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峤山>>>道家第二十洞天
容县都峤山,是古代地质运动为后人造就的丹霞地貌奇观,它与广东罗浮山、广西资源县八角寨(云台山)和北流市铜石岭的丹霞地貌风景区属于同一类型,堪称天造地设的人间仙境。
都峤山“高三百余丈,周围一百八十里”,由中峰、云盖峰、八叠峰、马鞍峰、兜子峰、仙人峰、丹灶峰、香炉峰八峰组成。紫红色的奇峰“以锐而高甲于一都”故称都峤山,以峰奇、洞多、谷幽、道险为主要特征。被道家列为中国第二十洞天,和五岳(第二洞天泰山、第三洞天衡山、第四洞天华山、第五洞天恒山、第六洞天嵩山)以及峨眉山(第七洞天)、庐山(第八洞天)同一序列,可见其“级别”之高。因此在宋代得宋真宗皇帝赐“御书”。
都峤山在容县县城南10多里处,道家五行理论认为南方属丙丁火,紫红的都峤山的奇峰峭崖“实乃火宿”,是“火神”祝融居住的地方。为了达到阴阳平衡,古人在都峤山对面的县城东边经略台上筑造一座水神——真武大帝(北帝)的塑像和供奉北帝的真武阁。真武阁造得四柱悬空,杠杆结构,奇特而妙绝,和都峤山成为桂东南的两大代表性景观。
都峤山洞窟佛像 (王海波/摄)
自古以来,都峤山吸引了大量游客与名人。宋代抗金派首领、名丞相李纲,被贬琼州路过都峤山,被优美景色吸引,诗兴大发,赋有“元日寻真到洞天,溪边春色已嫣然;落花流水人间去,谁道桃源不是仙”、“叠嶂高岩耸丛峰,云间紫翠郁相重”、“白云深处时回首,千里江山指顾中”等一批优美诗篇。
古代都峤山为道教圣地,但岩洞供奉神像中,佛、道、儒三教并存,体现出一种宽容与融洽。其中明代时,儒教在山上开办书院,广东、广西等地的学子纷纷来此进修。东边的丹灶峰,山上有丹灶遗址。传为晋代的道教理论家、医学家葛洪返往都峤山和广东罗浮山之时在此炼丹。(www.xing528.com)
山上有“準提殿”一座,两边联语:庄严神圣三摩地;妙明真心苏悉帝。还有一殿“真空妙有”,两边亦有联语一副:胜境不虚传别有天地寰中外;名山多妙处无限风光冠古今。从佛像庄严的这边山望向对面,群山连绵当中一巨大山崖上大书一“佛”字,色彩为黄色,字体雄浑厚重。
坐赏鸟语花香,静对清风明月,看红日喷薄含笑,见山腰雾纱轻舞是一种境界;而坐而论道,悟出人生哲理又是另一种登山境界。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被贬海南,后获赦回京,路过都峤山,特邀山上的邵道士共叙,并题词相赠:“乞得胶胶扰扰身,结茅都峤与仙邻;少能寡欲颜长好,老不求名语益真……”
明代大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曾专门登都峤山考察五天。在他所写的广西游记中,用了很长的篇幅描述都峤山胜景。都峤山西边那几个山峰,除自然景观外,偏重于人文景观。清代苏五常写过一篇《都峤山志》,内记:对马鞍峰“旱时观其云气,自下而上直至峰顶,旋折而东南则大雨;不折则迟,半峰则又迟,折而西北则旱”。浮动的云气雾沙,居然能科学地预测气象,此为都峤之奇、之灵气也。
东边几座山峰,以自然景观为主。因交通不便越往东越少人游,但景色越佳。主峰上一片松林苍郁突然又有一小山峰突兀而拔地,高十余丈,如一位大将军,背后另有一条长而细的石笋高丈余,恰似将军佩剑。前面有两座山峰,二峰之间又有一峰叠上,下面空洞,可过人,叫峰上峰。“将军”背后,远处是一幅紫蓝的大石崖,中穿一大洞,如桂林阳朔的穿山。对面还有一小峰,攀藤可上,顶上石面,脚踏时,砰砰作鼓响状。石鼓天然,巨响如雷。香炉峰顶浮云朵朵,海拔743米为容县第二高峰。峰顶如一圆柱截平,上有松林、茂草,还有一汪泉眼,可供三五游人使用。
都峤山西边已初步开发,山腹凿成洞窟,内有108座金黄色的佛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东边群峰的自然景观,若公路通达,则更原汁原味体现自然的美丽。丹霞地貌不风化、不开裂,挺拔而雄伟。都峤山,人杰地灵,遐迩闻名,永远如诗如画。(刘涛/文)
巨大的摩崖“佛”字 (牙韩彰/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