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坡县位于广西西南部,“那”在壮语里指的是田地的“田”,“坡”意指山坡,那坡县名是根据壮语之意直译而来,即“坡上的田”之意。全县总面积2231平方公里,总人口为20万多(2006年数据),世代居住着壮、汉、瑶、苗、彝等民族。与越南的高平、河江两省接壤,边境线长200多公里,是广西与越南交界陆地边境线最长的县份;有国家二类口岸——平孟口岸,另外还有百南、那布、坡酬等9个边境互市点和贸易市场。县境地处云贵高原余脉六韶山南缘,到处峰峦起伏,林海茫茫,是广西的茶叶主产县,珍贵动植物品种繁多,北回归线从县城北面穿越而过。
那坡很早以前就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宋皇祐五年(1053年)设镇安峒,元泰定三年(1326年)升为镇安路,明永乐时置镇安土州,清乾隆时改设镇安土巡检司,后改置小镇安厅。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改为镇边县,1953年改为睦边县,1965年始改为现名。
那坡黑衣壮 (刘波/摄)
那坡黑衣壮族在用蓝靛染制黑布 (覃蔚峰/摄)
那坡黑衣壮
在2001年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开幕式晚会上,以一首本民族多声部无伴奏山歌《山歌年年唱春光》唱响《大地飞歌》晚会序曲的歌手们,身着一袭袭独特黑色服装款款走来,当一声声嘹亮的多声部山歌在天空久久回荡时,在场的人们无不被那独特的服装、美妙的歌声深深地吸引住,由此掀开了她们神秘的面纱。
这就是被誉为“壮族的活化石”的那坡壮族,因服饰以黑色为主,也被称为“那坡黑衣壮”,是壮族众多族群中的一个,主要聚居在那坡县内北部的吞力、弄文、弄陇、马独、龙华等村屯,共有近万户人家,约5.13万人。传说他们的祖先用蓝靛及蓝靛染制的黑衣,曾使族群化凶为吉,转危为安,所以黑色便成了族群标志。他们崇黑爱黑,以黑为美,既有壮族的共性,又有自身的特点。
那坡壮族的服饰以黑色为主,黑头巾、黑衣裙、黑裤子、黑布鞋,构成了独特的区域服饰文化,为广西其他壮族地区少有。他们喜唱山歌,“尼的呀”山歌曲调清新,艺术魅力独特,是地道的广西原生态民族音乐;他们还善于以舞言事,如黑枪舞、献衣舞、对联舞、祝寿舞、抛红带舞、8字舞等。他们的住宅多以干栏建筑为主,不过与其他壮族地区的“干栏”有区别,下层不用木头,而是用打磨过的坚固石柱支撑,上层用木头搭建;保存“不落夫家”的壮族古老婚俗;而祖宗坟墓多设在住房或菜园附近,用瓦片覆盖。(www.xing528.com)
弄平古炮台
弄平古炮台位于那坡县平孟镇平孟村弄平屯一座海拔1000多米的山顶上,距离县城78公里,距离镇政府及平孟国家二级口岸2公里,与边境线直线距离不到200米,是清朝广西提督苏元春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建成的边关战地防御遗迹,也是苏元春在广西边境上构筑的165个炮台中施工难度最大因而最后竣工的一个,被列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弄平古炮台所在的山三面悬崖陡壁,只有一面有人工开凿的羊肠小道通向山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炮台面积约150平方米,原配有大铜炮2门、小铜炮1门;苏元春还在炮台的前门、正门、侧门题字刻碑“金城”、“壁垒”、“锦障”,以表捍卫边疆之志。炮台对面即长排山,从长排山前过去不远,即到中越128号界碑。登上古炮台,极目远眺,中越边寨山山水水尽收眼底。
平孟口岸
平孟口岸位于那坡县平孟镇最南端的中越边境114号国界碑一侧,距县城73公里。口岸历史悠久,早在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就开市,是中国西南各省市通往东南亚的重要贸易通道。100多年来,中越双方边民自由往来经商,边境贸易十分繁盛,曾享有“小香港”之美誉。从口岸到越南高平市为50公里,沿途山清水秀,有北坡越南革命圣地、胡志明纪念馆、高平法国教堂等;经过口岸,可以到越南的河内、下龙湾、海防等地领略异国风情。
金三角自然保护区
金三角自然保护区为自治区(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那坡县百都乡弄合屯,是广西、云南和越南河宣省的交界处,长期以来是中越民间通贸集市。标志性建筑是广西边境建设大会战纪念楼,再往前1公里是东兴至那坡沿边三级柏油路的终点,终点处有瀑布,高约10米,宽约3米,常年奔流蔚为壮观。距沿边路终点3公里处,有一片热带山地原始森林,总面积48平方公里,高原岩峰31座,林区溪流甚多,水源丰富,是越南塑河的主要源头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