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市位于广西西部,清朝在分田州土州设立厅制之后,于雍正七年(1729年)置百色厅,这是百色得名之始,次年建百色城。1913年改为百色县,上世纪50年代后仍称百色县。1983年10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县级百色市。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是百色地区党委、行署所在地,为百色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002年6月,国务院批准撤销百色地区和县级百色市,设立地级百色市。全市现辖右江区、平果县、田东县、田阳县、田林县、德保县、靖西县、那坡县、凌云县、乐业县、隆林各族自治县、西林县共1区11县(自治县),总面积3.6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90多万(2009年数据),有壮、汉、瑶、苗、彝、仡佬、回等7个世居民族,其中壮族约占总人口的80%。
百色市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1929年,邓小平、张云逸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块红土地领导和发动了著名的百色起义,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和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丰富的自然资源、秀丽的山区景色、特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水陆交通和光荣的革命历史,使百色成为驰名的桂西重镇。它西与云南相接,北与贵州毗邻,东与首府南宁紧连,南与越南接壤,边境线长达365公里,是滇、黔、桂三省区中心城市和我国大西南出海通道的“黄金走廊”。
百色市历史悠久,人文景观和民族风情多姿多彩,为《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中的第三个,命名为以百色市为重点的“左右江红色旅游区”。红七军军部旧址、乐业红七军和红八军会师地旧址列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南宁-崇左-靖西-百色线”被列为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之一。
百色手斧
2005年1月,由中国科学院和广西自然博物馆、右江民族博物馆、田东博物馆联合组成的考古发掘队,在百色旧石器枫树岛遗址发掘出土了100多件石制品,其中同时发现的玻璃陨石中竟有4件手斧,这是百色旧石器研究发掘30年来首次发掘出土的手斧。在同年12月举行的“百色盆地旧石器研究暨旧大陆早期人类迁徙与演化研讨会”上,国内有关专家与来自美、法、英、德等国的专家根据这一最新考古发现确定:百色手斧的生产和使用时代距今80.3万年。这一发现从根本上推翻了国际考古学界流行多年的“东方文化滞后”论,再次向西方的“莫氏线”理论发起挑战。
“莫氏线”理论于20世纪40年代初由哈佛大学人类学家莫维斯提出,他认为在过去200万年的绝大部分时间里,生活在非洲、欧洲和西亚的灵巧直立人能够打制程序规范、技术复杂的手斧等两面打制工具,而东亚人只能打制简单的工具,如砍斫器和未经加工的石片。按照这个理论,莫维斯将西方(非洲、中东和欧洲)灵巧的直立人同东方(亚洲)人分隔开来,进而把亚洲大陆贬低成为一个“保守”、“文化滞后的边缘地区”。
上世纪70年代以来,考古人员在百色盆地地表等地陆续发现了一批双面打制的手斧等旧石器,以及一批伴随手斧、经测定年龄为80万年的玻璃陨石。但一些学者仍认为,由于手斧和玻璃陨石大都是从地表采集的,玻璃陨石可能是被水冲击搬运发生位移沉积后,才与手斧处在同一层面的,玻璃陨石的年代可能并不代表手斧的年龄。
2005年发掘的手斧和玻璃陨石,都是从距地表50厘米深的原生网纹红土地层中出土的,层位非常清楚,这种地质状态中的玻璃陨石与手斧无疑同属一个年代。这些来自地层的信息,有力地证明了东亚早期人类与西方直立人具有同样的智慧和认知能力,被认为是对“莫氏线”理论的有力挑战,从根本上动摇了“莫氏线”理论在学术界的统治地位。
百色起义
百色起义是1929年12月由邓小平与张云逸、李明瑞、陈豪人、雷经天、韦拔群等组织领导的一次重大革命运动,是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的影响和鼓舞下,在广西聚居壮、汉、瑶等民族的百色举行的全国著名的武装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一次重要实践,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
1929年6月,新桂系军阀在蒋桂战争中失败。广西左派军人俞作柏、李明瑞分别担任广西省政府主席和广西编遣特派员,掌握广西军政大权。他们要求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党中央派邓小平、张云逸、陈豪人、叶季壮等一批共产党员到广西,以邓小平为中央代表,负责广西党的工作。同年9月,在南宁津头村召开中共广西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决定开展土地革命,武装农民,加强城市工人运动,准备武装暴动夺取政权。此时,俞、李公开宣布反蒋,结果失败。邓小平等人当机立断,决定把我党掌握的武装带到左右江地区,与韦拔群、黄治峰等领导的当地农民武装结合,开展武装斗争。同年10月22日,邓小平、张云逸、陈豪人率领广西警备第四大队和教导总队,携带南宁军械库的枪炮弹药等军用物资到百色,并筹划武装起义。11月上旬,党中央批准左右江地区举行武装起义、创建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计划,批准建立前委,统一党和军队的领导。前委委员7人,邓小平、张云逸、陈豪人3人为常委,邓小平任前委书记。中央还颁布了红七军、红八军的番号,并任命了红七军、红八军的领导干部。12月11日举行武装起义,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正式诞生。张云逸担任军长,邓小平担任政治委员,陈豪人担任政治部主任,李谦、胡斌、韦拔群分别担任红七军第一、二、三纵队队长,军部和前委设在粤东会馆。与此同时,成立了右江苏维埃政府和百色县临时苏维埃政府。
百色起义纪念馆 (苏道深/摄)
百色起义纪念馆
