方中去天冬、麦冬、石膏、金银花、连翘,加丁香、豆蔻各3克,木香6克。服5剂后,前后二阴溃疡已逐渐收敛。原方续服15剂,前后二阴溃疡即愈合。经过1年多的随访,一切正常。
【按】 据证而论,本例病历三载,已成气阴两虚的局面,并处于正虚邪实阶段,因而采取消补兼施的治法。先后用党参、黄芪补气,玄参、生地黄、熟地黄、天冬、麦冬养阴,苦参、车前子、黄柏清下焦湿热,黄连、石膏清中焦湿热,兼降胃火,复参祛湿毒之土茯苓,清热毒之金银花、连翘,以及釜底抽薪之大黄,使湿热邪毒得以下泄。此外,因中焦受戕,升降失职,以致中脘作痛,泛恶吐沫,故而又参入二陈,使半夏与黄连相合,既含以温制寒而免苦寒伤中之意,又作苦降辛开之用。服后果然脾气得升,胃气得降,而痛定吐围止,口舌溃疡亦瘥。惟前后二阴溃疡,经治已1个月仍无进展,旋因胃痛发作而加用丁香、木香、豆蔻等温中理气药后,不但胃痛停止,且前后二阴溃疡亦于数天内收敛愈合。似此情况,属必然抑或偶然,其中机理,有待今后临床中作出解释。(www.xing528.com)
引自《中医临证求实》
医案六
周某,女,32岁,已婚,职员。1986年7月25日初诊。患者6年前不明原因出现口腔溃疡,尿道口灼痛,自以为“上火”,服西药消炎及泻火中成药无效。继之外阴也开始肿痛,并出现溃疡。经北京两所医院诊断为贝赫切特综合征(白塞病)。用抗生素、维生素B6、维生素E、泼尼松以及龙胆泻肝汤30余剂,病情未能控制。近1年来两眼经常红肿。初诊时口腔黏膜半厘米左右大小溃疡3处,两眼结膜、巩膜充血,畏光涩痛。经常低热,头重倦怠,精神萎靡,失眠多梦,胸腹痞闷,食欲不振。自诉外阴两处溃疡时发剧痛难忍,大便干或先干后软不爽、小便黄。舌尖红苔白黄腻,脉弦滑。辨证:脾胃不和,湿热毒盛。治法:调和脾胃,清解湿毒。处方:半夏10克,黄连10克,黄芩10克,干姜10克,党参10克,甘草10克,柴胡10克,白蒺藜10克,菊花10克,青葙子10克,牡丹皮10克,紫草16克,川芎10克,何首乌10克,女贞子15克。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50剂,1986年9月15日二诊,其精神、食欲大有好转,胸脘痞闷已去。口腔剩一处溃疡,稍有白苔附着,外阴溃疡仍痛但能忍。舌苔少而黄,脉同前。治疗以前方减黄连至3克,取3剂,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服10克,每日3次,以缓调之。1987年3月28日三诊,服后精神、食欲恢复正常,偶尔失眠多梦,自觉身热。口、眼、外阴三联体征全消。复因春节外感,又于舌根部生一小溃疡,小便热痛,身热,口干夜甚,饮食又减,但精神尚可。舌红少苔,脉弦细数。辨证:气阴两伤,湿热毒邪复燃。治法:益气养阴,清解湿毒。处方:生黄芪30克,知母10克,柴胡10克,桔梗10克,升麻10克,连翘10克,生地黄10克,白术10克,黄芩10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夏枯草15克,龙胆草10克,生甘草10克。每日1剂,水煎服。1987年5月18日四诊,上方服达50余剂,诸症悉除。嘱其谨防感冒,禁食辛辣,免受潮湿。
【按】 贝赫切特综合征(白塞病)属中医“狐惑”范畴。此病于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曾早有论述,云:“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音叶),甘草泻心汤主之。”后世每多宗之。祝氏认为脾胃不和,湿毒侵袭较为切中病机。脾胃不和之人,复受外界湿毒邪气,致脾失健运,升降失常,内外之湿蕴久化热,湿热毒邪酿于中焦,随气机流行,内而脏腑,外之筋骨皮肉,无所不蚀。蚀于脾窍则口疮溃烂;脾湿盛反侮肝木,湿热毒邪循肝经上蚀肝窍、下蚀阴器,而有目疾、阴溃之症。本案除口、眼、外阴三联征外,复伴身热、便干、溲赤、肿痛、失眠多梦等症,系毒火颇甚所致。甘草泻心汤为治虚痞之剂,具调治中焦脾胃不和,升清降浊,平调寒热之能,正合本病之机,祝氏取之以治本病,加菊花、青葙子、牡丹皮、紫草、柴胡、白蒺藜以增清热解毒之力,加何首乌、女贞子、川芎以养肝护阴,而防参热毒耗伤阴血之弊。药证吻合,故获效颇捷。后湿热毒邪有复燃之虞而病欲复且有伤及气阴,故身热、口干以夜为甚,祝氏乃随证施治,以升陷汤为主方加生地黄以气阴两补,加半夏、黄芩又具泻心汤辛开苦降之意,复取龙胆草、夏枯草、连翘、生甘草清热解毒,白术、陈皮健脾燥湿。补清并用,扶正祛邪,则立竿见影。
