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县位于广西东部,古为百越地,明清称永安州,民国初年改称蒙山沿用至今。蒙山南接梧州通向富庶的粤港澳,北连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有国道321线贯穿县境南北。全县总面积1279平方公里,总人口20万,有汉、瑶、壮、苗、侗、布依等12个世居民族,其中汉族占80%。蒙山县城是1851年洪秀全金田起义以后攻克的第一座城池,太平军在此驻扎了193天,并首次封王建制。这里有当年太平天国领袖们活动的场所,抗击清军的营垒、长壕等史迹遗址,现已发现并证实的有41处,有文物1500多件,是广西保存太平天国文物的重要地方。县内名人众多,有苏元春、陈漫远、韦杰三、梁羽生等。
太平天国封王建制遗址公园
太平天国封王建制遗址公园位于蒙山县城永安新街,与现县政府毗邻。内有当年洪秀全与太平天国诸王及将领商议军机大事的武庙、洪秀全铜像及太平天国文物陈列馆,有处决州官的眢井坑,有古永安州的城墙,有近年建立的碑廊等;外有东西炮台、南王冯云山指挥所旧址等,均被列为自治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咸丰元年(1851年),洪秀全领导震惊中外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在桂平金田村爆发后,于当年9月25日攻克永安州(今蒙山县城),后驻留半年多。太平军在此首次封王并进行了一系列政权建设,获首次封王的有5人,即杨秀清为东王、冯云山为南王、萧朝贵为西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冀王,并规定东王节制其他诸王;颁行天历,刊刻新书;精心布防,反击清军频繁的军事围攻,粉碎清军严密的经济封锁,为进军江南,鼎立金陵奠定了基础。蒙山由此成为太平天国的第一个京都。
太平天国封王建制遗址公园 (蒙山县委宣传部提供)
水秀古渡口 (蒙山县委宣传部提供)
水秀古渡口
水秀古渡口在蒙山县城往南9公里处,1851年9月23日太平军从这里登岸,首先占领了水秀村,9月25日又从这里出发,一举攻克了永安州城,是当时拱卫太平天国政权的军事要塞。
长寿风雨桥与梁羽生对联
长寿风雨桥始建于清嘉庆六年(1801年),后几度重修。当年因穿越县城的湄江两岸多长寿老人,故湄江县城段称为长寿江,横跨在长寿江上的这座桥就称为长寿桥。王光英、启功等名人为桥题了字,蒙山籍香港新派武侠小说家梁羽生为桥撰联:
长剑高歌湄水长虹辉剑气;
寿星微笑蒙山寿城应星文。
鳌山夕照(梁羽生公园)
鳌山坐落在蒙山县城的东南角,山上建有一座五层宝塔,每当夕阳西下,铜顶、绿色琉璃飞檐映出金色的、绿色的光芒,构成一幅“百尺奎楼金碧露,余晖掩映夕阳天”的景色,被称为“鳌山夕照”,自古以来就是蒙山“八景”的第一胜景。
宝塔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嘉庆年间续建,“文革”期间被当做“四旧”拆除,现存宝塔为1985年重建。塔门两边有一对联,为梁羽生1987年2月回乡所作,联曰:
文光映日,到最高处开扩心胸,看乡邦又翻新页;
笔势凌云,是真人才自有眼界,望来者更胜前贤。(www.xing528.com)
各层窗额,从下而上,仍按旧宝塔题字,分别为“鳌峰独秀”、“梯云得路”、“元气中含”、“光射斗牛”、“直上蟾宫”。各层檐盖,均装饰有绚丽多彩的图案。宝塔脚下的小山坡,有一清幽古寺——永安寺,寺内经声回荡,香火不断。每当夕阳西下,霞光照耀,百鸟归巢,宝塔就显得分外娇娆。
2005年10月当地在鳌山新建“梁羽生公园”,以此来反映文坛大师的生平,以及蒙山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西炮台公园
西炮台公园距蒙山县城湄江大街150米,占地71.36亩。园内山顶正中有烈士陵园,北边依山建起两堵半圆形的城墙,拱卫着两尊巨炮。150年前,太平军在这里修筑炮台,拱护天朝,多次与清军浴血奋战。巨炮的后面,是一组太平军的雕塑,每位将士都栩栩如生。公园的东西两面各有一个碑廊,碑上刻着全县的历代名人和影响深远的事件。
西炮台公园 (蒙山县委宣传部提供)
天书峡谷
