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广西河池:世界铜鼓文化之乡

广西河池:世界铜鼓文化之乡

时间:2023-1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河池>>>弥漫铜鼓风情的“世界铜鼓文化之乡”河池市地处广西西北部、云贵高原南麓,是大西南通往沿海港口的重要通道,东连柳州,南界南宁,西接百色,北邻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2002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河池地区设立地级河池市。河池是著名的“铜鼓之乡”,目前全世界有2400多面铜鼓,而河池市就有1400多面,其中东兰县有400多面。据统计,在约3万人的白裤瑶人口中,就保存有300多面铜鼓。

广西河池:世界铜鼓文化之乡

河池>>>弥漫铜鼓风情的“世界铜鼓文化之乡”

河池市地处广西西北部、云贵高原南麓,是大西南通往沿海港口的重要通道,东连柳州,南界南宁,西接百色,北邻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辖金城江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南丹县、天峨县、东兰县、巴马瑶族自治县、凤山县、都安瑶族自治县、大化瑶族自治县等1区9县(自治县),代管宜州市。全市总面积3.3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为407万(2009年末),有壮、汉、瑶、仫佬、毛南、苗、侗、水8个世居民族,是广西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地区之一。

河池历史悠久,先秦属百越之地;秦属桂林郡、黔中郡;汉属郁林郡、牂牁郡;隋属始安郡;宋朝设庆远府,是建制“府”之始;元朝设庆远南丹溪洞军民安抚司;明清属庆远府、思恩府和柳州府;民国属庆远、武鸣、百色行政督察区。新中国成立后到上世纪60年代初期,所属各县分别隶属柳州、百色、南宁三个专区。1965年,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设立河池专区,管辖从广西柳州、百色、南宁三个地区划出的10个县。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增设大化瑶族自治县,县域由都安、巴马和南宁地区马山县的部分乡镇组成。2002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河池地区设立地级河池市。

河池市是右江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邓小平、张云逸、李明瑞、韦拔群等老一辈革命家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是壮族人民的优秀儿子、著名农民运动领袖韦拔群的故乡,各族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的牺牲和贡献,全市有9个县市108个乡镇属革命老区。1955年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的广西籍17名将领中,河池籍有7人。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足迹:红七军前敌委员会和东兰县革命委员会旧址——东兰武篆魁星楼、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列宁岩、西山弄京村红七军二十一师师部旧址、韦拔群牺牲地香刷洞、红七军河池整编宿营地等,是宝贵的红色旅游资源。境内还拥有大量的摩崖石刻,主要分布在宜州市,以白龙洞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等唱和诗石刻、唐宋以来文人墨客摩崖石刻60余幅最为壮观。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已发现的风景名胜区、景点60余处。依山傍水的宜州市下枧村,传说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以“山奇、水秀、洞幽、石美”著称,享有“不是桂林,胜似桂林”美誉。

经中外专家长期研究认定,以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为中心的盘阳河流域(包括东兰、凤山等县),是世界著名的长寿之乡,其中巴马百岁长寿率为29.5/10万,为世界之最。1991年在东京举行的第13次国际自然医学会上,巴马被命名为世界第5个长寿之乡。河池是著名的“铜鼓之乡”,目前全世界有2400多面铜鼓,而河池市就有1400多面,其中东兰县有400多面。

白裤瑶及其铜鼓舞 (梁彩媚/摄)

南丹白裤瑶

白裤瑶主要分布于河池市南丹县内的里湖、八圩两个民族乡,是瑶族大家庭中的一个支系。“及膝白裤,背绣大印”,是白裤瑶服饰的概括。白裤瑶男子服饰最独特之处在于“白裤”,裤长仅过膝,用蓝布条锁口,正面裤脚上绣有五条红线绣织的红边,中间长两边逐渐短,形似五指。衣服对襟,圆领背开一小叉,有的襟底镶花边。头上包白头巾、裹里白外黑绑带。因男子常年着白裤,故名白裤瑶。白裤瑶妇女四季均穿齐膝百褶裙,裙边绣红线,裙面为蜡染的淡红色环形图案。夏装称作挂衣,胸前和背后两块家织黑布,背面用彩色线绣成各种各样的图案,一尺见方,同印状形,两肩各用10厘米长的黑布相连,无领无袖,腋下无扣。

白裤瑶现约有3万人口,主要居住在南丹县,所以南丹县被誉为“中国白裤瑶之乡”。憨厚、朴实、勤劳、勇敢的白裤瑶山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发展创造了婚俗、葬礼、服饰等各种浓郁的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风情,备受世人关注。其中以独特的服饰和铜鼓舞最具有代表性。据统计,在约3万人的白裤瑶人口中,就保存有300多面铜鼓。

白裤瑶文化是整个瑶族乃至中国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的神秘文化保存了2000多年,被现代人称之为“人类活化石”,是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中的奇葩

毛南族姑娘正在编织“顶卡花” (卢松见/摄)

环江顶卡花

环江顶卡花是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著名的传统编织工艺品。“顶卡花”毛南语的意思是“帽子下面的花”,汉译是“花竹帽”。毛南族编织“顶卡花”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并流传着一个优美的爱情故事,从而使小伙子送一顶花竹帽给姑娘作爱情的信物成为毛南族的传统习惯。

