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混搭创新:中国电视收视率观察

混搭创新:中国电视收视率观察

时间:2023-1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混搭”创新收视混搭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混搭的目的是造成反差。混搭被运用于制造差异,差异被理解为特色,于是乎节目有了所谓的“味道”、“调性”或者“腔调”。在传统理念中建构节目之格调是我们所习惯的,但是混搭却是打破传统,出位出新,让电视接入时尚,融入年轻。混搭创新收视,被用来拓宽观众人群,提升市场关注,放大品牌影响,这应该是电视人之期许。

混搭创新:中国电视收视率观察

“混搭”创新收视

混搭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经济学家熊彼特说过,“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生产函数,实现生产要素的从未有过的组合”。“百度知道”里说,“混搭”源自于流行音乐将两种不同风格的音乐混合,以产生新的趣味的做法;后来用法被扩展开,各种领域、各式门类的混搭涌现,反而成为时尚和流行的代名词。

电视节目也混搭,不妨以建构节目的诸多要素举例说明。比如主持人混搭的现象,从风格到服饰形成偌大的对比;语言混搭的现象,从普通话到各色人等的方言;话题混搭的现象,本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在节目中被建构于一起。现实与虚拟镜头的混搭,人与偶的组合,等等。

混搭创新收视,被用来拓宽观众人群,提升市场关注,放大品牌影响,这应该是电视人之期许。但混搭也需讲究个艺术,混搭非乱搭,虽超前但不能超越观众想象力之所及;虽出新但不能出时代流行之前卫。

混搭的目的是造成反差。打破常规的组合能够制造出位印象,反而让观众耳目一新,吸引了更多的收视与话题关注。混搭被运用于制造差异,差异被理解为特色,于是乎节目有了所谓的“味道”、“调性”或者“腔调”。这就不同于节目定位不同、目标受众不同、播出时段不同等等外在的特征,而是把差异赋予了更高的境界。

有媒体报道2009年美国电视台继前两年的侦破剧、悬疑剧大行其道之后,今年不约而同走起了魔幻惊悚与时尚青春的混搭路线;反观国内,电视剧中的混搭风格也若隐若现:《潜伏》中的余则成和翠平这对真假夫妻即很有混搭的感觉娱乐节目中的混搭就更加大行其道,津津乐道的混搭是今年春晚宋祖英与周杰伦之“英伦组合”,最新的案例当推隐身“动物世界”的老赵与玩转“明星乐园”的吴宗宪在东方卫视完成的新主持人混搭。(www.xing528.com)

上升到一般意义上来讲,电视节目精神产品的属性使其具有“格调”的要求。在传统理念中建构节目之格调是我们所习惯的,但是混搭却是打破传统,出位出新,让电视接入时尚,融入年轻。我们知道,因互联网等新媒体分流及人口结构自身老龄化趋势,电视越来越难以留住足够的年轻观众。以上海为例,45岁以上中老年观众已占电视观众的65%,25岁以下(4岁—24岁)年轻观众仅占12%,其观众老龄化程度可见一斑。电视节目尝试混搭路线也许更能赢得年轻观众的青睐,以减缓这些本就不多的观众起身离席的速度。

营销学的角度审视,混搭则可以是一种营销创新。不同营销元素的嫁接与组合使营销效果焕然一新,既得了“格调”,也得了市场,岂不两全其美?

2009年各电视台各频道纷纷改版,推陈出新,各式混搭风格也跃然电视荧屏之上。古人云“语不惊人死不休”。现在电视竞争如此之惨烈,混搭之流行,大概也有电视人为留住观众收视而“无所不用其极”之难处。混搭创新收视,被用来拓宽观众人群,提升市场关注,放大品牌影响,这应该是电视人之期许。但混搭也需讲究个艺术,混搭非乱搭,虽超前但不能超越观众想象力之所及;虽出新但不能出时代流行之前卫。否则不得其善,反受其累,其中尺度自在把握。

(2009年8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