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福县地处广西东北部,全县总人口27.03万(2009年数据),总面积2806平方公里。永福有着近2000年的历史。现在的永福县由原永福县和原百寿县合并而成。原永福县,秦属桂林郡地,南北朝时一得道真人在洛清江边建永福庵,山以庵得名叫永福山,唐武德四年(621年)设县,县以山得名叫永福县。原百寿县,秦属桂林郡地,西晋晋武帝太康二年(281年)置常安县,其名几经变更。东晋时葛洪曾在城郊一岩洞内取丹砂井水炼丹数十载,后人便称此山为寿山,1931年更名为百寿县。1952年两县合并称为永福县。
永福县历代人才辈出。宋有文状元王世则、武状元李珙,清有进士吕月沧、李吉寿,榜眼于建章;现当代有著名作家肖甘牛、黄继树,表演艺术家黄婉秋等。永福县也是驰名中外的福寿之乡,还有中国长江以南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古石城之一的永宁州古城等。永福还是“东方神果”——罗汉果的原产地,年产果达8000万个以上,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罗汉果之乡”。
凤山顶上的“福”字石刻
凤山古称华盖山,位于永福县城中心。据《永福县志》记载:“隋大业中,有凤凰宋巢,百鸟翔集……宋建隆中,凤复为巢,守宦间,迢遣使凿巢下石,得美玉,凿处成池,名玉液池,以凤巢名山。”华盖山由此改称凤巢山,现称凤山。
巨大的楷书“福”字即镌刻于凤山山顶北面的巨石上,以红石为体,字长83厘米、宽78厘米,字体铁划银勾,刚劲有力,书写奇特,每画收笔处均现五个指痕。据记载,“福”字为北宋以三千孤军抵抗南侵的七万金兵,最后壮烈战死沙场的永福籍武状元、抗金名将李珙的手迹。年长月久,形成了到永福凤山“福”字古石刻前“祈福迎祥”的一大民俗,如今到凤山祈福,已成为来永福探亲访友、旅游观光者的一项重要活动。
百寿岩内的“寿”字石刻 (永福县委宣传部提供)
百寿岩内的“寿”字石刻(www.xing528.com)
永福百寿岩在县城西北的百寿镇。据《抱朴子》、《旧唐书》、《永宁州志》等书记载,晋时百寿镇一带有个叫廖扶的老人,家族数百口人,饮用百寿岩前的一眼丹砂井中之水,都活到百岁以上,而廖扶本人更是寿高158岁。南宋绍定己丑(1229年)时任永宁知县的史渭有感于此和治下年逾百岁者众多,家家户户劳作有度,衣食如常,遂聚地方老者于夫子岩内,创作了这一“寿”字,并请名工巧匠镌刻在百寿岩的石壁上。“寿”字高175厘米、宽148厘米,匠心独运,于笔画中嵌入100个小“寿”字,构成了一字一体、无一雷同的百寿图。自宋以来,百寿图拓印品和临摹品一直是永福人馈赠亲友或为老人祝寿的珍贵礼物,并流传海外,历史上曾被作为送给蒋介石以及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等名人的寿礼。
独具魅力的“福寿文化”
永福县由于凤山顶上的“福”字古石刻和百寿岩的“寿”字古石刻,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福寿文化”。近年来,文物部门又对百寿岩前那口丹砂井进行多方勘查考证,于2006年找到了丹砂井原址,并对其进行了修复。如今,甘甜清纯的丹砂井泉涌不息,“凡到百寿镇,必饮丹砂水”。“福字石刻”、“百寿图”、“丹砂井”可谓永福县的“吉祥三宝”。
永福县为扩大“福寿文化”的影响,于2006年10月举办了首届中国桂林·永福福寿节,其中“盛世金秋千叟宴”荣获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2008年,永福百寿图、千人变脸等又入选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几年来,为深入挖掘福寿文化,永福县公开出版发行了《永福福寿文化志》、《永福36位百岁老人》、《永福百寿图考释》、《福寿之乡》、《永福石刻》、《江行图》等福寿文化丛书,永福的知名度得到进一步提高。
永宁州古城
永宁州古城在百寿镇北端,与百寿岩隔河相望,三面环水。此城为明代永宁州治所,民国年间为百寿县政府所在地,古时是广西南北交通要隘。州城是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古田知县陈达所建,始为土城,成化十八年(1482年)改建成石城。城墙周长1278米,墙上城垛637个,望敌楼4座。整个古城占地约20亩,历经沧桑变幻,几经修葺,城池原貌基本不变,是江南保存最完好的古石城之一,1981年被列为广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宁州古城墙 (永福县委宣传部提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