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届北京奥运会圆满落幕,获得了“真正无与伦比”的成功。成功的推手不只在赛场,更在于铺天盖地的媒体传播,其中电视首当其冲。CSM全国测量仪收视调查数据统计,2008年8月8日至24日的17天内,全国累计收看奥运会电视转播及相关报道的观众人数多达11.2亿,占全国电视总人口的92%。常态情况下,这些频道获得的观众人数要累计到同等规模至少需要三个月的时间。从三个月到17天,这是只有奥运会才能释放的巨大能量。
常态情况下,这些频道获得的观众人数要累计到同等规模至少需要三个月的时间。从三个月到17天,这是只有奥运会才能释放的巨大能量。
差不多一年前,笔者在《奥运会的收视率想象》一文中,基于观众收视行为的基本规律,并结合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城市观众收视情况,曾作出三点预测:(1)预计2008年奥运会期间城市观众日均收看电视相比平时增加26%,即达到222分钟;(2)奥运期间人均收视段数将增加,人均每段收视时长将下降;(3)2008年奥运会期间中央电视台相对于地方电视台的收视份额划分格局预期为55%对45%。
现在到了检验奥运会收视效果的时候,其间的收视数据表明,(1)奥运期间(8.8—8.24)城市观众人均每天收视时长为212分钟,比去年同期增长24%;(2)奥运期间城市观众人均每天收视段数为25段,比去年同期增加5.8段;奥运期间城市观众人均每段收视时长为11.3分钟,比去年同期减少1.1分钟;(3)奥运期间城市市场中央电视台收视份额为54%。与现实版的“收视率映像”相比较,我们欣喜地见证“收视率想象”所具有的高度预见性。(www.xing528.com)
是什么使预见变成了现实?其实就一点即“观众收视行为的稳定性”。我们曾经讨论过“收视行为是一种注意”,注意在心理学上被定义为“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在收视率分析中,人均收视段数指标反映了观众对电视频道注意的指向性,即选择的广度及其分配;人均每段收视时长指标则透射出观众对电视频道收视的集中性,即停留在某一频道收看的稳定性。这两个指标构成了收视行为的基本单元。
由于受人心理活动规律的制约,不同人的收视行为在指向性和集中性两个方面存在趋向一致性收敛的必然。以全国电视观众为例,人均收视段数基本稳定在14至15段,而人均每段收视时长则基本稳定在15分钟。如果就局部市场观察,比如城市市场,受城市电视传播环境及城市居民生活形态影响,人均收视段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人均每段收视时长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另外我们也曾观察到南方观众比北方观众的人均收视段数更少,而人均每段收视时长则更长。从季节性变化规律看,夏季人均每段收视时长往往较短,而冬季则变长。但是这些局部的变化都停留在较小尺度内,反而强调了观众收视行为稳定和收敛的必然。
奥运会正在成为过去,收视渐回复常态,电视剧大战又开始上演,一些选秀色彩的活动类节目正紧锣密鼓。也许作为观众我们还能留存电视机前收看奥运赛事转播的那份激动,但是对于电视人,收视率的新一轮竞争已然很快将这份激动抹平。奥运给予我们太多启示,无论是否关乎电视。新媒体借奥运东风一争高下,广告商则把品牌融入奥运传奇。历史进入后奥运时代,新的起点,新的契机,循着观众收视行为的稳定,也许一个不同的电视竞争新格局正在悄然孕育。
(2008年9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