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波山>>>中国唯一存留米芾自画像之地
桂林伏波山极富人文内涵,现存唐代至清代古诗文书画摩崖石刻108件,其中宋代62件。最珍贵、最有价值的是全国唯一存留的一件北宋书画家米芾自画像石刻。自画像中的米芾神态自若,风度潇洒。自画像上有米芾题名和宋高宗皇帝御书题赞,堪称一物三宝。当代国画大师刘海粟题写“伏波山”三个大字,刻于悬崖之上。
伏波山位于桂林市区东北,在叠彩山以南1公里,与独秀峰相邻。孤峰突起,半枕陆地,半插漓江。山体陡然直立,如刀劈斧削一般,尤其是临江一面,给人以壁立千仞之感。漓江流经此地,被山体阻挡,形成巨大的汇流,古人取其“麓遏澜洄”,制伏波涛之意,称其为伏波山。
伏波山有还珠洞的故事和马援试剑的传说,还有始建于唐代的奉祀汉代伏波将军马援的伏波祠,明朝定南王孔有德之女和硕公主孔四贞所铸予定粤寺宣扬定南王战功的大铁钟,以及定粤寺的千人铁锅等,为伏波山增添了浓郁的历史人文色彩。伏波山还珠洞墨鸦造像(包括唐至清代石刻)1963年被列为自治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伏波山公园的入口处有一不大的广场,广场前方是一矫健的古代将军,跨在前蹄扬起奔腾的战马上弯弓射击的雕像,那便是伏波将军马援。
东汉建武十七年(41年),光武帝派伏波将军马援出征交趾。由于马援征服交趾有功,后人怀念马援,在伏波山上建祠塑像。有传说马援站在伏波山上,拉弓射箭,一箭穿三山。
伏波山 (牙韩彰/摄)
还珠洞口一侧的钟亭,存放着铸造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的大铁钟,重2524公斤。在伏波山的回廊中存放着直径1米多、高近1米、重约1000公斤的“千人锅”。
大铁钟及千人锅两件文物,原为定粤寺遗物。明末清初,明将孔有德投降清军后帮助清朝平定了粤西,而被封为定南王,一批阿谀奉承的群僚,于顺治八年(1651年)修建了定粤寺,孔有德死后十几年,即康熙六年(1667年),他的女儿孔四贞及女婿孙延龄重修定粤寺时,铸造了这座大铁钟和千人锅,以宣扬孔有德的战功。定粤寺原址在叠彩山下,抗战期间寺毁,遂将大铁钟和千人锅迁移至伏波山,1959年修回廊,将千人锅保护在回廊内,1984年修钟亭,又将铁钟保护起来。(www.xing528.com)
还珠洞位于伏波山的山腹,古时只有临江的一面有洞口,要坐船方能进入,后来人们在西面和南面开了两个口,这才可以从陆地步行入洞。洞名为“还珠”源于几个传说,其中一个是讲述当年伏波将军马援率军南征交趾得胜班师回朝,用船运载买来的薏苡回中原作为药用,有人诬告他运的是从合浦搜刮来的珍珠,于是他就当众把薏苡倒入了伏波潭里,以表明自己的心迹。
还珠洞内的文物石刻很多,而北宋大书法家米芾的自画像堪称一绝。米芾自画像刻于石壁之上,画像高1.2米,宽50厘米,其身着古衣冠,宽袍大袖,右手伸二指,若有所指,迈开右脚,作行走之势,神态自若,风度潇洒。像的上方,刻有宋高宗的御笔像赞:“襄阳米芾,得名能书。六朝翰墨,渔猎无余。骨与气劲,妙逐神境。风姿亦然,纵览起予。”画像的右边刻有他的儿子米友仁的跋:“先南宫戏自作此小像,真迹今归于御府。”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米芾的曾孙米秀实来临桂做官,携带曾祖父的画像,由广西转运史方信儒刻于还珠洞中。
伏波山的试剑石 (黄吉遇/摄)
还珠洞还是唐朝佛教圣地之一。信奉佛教的僧徒们,在洞内雕塑了许多佛像。千佛岩中有许多尚未成形的粗凿佛像,犹如风化剥蚀的斧凿痕。一般能辨认成形的佛像有239尊,加上尚未成形的共有400多尊。
伏波山另一别致的景致便是试剑石了。还珠洞内有一悬挂的巨石,离地一寸许。有传说马援在试剑石旁试剑,一剑断巨石,故名试剑石。相传“岩石连,出状元”,岩石不断地生长,就不断地出状元,因而又叫“状元石”。又由于试剑石的形状似大象的鼻子,又名“象鼻石”。
伏波山因其与勇武的马援将军联系在一起,因而也就多了几分荡气回肠的英雄气概,越发让人缅怀向往。
(佚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