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安县长安镇,位于柳州北部山区,为融安县的县城所在地。一条清碧碧的融江将县城分为东西两半,一拱弯弯的大桥又将河东河西连成一体。一直以来,长安镇都被当地人视为风水宝地。有“小柳州”美誉的长安,也是桂中的商埠重镇,历来为桂北、黔东南和湘西地区水陆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
商贸繁荣的骑楼街
长安镇自古以来商贾云集,商铺繁华。在清乾隆年间,就有不少外地商人在长安镇建会修堂,收购茶油、桐油、大米、竹木和山货。现在融安县城百分之六十的居民都是当年各地商人的后代,其中以湖南、广东、福建的居多。到光绪以前,长安镇已具有商业集镇规模,有盐埠、当押、银号及庞大的运输船帮。1928年柳(州)长(安)公路开通,加速了长安的繁荣。1936年前后,长安拥有大小10多条街道,其中河西街、太平街、牛屎街、大码头、塘码头等两边店铺1000多家,几条街均建有二至三层的骑楼,街中茶楼酒馆无数。
到过古镇长安的人对骑楼街都会留下深刻印象。全长1.5公里的骑楼街是目前广西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骑楼街之一,徜徉其间宛若步入时空隧道,首先扑入眼帘的街景就是那傍街的骑楼,这些颇具岭南特色的砖木结构建筑将中西方的建筑美学有机结合,楼高均为二三层,哥特式、法式、古希腊式的建筑楼房或整齐或弧形排列在一起,长廊有遮阳挡雨功能,楼上壁瓦雕檐,龙凤雕窗,极为精巧雅致。楼廊中的每家店面那旧式的柜台货架及招牌依稀可见,尤其是那商会旧址楼台整体结构完好如初,那些著名商号和百年老店,就是当年来自湘、粤、闽、赣等地的多家会馆巨头商海博弈之所。其中号称“四大天王”的“广隆兴”、“兴记隆”、“裕生”、“建成”生意做得很大。沿融江上下400公里皆有他们经营的分店,资产在数十万(银元)以上,但他们从未摆阔,反而乐善好施,常常拿出钱财周济穷人,资助民间龙舟大赛等活动,体现出长安自古中西合璧、海纳百川的包容传统,也孕育了长安人豁达坦诚和不自封不排外的秉性。
与商业精神相依存的市井文化的繁衍,随着百业的兴盛和人气的聚旺,长安彩调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艺得以普及和推广。据说当时的长安镇茶楼酒馆无数,歌厅剧院随处可见,喝酒、品茶、听曲看幻灯,谈生意通宵达旦,长安因此被誉为“小柳州”。
长安古镇一景 (王海波/摄)
融安彩调历史悠久,流传甚广。彩调又叫彩灯、彩茶、花灯等。
民国初期,融安彩调得到繁荣发展,深受老百姓的喜欢。1955年,融安彩调团以《龙女与汉鹏》剧目参加全国文艺汇演并到怀仁堂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使彩调团名声大振。后来,演员之一的傅锦华调到自治区工作,为电影《刘三姐》中的刘三姐配唱闻名全国,使得融安彩调进一步深入人心。
在2004年广西区文化厅公布的“广西民间艺术之乡”中,长安镇以“长安文场”这一民间曲艺艺术摘取了这一荣誉称号。长安文场是150多年前,由江湖艺人传入桂北一带的江浙民间小调(也称时调)衍变而成的一种说唱艺术,它曲调优美高雅,一度广为流传。其形式是三五个或七八个人围坐在一起独唱、对唱或齐唱,有点类似如今的卡拉OK,只不过没有音响视屏设备而已。它和桂林地区的桂剧相对应,桂剧因其富于舞台动作被称作武场,而长安镇这种说唱形式就被称为文场。(www.xing528.com)
当150多年前的“时调”常在长安镇茶余饭后被人们唱起,久之,江浙的艺人戏班也蜂拥赶来演出献艺,开馆授徒,而后,当地的一些艺人便根据自己的爱好,加入了本地的一些音调旋律和演唱技巧,并将其规范化。后经百年的传唱和多代人的取精提炼,终于唱出了自己的风格,成为一种有固定曲牌的说唱艺术。再后,还有民间艺人将一些戏文填入这些曲牌当中,如《武二探兄》、《双下山》、《陈姑追舟》、《五娘剪发》等,都是流传日久的文场脚本戏。
相传,长安一带但凡人有红白喜事,一般都喜邀专业艺人到家中坐唱一番(又称“耍万字”)。
谈及文场就不得不提到文场记录的第一人——蒋耀芳。蒋耀芳从十一二岁起就对文场着了迷,经常听艺人们演唱。高中毕业后,蒋耀芳到民办中学任教,而他课余时间的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对文场的研究中。
1982年,融安县成立了“抢救民间文艺遗产小组”,蒋耀芳出任组长,开始向长安镇的文场艺人们搜集文场曲目。搜集整理工作历时一年多,整理出文场大、小调40多个,长安文场终于进入了文本记录的历史,也为文场的传承与保护打下了基础。1983年,蒋耀芳还创编了一场大型文场剧《墓地琴音》参加了柳州地区的文艺汇演。他大胆改革剧中的乐队伴奏,加进了脆鼓、铜锣、小钹、小碗等打击乐,使文场表演更具张力,并融入多个剧种唱法,更能表现出柔中带刚、刚中有柔的情感。
长安镇有着悠久的赛龙舟历史。目前该镇大洲村有三支骁勇的龙舟队,远近闻名。相传,清朝光绪年间,某年夏收过后,有一张姓富人家为了娱乐消遣,便在洲头挂起了一头猪(后来的龙舟赛奖品称“标”),出钱买了三艘龙船,并请洲上的行船好手驾船抢猪头,先到者便得到一头猪的奖赏。这可能是长安镇最古老的赛龙舟。龙舟参赛之前,要举行隆重的龙舟“下水”(也称“起水”)仪式:先由歌师唱吉祥的祝福歌,祝愿龙舟一路顺风,扛着猪头,烧着香祭社王和土地山神后,便抬着龙舟在寨中巡游一周,有钱的人家还做糕点送给村民以求彩头(有“得吃”之意)。龙舟下水时不许鸣炮,伴随着船手们吆喝的号子,龙舟荡开一江碧波,直冲对岸,到对岸后,才可鸣放“接龙”鞭炮。旧时比赛过程女子均不能参与,尤其是孕妇不能靠近。后来这种带有封建迷信的做法已被废除。
龙舟夺标后,一部分烧猪分给参赛的划手,用一些祭神,而另一部分用于全寨村民会餐,把宴席搬到村中的大地坪上,餐后跳舞对山歌,通宵达旦,尽情享受龙舟大赛带来的欢乐。
(佚名)
如今依然繁忙的码头见证了昔日长安的繁华 (王海波/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