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没有延绵的森林、巍峨的山峦和千年的古刹,却拥有两千多年前古代骆越先民所作的图画——花山壁画。壁画位于宁明县左江流域,距广西首府南宁206公里,距宁明县城15公里。它以其陡峭的山势、宏大的规模、雄伟的气势、丰富的内涵、抽象的图像、神秘的意境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海内外。
壮语称花山为“岜莱”,即花花绿绿的山。因花山崖壁画的画意、画法和成画年代的考古艰难,直到今天仍众说纷纭而成为千古之谜。1988年,宁明花山壁画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花山壁画发现于宋代
宁明花山壁画属于左江流域壁画的主要组成部分和最主要的代表。左江流域壁画是广西南部地区一个古老而充满神秘色彩的历史文化遗迹。目前,整个左江流域发现的壁画共有287处,分布在绵长200公里的左江沿岸陡峭崖壁上,其中规模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宁明花山壁画。
自古以来,左江流域主要是壮族先民聚居地。由于地处偏僻,交通闭塞,自然条件险恶,很久以来都被中原王朝漠视,壮族先民创作并保存于沿江两岸的壁画无法明昭于世。直到宋朝后,中央封建王朝加强了对桂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统治,不断派遣汉官前来督察,南来北往的文人墨客逐渐增多。于是,深藏深山幽谷千年之久的壁画才被世人所知。
花山壁画在古书已有记载。南宋李石编著的《续博物志》云:“两广深谿石壁上有鬼影,如澹墨画。船人行,以为其祖考;祭之不敢慢。”清光绪九年(1883年)编纂的《宁明州志》记载:花山距城50里,峭壁中有生成赤色人形,皆裸体,或大或小,或持干戈,或骑马。
花山壁画分布在花山西侧和南侧临江崖壁上的下半部,画面长达210米,高约44米,面积为8000多平方米,画像种类有人物、动物和器物,现遗存各种图画1900多个,均为朱红色,画像大小不一,造型古朴粗犷。
花山壁画 (苏道深/摄)
赏画,一幅壮族古社会的风俗图
两千多年过去了,当年创作壁画艺术的匠师们的忠骨早已难觅踪迹,然而,他们绘制的壁画虽然经受了风吹日晒,依然熠熠生辉,风采依然。
在明江的游船上举目望去,大大小小的鲜红粗犷的壁画,绘制在急流、险滩的崖壁上。以河面5~20米高的崖壁上绘制的图像最多。画中人物的图像占了多数,主要有正身侧身两种。正身人腰挂环首刀,头戴雉鸠翎,前有巨兽,旁有图形图像,还有一排排正面或侧面的人像朝着他,最高达3米。而侧身人无一人佩带刀具,身高只有0.3米。值得一提的是,在左江沿岸崖壁画遗址中,人物形象都不画五官,只有此处的壁画上有一个人的图像是画了眼睛的。
观赏花山壁画的最佳位置是在江心,从这里看,人物、兽类和器物图像都有一种立体感。观赏壁画的最佳时间在上午九至十点钟,此时阳光柔和,而且从山的侧面射来,画面清晰,大小图像历历在目。画像的布局有众星捧月,有横排、竖排、散点式;画像的形体有大有小,有正有侧,有方有圆,有多有少,有动有静。画像的方向多向南面,没有朝正北,与当地壮族民居约定俗成的居屋朝向一致。(www.xing528.com)
也许是当时自然条件的因素或人为原因,在同一幅画上面,有些地方图像聚集繁多,人群密布;有些略呈队列的舞群又往往重叠着另一组人像,人群之间互相挤压、密集不堪;有的地方是用线条作人群的分组;而有些地方图像则又寥寥无几。群人密布、造型各异的钟、鼓乐器和动物、太阳等图像交混一体,共同传递着原始骆越先民沉醉高歌狂舞的执着与狂热,对神灵的虔诚与崇仰的信息。
花山半崖壁上靠右边有一个岩洞,1958年文物工作者从山顶上放下缆索,慢慢攀爬进洞中,靠洞口处,发现一根三角木桩,表皮已经风化,经鉴定,为约2680年前的实木。是谁将木桩栽在绝壁岩洞中?为什么要栽三角木桩,这与花山崖壁画有关吗?这又是一个千古之谜。
花山壁画 (苏道深/摄)
读画,一部没有文字的民族宝典
触摸这粗犷自然的线条、大小参差的色块和静中荡动的图像造型,人们的思绪自然回到了两千多年前的古代骆越民族社会。古代骆越民族世代居住在左江河畔,江河中的鱼类、山林里的兽类为他们提供食物资源;江河两畔的田地,为他们开创农业生产、开辟聚居点提供了条件。他们依山傍水而居,渔猎耕作而食,世代繁衍下来。长期的社会生活与生产实践,使他们对赖以生存的江河高山有着特殊的感情。特别是深邃莫测的急流险滩,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变幻无常的旱涝灾害,收获时丰与歉,云雾缭绕的山林洞穴,既令人依恋,又令人感到神秘莫测。骆越先民在艰难的生活环境下时常遭受到动物或自然灾害的侵袭,流血或死亡的事屡屡发生。为了获得风调雨顺、生产丰收、人丁兴旺的生活,人们只好求助神灵保佑,并定时举行祭神仪式。
一直以来,壮族人民都把青蛙当做神的化身来崇敬拜祭,蛙神就是壮民族的崇拜图腾。因此,花山壁画上的人都双手上举如青蛙状,人与神在这里似乎已经融为一体。舞蹈是原始人类最直率、最完美和最有力的感情表现,氏族社会的各种宗教祭祀往往是在充满激情的舞蹈中进行的,并认为舞蹈是媚神和祈求功利的最有效方式。而这里的人们是在神圣的拟蛙娱神舞蹈中,为了实现祈求的目的,舞蹈者倾注了全部的热情。他们在喧闹狂热的歌舞鼓乐和舞蹈的韵律中,激奋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宣泄与倾诉。而情感的倾诉与发泄,对于先民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心理快感和精神愉悦,其舞蹈的场面也无疑是最激奋人心的。为了取悦神灵,如此大型集体拟蛙舞蹈可能举行了一次又一次。
为了表达对神灵的虔诚膜拜,先民们便选择了被认为是神灵或妖魔栖息之处的急流险滩旁的悬崖峭壁,用最能唤起人类那种单纯、幼稚的童心和激烈狂热情感的红色,不畏艰险地攀附悬崖,绘制了反映祭祀仪式的壁画。
古代骆越先民集体劳作、集体舞蹈、集体分享、集体绘画。虽然由于地域的差异,作画者的不同,但是密布如织的画面,错综排列的人群画像,都化作一股巨大的力量慰藉心灵,鼓舞斗志;又充分体现了骆越先民团结一致、万众一心的集体力量。这些饱含壮族先民智慧和血汗的壁画艺术,使后人看到壮族先民为了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不畏艰难,团结协力,与大自然进行顽强斗争的精神面貌和强烈的民族主体意识。
花山壁画把早已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壮族古代社会历史和文化艺术风貌形象地记录并保存了下来,让我们后人从中领略和窥探到古代的社会文化艺术的风貌。它对历史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民族艺术史的研究,都有着十分珍贵的学术研究价值。
为了延续和弘扬花山壁画源远流长的壮族文化历史和民族精神,自2004年起,崇左市、宁明县年年在此地举办规模盛大的花山文化艺术节,把灿烂的民族文化和多彩的民风、质朴的风土人情、古老的民族民间文化相结合,使花山走出广西,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佚名)
花山壁画图案 (苏道深/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