百色起义纪念馆始建于1961年,最初设在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部旧址粤东会馆内,原名“右江革命文物馆”,1996年9月更为现名,同年11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题写“百色起义纪念馆”馆名。现在看到的新建纪念馆位于迎龙山上,设7个展厅,集中展现百色起义前后艰苦斗争的全过程,在1999年12月11日即百色起义70周年纪念日正式开馆,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纪念馆远看像一个巨大的三角形,虽然只有三层,但气势磅礴,雄伟高峻,整个大三角形外形采用分层提高的方法形成巨大的视觉冲击力,让人有种仿佛从山中长出来、又欲冲出山体的强烈感觉。深深扎根于山体的三角形外形,墙体由下而上、顶部倾斜的视觉效果,象征着革命植根于人民,人民紧跟着中国共产党的向上凝聚力。大门两侧分别是高7.3米、宽8.9米的浮雕,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历史岁月。馆内序厅里的“百色起义”汉白玉大型浮雕,高4.28米,宽25.23米。在2200平方米的展厅里,采用声、电、光实景、影视等多种先进展示手段,有声有色、立体和全方位地把百色起义的情景和百色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建设新百色的成果充分生动地展现出来。(www.xing528.com)
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部旧址(粤东会馆) (黄吉遇/摄)
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部旧址
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部旧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解放步行街的粤东会馆,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古建筑,具有南方古建筑的艺术传统和风格。始建于清朝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后多次重修。整个建筑占地面积2331平方米,建筑面积2661平方米,坐西向东,以前、中、后三大殿宇为主轴,两侧配以相对称的四进厢房和庑廊,构成“日”字形封闭式独立建筑群。殿宇庑廊,布局严谨,庭院通道,铺设红色阶砖和长方形条石,殿堂廊下,全是实木大圆柱或花岗岩方形石柱支撑。中间主体建筑三大殿宇的内山墙上,现今还完整保存着十分精美的水墨壁画。
1929年百色起义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部设司令部和政治部,司令部及所属的参谋处、经理处、副官处、军医处等就在此办公。邓小平、张云逸的办公室和住室摆设十分俭朴,每人一张办公桌和一张床铺,床铺由松木板和长条凳搭建而成。
1961年3月,旧址被列为自治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建立了“右江革命文物馆”。1977年8月,邓小平为旧址题名“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部旧址”。1988年1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百色起义纪念碑
百色起义纪念碑于1984年建成,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巍然屹立在风景秀丽的百色城后龙山上。纪念碑碑高23.9米,外形似一面迎风飘扬的红旗,又似一杆红缨枪直指天宇。正面镌刻的是邓小平亲笔题写的“百色起义的革命先烈永垂不朽”十三个金色大字,背面是百色起义的纪事碑文,两侧分别是邓小平、张云逸率领的广西警备第四大队来到百色和韦拔群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浮雕,碑顶凸起的“1929”字样标明了百色起义的时间。碑座四周是苍松翠柏,碑前有1000多平方米的广场,供人们举行各种纪念活动。每年的清明节前后,都有成千上万的群众来到这里敬献花圈,缅怀革命先烈,也有成千上万的中小学生在此举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百色起义纪念碑 (苏道深/摄)
大石围天坑
大石围天坑位于百色市乐业县同乐镇刷把村百岩脚屯,形成于大约6500万年以前,是一处鲜为人知的秘境,集险、奇、峻、雄、秀、美于一体,为世界上罕见的旅游奇观。中国地质学会洞穴研究会会长朱学稳教授经过全方位考察论证后,称其为“天坑博物馆”、“世界岩溶胜地”。
天坑东西走向长600多米,南北走向宽420,垂直深度613米,像个巨大的火山口,四周悬下原始森林,面积约9.6万平方米,里面青苔遍布,灌木丛生,有比与恐龙时代同期生长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桫椤还古老的短肠蕨类植物、稀有绿色兰花,以及我国首次发现、面积500多平方米的带刺方竹等,还发现许多稀有动物,像盲鱼、白色猫头鹰、透明虾、中华溪蟹、幽灵蜘蛛,其中中华溪蟹、幽灵蜘蛛被确认为新发现物种。
地下洞口宽约20米,高约40米,当中巨大的石笋、石柱、石瀑、石帘等千姿百态,晶莹剔透,犹如一片铺满晶莹闪烁的宝石,令人惊叹。洞内有两条地下河,水流湍急,最神奇的是河水温度一热一冷。
站在观景台,俯瞰天坑底部,阴天的时候雾气缭绕、时浓时淡、似梦如幻恍如仙境;晴天的时候,地下原始森林郁郁葱葱、神秘莫测。远眺前方峭壁,上面赫然隐现一幅倒挂着的“中国地图”,就连海南岛、台湾岛的形貌都非常逼真、清晰。
1973年,广西地质专家傅中平到乐业进行地质情况调查,曾对它进行初步调查。1995年11月,《广西林业》杂志组织有关专家对其进行了考察。1998年3月广西电视台和乐业县政府等单位组织的探险摄制组及科考专家,第一次进入天坑及地下河内部,取得了许多珍贵的资料。2001年2月至4月,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学会洞穴研究会、美国洞穴基金会和英国牛津大学洞穴联合会组成的科考队,对乐业全县天坑群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以及广西电视台等20多家媒体全程跟踪报道。“大石围”这个响亮而陌生的名字,由此随着众多媒体的连续报道而名扬海内外,成为世界的焦点。现已发现,在乐业方圆不到20平方公里的崇山峻岭里,分布着24个天坑,是世界上最大的天坑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