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市位于广西西北部,全市总面积3869平方公里,总人口64万余(2008年底数据),主要世居民族有壮、汉、瑶、苗、水等,壮族占总人口的74.01%,汉族占总人口的16.86%。
宜州自古以来即为政治军事重镇,历代不少显要名流或因任职、迁谪,或因考察、羁旅而流寓于此,留下众多诗文碑刻,历史文化底蕴丰厚。这里是宋朝三元及第、一代名臣冯京的出生地,宋大臣黄庭坚遭贬到此为官并逝世于此,大旅行家徐霞客曾到此考察,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军西征到过这里。传说这里还是驰名中外的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由此留下了白龙洞游览区、宋代铁城、黄庭坚逝世处遗迹、宋杨文广战事遗垒、明千户所古城、明惠帝云游宜山遗迹、太平天国王府故址等名胜古迹。
壮族“歌仙”刘三姐
刘三姐,宜州市区北四公里处下枧河人,壮族杰出的民歌手,被誉为“歌仙”。生于唐中龙元年(705年),从小聪慧过人,能歌善唱。12岁即出口成章,妙语连珠,以歌代言,名乡,后曾到各地传歌。慕名前来与她对歌的人络绎不绝,但短则一日,长则三五天,个无歌相对,羞赧而退。她的才华却遭到流氓恶霸的嫉恨,被害死于柳州,传说她死后骑上天成了仙。也有的说她在贵港的西山与白鹤少年对歌七日,化而为石。
刘三姐生在壮乡,长于歌海,能出口成歌。她歌唱的内容主要是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愿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至今仍有“如今广西歌成海,都是三姐亲口传”的说法。有关她的故说,或加工成诗集,或编成剧本搬上舞台,上个世纪60年代还拍摄了闻名中外的电影三姐》,深得国内外人士的好评。
对刘三姐的出生、活动、逝世等虽然传说不一,但千百年来壮族人民对刘三姐的尊崇爱之情却始终如一。如今,广西很多地方都立有刘三姐塑像或刘三姐庙。有些地方的,第一项议程就是抬着她的塑像游行。农历三月三是壮族地区最大的歌圩日,又称“歌”,相传就是为纪念刘三姐而形成的民间纪念性节日。198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将这一天定为壮族全民性节日──“三月三”歌节。每年这一天,首府南宁市及全区各要举行盛大的歌会,除传统的歌圩活动外,还有抢花炮、抛绣球、碰彩蛋及演壮戏、舞、擂台赛诗、放电影、表演武术、耍杂技等,四海宾朋云集,歌如海,人如潮。人们以歌会以歌传情,用山歌寄托着对“歌仙”刘三姐的思念,对丰收、对爱情、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和向往。“刘三姐”已经成为代表广西文化的重要形象和元素,“三月三”歌节成了广西的重大文化活动。
“中国村民自治第一村”——合寨村
合寨村位于宜州市屏南乡西南部,与柳江县土博镇、忻城县欧洞乡相邻,是三县(市)界处。全村有12个自然屯、1050户、4298人,其中壮族占95.3%。
1980年1月8日,以蒙宝亮、蒙光新、韦焕能、蒙成顺、蒙正昌、蒙正奉、蒙光捷等为代村民,冲破了生产大队、生产队的僵化体制,以自然屯为单位,率先实行村民自治,揭我国农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幸福生活”的历史序幕。
当时合寨村已经开始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但随着分田到户,原先生产队的凝聚力和力逐渐减弱,村队干部对村里日益严重的赌博、偷盗、乱砍滥伐集体山林等现象束手。在群众的呼吁下,果作自然屯的生产队长韦焕能提出了让村民自我管理、成立自治并民主选举的建议,得到了其他村干的支持。于是,全屯6个生产队的85户村民代表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产生了新的管理组织——村民委员会。一种新的农村组织管理运行机制,就这样在这个十分偏僻的壮族小山村里诞生了。当时村民们谁也没有想到,村民委员会的建立给今后的我国农村带来了巨大的影响——1982年12月通过的新宪法,正式确定了村民委员会作为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合法地位。
