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市怀远古镇位于河池市东部,距宜州市区40公里,总人口3.5万余,面积254平方公里,黔桂铁路、国道323线贯穿全境,水陆交通便利,风景优美,人文景观丰富。
沿323国道,出宜州城西行40里,就到怀远。怀远古镇南北是重重叠叠的山峰,分列两厢,东西是高高低低的土岭,形似长廊。龙江自西南逶迤而下,中州河从西北蜿蜒而来,一大一小,两江汇合,怀远镇就坐落在这三角地带上。怀远在唐天宝年间即置羁縻琳州,宋时置怀远军、怀远寨,隶属龙水县(今宜州市),明代设土巡检司、怀远堡,清时置下青里及怀阳镇。民国时一度称怀阳镇,后改称怀远。自有制以来,怀远已有1300余年的历史。
自古繁华的商埠重镇
早先精明的广东人见龙江上通黔南,下利南海,便自广州经梧州、桂平、柳州,溯珠江、浔江、柳江之流而上,接着是贵州人、湖南人、江西人等,纷至沓来,投资经商,开发怀远。于是,这个原先并不起眼的桂西北丛山中的小镇,迅速发达起来。
据《宜山县志》记载:“怀远当龙江、小河交会,为粤、黔商贾都会,博徒游惰视之为渊丛……盖地据形胜,百货所聚也。”大约从清道光年间到上世纪40年代,怀远曾有百余年商贸繁荣的历史。那时节,街道上铺面林立,两河之上,每天都有上百艘大小船只停泊岸边。
由河边的码头向左岸龙江之滨拾级而上,就可以到达一条沿江的街道,旧时叫兴隆街。走进这条街道,人们还可以依稀看到怀远过去繁华的商业,随处可见残留在骑楼四方柱子上的各种铺号名字,诸如“永昌祥”、“鸿兴衣帽”、“正昌号”、“绍昌号”、“黄焕记”、“三泰号白土卷烟”、“风炉”、“正记生苏杭洋纱疋头”等,字体多数写得圆润饱满,遒劲深沉。
过去,商贾云集的怀远建有很多会馆,比如粤东会馆、江西会馆、福建会馆、贵州会馆、湖南会馆等等,有来自近18个省的客商在这里做买卖,从事贸易和水路运输,甚至在这里安家落户。怀远小镇蔚然成为南方一个重要的货物集散地。
从古镇的码头上可以隔江眺望高峻的八滩山,山周围诸峰如笔,峻峭奇美。八滩山临江险峻的峭壁上依然可见壮族先民留下的悬棺葬。考古工作者在八滩山以东一个叫做古波的山寨的崖壁上发现了数百匹朱砂绘就的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战马画像,据考,均为明代遗迹。历史上,北宋王朝“宜州买马”的古驿道穿过怀远山间的丛林。至今,人们还在怀远附近村落发现年代在两千年以上的翔鹭纹铜鼓。
历史久远的宜州怀远古镇 (韦炳华/摄)
写满沧桑历史的怀远古镇 (韦炳华/摄)
古朴的民风热闹的小镇
怀远古镇的小河上永远是那么的热闹,端午节的河边更是热闹非凡。一大清早,那河面上的雾气便荡漾着糯米和竹叶的清香。中午时分,河岸上站满了人,岩石上,竹林边,呼朋引伴,比肩接踵,只听得号炮一响,锣鼓齐鸣,龙舟竞发,一条大河也就沸腾起来。(www.xing528.com)
有河有船,就有了船家。航运的,打鱼的,或二者兼顾的,成为一股颇有势力的怀远水族。镇子大了,百业俱兴,手艺人也就不少。外地人多了,镇上的事情就不再仅是本土人说了算。久而久之,大家都是怀远人。如今这镇上千来户人家大都有连带关系,江西老表、湖南姨妈、贵州舅爷、广东伯娘,亲戚朋友,连须带根。凡有红事白事,不请自来,一家有事大家帮,这叫做“大街石板众人抬”。
民风古朴的怀远镇简直就是一张人际关系融融的网络。怀远人说话也特别,将“长”说成“墙”,把“酸”说成“鲜”。做生意说数字,不说“一、二、三、四、五”,说的是“刘、开、汪、则、打”,“六、七、八、九、十”说成“银、心、将、爱、流”。将闹恶作剧者骂为“打炮鬼”,将华而不实者称“瓦石榴”,就这样派生出许多地方词语,渐渐形成一种“怀远语境”。
古镇怀远的风俗应有尽有:正月“偷青”,二月结社,三月三赶歌圩,四月八蒸糯饭,五月赛龙舟,六月祭婆妈,七月供鬼神,八月拜月亮,九月九“打并伙”,十二月“打牙祭”,几乎月月都过节,汉、壮、水、瑶各民族和睦相处,难分彼此。平日里,有人打陀螺,有人说书,有人唱戏。过年时,龙狮会舞,台阁顶马,排灯拳棒……从初一闹到初三。台阁顶马大体是装扮才子佳人、英雄好汉,取材却是十分广泛:《红楼梦》、《水浒传》、《王三打鸟》、《刘三姐》、《刘海戏金蟾》……来自各种不同的典故、传说和剧种,各路各派,五彩斑斓。
一座桥流传一段历史
在怀远,不能不提古镇的桥。五里桥、平桥、怀远桥、铁索桥、落马桥……
五里桥在镇子的西南,因距怀远街五里而得名。五里桥建于何时已不可知。桥为双拱石桥,高不足2米,长约10米,宽1米有余,由三座桥墩支持,全用灰蒙蒙的石头砌成,桥面同样是清一色的石板铺就。五里桥旧时是贵州客商和马帮来往怀远的要道,来时,马匹上驮着桐油、药材、烟土……返程时,马背上则是食盐、黄糖、棉纱……
怀远桥的历史则要追溯到1939年,始建于当年的8月,是抗战时期兴建的我国公路重大桥梁之一。1940年12月12日怀远桥正式通车。时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桂林行营主任的白崇禧将军为桥题写桥名碑。碑的正面是“怀远桥”三个大字,背面则是白崇禧三字,石碑立在桥的东侧。
1944年冬,日军侵入宜山,国民党军队在撤退时将怀远桥炸毁。“怀远桥”三字亦淹没在历史的风尘中。今天的怀远桥已是1970年第三次重建后的桥。
时过境迁,如今,怀远古镇的商业虽然仍很繁华,但它已移到镇的另一边。而昔日热闹非凡的船运业,也因龙江河上下拦起了好几座水坝而寿终正寝。现代化的黔桂铁路虽然穿境而过,但到怀远仅仅是一个“普客”才停的小站。
怀远古镇,让人怀想的,更多是老街旧商埠那些保存相对完好的文化和生活痕迹!
(佚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