天书峡谷又名伊梦冲,距蒙山县城5公里,是群山中的一条峡谷。谷内岩崖滴翠,碧水潺潺,景色优美、独特。在一道叫霹雳峰的悬崖上,天然形成了一个约1000平方米的“天”字。令人更惊奇的是,与“天”字并列的还有6个天然形成的文字,都与“天”字相关,并与“天”字组成令人叫绝的词组。再往前,有一处叠得像书籍的“八部天书石”。相传金田起义之后,洪秀全得到高人指点:若想成大事,须攻下永安州,那里有两件宝物——“天书”和“天酒”。传说中的“天酒”就是峡谷里的“天泉”酿制的,喝了它可精神百倍,力大无穷;传说中的“天书”就是这“八部天书石”。后人戏说,因为当年洪秀全只读了其中的7部,阐述治国方略的那一部没有读到,所以最后功亏一篑……
苏元春(1844-1908)
苏元春,蒙山县蒙山镇城北街人,近代著名将领。1863年19岁时,随胞兄苏元章投湘军统领席宝田部,从此走上军旅生涯。1867年,席宝田告休,苏元春接统中军,开赴黔东,因镇压苗族起义,升任广西提督。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苏元春率军驻越南谷松抗法,被朝廷任命为广西关外军事帮办。1885年1月,法国侵略军头子波里纠集两个旅团1.6万多兵力,发动谅山战役。苏元春与冯子材一起率领清军向侵略者发起进攻,激战两天两夜,毙伤法军2000多名,取得了震惊中外的“镇南关大捷”。
中法战争结束后,苏元春以提督军职督办广西边防军务10多年,为保卫祖国边疆作出了积极贡献。1904年以治军不严被劾,充军新疆,宣统改元以后获平反,诏复原官,但这已是苏元春在迪化(今乌鲁木齐)病故之后的事了。
韦杰三(1903-1926)
韦杰三,蒙山县新圩乡新圩街人,壮族,近代著名烈士。1925年秋以优秀成绩考取清华大学。1926年3月18日,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鲁迅语)。当时,英、美、日等8个帝国主义国家以“大沽口事件”为借口,向北洋政府提出“惩凶”、“赔偿”等无理要求,并发出最后通牒,限48小时内答复。这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在共产党人李大钊、赵世炎、陈毅等领导下,韦杰三和北京各界2万多群众学生聚集到天安门前举行“反对八国通牒国民大会”,会后举行规模盛大的示威游行,游行人员沿途高呼“拒绝八国最后通牒”等反帝爱国口号。当游行示威队伍走进段祺瑞执政府院内时,执政府卫队竟向手无寸铁的爱国群众开枪,当场打死26人、打伤200多人。韦杰三腹部连中四弹,倒在血泊中,被同学们送往医院,昏迷中仍怒骂“段贼”,念念不忘祖国振兴富强:“我心甚安,但中国快强起来啊!”3月21日凌晨,这位爱国志士不治身亡,年仅23岁。
在北京圆明园“三一八”烈士墓址旁,有一根大理石断柱,上面刻有他的名字,人们称之为“三一八”断碑。这一断碑,与清华大学内的闻一多纪念亭和纪念朱自清的“自清”亭毗邻而立,是中国青年为中华崛起而斗争的百折不挠精神的象征。清华大学为了将烈士短暂一生的遗著留传后代,编辑出版《韦杰三文集》;广西民间文学研究会也将其编入《壮族现代文学史》,介绍其生平及主要著作。
陈漫远(1911-1986)
陈漫远,蒙山县蒙山镇北楼村人,青少年时期积极投身于学生运动和工农革命运动。就读县立高等小学时,在学校进步教师韦杰三、黄成业的引导下,逐步受到马列主义的启蒙教育。1929年12月参加百色起义,同年参加红七军,后随部队转战桂、湘、粤、赣四省,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参谋长、晋察冀军区三分区司令员、军委二局代理局长、晋绥军区参谋长等职。曾率部参加著名的平型关战役。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野战军第一兵团参谋长,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兵团参谋长、副司令员,参与组织指挥了太原战役,配合第一野战军向西南地区进军。新中国成立后,奉命回广西任桂林军管会主任,后任广西省政府副主席、代理主席,广西省委副书记、第二书记、第一书记等职。
梁羽生(1924-2009)
梁羽生原名陈文统,为香港新派武侠小说的一代宗师之一,被誉为“琴剑书生”,出生于蒙山县文圩镇屯治村。从1952年开始创作,曾用“梁慧如”、“冯瑜宁”等笔名创作许多散文、文艺评论和文史随笔,创作了35部小说,总字数达1000余万字,其中武侠小说《白发魔女传》、《七剑下天山》、《萍踪侠影》、《云海玉弓缘》等影响巨大。其笔下江湖所描述的“侠、史、诗、情”充分展现了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魅力,成为开创新派武侠小说的大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