“顶卡花”直径约有2尺,帽上面呈锥状,顶部交织着8至10片不足1厘米的金黄色竹片,每片破成上百根细如发丝的篾条往下散开作经线,作纬线的竹篾也很细薄,以至能在直径仅2尺的锥面上交织出近百道平整的圆圈;帽的上沿用黑色细篾交织成一道花边,帽下面的外沿是用金黄色和黑色两种细篾交织成宽三四寸的一道花带,花带上织出对称、工整的菱形图案,图案里厚交织花点,极似美丽的壮锦;内里的正中部分,再系上两条彩绒线带,戴在头上轻巧舒适,引人喜爱。(www.xing528.com)

毛南族木面舞

毛南族木面舞原是一种傩舞,是在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民间祭祀乐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祭祀、娱神、娱人为目的,充分体现了傩舞的神韵。其内容有两大部分:一是向神祈求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和消灾除难,保佑人畜安康,如婆王、三界、三元、社王等神的程式性舞和穿针舞;二是表现渔猎生产、农耕生产和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男女相爱的欢乐情绪,如瑶王系列舞和三娘与杜帝的自由舞,都是一种摹拟性很强的形象舞和情绪舞。

毛南族木面舞最显著的艺术特点是配合唱师和打击乐表演,以诗、乐、舞三者融合的形式出现。尽管它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却以颂扬真、善、美的观念为主题,舞蹈的内容以现实生活为主,充分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了人物的各种情感,由此形成了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粗犷而典雅、简朴而华美的艺术风格。

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河池宿营地(红军标语楼)

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河池宿营地位于河池市金城江区河池镇中心永康街,距市区28公里,原是开明人士吴自若的家,三进间,为两层砖木结构楼房,建筑面积600平方米。2006年被列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旧址内墙上留下55条革命标语、6幅革命漫画,书写面积达90多平方米。它是目前全国已知的红军遗留标语最多、内容最广而且保护得最好的革命活动旧址。

1929年邓小平、张云逸等领导百色起义后,成立红七军,创立右江革命根据地,次年3月、5月、11月,红七军曾三次驻扎河池,军部均驻于此。邓小平、张云逸、李明瑞、韦拔群等红七军领导多次在此召开会议,讨论研究红七军主力部队北上会合中央红军,在出发前进行整编,并确定让韦拔群回右江根据地扩建二十一师,坚持革命斗争等重大军事部署。

红七军河池宿营地旧址标语楼 (黄吉遇/摄)

红七军宿营地旧址内的这些标语和漫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比较详尽地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纪律,真实反映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军的革命路线、方针和政策,是我党我军艰苦奋斗历史的见证。其中,有邓小平手迹标语两条、张云逸手迹标语三条。由于红军标语多而被群众称为“红军标语楼”,中央一位领导同志参观后曾说:“要看红军标语,就要到河池来!”旧址内还陈列着红七军革命文物117件,其中原物31件、复制品86件;地下党文物58件,还有红七军领导人肖像2幅。

红水河七百山弄风景名胜区

红水河七百山弄风景名胜区位于珠江流域的红水河中游,在大化瑶族自治县境内,1996年7月,景区以山奇、水秀、湖旷、洞秘、峡险、洼幽、坝雄和瑶壮民族风情独特等特色荣获全国首届风景名胜区奖,1998年被列入广西十大旅游精品。

根据景观组合特点和综合功能分为七百弄山景区、大化-古河景区、岩滩湖景区和红水河奇滩怪峡景区。1995年12月,来自全国19个单位的25位院士、教授、专家、学者在参加“广西大化风景名胜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专家咨询会”的意见书指出:七百山弄及其周围是世界上喀斯特高峰纵深洼地发育最典型的地区,具有世界自然遗产等级。”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前国际洞穴协会主席D.福特教授说:“我认为穿越红水河平原和七百山弄喀斯特地区的考察是我所知的最好的旅游……”

整个景区面积在251平方公里左右,有海拔500~1000米的高峰5000多座、千姿百态的深洼地(当地瑶语称“弄山”)1300多个,古朴的瑶族山寨、木屋星罗棋布于324个深洼地中。景区内的洼地是世上最陡最深最大的,斗淋和坡立谷地也是世所罕见,地表喀斯特发育壮观典型震撼人心,大面积、整体的高峰丛深洼地规模宏大、形态奇特,层次感强烈,组合奇妙,具有突出的奇特美、巧合美等;地下河和洞穴结构复杂,为地下喀斯特发育所致。此外,还具有独特的人类生态环境,瑶族第二大支系布努瑶世代居住于此,民族风情浓郁。因此景区既是主要的科研、科普教育基地,又是科考、探险攀崖、采风写生、民族风情旅游的好去处。行车盘旋在海拔700~800米的公路上,仰望万山刺破蜀道青天,俯视千山弄如见桃源幽梦,是一幅人与自然、现代与古朴、超凡与世俗、天上与人间交织的优美画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