引自《祝谌予临证用方选粹》
医案七
周某,女,45岁。患贝赫切特综合征(白塞病)5年余,一直尝用激素治疗,疗效不理想。症为口腔溃疡反复发作,阴部亦有溃疡,牙龈肿痛乍愈乍发,肛门奇痒,足底结节隆起疼痛,不能下地行走。苔净脉细。此阴分伏热,化火内燔,宜与清阴泄热,佐以解毒。①内服方:柴牡七白煎增损。柴胡9克,生牡蛎30克(先煎),土茯苓30克,忍冬藤24克,连翘9克,白薇9克,白芍9克,白芷9克,白僵蚕9克,白蒺藜9克,白鲜皮9克,白残花4.5克,玄参9克,知母9克,苍术9克,厚朴6克,生甘草4.5克。连服14剂。②外洗方:生百部15克,杏仁15克,黄柏15克,胡黄连15克,防风15克,白芷9克,甘草9克。5剂。布包煎汤浸洗阴部、肛门,每日2次。二诊:口腔溃疡已敛,阴部溃疡稍减,肛门作痒已愈。苔净,脉弦细。再予通幽泄热,清阴解毒。原方加磁石30克,紫石英24克,青果9克,赤芍9克,桔梗4.5克。服7剂。外洗宗前。三诊:肛门奇痒未再发,阴部仍有余疮未敛,苔脉同前。因思自得本症以来,溃疡、结节此起彼伏,乍愈乍发,慓悍难治,刻下虽诸症向愈,而除恶务尽。再予内外兼治。原方连服14剂,外洗方5剂。四诊:口腔溃疡全消,阴部溃疡亦愈,其他症状均未见再发。嘱守原方隔日1剂,连服2个月。激素逐渐抽减,泼尼松从每日3~4片减至0.5~1片,至2个月后全部停服。随访2年未见复发。
引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之陈苏生》
医案八
包某,男,47岁。1980年9月在瑞金医院确诊为贝赫切特综合征(白塞综合征)。唇口及阴部龟头反复出现溃疡。眼珠发胀,视物模糊,当时予激素治疗,因有不良反应,转求中医。诉因环唇生疳绷紧如茧,张口困难不能进食,目珠胀痛,阴部溃疡,小溲浑赤,大便秘结5日未解。诊见舌质红绛中有裂纹,苔黄,脉来弦数。此心脾郁热内燔,先予通幽解毒主之。土茯苓30克,忍冬藤30克,连翘9克,白薇9克,生地黄9克,玄参9克,黄芩9克,枳实9克,大黄9克(后下),郁李仁9克,火麻仁9克,玄明粉9克(冲),生石膏30克(先煎),升麻6克,厚朴6克。连服7剂。二诊:服前2剂毫无动静,仅稍转矢气。第3剂得下宿垢如胶糊状。下后口疳稍减,苔黄化半。去玄明粉,加生牡蛎30克(先煎),柴胡、牡丹皮、赤芍、黄柏、白薇、白芷、白僵蚕、白鲜皮、白蒺藜各9克。连服10剂。另服六神丸每日30粒。三诊:因连日畅下,将大黄改为同煎,再连服10剂。四诊:黄苔化净,出现玫瑰色鲜绛舌。予前法加减,原方加黄连、栀子、枸杞子、麦冬各9克。另服六神丸每次10粒,一日3次。连服10剂。五诊:药后唇口疳疮收敛,红肿消退,龟头溃疡愈合。但停药后即大便闭结不通。原方去大黄,重用玄参15~30克,生地黄15~30克。连服2个月余,口唇及阴部完全告愈。但宿根未除,次年清明又发,自服前方,仍收到控制疾病,使之逐渐缓和之效。后3年每在清明好发期前1个月服上药。并嘱常服黑木耳、生梨等滋润养阴之品。后5年期间遂未再发。
引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之陈苏生》
医案九