合寨村民选村委会班子上任后,制定村规民约,发动群众抵制赌博、偷窃等不良行为,村里治安逐渐好转。多年来,合寨村始终坚持“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原则精神管理集体事务。通过实行村民自治,解决了用电、自来水、修建校舍、硬化道路、修建水渠、安装闭路电视等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全村有95%以上的农户安装了闭路电视,65.8%的农户住进了钢混结构的楼房,冰箱、摩托车、汽车等生活生产用品逐渐进入家庭。每逢节日,村委会都举办文体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村民人均收入由1980年的57.83元提高到2004年的2432元。富裕起来的合寨村变化巨大,多次荣获自治区、地区、市“文明村”和“村民自治模范村”光荣称号。作家王布衣以此为题材创作出17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震惊世界的广西农民》在《广西文学》发表,引起强烈反响。
“中国村民自治第一村”合寨村村民选举现场 (韦炳华/摄)(www.xing528.com)
宜州黄庭坚像 (韦炳华/摄)
黄庭坚(1045—1105)
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江西修水人,世称“黄山谷”,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进士。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羁管宜州,最后病逝于此。黄庭坚出身于一个家学渊博的世家,自小聪慧过人,但一生命运多舛,仕途坎坷,热衷佛老,以诗文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尤长于诗,开创江西诗派,与苏轼齐名,史称“苏黄”,词则与秦观齐名。此外,他的书法也深有造诣,主要受颜真卿、苏轼和南朝刻石瘗鹤铭、怀素影响。
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刚被复用不久的黄庭坚因《承天院塔记》遭谗罹祸,被远贬宜州。当时的宜州是著名的瘴乡,炎热、偏僻、荒凉。经过半年多的艰苦跋涉,黄庭坚于次年5月到达宜州。这里的生活条件比想象中的还要恶劣,更何况官府还在不断迫害他。官府先是禁止他在城关居住,他就租了城南屠牛铺边一所破屋栖身,毫不介意的他还给破屋取了个“喧寂斋”的雅号。不久,太守又勒令他“不得租住民屋”,他只好再次卷铺盖,好不容易找到一所小庙,偏偏寺庙又被官府规定“罪人”不得存身,最后总算在城墙上破败的戍楼里容身。尽管官府不时刁难,但宜州百姓却非常敬重他,不少敬慕者前来拜访求教。有位叫范寥的四川人不远千里来拜谒,并从此追随陪伴到他去世。崇宁四年(1105年)九月的一天,喝了酒微有醉意的黄庭坚,将脚从栏杆缝中伸出去淋雨,想不到就此引发感冒,月底病情加重,不幸逝世,享年61岁。黄庭坚在宜州期间不因屡遭打击而消沉,而是积极办教馆,传播中原先进文化,创作了一批诗词文著。在宜州,他著有《乙酉家桑》及书法名篇《范滂传》等。所著的《宜州家乘》,记述了他晚年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现宜州白龙公园里的北山脚下,有一座山谷祠,即为缅怀这位境遇不幸的大文人而建。
会仙山古迹
宜州市区白龙公园内,有会仙山、白龙洞、炼丹岩、白云庵、翼王点将台、烈士陵园、江北石林、山谷祠等名胜古迹。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徐霞客到宜州旅游考察,踏勘白龙洞、龙隐洞等37处山洞与江河,历时30天,对境内景观赞美不绝。登北山雪花洞俯瞰城区时,他写下“俯瞰旁瞩,心目俱动。忽幽风度隙,兰气袭人,奚啻两翅欲飞,更觉通体换骨矣”。
石达开诗刻
石达开诗刻在宜州市区北巍峨耸立的北山白龙洞里。1859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10万太平军离开天京回师广西,曾驻宜州8个月,期间偕文武大员到白龙洞游玩,题诗曰:“挺身登峻岭,举目照遥空。毁佛崇天帝,移民复古风。临军称将勇,玩洞羡诗雄。剑气冲星斗,文光射日虹。”文武大员随和之。诗刻于洞左石壁上,宽145厘米,高108厘米。笔迹挺秀,镌工精细。诗句铿锵雄浑,气势磅礴,是珍贵的文物。1929年,在北山石达开巡视处建有六角形翼王亭,1959年重修,1983年重建和修整点将台。登山顶远望,全城景物一览无遗,向为游览之地。
古城峒
古城峒位于宜州市北郊3公里的木棉村后,1255年建造。此处群山环绕,皆峭壁悬崖,四面如铁,内可容万灶,外可扼咽喉,牢不可破,险不可夷,故号“铁城”,后称古城峒。分内城和外城,内城墙东西两端对峙的崖壁上各刻有一碑,东面是《铁城记》,碑高300厘米、宽195厘米,刻于筑城的当年,主要是记载建筑铁城的经过;西面是《铁城颂》,碑高359厘米、宽230厘米,刻于城竣工后的次年3月,系地方人士为歌颂云拱筑城的功绩而作。
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唱和诗刻 (韦炳华/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