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阳县芦圩镇>>>民俗浓郁的古圩市
宾阳县芦圩镇位于广西中南部,距离南宁市67.5公里,地处宾阳县城,是广西四大古镇之一。
宾阳芦圩街道多,古建筑多,经商的人多,这是新中国成立前芦圩镇的特点。由于芦圩地处广西中部平原,交通方便,辐射面广,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它与灵川的大圩、苍梧的戎圩、贵县(今贵港市)的桥圩一起成为广西四大古镇之一。
芦圩建圩于明朝嘉靖年间,距今已有五六百年历史,是由圩南同仁街头老树下几家姓卢的人家摆粥铺,卖粥谋生开始的,乡邻百姓称它为“卢家粥铺”。后来此地居民逐渐增多,商贾云集,发展成为圩市,人们便叫它“卢圩”。后来当地乡绅将“卢圩”的“卢”改为“芦”,“芦圩”的名称使用至今。以前芦圩的寺庙、古刹、教堂、祠堂很多,每条街都有数间古建筑。如中和街的北帝庙、同仁街的土地庙、治兴街的玉林五属会馆、镇安街的基督教福音堂,水闸街的许家祖祠、太平街的观音庵、天堂岭的城隍庙,以及新市区武囊街的龙皇庙等等。当时芦圩最大的庙堂是位于南面老圩同仁、中和、太平、中兴四条街交会处的三皇庙。因为庙中供奉天上玉皇、人间唐明皇、阴司冥罗皇而得其名。旧时的三皇庙前后分三进横直五六十米宽,庙顶屋瓦风山由十几条笔直、精美雅致的石柱支撑起来。庙中周围陈列着四大金刚、十八罗汉……个个身材魁梧、面目狰狞。
商业气息依然浓厚的老街 (黄吉遇/摄)
新中国成立后,圩镇人口增加,芦圩街上许多寺庙、教堂、宗祠大多被拆除,改建成实用的民居住房,或开设商店、生产工场。只有那些狭窄的旧街巷,及一排排骑楼式的瓦盖屋还保存着往日古镇的风貌。
炮龙节是宾阳县芦圩古镇特有的一项群众性民族民间游艺活动,习惯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一日灯酒节举行。舞炮龙之夜首先在庙宇开光,由会首(或师人)咬破公鸡之冠,以鸡冠之血点亮开光龙眼后,方可万炮齐鸣,龙亦方可腾跃而起,按龙路顺序狂舞而进。舞龙者丝毫不畏惧万炮炸响,更不畏惧炮仗弹烧自己赤膊之躯,其势其景,蔚为壮观。观龙者,多趁此时抱着小孩钻龙肚,祈求新的一年小孩快长大,乖巧聪明、健康快乐。龙进宅宇举舞,更为吉利。有的求子心切,与龙队私下设定取“龙珠”,以求来年添子发财,人财两旺。
百姓都认为舞炮龙者有吉祥兴旺之说,将往年的“晦气”弹烧而尽,新的一年风调雨顺、生意兴隆、五谷丰登及喜添贵子之意。据镇上的老人介绍,炮龙节起于明清,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芦圩古镇的舞炮龙,起源于镇上一个卢氏家族。1664年,卢氏三兄弟因为谋生,由广东水花门楼搬迁到宾阳,由于他们的家乡有在正月十一舞炮龙的习俗,卢氏长者思乡浓烈,便把这一习俗移植到此,以慰思乡之情。(www.xing528.com)
但也有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说法,颇有传奇色彩。相传北宋朝廷派枢密副使狄青镇压广西壮族首领侬智高的农民起义军获胜到达宾州(今宾阳县),官府强制当地农民以舞炮龙表示纪念,后来变成了一种习俗,人们每年都定期过起了炮龙节,至今已有900多年历史了。
芦圩不仅有浓郁的乡土习俗,当地的美食也别具韵味。酸粉就是芦圩首屈一指作为爽口消暑的家常食品。酸粉是一种凉拌粉,把酸甜的酱汁拌到蒸粉托里,加以红烧肉、腊牛肉巴、油炸肉、酸豆芽、花生米、蒜末、生辣椒等作料,一碗色香味俱全的酸粉便呈现在眼前。
关于可口的宾阳酸粉,还有一段美如其味的传说。传说有一孝顺的媳妇对婆婆特别好,婆婆生病了,不能吃硬的食物,媳妇看着婆婆日渐消瘦,心里着急,就变着法子给她做好吃的。可是炎炎夏日,婆婆又吃不下油腻的东西,媳妇就把米磨成粉,和着水蒸得酥软酥软的,加以糖醋、作料,使婆婆的胃口大开。经过媳妇的精心侍候,婆婆的病很快好了,酸粉也就随着媳妇孝顺的佳话传了下来,深受人们的喜爱。
香菜也是芦圩古镇的一种特色菜。芦圩的香菜,有人工种植的,也有野生的,又称野芫荽。形状有点像莴苣笋的叶子,边缘是锯齿状,茎如豌豆苗那样粗,根是白色的,叶互生,叶、茎、根均可入菜。
(佚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