马某。男,29岁,教育厅干部。1964年6月2日初诊。1959年2月开始发现足胫痛及两膝肿痛,目花,视物有金星飞舞。肿处白天发凉、夜晚发热。阴囊溃疡、口腔溃疡,各大小关节出现大小不等之结节状肿块,久治不愈,反复发作3年。第一次在友谊医院经邀请陆军医院及区医院会诊,确诊为贝赫切特综合征(白塞综合征)(1962年4月),给予西药治疗未效。第二次(1964年6月)再住进友谊医院,重复肯定是贝赫切特综合征(白塞病),治疗仍以激素(可的松)为主,长期服用不能中断。一旦停服可的松,症状即加重(1964年1月曾因停服可的松致双目模糊甚至看不到东西。足底及足踝频发结节,火欣红,步履不便)。刻诊见症:①全身大小关节有结节状肿,火欣红作痛,足底亦发有7~8个,以致不能步履。②口腔及阴囊溃疡反复发作巳5年,此起彼伏,从未根除。③心悸阵作,发时令人难以忍受。每日必发作一阵。④手足心出汗,手指发凉发硬影响伸屈。⑤食欲不振,日食量仅250克。夜寐不酣。⑥每日服用泼尼松4片,病重时服6片。⑦面色凄苍,消瘦倦怠,舌苔薄白,舌质光红,脉象濡数。先生案曰:肾主五液,脾主四肢,阴分有热,灼烁脾肾,予甘凉清润解毒泄热为主。处方:甘草五钱,忍冬藤一两,合欢皮一两,土茯苓一两,玄参五钱,地骨皮四钱,当归三钱,白芍三钱,枸杞子四钱,杭菊花四钱,沙苑子四钱,玉竹四钱,桑枝四钱,薏苡仁五钱。前后服药60剂,激素每周抽一片,4周抽完,从6月27日开始激素全部停服。迄至9月1日,观察2个月余,其收获情况如次。①全身大小关节结节火欣肿于1个月内全部消退,足底火欣肿亦全消,已能步行自如。②口腔溃疡1周后全消,阴囊溃疡1个月后收敛,一直未曾再发。③阵发性心悸难忍感,2周后痊愈,迄未再发。④手心出汗、手指发僵,2周后改善。⑤食欲大振,每日食量从250克增至500克,恢复病前定量。⑥精神大振,于第1个月后即全天上班。⑦泼尼松全停2个月,无异常反映。1964年9月嘱到自治区人民医院白塞氏病专科小组作病愈鉴定,承认此病已经基本治愈,仍须继续服药以求巩固。10月国庆节后因病情稳定,嘱停中药2个月,观察其脱离药物治疗是否可能复发。到1965年1月中旬,患者单位来了解情况,给予证明已经痊愈,可以恢复工作。
【按】 贝赫切特综合征(白塞病)虽非常见多发病,然临床亦不鲜见。上举案例,均经确诊,因西药对症治疗效不应手,方请先生予诊。柴牡七白煎之柴胡、牡蛎宣畅气血,“土茯苓、忍冬藤、连翘、白薇”通幽泄热,为正本清源之图。七白参差使用,以防腐收敛,控制病变之蔓延。可用以却病,亦可用之预防复发。取药平淡,用药清灵,无苦寒伤中之弊,亦稳中取胜之道也。
引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之陈苏生》
医案十
陈某,男,42岁。1983年12月12日入院。双下肢反复肿胀1年余,近3个月来加重。1982年6月左下肢感红肿热痛,曾诊断为“深静脉炎”。同年9月,右眼视物不明,诊断为虹膜睫状体炎。1983年9月又有类似发作,伴发热,予抗炎治疗后,体温正常,但下肢胀痛不除,虹膜睫状体炎及口腔溃疡发作,注射部位出现溃烂脓肿,以“深静脉炎”、贝赫切特综合征(白塞病)而入院。检查:两手背可见3厘米×4厘米红斑,两下肢胫骨处搔破血痕,右下肢腓肌处有2厘米×2厘米色素沉着,生殖器未见溃疡,两臀部注射部位溃烂。辨证:常年游水,水湿之邪外侵。形体丰腴,肥人多湿,两湿相合,郁而化热,湿热下注而见下肢肿胀疼痛,热毒蕴于肌肤而见手臂、臀部溃烂,久病入络为瘀,痹阻于气血,而见眶周黧黑,巩膜脂肪沉着,先予化瘀利湿解毒。水红花子12克,紫草9克,牡丹皮9克,赤芍9克,生鳖甲15克(先煎),生槐花9克,丹参15克,生薏苡仁30克,川牛膝9克,黄柏9克,水蛭粉1.5克(吞),水牛角30克(先煎),制大黄9克。方取犀角地黄汤(水牛角代犀角)清热凉血散血,加黄柏、牛膝以冀湿热下趋;另取水红花子、生鳖甲、生槐花等活血化瘀;尤妙在加水蛭一味,破血消瘀,取其较强抗血凝作用,全方融活血化瘀、利湿解毒于一炉。服上剂后,两足肿胀、口腔溃疡均减,两手臂疼痛同前。后再加蜂房、金雀根、徐长卿、乳没活血定痛,如是调治1个月,两手臂静脉穿刺点及结节已消,红斑亦退,注射部位溃烂及灼热感均除,两眼视力增进,病情缓解出院。
【按】 本例眶周黧黑,巩膜瘀丝缕缕,肢体疼痛伴色素沉着,舌质紫暗,脉症均符合瘀血之诊断。血液流变学及甲皱微循环也证实了这一点。贯穿整个治疗的中心思想,立足于化瘀,故经化瘀通络辅以清热利湿,效果满意。
引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之颜德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